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孔子来看信仰世界里的三种眼光

2016-11-02 joseph 心灵摄影

通过孔子来看信仰世界里的三种眼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自《论语》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时还经常复习,不是一件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不被别人了解也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论语》包涵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中国,他被尊称为“圣贤”。“人不知而不愠”,隐含的意思是要认识自己,这与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的思想同出一辙。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正如孔子和苏格拉底所说要认识自己一样,在信仰的世界中,我们同样需要认识自己。




信仰的世界中有三种眼光


1第一种是自己看自己的眼光。


我们看自己,大多刻意抬高自己,这是骄傲;也有人过份贬低自己,这是自卑。我们总认为自己多少还有些善,也有些义,但这是错觉。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自己看自己依然活着,但在神的眼里,他们已经死了。话语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罗5:12)在门徒们看来,海上狂风骇浪,岌岌可危;在耶稣看来,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可见,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是不准确的,自己评价自己也是不明智的。“因为我们不敢将自己和那自荐的人同列相比。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乃是不通达的。”(林后10:12)

2第二种是自己看别人的眼光。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我们看别人,经常会看到别人的缺陷和过错,总想论断别人,想纠正别人的错误,自己却不想站在神的面前。我们在神面前都是眼中有“梁木”的人,若能看到这样的自己,就不会轻易论断他人,更不会想让别人改变。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想去拔掉别人眼中的刺,而是要怀着一同在神面前蒙恩典的心去劝勉他人,与人交流。


3第三种是神看我们的眼光。


因着罪,神看我们心里充满了恶,没有善。“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6:5)“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但因着耶稣基督的救恩,神看我们是义人,是完全、圣洁的。“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3:23~24)


信仰中,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光,这样会使我们迷失前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神看我们的眼光。神看我们的眼光就记录在圣经话语中。“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箴1:23)用神的眼光看自己时,才能真正悔改,并产生信心。当我们拥有悔改与信心这一对坚实的翅膀时,我们就会脱离罪的引力,在信仰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心灵摄影

今日精选


未完待续

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健康的心态,才是幸福生活的开端,才能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完全人。

心灵摄影

from Joseph

敬请选购美好的心灵


↓↓↓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交流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