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军:基础教育缺失,一辈子也补不回来

顶思 2021-11-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罗辑思维 Author 吴军

学历高了是否在各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如果没有,为什么有人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如果有,为什么大家还会说“读书都读傻了”这样的话呢?


面对这些疑问,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从基础教育以及高级教育这两个方面为我们解开了答案。


本文转载自“罗辑思维”


编 | Mina


为什么基础教育从古到今变化较小?


在现代社会,我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之前介绍过柏拉图对教育的看法,说教育是通过“讨论”验证我们的经验,我认为这是对教育目的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当然,要验证经验,就要掌握验证经验的方法。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那些工具和方法,就构成了基础教育的内容,也就是在小学和小学之前学习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在基础教育方面有欠缺,进入社会后可能就会显得很奇怪。


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扔给补习班,以为花了钱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但如果忽略了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其实是一开始就输了一局。


在美国,某些族裔70%以上的家庭都是单亲家庭,跑掉的父亲们还不给生活费,母亲们只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勉强养家,孩子的教育就明显耽搁了。


其实在小学之前的阶段,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母亲,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大改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男孩在七岁之前是在母亲那里接受教育。


在古代中国,有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母给孟子找了一个学区房,但她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让孟子从小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来就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你会发现越是基础的教育内容,从古至今的变化相对越小,因为它们在目的和功能上是类似的。


我带你观察一下古代文明的基础教育。例如古希腊的军事化城邦斯巴达,直到12岁之前,都是在军事学院锻炼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


但同时,斯巴达的孩子们还要接受大量的阅读、写作和算术的教育。为什么呢?


因为斯巴达没有多少战士,每一个战士都需要以一当十,因此就必须成为“聪明的士兵”



而在古代雅典,即使偏重法律和音乐,孩子仍然要进行阅读、写作和算术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体操和田径训练。


到了古罗马,小学教育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基础内容是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接下来要学会总结观念,练习口头和书面表达,最后要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学习来理解社会。


第二部分是所谓的四等分教育,也就是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你仔细看,其实有一点点类似于文科和理科,但他们的要求是小孩子这两方面都要学。


观察这些基础教育的内容,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在接受了全面的基础教育之后,每一个人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我们一起看下面张图展示我所理解的不同阶段教育的关系,你可以看到,全方位的基础教育,在里面处于中心位置。



当然,不同文明和不同时代,基础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有细微差别。


比如在古希腊的城邦,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而古罗马,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修辞和表达。为什么呢?


因为希腊城邦国家小国寡民,人人参政,所以每个公民都需要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基础。


而古罗马是一个大帝国,如果你了解古罗马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著名的演讲家,这些演讲家往往就是帝国的管理者,这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该不该让孩子从小出国留学?


所以,基础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它是让你获得在这个特定的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包括让你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学会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便于将来继续学习具体的技能。


很多人问我该不该让孩子从小出国留学,我都要先反问他们一句:你的孩子将来会在哪里生活?要知道,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为了在那个国家生活好而准备的。


而且想清楚了基础教育的目的,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说编程和奥数这样的课程,对很多小学生来讲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需要学习这么具体的技能,这样反而可能耽误他们的全面发展。


今天由于人类寿命的增加,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不得不把基础教育延长,比如中国就有九年的义务教育。


到了高中,一个人接受的其实依然是全方位的教育,只不过所学知识的范围更广、更丰富。


可以再看一眼我画的那张示意图,中学阶段的教育,其实就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再包一个同心圆。



中学毕业后,人就会对世界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18岁之后,人就需要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对很多人来讲,除了他以后继续学习的领域,他对世界其他维度的了解几乎在18岁就定型了,以后也很难再提高。如果18岁的时候,对某个维度的认识有了大的欠缺,可能一辈子也补不回来。但这一点未必所有人都懂。



2020年夏天有一则新闻,说某个省高考文科第一名,清华和北大都不要她,因为她两个选修科目的成绩是B,和这两所大学的要求相差太远。


不少人为她鸣不平。在我看来,清华和北大的做法是合理的。


首先,录取既然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符合标准就需要破格录取,那但凡要做破例的事情,就需要一个很强的理由。


那位学生只是数学、语文和英语三门总分的第一名,并没有达到让清华北大认为必须破格录取的地步。


其次,你可以设想,如果其他学生放弃选修科目的复习考试,集中精力复习数语外,或许成绩会比她好。所以破格录取未必公平。


在这件事里面,我认为也显示出这两所大学的某种观念,就是肯定中学教育仍然需要全方位的发展。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何不同?


到了大学,就开始有专业的区分或者侧重点的差异。再看一下我放的示意图,你会发现代表大学教育的那个圆是往一个方向倾斜的。



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基本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而到了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时还真有可能聊不到一块去。


但在我的示意图中,大学生的认知的边界仍然是一个圆,因为在我看来,今天大学的本科教育虽然有专业之分,依然有通识教育的成分。


你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未必将来会做那方面的事情,只不过因此对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另一位学习生物的同学,可能他的认知边界会和你的有所偏离,但是基本上也要维持一个圆。


而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人的知识体系的重心真正开始往一个方向偏移,因为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每一个方向都前进了。


那么硕士生和博士生又有什么区别呢?硕士是学会使用前人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博士则是需要创造出前人不知道的知识。


这就是我在示意图中所画的,超越原有边界的那个突出的红色部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将它画得很大,但它通常只是一个不显眼的小鼓包。


今天不少学校把博士生培养成四年的硕士生,实际上没有达到“超越人类原有的认知边界”这个要求,这种博士不读也罢。



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是什么?


不过,做了博士研究的人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和他专业领域相关的东西看成是全部的世界。


在他眼里,世界不再是圆形的,而是扇形的,他所擅长那些东西都是扇形的中心,就像我下面这张示意图里画的那样。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一些博士好像很傻,并不完全是偏见。因为在有的博士研究者眼里,他们比别人多出来的那些认知,也就是图中红色的部分,占到了未知世界(也就是红圈外的白色部分)的大部分。


只不过,真实的世界可能是下面这张图所描绘的,知识的边界比人的认知边界要广阔得多。



也就是说,博士也好、专家也罢,他们对未知世界认知的了解,只不过比其他人多出了一个小点而已。如果在获得这一点新知之后,依然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世界,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迷信专家,也可能从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视角,进入到一个角度很局限的扇形中,这就变成了盲从。



小结


所以你可以看到,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拓展一个人认知边界的过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会接触到开拓整个人类认知边界的机会。


这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在现代社会,如果有条件,我认为每个人还是应该上一下大学。


今天的世界比过去复杂多了,我们需要对它有相对深入的全方位认识,最便捷的方式还是上大学。


至于该不该读研究生,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你将来的发展不是依赖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知识,而是更多需要全方位的认知,又有机会边工作边学习,研究生可以不读;如果需要某些特定知识,工作中又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可以考虑读,因为在学校里获得这个机会的成本较低。


至于读不读博士,对于不打算在某个维度突破人类认知的人,其实不需要。但是,如果真的想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读博士又是一条必经之路了。

往期精选

“微留学”不是传说!看巴蜀云校如何探索“云课堂”


聚焦2035,助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首届海南未来教育论坛在琼圆满举行


首届中国国际化学校德育工作年会在京举行,百余位与会者共话“立德树人”


获建筑界“奥斯卡”WELL黄金认证的这所国际学校,到底有什么魅力?


北京版High Tech High学校变身“创业孵化器”,首届毕业生名校Offer纷至沓来


入围2021“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的超级学霸们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