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鱼翔浅底——胡钜湛水彩艺术展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胡钜湛


1930年生于广东开平县。1953年、1956年先后毕业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毕业后三十多年来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退休后兼任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为二系的创建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中、小学美术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88年参加广东省美术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1989年被评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美展第六届水彩艺委会评委、2002年全国水彩展评委,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届、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铁夫美术馆名誉馆长。




鱼翔浅底——胡钜湛水彩艺术展

Fishes Gliding in Shallow Water

Hu Juzhan Watercolor Art Exhibition


主办单位|Host

广东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

广东美协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开幕时间|Opening Ceremony

2018年9月28日15:00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

2018年9月28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广东美术馆2、3号厅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道二沙岛烟雨路38号)


策展人|Curator

杨小彦、孙晓枫


媒体支持|Media Support

《广州美术学院学报》

《美术》杂志

羊城晚报

广州日报

雅昌艺术网

艺术观潮




胡钜湛是中国著名的水彩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的创办者之一,数十年来专注于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不仅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水彩作品,而且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年轻画家,桃李满天下。

胡钜湛创作以水彩为主,兼涉油画和国画。他不仅在风景、人物以及主题画创作方面成就斐然,水彩创作更是出神入化,是这一领域当然的、公认的大家。胡钜湛的水彩创作涵盖风景、人物、主题创作和鱼类,其中,尤以鱼类闻名。20世纪80年代初,胡钜湛开始大量尝试使用湿画法绘画鱼的题材。其笔下的热带鱼和观赏鱼,不仅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而且独创水染技法,全画未用一点粉色点缀,全靠对水分与色泽的掌握,却把游动中的鱼描绘得天衣无缝,既真实又有十足的画味,在水彩画界引起惊叹的同时,也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此次展览以“鱼翔浅底”为题,以热带鱼和观赏鱼的水彩作品为主体,不仅为了突出其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也涵盖了部分风景、人物及其它门类作品,共计68幅。除此以外,还展出1幅他与妻子陈秀莪合作的大幅历史油画、2幅水彩人物主题画、1幅巨幅敦煌壁画白描临摩手稿及其他大量创作手稿和笔记,将水彩研究与水彩教育紧密结合,以使观众得以全面认识这位老艺术家在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并从中受到启发。

据悉,展览开幕当天,还将举办研讨会,拟邀请冯原、李若晴、胡斌、吴扬波、胡震、皮道坚、李晓峰、刘宇等艺术批评家参与研讨。



前言

 

鱼翔浅底——胡钜湛水彩展

文 /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谱系来说,和王肇民显赫的名声相比,胡钜湛的水彩探索则多少受到某种忽视。一方面,胡老为人低调,从不与人争长论短;另一方面,他在水彩方面的探索,求其真,求其实,求其美,不在表面效果上作文章,风格朴实无华。在这样的状态中,某种寂寞自不在话下。在我看来,正是这几分寂寞,反而显示出胡钜湛的学术精神,关心艺术本身的价值,对物象的虔诚态度,以及在描绘上孜孜不倦的尝试。

面对胡钜湛的作品,首先要关注的是观看与表现。在这里,对观看的认知会影响画面构成,影响对风格的理解,以及对艺术语言的自觉。长期以来,胡钜湛以观看为前提,不观看不表现,表现基于观看,其中的感受则是根基,无感受即无观看,即无表现。其次是对水彩特性的坚持,让画面形成一种非水彩而不可的效果。其中,对于水与纸的关系的实践是基础,让描绘有所依托,以形成最佳的效果。

大概从八十年代开始,胡钜湛全力投入描绘观赏鱼这一母题的创作中。风景和花卉主要以写生为主,描绘观赏鱼,直接写生显然不太重要了,不仅游来游去的观赏鱼过于变化,无法像画静物那样让人能够从容写生,重要的是,变化本身正是胡钜湛的目标,这决定了他在画观赏鱼时采取了和以往不太一样的画法:他要画草图,要先行描绘,探索可能的效果,心中有数才开始正式作画。在一般的写生中,观看、构图与描绘是合一的,在画观赏鱼中则是分开的,先是观看,领悟热带鱼的游动姿势,了解不同光线在水中所造成的奇特效果,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是构成,鱼群走向与光线折射交相辉映,组成独特的空间感,色泽与明暗在其中作为空间转折的节点起到特殊作用。接着是描绘,发挥水彩特性,并进入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之中,让描绘也自由起来。胡钜湛强调说,他绝对不使用粉色去提亮,一切只借助于水、彩、笔、纸的巧妙混搭,制造一种只属于水彩的特殊效果。

“鱼翔浅底”不仅是胡钜湛个展的题目,更是他性情的表达,要知道,与这相关的词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年青的毛泽东面对滔滔江水所发出的感慨,正是胡钜湛努力的方向,其中的关键是“竞自由”,强调在作画时,状态必须如那些自由畅游的鱼类,无所顾忌地追求着个人生命的极致。

和王肇民对比,胡钜湛恰好形成了水彩的另一端。王肇民强调“形是一切,一切是形”,胡钜湛则执意把外形隐藏在挥洒自如的水性之中,而以描绘运动为目标,让形消隐在描绘当中,用以挑战“栩栩如生”的高度,他们正好构成中国水彩的两座高峰,彰显着各自的力量。

是为序。


2018年9月18日于美国费城



部分参展作品


观赏鱼篇



《热带鱼》

39×54cm/1980年


《奋进》

39.5×55cm/1980年


《金鱼》

39.5×55cm/1982年


《鱼水情》

54×79cm/1984年


《中华鲤》

54×79cm/1985年


创作手记:

画鱼时,如原来底色已快干透,而想在身上出现亮光条,可在上面用清水洗一笔到需要的地方,不需要的地方暂不用,就会出现一条亮线,多少条(鱼)画多少笔,一段亮光出现在刚画过和未画之间。鱼鳞的片片闪光可用排笔尖(干净的笔水和比较干的笔)按需要轻轻地点上去,(底色快干透时)在轻轻用排笔干净笔有少量水的在上面轻轻一拖,即出现效果。先“肉”后“骨”:即先整体、水份、润、虚,接大色块,后在干到一定程度时画明确实的、粗糙的、见笔触的,这叫“骨”(骨法用笔的骨)。再就是先色彩,后素描(即结构),这与先“肉”后“骨”有共同的道理。画鱼群时先做底色、气氛、环境,待干到一定程度,这时可用吹风吹使哪部分干些,使哪部分湿些,以便决定画哪里的先后。


《竞上游》

54×79cm/1990年


《开春》

39×54cm/1990年


《大家庭》

54×79cm/1992年


《暖冬》

54×79cm/1992年


《跃》

54×79cm/1993年


《争上游》

54×79cm/1996年


《族群》

54×79cm/1997年


《自由》

54×79cm/1998年


《除夕》

39×54cm/1999年


《珊瑚花》

54×79cm/1999年


创作手记:

在表现水中植物时可以在水分多时撞上各种深浅和冷暖的需要之色,后再把画面适当斜放或左右斜放,待流动适当时候停止,及时晒干或烘干、吹干。一般亮色后上好些,这样亮色会突出来,暗色会在底下。干湿不要相差太远,否则不整体,跳出对象的空间。画面的最浓、最黑、最亮的色,最后出来,太早会花了变灰,但也要在水分未干透前处理。主体的色最好不用底色的最深色盖了,要用灰色的接近需要的色(可深些)这样速度快,水份恰当。逆光的亮点比较亮,底色最好不能过深,基本是亮的纸上适当加一点同色调的灰色(要根据水的动荡感用笔,再待快干前射上少量的清水小点,效果就会好)。需要画面更浓的深色或是黑色块,最好在深的色块干透前加上,使画面用笔,对比,干笔,沙笔起提神作用,但要使与其他协调,不能过于生硬。


《琥珀海》

54×79cm/1999年


《德国锦鲤》

54×79cm/2002年


《鳞集仰流》

54×79cm/2005年


《深蓝》

54×79cm/2008年


《母亲节》

54×79cm/2015年


《如鱼得水》

54×79cm/2015年


《暴风骤雨》

54×79cm/2016年


胡老的艺术创作吸收了西方写实绘画中对空间、体积、质感和光影的表现技巧,画风严谨而细腻。他融合了印象主义的色彩经验,同时在笔法运用上又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流光溢彩,变化丰富而饱含新意。

在胡老先生的众多作品中,以对水中之鱼的描绘尤为出色。尼采所言:“应该猜摸画家才能理解形象”。在他富有朝气的画面中,鱼的形象并非仅仅是它们的本体,也是它们可能成为的形态或事物。此时物象不仅仅存在于它们固有的形象中,更幻化成观者遐想或无穷的梦中之物,在永恒的时空下生成为无限的运动和消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水的意象和所指都具有深奥的人文意蕴和内涵。水通过它的映像使世界变得深重,使水中之生灵变得多重,也令观者和遐想者进入到双重的冥思感怀之中,由此进入一种新的梦幻体验。胡老画面中的水和鱼便把我们带进这样一个世界里。当观众透过水来静观鱼,水折射出天的印记,此时的水成为了天地间的一部分:水使天空布满鱼,两种形象的共生把天赋予了水,把鱼给予了天。若从观看的角度来审视对象,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鱼在飞,云在游——鱼翔浅底这一交叉的景象。鱼是生命的精灵,自由的化身,这种视觉幻影便是观众和艺术家遐想中最温馨而宁静的想象的赐予。“会飞的鱼”以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出现在画面当中,让我们的想象出于自然后又归于自然。胡老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变化多端,其画面既丰富热烈而色彩缤纷,又宁静高雅,让人心旷神怡。他对水彩干湿的控制更让其画面的表现力超越一般意义上对物质的描绘,从而带来一种意象之外的移情。


文/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2018年9月



花卉篇



创作手记:

画亮的鱼、花最好先画背景,再画花和鱼,这样所画的花、鱼会向环境渗透,有特殊效果。花是浅色,底色是重色时可以先画底色,后洗出浅色出来,等一定时间再上花的色,而高光又等干一点再提。画花的卉时利用笔头和笔肚的颜色深浅变化,用笔如想不跳,形成整体,就要在底色(球体画法的色)上加上需要的用笔,笔触要结合形变化。在深色底上画花,要趁底色未干前逐步不停地用干净的笔来吸、洗干,到刚好为止,这时要同时照顾其他画面的一切物体整体关系,及时处理(如加色提亮或加重,明确等)。画面太湿会无形见不到笔触,所以画花时可以底下垫湿布,而纸不用湿,但要画时见笔触,动作迅速,第一遍时重感觉、重色调、大关系,铺大色块时要注意与将来主题对比。


《寄生兰》

39.7×54cm/1976年


《幽兰》

39.7×54cm/1980年


《三角梅》

39.7×54cm/1980年


创作手记:

我画花、鱼都喜欢先用色彩、水份在整张画纸上制造(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气氛、色调、光色、空间的感觉,再根据水的干湿情况进行花、鱼的形体塑造。这样做好处很多,不仅整体、主动有虚实,而且有层次,光色自然,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从中利用和发挥,这样画要精神很紧张、集中,才能对付,这种方法容易软浮,要及时加强并用笔明确、肯定,这时全局整体的观念要加强,也不要慌乱,要及时利用时机。


《白牡丹》

39.5×54.3cm/1980年


《牡丹花》

39.5×54cm/1980年


《雪梅》

55×39.5cm/1980年


《雪梅》创作手记:

画《雪梅》时,感到雪的特点在湿底比较难达到,而大多数地方已干,少数地方却未干。这些未干的地方正是很好处理雪的特点的地方,而这些未干的地方有些是深黑色的(适当时用笔吸去深色——但要合理的)有些是亮色,这些亮色急速的吹干即成这些都是画面最亮、最前、最清楚的地方,这样可以与后面的关系拉开距离。画面色的呼应,光的照射,都需要在处理画面时趁湿时处理(干后也可以稍有改动)。作画时,“雪”和“梅”容易分不清,这就要在半湿时适当加色,而全干时再重点的处理“梅”在雪中的效果。



《米顶兰》

39.5×54.3cm/1984年


《二乔争艳》

54×79cm/1996年


胡老先生对于水彩特性的探讨不仅出现在风景写生中,也体现在以花卉为母题的系列创作中。我阅读胡老先生在这一方面的作品,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总是把花卉做整体的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细节上,对于花瓣、枝桠、叶子做事无巨细的描绘。花卉在胡老先生的眼中,始终是一个生动的整体,它摇曳在某个角落里,自然形成一种审美般的虚实关系,而转化为水与彩的巧妙结合。如果说,在风景中胡老先生注重的是一种层次,一种渐次隐去的诗意,在花卉中,他则强调一种前后关系,花、枝桠、叶与空气的颤动混为一体,通过对于水、彩、纸和笔的运用而呈现为一种生动,一种在观看中所获得的自由画意。


节选自杨小彦《“栩栩如生”的挑战——读胡钜湛水彩创作有感》



《春雨荷塘》

54×79cm/1998年



风景篇



《渔火》

39.5×54cm/1984年


《黄山樱花》

55×44cm/1980年


《黄山玉屏峰》

55×39.4cm/1980年


《耕云峰》

39.5×54cm/1980年


《光明顶》

39.5×54.3cm/1980年


胡老先生也进行过多次主题画的创作,以人物为主,因造型结实、动态生动、构图完整、主题鲜明而颇得业界好评。细看胡老先生的水彩,以风景居多,且全都是现场写生,绝不会在家里“创作”。从所画对象看,胡老先生的足迹可谓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自不在话下,更多的其实是普通的乡村,一景一角,一河一山,皆可入画,所画平凡,经其手绘却顿时生动了起来。

胡老先生在水彩方面的探索,求其真,求其实,求其美,不在表面效果上作任何文章,风格朴实无华,不惹人眼,不故弄玄虚,如果没有一分专业精神,没有研究兴致,不太容易深入其中,解其内心志趣。在这样的状态中,某种寂寞自不在话下。在我看来,正是这几分的寂寞,反而显示出胡老先生的学术精神,关心艺术本身的价值,对物象的虔诚态度,以及在描绘上孜孜不倦的尝试。


节选自杨小彦《“栩栩如生”的挑战——读胡钜湛水彩创作有感》


《回声》

45.5×44cm/1983年


《气象万千》

54×79cm/2014年


《三林之光》

54×79cm/2014年


《瀑雨过后》

54×79cm/2016年



其他



《千手观音》(敦煌壁画临摹白描)

212×132cm/1960年


《干革命要刀对刀枪对枪》(与陈秀莪合作)

油画

150×200cm/1972年


《满怀豪情上北京》

水彩年画

92×142cm/1975年

参加全国年画展并入选《全国年画选》


《第一代可可》

水彩

79×54cm/1984年

广东美术馆收藏



写生掠影








水彩技法漫谈(节选)

文 / 胡钜湛


(一)


水彩画技法一般是加的多,减得少,加加减减的画法层出不穷且极为丰富技法上用笔的轻重缓急、阔窄、转动……是传统绘画的宝贵经验。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一气呵成”,混为一体,除了在色调上统一外,在水彩的作画步骤上可以首先在第一遍色上去时整个画面统一处理(利用水份湿画时)这时动作迅速(当然动笔前先有考虑),把色调、涵接、空间、远近、大面积的、底下的色先处理。这时也可以把浅色的画成重色(即浅色的对比色——明暗的、冷暖的、暗面的)再在上面用干净的笔洗出亮来,这时要根据干湿的变化先后洗出,这时的浅色和底色是统一而协调的。

湿画时也要注意笔触,在画面是直立或斜放时一般是从上到下画下来,这样逐步画下来笔触和色彩关系容易接,但往往是画面上端水分干的快,下面水分多,要利用这种特点迅速处理,特别上面的东西要及时,否则会生硬(利用先后处理对象的远近,虚与实)。利用水份处理画面是水彩的特点,所以要注意画面的水份多少,何时画面画哪里很重要,否则会在半干不湿时把下面的色冲出一个印出来,当然也有他的特点可以利用(撞水法)。不少情况下可以光画底色,或暗面色,然后用亮色,待下面色干到一定程度,加上去冲出来的效果是很好的。潮湿天气画水彩最适合,如平常画水彩,最好把纸打湿,或底下放湿布,或两者同时并用,看需要以保持水分,便于处理整体、涵接,考虑有充足时间来处理。如有些地方要干,有些地方要湿,可以部分打湿或水分,大笔大笔的铺大关系,涵接(等于湿画法)。

画面处理上,用笔要注意气韵生动,黑白、冷暖、粗细、疏密、远近、前后、重叠,使画面丰富,四边、四角要注意变化,有一边要通透,使画面不致堵死。先整体后局部,先虚后实,先调子后冷暖,先球体(圆)后方,先湿后干,先肉后骨,先色后素描,先统一后对比,这样处理对色彩有好处。一方面记忆色调,色的冷暖、色的特点,色的主次关系及对象的黑白灰素描对比,同时最好画速写(即记结构关系、生长规律),二者结合就会更全面,画的效果就会更可信,但也要以画面艺术效果为主,可以取舍或强调。混合色画法可以边调边画,以画面效果为好不要调死,画到恰当为止在深色底上画浅色(冲洗)提亮、明确都在后,笔触也在后,如浅色底上画时见形见笔很重要,也要在干到恰当时机画较好。


(二)


从每张画开始首先确定调子,作画开始至结束,要强调以感觉作画(色彩、构图、素描、对比、气氛、情调等方面的整体关系)。在统一调子认识之后,可以有条理的按同类色的变化,大面积的先画,在大的关系出来后,即按干湿情况,逐步有条理的画,这时要经常注意画面的水分干湿情况再进行作画。不要主观的决定先画哪里,要结合利用水份干湿先后来画。在作画过程如何运用“感觉”,这时就需从感觉出发,如色彩需要,素描关系需要,强弱、冷暖、动势、构图的需要,高光、质感、用笔等等的需要,这时候的感觉就会有内容,你画时就会很有条理,有分寸,而且速度也会很快,如不快就会错过时机,下一步就会很难处理——利用水的干湿不方便。而在运用感觉时的一切,都以画面效果为标准,色彩的分寸(冷暖、明度)以原色调的色彩来做标准进行加减、色彩、素描的关系就会接近画面关系,不会出太大的偏差。

画一张画如弹钢琴,画家如乐队的指挥,各种乐器由指挥控制和协调,所以画家的全局概念、整体的观念要很强,每一局部,每一音色都牵动全局。每张画强调某一特色,抓紧这一特色去表现,可以和其他画面拉开距离,如果样样一般化,平平淡淡,就算画好了,也会不激动人心,所以画前抓强烈到感受,画时感情就来了。

画面最强的(对比、黑白、冷暖、用笔、干湿、动势、大与小)在那里要有合理安排,其他具体久服从这方面考虑。此画面所需要的对比……不要受具体的影响,要注意保持。而画面色彩、立体、黑白、线条、大与小、动势的构成也很重要,不能疏忽。








更多精彩文章:


■ “同行——李象群艺术展”北京798、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同期闪耀

■ 中国雕塑先驱——张充仁

■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开幕

■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I  吴为山:将传统文化刻入历史长河

■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

■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花语 • 陈妍音花卉水墨小品展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