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梅长钊:开放就是从偷渡,到堂堂正正走出去

梅长钊 新三届2 2020-02-26


作者简介

梅长钊, 1947年出生,1966年武昌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后经历文革 、下放、招工、高考,1982年武汉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任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起,除发表专业论文外, 在《长江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瞭望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新民周刊》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

原题

走近香港

   

作者 | 梅长钊



第一次知道香港,缘于电影《 羊城暗哨 》。那是1957年夏天,我读小学三年级。


    大我两岁的街坊阿毛招呼我去看电影,地点是家后面不远的一个军营。大门是不能进去的,那里有站岗的士兵。天色暗下来的时分,阿毛把我带到一个隐蔽的墙根,忐忑中翻过墙头后,下边是一排小树林。树林外面的水泥路上,许多上身白衬衫,下身军裤的大人正朝同一个方向匆匆而行。混入人流后我放下了悬着的心。 


  看到最后我大吃一惊,特务总头子梅姨竟是特务家里饱受欺凌的女佣人。电影使我知道了有香港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它离广州很近,是派遣间谍到大陆来的特务大本营。


   尔后从政治课中知晓香港人民同台湾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一样,正过着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同时又不解为什么人们要偷渡到香港去,从不时张贴到墙上的法院布告上看到,许多人获刑的原因就是 “偷渡香港” 的罪行。那时我读初中,正值大饥馑的三年“ 困难时期”。





再后从大人抢看的《参考消息》里知道了金庸,赵浩生, 从《拉郎配》,《巴士奇遇结良缘》等香港电影竹篱观景地看到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情形。知道香港是火箭鞋,飞机头,喇叭裤等资产阶级奇装异服甚至是 “ 香港脚 ” 的发源地。香港在心中如同在云雾中隐现的庐山,那里的生活定如手中转动的万花筒般多彩,有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有可以随意翻阅大陆不容易看到的报刊杂志的书店,当然还有从小就知明枪暗箭的重重谍影。


改革开放来到了,穿花衬衣,戴金丝眼镜,头发油亮的港商来了,香港人有钱,随之涌来的还有小三洋,邓丽君,成龙。我喜欢旅游,很想到神秘的香港去,但当年谈何容易。


不必说到香港,即便到西双版纳,深圳这样一些边境地区那时都要办理《 边境通行证 》。


在办西双版纳边境证时我意外地遇到了好人。那年暑假不巧遗失了身份证,很担心误了行程。一直听说派出所的人员“ 脸难看,事难办” ,但在江汉区公安分局,一位中年女同志十分和气地对我说:“不要紧,来得及,你办个临时身份证就可以。” 当我告诉她还要带上九岁的儿子时,“ ——没关系,你只要和儿子合照一张相片就行!” 几句话就解决了久压在我心中的难题。


填写去西双版纳的事由那一栏时,那时竟不能填写 “旅游” 二字,这事情现在说起来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我告诉她我是中学老师,“那你教不教地理?”在得知我不是地理老师后,她有点替我惋惜。我猜想地理老师或许可扯上“考察 ”之类的事情。


我又告诉她我有旅游文章在报刊发表,并拿出两本杂志。


“ 哦,那好办!”她一脸笑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比我还高兴,她拿起笔,果断又迅速地在那一栏里写下了“ 采访 ”二字。




斗移星转,从阶级斗争泥沼里驶出的中国历史车轮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飞驰前行。政策越来越宽松,人民越来越富裕。现在去香港,澳门,或是台湾,已是极为平常的事情,还有千万国人,去过新马泰,欧洲,或是美国。


但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出境时的激动心情。我第一次出境是去香港,时间是2005年7月,事情极具戏剧性。


市青少年宫旁边的《金色池塘》,是那时武汉少有的规模巨大又豪华簇新的大歌厅,每晚宾客如云。两月前家人与朋友在一间包房里卡拉OK时,门被轻轻敲开,进来两名身着整洁工服,彬彬有礼的年青人。


“ 你们的包房被抽中为今晚的 ‘ 幸运包房 ’。这个纸盒里有四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黄颜色,你们每个人可抽摸一次,抽到黄色乒乓球的客人,可以参加我们公司赠送的四晚五日港澳游。“


欢欣与紧张并存,硬纸盒被放到沙发前的茶几上。儿子幸运抽中,妻子竟然也运气在身。这样就有了我和妻子的港澳二人行。盼望已久的香港游终于来了。我们的免费港澳游是自己去深圳,在罗湖口岸集中出行。 从武汉到广州,到深圳,到罗湖口岸,离期盼已久的神秘香港越来越近,簇新的现代高楼越来越高大,密集。


走近香港,路面越来越整洁,干净。在武汉,办证等小广告贴满墙面,地面;在深圳,小广告只贴在人行道上;而在香港,小广告完全消失,——在香港使用假文凭会判刑。


第一次到香港的人都会有上面这样一些香港临近的感觉,然而我在广州遇到的一件事,却更强烈地使我感到香港来临。


广州与武汉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然而一登上广州——深圳的火车,就有一种崭新的感觉。这铁路当然是为快速去香港而铺设。进入车厢,厢体宽大新尚,一尘不染,明亮舒适,以前从未见过。票价也贵,我比较过,按里程算是国内一般列车的两倍多。还有一个不同—— 除座椅外,宽敞的走道上还散落着八,九个腰鼓形,浅棕色,可移动的皮墩。现在,它们都空置在那里。


车动了,我和妻子靠在车厢壁,轻轻交谈,观望着窗外的风景。车开不久,一位穿吊带裤,花格衬衣,花白短发的老人端着一个皮墩向我们走来,他在妻子面前将皮墩轻轻放下,温文尔雅地说道:“ 太太请坐。”


我从未见闻过这样的场面场景,也未想过为妻子做这样的事情,但见过小说中描写的绅士,绅士风度,瞬间呆住后百感涌生,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心中荡激:—— 


“ 香港到了!”




延伸阅读

昔年丨梅长钊:右派岳父与老同学朱九思的意外重逢

往事丨梅长钊:误入八宝山

域外 | 梅长钊:日本导游竹内真子

知青丨梅长钊:苍凉的归途

百年潮丨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部分图片为编辑选配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更多阅读

忘记邻居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

日本医疗水平到底比中国高出多少?

高文军:我在日本放歌《恶魔的饱食》

杨莉莉:风从四方来

李奇志:中日友善的民间力量

徐建:民营企业也是公有制

张思平:国有企业改革做对了什么?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马雅:日本能做到的,难道我们中国做不到?

40年前预测的2000年中国,超前还是保守?

改开操盘手谷牧,为何被老母亲责骂"汉奸"?

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功之臣

朱嘉明:程秀生与"中心"故人点滴

袁庚忆蛇口"破冰":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

江春泽:亲历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

柳红:还原1980年代被遮蔽的历史

柳红:不应忘却的1985年巴山轮会议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翁永曦忆杜润生:“守住底线,敢讲真话”

杜润生文革后一招终止高层激烈争论

胡耀邦主导中央党校"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

王彦君:马文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赵树凯:九号院与中国农村改革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