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雪 | 阿麦:广通河畔的歌者

白雪 送信的人走了 2023-01-11

阿麦:广通河畔的歌者

文/白雪

 

鸟朦胧      

 

一只鸟儿在林间鸣叫,虽然我没有完全听懂它在歌唱什么,可是看见了它的全身 ,羽毛洁白顺滑,舞姿曼妙似仙 ……              

 

都说文字是灵魂的载体,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三观。没见过阿麦老师前,偶尔读过他的诗歌,印象中俨然一副老顽童形象——沉稳中透着稚气,经历过世事沧桑,仍对生活报以热忱和希望。初读阿麦老师的诗歌,只是出于好奇,因为闺蜜说他写的好。可我想,身边哪会有什么令人称奇的大作家呢?何况是在我的家乡广河!人们都想着怎么让腰包鼓起来,谁还有心思静下心来读读写写呢?尤其是男生。因此,才在闲暇时间里,偶尔窥视他的微信空间,走马观花地看看新作,囫囵吞枣吸收一点儿精华。我不过是若即若离地存在于他的好友列表中。    

生活中真正认识阿麦老师,得从他给我们送诗书说起。2017年2月14日,对我而言,又是一个人生大转折的日子,也是活了半生以来最最富有的日子。因为我拥有了能填饱灵魂的丰富食粮——超喜欢的诗书:阿麦老师的个人诗集《星星在天空绘制图案》,和他主编的诗刊《温度》。

 

从我记事起,一直生活在家人、朋友、贵人的关爱中。虽因家境贫寒吃了不少苦,但那些都被许多人的关爱冲淡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美好。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深知,自己没有做到涌泉的慷慨,但做到了问心无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特有的方式回报着有恩于我的所有人。当我在想,要不要与一个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我犹豫不决。本来晴朗的冬日,飘起了雪花。那么优雅,那么美丽。那一刻,所有与“纯洁”有关的词语,和着片片雪花陆续翩跹于广通河畔。

说来也奇怪啦,自打决定约见的那一刻起,许多问题像雨后春笋一样,次第顶着心室的门板:身边的“大作家”究竟是怎样的呢?跟个陌生人约见算不算违背教规呢?……思绪翻飞如飘在半空里的金色秋叶。虽然事先说好他会约上他的诗友,我会约上我的朋友,两拨人一起会面。说到这儿,我想应该说说送诗书的原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妹妹拉进了“广河文艺交流群”。也是因为她跟闺蜜一样,希望我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写出更动心的文字。进群后,我对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到汗颜,万万没想到家乡居然有那么多“奇才”。也许是因为那些文章太接地气了,写的全是我熟悉的人和景物,作者也是自己的家乡人,容易引发共鸣吧,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健康快乐的世外桃源村了,得空就去看看贴在群里的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文字吐露的芳香迷醉,赛过了品尝春华秋实的味道。我像只勤劳的小蜜蜂,一脚跳进阿麦老师写的《广通河畔的挽歌》里,品尝甘甜的水汁。

当然,在玩闹开心的同时,我也会时不时地写下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引起了群内文友的关注,尤其是阿麦老师。他说我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非同一般,是从我对群友作品的评析、留言得知的。还说我有写作天赋,只要挖掘一下潜力,加之用心学习提高,就能写出一手好文来,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复兴作贡献。他语重心长的一席话,点燃了我年轻时候的作家梦。我像审视一个“新人”般,把自己重新审视了一番,决定正式提笔从文。

第一次我们见面的画面感如春天般明媚。从头到脚的打量中,寻不到一丝跑车司机常有的风尘仆仆的痕迹,倒给人一种多年从事高端工作的白领形象。清澈的眸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深深地潭水;宽阔的额头好像被神吻过一样,泛着纯净的光亮;高高的鼻梁和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像极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托罗姆;白白净净的脸上,泛着微笑的涟漪;朴实无华的着装,透着优雅的气息......     

 

诗朦胧    

                      

回到家里,我立马把那“仙桃”般的诗书掰成了两瓣儿。发现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正静悄悄地开在茫茫人海里,路经它的每一个有心的生命,都沾满了带露的芬芳……

有人说,理想会纯洁人的气质,使人心变得溪水般柔软,眼波春天般明媚,这话说得着实很入心。要我补充的话——理想还会带给人奋进的力量,甚至拥有承载灵魂腾飞的翅膀,达到连自己都不曾想的高度。这些想法均与读阿麦老师赠送的诗书有关。自打拥有了《阿麦诗选》《星星在天空绘制图案》《温度》等书籍,我就像收割秋天的硕果一样,一有空就沉浸在诗行里,感受着遐想和幻想的美好。也了解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对我而言,读阿麦老师的诗歌,无异于看我成长的过程一样。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子赡老。期间“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最打动人心的是艰辛的生活,并没有催跨诗意的芬芳,且越挫越勇,越磨越亮。将他从岁月深处走来时经历的点点滴滴,刻印得入骨着髓。更可贵的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后,他还能用孩子般纯净明亮的眼光看着大千世界,每一首诗都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底层苦力和弱势群体的呐喊,是那么的歇斯底里。喷不完的热情,大有“漫卷人间香柔风,送至世人心深处,激荡生命源头活水”的势头。譬如《乞丐》一诗,大意是想让乞丐过上皇帝王子的生活,丰衣足食,穿金戴银;《心跳》中渴望身处战火中的人们拥有安宁幸福的家园;《广通河的挽歌》里希望亲朋好友拥有纯粹质朴、细腻如泥巴的爱......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耳濡目染中,自然也就产生了想要写出好文章的强烈愿望。可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就努力钻研诗书。说实话,一开始我读阿麦老师的作品时,一部分诗歌读上三两遍也不一定能够读得懂——诗歌本身涵盖的思想内涵太宽泛了,深感自己的欣赏和认知水平太低了。好在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譬如初读《寂寞的孩子》时,我就停留在花花草草遭遇风雪摧残的自然现象上,再读不禁泪湿罗巾——它们的生存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无助的生灵,他们生活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饱受孤独和寂寞的侵蚀。阿麦老师所给予他们的无限同情和悲悯情怀,无不打动我,不知不觉中泪水溢出了眼眶。当我读到他的《我对你的爱那么细那么小》、《一首诗的重量》、《如果爱你》等爱情诗时……能让人瞬间触摸到脉搏由慢到快的变化,清晰地感觉到“盼春归兮裁柳丝,春风拂面心欢歌的律动。人朦胧……”仿佛那些词句,是经过明镜样的湖水淘洗过的星座,使人迷醉在它们陆续跳出水面时的涟漪里,把时光倒推到了青春美少女时代.....

 

叶朦胧

 

一直以来,我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单位去,家里来,偶尔和老同事、老同学们出去散散心,看看景。自打爱上写作,也便爱上了诸多人和事。譬如:绘画、摄影、和诗友谈诗歌看风景。自然也跟阿麦老师打交道,因为他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领航者,主心骨。 认识阿麦老师半年有余了,但对于他的了解,只能用“朦胧”来形容。总觉的他被一种带有神性的光环罩着,即使深究也不能抵达奥妙所在。唯一能够确定的是,阿麦老师是由两个阿麦的结合体组成的:一个游走在尘世,紧贴着地面为生计奔忙;一个凌驾于尘世之上,超然而不落俗套,永葆心灵的绿洲,安放着诗意的自己。试图将经历的过往锻造成美丽感人的诗篇,好让被残酷的现实凿刻得千疮百孔的人隐居其中,始终叫人相信真善美的幸存,感知一份纯粹的美好,守住心灵的净土,拥有一份喧嚣无扰的清洁世界。

私底下我们都叫阿麦老师“诗歌王子”,可他声称自己为“泥土豆儿”。我们甚是不解,问他原因,他说因为他是吃土豆儿长大的,他要把“淤泥”的一生奉献给被泥土托举的心灵 。由此我们也明白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美好。唯博爱方能稳住诗根,铸造诗魂。      天使的翅膀是托举天使的,水潭里的星星是舀不完的。 记得著名诗人高平老先生这样评价:“阿麦的诗极其丰富多彩,个性而不单调,有思想而不划一。读了他的全部的诗,有一种听交响乐的感觉,绝不像看某些诗人的诗,看了几百首如同一首。阿麦的诗,有的直视现实,很接地气;有的富于想象,美妙轻松;有的忧伤,沉重;有的优美,淡雅;有的平实,温馨;有的静谧,空灵;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把对家乡的爱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有的展示出对灵魂与肉体的深沉的思考。阿麦的确是一位具有多声部音色的诗人,是一个会全方位旋转的诗人。他有时激情奔涌,有时悱恻缠绵。他会小声说话,也能大声呐喊。他有多少题材,就有多少想象。他有底层的感受,也有高远的思考。在阿麦的短短的句子中,是长长的抽不尽的情丝。”

看看国刊编辑石彦伟是怎样评价诗人阿麦的作品?“一个匍匐在尘土里的生命,高擎着灵魂的烛火在奔跑。同时,阿麦诗歌的辨识度也体现在“跨界”之感,常在人与自然、现世与后世、人界与精灵界之间天马行空恣意穿行,常有出其不意旁逸斜出的奇绝之句,这与阿麦身负的两世关怀意识有关,一定是回族文化与生俱来的滋养,使他看待和感受世界的通孔浓密了许多……” 

《回族文学》诗歌编辑韩戈:“ 阿麦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正面的,如太阳、月亮、春天、鸟儿、阳光、笑容、麦田、羊群、果树、蔬菜、瓜果、森林、湖泊、河流、蓝天、白云、鸟鸣、草地、星星、蜜蜂、向日葵、稻田、花朵、孩子、天鹅、马匹、火车、彩虹等;一类是消极负面的,如落叶、乌云、阴谋、匕首、灰烬、豺狼、酒、手枪、镣铐、老虎凳、绳索、皮鞭、飞机、坦克、大炮、火箭弹等。诗人用前者歌颂人性的美好,用后者批判钢筋水泥丛林里人性的欲望、假面、隔阂、猜忌、背叛、利用与迷失,以及痛斥黑暗与战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和平的渴望和祈求。 阿麦作为回族穆斯林诗人,温和的宗教情怀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一种悲悯的崇高品质。”

一个诗人被外界所认可是幸运的,被本地作家所认可尤为重要。这其中的意义,我无需多做赘述,看看本地作家是怎样品读的,在此仅简要例举二三:少数民族骏马奖获得者钟翔:“在文学创作之路上,阿麦苦苦坚持了多年,逐步显示出创作个性。其诗歌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吸收西方现代诗歌艺术技巧,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显得别具一格。”

诗人刘海燕:“阿麦的诗歌直逼人心,触及到世道人心的明处、暗处和痛处,他把社会最底层各民族民众的生活凝聚笔端,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给读者,把社会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展现于笔端,这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诗人所关注的文学命题,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应有的走向……” 

《民族日报》编辑幸福:“阿麦的诗作独特之处,在于骨架嶙峋与镂空,白描笔法刻画的线条,简省地勾勒出的画面,没有多余的废字,赋予诗作以可感可知的即视感,塑型突兀立体的形象,每个字都有颗粒感……”

 

 仿佛阿麦老师的诗,长出了翅膀,恰巧落在需要的地方,让诗歌活色生香,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出入尘世均匆匆。遇见,便是一种幸福,不管遇见谁。恰巧我还遇见了好多人仰慕却不能照面的诗人阿麦。这是何等的幸运!

白雪,本名马秀花,东乡族,生于甘肃广河。喜欢读书,写作,摄影。系《温度》诗刊编委。

评论精选:

伽蓝读诗:读窗户的诗歌兼说诗歌中的光线

诗论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论诗

奥登   |  大诗人的五个标准

潘桂林   |   从断裂抵达圆融

读诗   |  两人读诗

翟永明论写诗12条

麦豆读诗   |   每人一首诗

还有更多的窗户纸

张枣   丨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红亚坪    |  灵魂里一件庄严的东西——读牧斯的诗

三人读诗   |   在时间中沉潜的诗歌

张黎读诗

张枣   丨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红亚坪 |   读若小曼的诗

帕斯 | 要理解一首诗的涵义,首先是倾听这首诗

丽敏读诗    |   仿佛一种沉睡

洛夫 | 感受诗歌之美

陈超  | 好的诗歌,像真佛,是有“后光”的

弗洛斯特:论诗的形象 | 诗歌创造形象,这形象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霜白   |   一些画,一些话之二(孤独)

爱伦·坡:诗歌原理 | 诗是有韵律的美之创造,诗的惟一裁判是审美力

庞培  |  诗歌的觉醒

川端康成   |   诺奖演说谈禅悟之美

查尔斯·西密克 | 诗七条和诗十首

阿米亥   |   是什么使我写作?

艾先    |   从北京到西藏

张鹏远诗学笔记十条  丨  学会减肥,才能成为一个好胖子。

顾城   |  学诗笔记

庞培   |   杨键:葬礼归来

洛夫谈诗

巴山丘庄   |    刘敬魁诗歌评述

米沃什访谈  |  诗的艺术

青蛙读诗 | 中国人不需要月亮

马克•斯特兰德《保持事物的完整》译读

歌德   |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李敢  | 札记三则(二)

李敢读诗 | 生之枯萎

耶胡达·阿米亥谈诗歌艺术

读茨维塔耶娃

远伦读诗  |  春阳不负开窗意

张远伦:神是人的最高人性

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诗人呢?

如果春天还使你孤单……

刘年 | 诗歌,是人间的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