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在法学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昨天晚上,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发布,共有10位青年法学人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
关于他们的基本简介、学术成果、在法治宣传方面的贡献、学术职务等信息参见下方图文。直接点击即可跳转查看
以下为他们在法学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参与了马工程教材《知识产权法》的编写。以新颖的体例独立撰写了学术型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和《著作权法》,受到了学界重视和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其中《知识产权法教程》已出至第6版,共印刷23次,近14万册,为清华大学法学院等许多法学院所使用,在CSSCI期刊上的他引量达到142次,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中的引用量达到1000余次。许多法院知识产权庭的法官们人手一册,还曾被判决书所进行了注明出处的直接引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祝建军副庭长发表了《理论与实务完美融合的典范——评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的书评,对该教材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该书获评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和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为万余人次的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课程均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在全校本科生匿名评教活动中,八次获得全校第一名,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多次当选“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当年文科教师中有两名一等奖)、“上海最美教师”和“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并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教育》2018年第6期《人物》专栏以《王迁:讲台是一种成就》进行了报导。
一、课程改革探索
1.改革案例教学,创设《刑法案例研习》课程。2012年起首先在国内参照大陆法系案例教学体系模式开设案例研习课,通过每周完成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报告,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课程曾经获得“北京大学2014年研讨型小班课程立项”,系北京大学文科小班课示范课程之一。
2.改革实务教学,创设《刑事辩护实务》课程。2015年起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合作,以每周一案、课前发放案件材料撰写控辩报告的方式实现实务课程的创新。先后有15位刑法教授和近30名著名刑辩律师参与同堂授课,120多名青年律师走入北大,与学生结成小组共同学习。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各界好评,内容在各大公众号上广泛传播,被《北京律师》等媒体专版报道。
3.更新考试理念,改革考试形式。积极探索教材和考试的新形式,推动必修课开卷考试受到学生欢迎,试题被广泛传播,引起巨大反响,在北大出版社出版《车浩的刑法题》,被多家院校用于刑法分论教学用书,成为法学教育类畅销书。
二、教改项目和教材
近年来,先后完成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法律思维与案例教学”、“刑事辩护实务课程改革”、“小班教学课程改革”、“刑法案例研习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了《车浩的刑法题》,作为本科生刑法分论的教学参考用书。在人民法院出版社作为副主编组织编写了《刑法总论精释》和《刑法各论精释》,成为很多法学院的研究生参考用书。
三、教学管理和服务
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成绩:(1)推进案例课、实务课、写作课和英文课的系列课程改革,积累丰富经验,走在全国高校法学院前列。(2)推出“北大法学阶梯”系列教学讲座活动,包括入门讲座、进阶讲座和高阶讲座三个子系列,每学年三十余场,受到广泛好评,产生了重大的教学影响力。(3)推出“北大法学院第二课堂”教学项目。鼓励教师在正式课时之外,自愿带领学生开展连续性、规律性的读书会、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教学活动。学院以教学项目方式给予支持,在法学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气氛。(4)推出“北大法学院教学沙龙”系列活动。邀请本院青年教师介绍海外名校法学院教学见闻,促进教师群体的教学理念更新和经验交流。(5)推出教务工作简报制度。每月推送一期。简报内容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各个层面的信息。实现了教学工作的公开透明,加强了教师对学院工作的参与感和信任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北大其他数十所院系学习效仿。
四、教学方面奖励和业绩
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 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 北京大学正大教师奖(2013)
北大优秀班主任标兵(2013) 北大仇浩然优秀教师奖(2011)
作为主要参与人的《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法科学生培养综合创新》项目成果,获2017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编写重点教材、主讲精品课程
1.参加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国际私法学》的编写,承担部分章节内容撰写,并协助主编做好统稿协调工作。
2.主编系列教材:包括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私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版;《国际私法学关键问题》,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国际私法练习题集》,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国际私法案例分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国际私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全国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推荐用书)(副主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版。
3.主持建设并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国际私法》,参与建设并讲授赵秀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双语精品课程《国际商事仲裁》。
(二)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方面
4.2014年以来协助张文显会长、韩大元常务副会长创办并出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刊《中国法学教育年刊》,担任编辑部主任,至今已出版5卷。
5.2017年参与完成张文显会长主持的《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与建议》,上报中央有关部门,供决策者参考。
6.2019年主持中国法学会委托的重点课题《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
7.参与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参与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文件的修改。
8.与韩大元教授等合作发表《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4期。
9.指导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卢正丽撰写的学位论文《二手房买卖合同中反“跳单”条款的效力研究》,获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法律专业学位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
10.指导人大代表队获“贸仲杯”亚军、清华国际投资仲裁模拟庭审赛冠军等。
11.近年来8次接受中国法学会培训中心邀请,为部分法学院校的院长系主任和骨干师资主讲《一流法学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申报》《法治人才培养与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与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等主题报告。
1.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与姜明安共同主编,本案例教材被广泛作为行政法学课程参考用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参编《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论要》(马怀德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研究生教材,本人撰写3.1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参编《行政法学》(姜明安、余凌云主编,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大系,本人撰写3.6万字),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参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胡建淼主编,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本人撰写3.5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5.参编《行政法专论》(周佑勇主编,法学研究生用书,本人撰写4.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社社2008年版。
6.参编《宪法学》(莫纪宏主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用教材,本人撰写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讲授《行政法与行政法学课程》,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行政法导师组组长,指导各类学生20余人,指导的学生在西南政法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校任职,或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校攻读博士学位。
候选人从事法学高等教育15年(注:2019年时),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崇高的职业道德,坚持立德树人,将通识教育与学科优势结合,开设“读懂经典”“理解中国”新课程,实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法学教育新模式。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的学生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权威期刊独立发表论文,并有7名学生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
(1)坚持立德树人,将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学术培养相结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法学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选读》《当代中国法治》《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成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2)坚持通识教育,实现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将基层法治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中,开设了《法律社会学》《法律与乡村治理》《电影中的法律》《法治实践问题研究》等学科交叉课程,参编《法理学》《法社会学》《社会治理法学》教材。在此基础上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及发展规划》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强调打破法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之间的壁垒,向学生传授综合性的法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把握学术前沿,更通过各教学环节、课程和模块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善于探索、迈向未知的精神。
(3)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创设社会治理法学二级学科。作为主力参与社会治理法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设计和运转,这一专业经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审批获批为法学二级学科;正按照“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内容新颖、知识融通”的思路,从新型学科方向、构建基础理论体系、跨学科师资队伍着手构建现代新型交叉学科体系。担任社会治理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作为主干力量参编《社会治理法学》《网络社会治理》等教材。
(4)依托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学校三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创建,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培养模式。深度参与项目运转,作为主力参与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基本架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的设计,成立以鉴定式案例分析为核心的特色教学团队,亲自担任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主讲教师。此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学术刊物《南湖法学》,通过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发掘学生的学术潜力。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在各类全国性竞赛中崭露头角,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5)创新学术培养方法,实施“经典”与“经验”双向驱动模式。实施以阅读经典和训练经验为内容的“两经”教学法,每月举办读书会敦促学生阅读社会科学经典,每年组织多次农村和城市基层调研,增进学生对国情的认识。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多年来积极带领学生深入到全国20 多个省的农村和城市基层进行扎根式调研,在实践中传授方法,在调研中给予启迪,手把手指导学生成长。指导的学生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法商研究》等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有7名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还有多名学生获得中国法学家论坛优秀论文奖、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6)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方针,设计并实施本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7年,负责起草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初稿,在校内率先推出初稿,成为其他学科制定方案的重要参考。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法学和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获得教育部批准。一流学科公布后,连续三年负责拟定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年度和项目计划,有效落实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一、重点教材
1.独著:《刑事诉讼法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60余万字;
2.独著:《刑事诉讼法学(2019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19年修订二版, 60余万字;
3.参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参与撰写法律基础部分。
4.第一作者:《刑事诉讼法入门笔记》,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5.参编:《刑事诉讼法学》,陈卫东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参编:《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二、法学教育方面的荣誉表彰
1.第五届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2008年;
2.浙江省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优秀奖,2008年;
3.对抗式诉讼、法律诊所与现实主义法学教育,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年;
4.浙江省首届五星级青年教师,2012年;
5.浙江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11年;
6.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7.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
三、主持教改项目
1.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浙江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1年;
2.法律现实主义运动视野下的法科研究生教育,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0年;
3.模拟法庭实验法在法律硕士教学中的运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3年;
4. 法律诊所,浙江大学研究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程项目,2017年;
5. 刑事诉讼法学,浙江大学本科教材建设项目,2019年。
四、发表教改论文
1.《司法竞技、法律诊所与现实主义法学教育》,《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2.《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1辑;
3.《职业主义法学教育与“2+2+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5期;
4.《“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浙江大学优秀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5期;
6.《法律诊所、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北理法学》第七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一直秉承并践行“实务型、国际化”的法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荣获2009-2010学年度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入选2013年武汉大学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一、实务型高层次法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1.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创办武汉大学环境法律诊所,培养法学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公益环境法律实践方面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学生与公众的交流促进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和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提升。
2. 主编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规划教材《环境法学:制度·学说·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该教材强调原理、法规、制度、案例的兼收并蓄,筛选近年发生、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相关法律规范、制度与学说展开分析,引导读者贯通环境法理和社会实践。
3. 开设“珞珈环境法讲坛”学术平台,秉承“法理与实务兼顾、权威与前沿并重”的宗旨,不定期邀请国(境)内外环境法学理论权威和实务精英对环境法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析。
二、国际化高水平法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1. 创建武汉大学环境法硕士+阿伯丁大学能源法硕士双硕士项目,阿伯丁大学法学院选派教师来环境法所授课,课程计入阿伯丁大学学分;环境法所选派优秀学生到阿伯丁大学留学,完成学分要求的学生可获得阿伯丁大学能源法硕士学位。
2. 主编英文著作Research Handbook 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近200家国外大学图书馆将其作为研究中国环境法的重要文献予以馆藏。全球知名环境法学者、法兰克福大学资深教授Eckard Rehbinder认为“该书体现了中国年轻环境法学者的高学术水平”。
3.指导20余名研究生成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高水平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指导2名博士生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成功申请中国“未来之路”环保奖,
4. 创办全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中国环境法学刊》),填补我国环境法学界没有期刊类出版物的空白;并担任Review of European,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等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
5. 担任全球权威环境法学术组织IUCN环境法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体委员一共就全球范围内环境法教学课程开发和学术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向学院理事会提出建议和决策参考,负责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实施和监督相关教学培训项目。
1.独著《中国法制史讲义》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2.参编并负责统稿教材《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2009)
3.副主编教材《中国近代法制史专题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4.获清华大学优秀班级主任奖二等奖(2012)
5.在法学教育研究领域取得如下成果:
(1)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利弊检讨,《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3期。(该文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同时被《中国法学教育年刊》全文收录)
(2)英国法律教育改革管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24转载)
(3)美国“法学院评估案”及其前因后果,《法律适用》2012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同时被《中国法学教育年刊》全文收录)
一、在全国法院系统讲授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等课程。多年来,依托国家法官学院和高校,从事对全国法院系统行政审判法官的培训工作。多年来,讲授的新行政诉讼法、新法司法解释、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判决、政府信息公开等专题课程深受学员好评。在浙江大学设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案例研究基地”,这是行政审判唯一研究基地。影响日益扩大。
二、作为兼职教授、研究员讲授行政诉讼法课程。作为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兼职教授等,为研究生作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特别是针对行政审判实务问题,结合案例等进行讲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受邀讲授行政诉讼,提高政府法治水平。多年来,致力于行政审判和行政执法的良性互动,经常参与各部委有关行政诉讼方面的沟通和交流。2018年,赴中组部机关就行政审判工作进行宣讲,反响强烈,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就此作了重要批示。多年来,为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农业部、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各大部委讲授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疑难问题,效果良好。多次受邀在全国检察系统、全国律师团体等讲授行政诉讼课程,受到了各方的积极评价。
四、积极参与宪法和行政法学术研讨活动。作为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中国行政法学会行政诉讼专业委员会常任委员等,积极参与宪法和行政法的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参与历次行政法学年会并提交论文。作为组织者和承办人,在中国行政法学会成立了中国行政法学会行政诉讼专业委员会,推动学术界实务界的沟通交流。近年来,根据组织安排,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数十次。
最后,咱们送2个福利
先来抽个奖吧!
没错,就是如下的活动!不需要您出1分钱,只要您参与,即有机会抽大奖!
方法很简单,跟春节期间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类似,咱们就不做过多介绍了,赶快扫码加入吧!
特别说明:活动全部在小程序内完成哦,不需要下载任何软件。
中国法学会警察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第五届警察法治论坛正式通知
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福建赛区遴选赛获奖名单的公示
感谢扫码帮助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