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100周年,充满争议的教育哲学能否完成“教育自救”?
自1919年世界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德国斯图加特创立,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现在华德福在全球75个国家创办了1200多所学校、2000多所幼儿园和60多家培训机构,而如此规模的华德福为何又饱受争议?今天就来讲讲百年老店华德福的“是”与“非”。
文 | 巴山
编 | Kimberly
位于斯图加特的世界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图片源自德国之声
在中国大火,一位难求
世界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是德国一家卷烟厂“厂长”Waldorf Astoria邀请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为解决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于1919年在斯图加特创立的一所“子弟”学校。
其德文名Waldorf(华德福)中碰巧有Wald(森林)与Dorf(村庄)两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自然教育”,与可口可乐(Coca-Cola)、奔驰(Benz)等一样,其中文名“华德福”也颇有中文吉祥寓意,深受中国广大家长的喜爱。
在中国,自2004年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落地成都以来,十年间席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不少二线城市也创建了华德福学校。根据歌德学院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7月,全国已有200余所华德福幼儿园和20余所华德福学校。(因华德福学校没有全球统一标准,笔者没有找到最新数据)
德国自由华德福学校联盟官网截图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华德福学校,一般指的是以华德福教育理念办学的学校,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方式。
关于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国内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成都华德福官网上这样介绍:
“华德福教育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个层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长。把单一的智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工、肢体律动及音乐与平衡厚实的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课程相互间密切结合,来滋养整个孩子——头脑、心性与四肢的均衡发展。”
如今,成都华德福学校已发展成为一个占地30亩,囊括7个混龄班、两个亲子班共120名孩子的幼儿园;小学则发展成为一所有六个年级的获得国家正式办学资格的真正小学。
根据笔者电话咨询成都华德福学校以及歌德学院的报道反馈显示,国内的华德福学校一般很难申请,幼儿园入园都要提前好几年排队,小学甚至连提前排队都进不去,因为已被学校内部“幼升小”的孩子占满。
不仅是相对成熟的成都华德福学校,即便是只办了两三年的华德福幼儿园,也非常火热,真可谓“一位难求”。
教育界的伊甸园,
应试教育的“救命稻草”
不难看出,华德福的教育模式很受中国家长的欢迎不是偶然,那么其教育理念又是怎样的呢?
华德福教育理念是,在儿童的头几年,孩子们最好通过沉浸在无意识的模仿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
因此,幼儿教育课程以“体验式教育”为中心,让孩子们通过实例学习,并有机会发挥想象力。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德国自由华德福学校联盟官网
这种教育模式始终强调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将价值观融合在学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
华德福教育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大约7年,并将之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方法上,早期教育注重于实践和手工活动,并提供利于创新性玩耍的环境:
第一阶段:早期幼儿教育,重点是实际的、亲身实践的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
第二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发展艺术表现力和社会能力;
第三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重视发展批判性推理和移情理解。
总体目标是培养一个自由、道德自主、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度社会能力的人才。
在课堂里华德福教师主要使用形成性评价(定性),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定量测试、标准化测试)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成绩。学校拥有高度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课程结构和自行管理事务。
与国内应试教育相比,华德福学校无疑是教育界的伊甸园,这里没有固定的课本,没有考试,也没有量化的分析和评价,反对一切形式的竞争。
相比知识与竞争,华德福更加注重艺术与情感教育。
因此,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之下,教师拥有最大限度的教学自由,这就完全依靠教师的自律。
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新教育推动人朱永新将华德福现象描述为“教育自救”,正如他所言“我们的教育碰到了巨大的问题——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估已经落后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人的意识的发展,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和个体化的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华德福教育,似乎成为了一些家庭逃避应试教育的“救命稻草”。
有些家长非常喜欢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有媒体报道称,成都华德福学校的附近甚至出现了一个各地家长驻扎陪读的村庄,这些都市白领、自由职业者逐渐融入了华德福倡导的有机农耕的生活方式。
成都华德福也定期组织农夫市集,推广有机食品的种植和销售。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真正地思考人生。还有就是他们认为“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增加知识的传递,也不是简单的把孩子丢给学校,而要用父母的成长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争议中崛起
虽然华德福教育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并在全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但反对这一理念的人亦不在少数。
争议一
人智学的“哲学性”
截图源自知乎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华德福之问:如何评价「华德福」教育模式?其中一位家长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写的回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个人理解,我不觉得人智学就是全部。人智学应该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现代科学。我想教育实践应该是基于科学范畴的,否则这个实践就无从谈起了…我倾向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基础更更多的应该是现代心理理学、教育实践统计等经过科学方法验证得来的理论基础,而不只是人智学。
总而言之,哲学不能替代科学。身为家长,我希望快乐健康的成长,但是身处我们的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我身边的改变以及时代的剧烈变革,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迎接的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推动与发展,无疑是以科技为主导。”
那么饱受争议的“人智学”到底又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华德福的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
Rudolf Steiner
华德福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以“人智学”为基础,其教学法强调想象力(Imagination)在学习中的作用,力求全面整合学生的智力(Intellectual)、实践(Practical)和艺术发展(Artistic development)。
通过深层意识的教育让孩子成长为自己,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然而,维也纳大学教育学专家斯蒂芬·霍普曼(Stefan Hopmann)指出,提出“人智学”理念的施泰纳,他的很多思想有争议之处。
维也纳大学教授Stefan Hopmann|图片源自Progress-Online
鲁道夫·施泰纳是奥地利裔“德漂”。
在施泰纳看来,黄种人的大脑和雅利安人不同,对光的接受方式也不同。他认为雅利安人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成熟阶段,而黄种人是处在青春期的非成人。
“他们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施泰纳关于黑人、红种人和黄种人的言论耸人听闻。区别只是:施泰纳不是法西斯主义者。”霍普曼这样讲道。
还有一点就像霍普曼教授所担忧的,不少施泰纳写的关于人智学的德文著作都是“有选择”地翻译过来的,而施泰纳的“种族论”或“转世理论”一般都没有翻译。
同时,华德福的人智学在国内也备受争议,霍普曼教授认为:“根据人智学的理论,每个孩子来到世上的时候已经定了型。老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按照他命中注定的方向发展。你应当成为我们认定你必须成为的人。这与自由毫不沾边。”
争议二
没有统一标准
(1)对创始人斯泰纳的理念理解不统一
如前霍普曼教授所担忧的,不少施泰纳写的关于人智学的德文著作都是“有选择”地翻译过来。目前,国内对其德语原版学术著作的中文翻译只局限于网络上的非正式出版物,并且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志愿者卢安克。
由于卢安克和他的哥哥幼年时性格孤僻,他们的父亲放弃工作来到华德福做老师,让个孩子接受了完整的华德福教育并取得了成功。
德国自由华德福学校联盟官网
其译稿是卢安克在广西板烈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时完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中包含许多当时自己的错误理解。
而专业理论教材的缺失造成的结果是,目前很多内地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并不理解鲁道夫·施泰纳的理念,许多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造成理念的认识不统一,还源于全球各地的师资培训不一样。
在已经完成海外学习的中国老师中,在德国学习的人数不到一半,多半在英美国家学习。虽然英国有着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华德福教师培训学校,但华德福的发源地毕竟是德国。
而国内各地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大多数通过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培训,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手的培训获得对华德福教育理念的认识,其对理论的忠实度有待商榷。
(2)全球学校运行不统一
华德福学校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除共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之外的归属关系。确切地说,统一的模式是华德福极力抗拒的。
因为全球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都有差异。
有一部分美国寄宿制的公立学校用拿来主义运行华德福的方式,不重视其背后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几十年内华德福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以上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传播,同时也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此产生了误解和疑惑。
由于华德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也造成了人们对其理念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于是就造成了学校、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信任缺失,2011年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高中部的解散就是源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危机。
德国自由华德福学校联盟
那么华德福在德国本土又是怎样的呢?
在德国,提起华德福,德国人的一般联想是“轻松教育”,轻松教学的结果会不会使学生丧失竞争力呢?
曼海姆华德福学校学生制作的明信片|图片源自明日曼海姆
据德国第一杂志《明镜》的采访调查显示,很多孩子喜欢华德福的教育模式,但与公立学校的学生相比,那里的孩子明显吃苦精神不足,抗压能力也不尽人意,在德国高考成绩方面也比公立学校稍逊。
在2月份的明镜周刊一期特刊中,专门找了几个知名人士分享了自己在学校时的经历,对华德福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截图源自明镜在线
不管是华德福教育理论,还是其他的教育,无非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百年华德福教育的成功也证明了其教育意义所在,然而如何在争议中,不断的发展完善,从而与时代相适应,在注重学生自然教育、人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感性的同时,也不忽略孩子的科学的、理性的教育,是华德福未来发展不可忽视之处。
参考文献:
《学校参议员批评将选项党的孩子排除在外》,明镜周刊
《鲁道夫·施泰纳学校一百周年:名人讲述华德福》,明镜周刊
《华德福高烧下的教育自救》,歌德学院,吴珊
《闲话德国:华德福的神话》,德国之声,张丹红
《浅谈华德福学校教育在中国内地的实践和发展中的挑战》,赵佳秀
《如何评价「华德福」教育模式?》,知乎
《北京南山华德福:有爱与自由学校却遭遇一场危机》,人物,张薇
《三年制华德福中小学教师培训介绍》,成都华德福学校官网
《华德福教育》、《鲁道夫·施泰纳》,维基百科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NEW
NEW
重磅
专业发展
NEW
NEW
社群活动
NEW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