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我们为什么会进入凭三观绝交的年代?

雨中红莲 2020-08-17

Editor's Note

改革开放朝气蓬勃年代里,究竟什么最让人难忘?不是用上洗衣机、电视、冰箱、空调,也不是吃得好了、出去旅游机会多了,甚至不是今天有了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而是极其简单,听起来直白朴素,但回想起来却足以让许多人眼眶湿润、心灵颤栗的四个字:解放思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枫叶君评 Author 作者枫叶君

作者枫叶君  来源枫叶君评 刊发经作者授权

你或许已经发现,自己周围正处于价值观撕裂的状态

标杆很多,如,贸易战与中美关系,正能量大V周某平,疫情和病毒来源,方方日记,美国总统特朗普,环球智者胡主编,等等。从中拎出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成员复杂的微信群硝烟弥漫,辩论,争吵,火气大到搂不住了,文明人会直奔下三路,问候对方女性亲属。

那天,有朋友说,她的大学同学群中有人退群了,因为受不了群内天天不断的右派言论

我问,你的同学群是右派群?她说,也谈不上,那个退群的是个极左

她是北大毕业生。不过,有人出于这样的原因退群并不奇怪,孔庆东也是北大的。

删除和拉黑已成为当下朋友圈的典型操作。方方日记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后,很多人因为支持和反对方方而彼此不容,争论到极致,往往以互删互黑画上句号。

胡主编也不能幸免。有人喜欢他,称他是洞察国际风云、高举爱国旗帜的中国正义之声;也有人反感他,说他的微博让人很不舒服,字里行间,立论之中,经常闪现出农民式的狡黠



特朗普本来只打算给美国人当总统,却不料业余时间在中国干上副业,很多人加微信好友前的必答题之一就是:你觉得特朗普这人怎么样

其实,人与人三观不同很正常,也完全可以生活在同一社会中,这正是多元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但是,价值观撕裂却不同,它代表了一种情绪,显示了一种“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无法共存的心理状态

现在,上网,打开朋友圈,你到处都能感受到这种互不相让的气氛。你骂方方是汉奸,我说她是作家的良知;我称赞方方是真正的爱国者,你指责她的日记是给美帝送弹药。

网传有人要组队去武汉刺杀方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可以断言,方方保镖小组的成立指日可待。对立到极端,就是这种结果

这已经不是心平气和的沟通,而是批判与反批判的尖锐对垒,是一种割席断交的架势,是大战之前即将跳出战壕的那一刻。

因为内心焦虑,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改变了。有人公开发文同之前的好友断交,“为了心不烦,予以拉黑。明人不做暗事,特予公告。”

这种似曾相识的状态难免让人疑惑。这是为什么?症结出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进入凭三观绝交的年代


同样是中国人,比如在80、90年代,人们的三观就都很合吗?不是。但是,那时候的社会不是这种状态,意见不同的人们之间并没有水火不容。即便彼此间存在分歧,要么讨论、争论,要么保留各自意见,并没有到试图让某一方彻底销声的地步。

如果再往前推,在六七十年代,如我们所知,社会中曾经出现过严重的撕裂状态。只不过,这种撕裂不是微信好友的撕裂,而是人民与“敌人”的撕裂,更准确地说,是所谓政治立场的对立

可是,谁是人民、谁又是敌人呢?那就要看上面怎么说了。



排队买菜,你只知道谁站在自己前面,谁站在自己后面;在同一个车间工作,你只知道谁的技术好点儿,谁的手艺差点儿;坐在一起聊大天,你会发现,有人话多些,有人沉默些,谁比较幽默,谁相对无趣。仅此而已

然而,到了某种带有政治意味的会上,在某种有指导精神的学习中,你就会发现,情况完全变了,过去的那些分类标准统统归于无效。于是有了右派,坏人出现了,甚至凭空降下更严重的罪名。

这是因为,此时,已经不是普通的意见分歧,而是出现了风向

这种现在称之为节奏的风向,只能来自于掌握最终话语权的主流力量。一旦这种力量介入,常态化的讨论和辩论将不复存在,“东风压倒西风”是必然的结局,直至最终定调。

这时,绝交就出现了。大右派、黑五类、反革命家属,谁愿意搭理你呢?划清界限再正常不过,甚至觉得动作晚了都会来不及,担心自己要跟着吃瓜落儿了。



并不如烟的往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主流力量介入后,人们之间原本只具有火药味儿的交锋才会变得充满政治意味;同时各种名词纷纷出来,很正常的意见分歧,一夜之间就能变成两军甚至两国交战的模式。于是,双方都被贴上了政治标签

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就好像两只鸡在斗,本来不过是为了谁能多吃一粒米,或者在食槽前占一个舒服的位置,根本没有什么,这是鸡窝里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是,一旦养鸡人介入了,他如果决定站在某只鸡的一边,那么,另一只鸡的处境就岌岌可危,要么违心屈服,要么被赶出鸡窝,在更惨的情况下,被清蒸、油炸。

争论就这样被瞬间打破,真理越辩越明的琴声戛然而止


一个正常合理的社会,从来不应惧怕意见分歧的存在,因为,这些看起来杂乱无序的意见就像人和体内微生物的关系,它本来就是一个系统,通过自身的相融和循环,不管中间出现多少小的波折,最终都可以达到理想的平衡。

这里,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主流力量的介入方式是关键所在。当采取引导方式时,意见交锋虽会受到影响,但基本上可以保持常态。然而,一旦这种介入采取生硬甚至压制的方式,那么情况就会完全改变,情绪会被激化,其中一方的空间随时有被关闭的危险。



这时,得到支持的一方会觉得真理在手、正义在胸,更重要的是,支持的力量就在背后。就好像争糖果的小孩子后面突然站出个撑腰的大人,而对方孩子虽不愿认输,但是在力量对比明显失衡的情况下,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惜冒险战斗到底。

在这样的环境中,价值观撕裂,凭三观绝交,也就在所难免。这种状态令人担忧,因为从历史经验看,无论是撕裂还是绝交,都往往是一个社会中观点和意见绝对一元化的前奏。

我一直在关注方方现象。日记已经摆在那里,反对她也好,支持她也罢,都很正常。从某种程度说,这就像有人喜欢吃甜、有人偏爱吃辣一样,只是个口味问题。

但是,我一直在观察力量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清点人数,而是看鸡窝的拥有者是否有所动作。比如,方方日记要在美国出英文版的消息出来后,胡主编发文说,“这个时候方方日记被美国的出版商加紧出版,散发出来的决不是什么好味道。”

这虽然也是态度,但毕竟是个人微博,火力尚可承受。因为泼过来的是冷水,而不是滚烫的热油

不过,我希望针对方方的批评能维持在这个烈度,或者以下。不管怎样,在没有违法犯罪的情况下,给人以发言的自由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千万不要出现更糟糕的情况。如果真如某前知名主持人所预感的那样,全序列出动,如果这轮干不倒你,就动真格的,那将是非常遗憾的结局。

改革开放的朝气蓬勃年代里,究竟什么最让人难忘?不是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也不是吃得好了、出去旅游的机会多了,甚至不是今天有了无所不能的智能型手机,而是极其简单,听起来直白朴素,但回想起来却足以让许多人眼眶湿润、心灵颤栗的四个字:解放思想

我们的国家解放过。可是,作为国民,我们的思想真正解放了吗?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静默思考的问题。


延伸阅读



点击荐读:方方的日记60篇合集(通过这条推送可以读到全部日记)
如此仇视方方,你的弱势不再值得同情
真正的悲哀:反对方方日记的正确姿势
方方最新专访: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方方因房子和日记出版被狂喷,马克·吐温早就料到了
关于方方出版外文日记,我们可以这样看
“永远的笑料”
疫情正加剧朋友圈的撕裂
方方:想想很可怕
给方方上一课
批评方方日记的人,犯了三个常识性错误
方方日记比诺贝尔文学奖分量更重
你让我去骂方方,我也配?
那些骂方方的人,为什么从来不骂蔡莉?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南大教授:方方日记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方方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围绕方方及其日记的网络攻防蔚为壮观
方方:我很担心活着的人,把死者为何而死全都忽略掉
方方:我为什么一直在写底层
站在方方一边,就是站在“人”和良知一边
爱国者方方
方方日记,是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
身边若有撕咬方方的人,请与他们保持距离
嘲美日骂方方,先摸摸自家米缸
方方阿姨,您为何让那么多人烦!
方方遭围攻,崔永元急了
方方被威胁,要以一个“好大的罪名”调查!
方方,一个没有私敌的人
说说方方、六六、艾芬、廖君这四个女人
同济教授声援方方:我觉得应该站出来说几句话,不能装作若无其事
方方给那个高中生孙子的回信
批斗方方,雄赳赳气昂昂
那个渣渣太残忍:不能用孩子的手放冷枪
是谁伪装“高中生”向方方“开枪”?
谁炮制了《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湖北大学教授声援方方:在中国当代灾难史上,方方日记会留下特殊的一笔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阅读原文”关注支持雨中红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