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10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历史上的今天 | 张讴:中印边界的百年缠斗

张讴 新三届2 Yesterday


作者简历


张讴  1959年10月生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外文系。1989年获得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央视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央视驻欧洲中心站(伦敦)资深记者。主要著作有《英国风物记》《印度风物记》等。


原题

回望1962年

中印边界的百年缠斗

以胜利之名撤退

后果始料未及




作者:张讴



当邻居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大相径庭,且无法说服对方时,通常会敬而远之,或老死不相往来。若是邻里的栅栏出了问题,双方都会主动凑过来,直至掰扯清楚。


这正是邻国对待边界线的态度。


我在印度工作期间,印度人经常与我争论中印边界问题。他们的观点相当一致:认为中国在1962年“侵略了”印度。我说,藏南本来就是中国领土啊。那位爱写诗的仓央嘉措,是西藏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故乡就在达旺。

 

印度人接着质疑,西藏与英印政府签订了《西拉姆条约》,已经承认了“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应该遵守这个条约。我说,西藏代表确实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了,但是中国政府代表没有正式签字,也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对方声音变得严厉起来:如果说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何中国政府同意西藏代表参加西姆拉会议?中俄签订边境条约时,也没有让黑龙江政府代表参加啊。这说明西藏有自主权。对方步步紧逼:既然中国认为“麦克马洪线”以南是自己的领土,在1962年也拿到手了,为什么还要退回去?是心虚吗?此刻,对方成了一位怒不可遏的受辱者。

 

当两个人的证据和立场不同时,很难说服对方。在尴尬的冷场中,对方神情一变,居然唱起歌来。我以为对方被刚才的议论气懵了。仔细一问,原来歌词是“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这首歌曲有些耳熟。记得在西孟邦,一个青年人对着我唱这首歌,还不停地挑动眉毛,现在我才知道了歌词内容。

 

1962年印军战败,如同在印度人心上捅了一刀,至今仍在滴血。从1968年开始,印度高中和大学都要讲中印边界战争,培育印度国民的“受辱”和“仇中”心态。中印边境谈判至今未取得进展,与印度国民的激昂情绪不无关系。政治家们明白,赢得民众选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高呼“保卫领土”,恰好应验了德国《战争论》所说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家的游戏。”即使中方提出用边境东段的9万平方公里,换取西段阿克赛钦的3万平方公里,印方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印度人一直在悲情和愤怒中反思。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1962年的罪人》一书序言中说:“1962年,中国军队大败印度军队。这确实让人捶胸顿足,需要我们寻找失败原因。然而,印度并没有认真反思,为何骄傲的印度军队被中国人打得一败涂地。事实上,那个遭受心灵重创的政府被事态发展吓懵了,以至在中国面前选择了投降的说辞。”费尔南德斯认为,1962年的两军交手只是一场战役,中印边境纠纷远未结束,鹿死谁手尚未揭晓。

 

进入21世纪后,印度有了脱胎换骨的说法。中央邦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历史教材认为,印度才是中印边界战争的真正赢家:中印边境争端如同邻村争一片田产,中国说那片田产自古就是自家的,印度说那片田产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双方都指责对方是入侵者,最后爆发了武装冲突。中国打赢了战争,却具备失败者的一切特点——没有拿回土地。印度是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之名外,却保住了胜利者应得的果实。

 

“自古以来”究竟有多古

 

边界纠纷皆因一方不承认另一方的证据。就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归属而言,中方认为,清政府官员于1892年在喀喇昆仑山口竖起界碑,界碑东侧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阿克赛钦。印方也有自己的证据:克什米尔国王在1840年曾两次派出收税官,去拉达克和阿克赛钦一带收税。在边界谈判中,若以“自古”为准,上溯到哪个年代才算“古”?国际公认的原则是,法律文件距现在愈近,则效力愈强。其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认可同一份文件,否则就是各说各的理。

 

中印边境纠纷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喜马拉雅山脉纵横交错,发源于大山深处的河流切割出多个山口,形成了河流谷地和湖泊。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习俗,逐渐让藏人有了固定的聚居地和牧区,形成了西藏与邻国的传统习惯线。东段传统习惯线的位置,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地与平原交接处。中印边境西段有清朝界碑为证。

 

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后,把只是“地理名字”的印度,组合成了一个散装国家。为了防止这个散装国家再次四分五裂,就需要有一圈“紧箍咒”,即划定一条清晰的边界线。印度三面环海,唯北方与多国接壤。英国殖民者持续向北推进,打破了山地王国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英国人以保护者的姿态,为它们调节纠纷和划定界限,让他们依赖大英帝国的保护。1888年,英军入侵西藏,藏军在隆吐山战败,被迫开放亚东为商埠。1903年10月,英国军官荣赫鹏中校率英军进入西藏,先后在曲美辛古和江孜发动两次战役,藏军拼死抵抗,仍被攻陷。1904年9月,荣赫鹏中校与西藏政府签订《拉萨条约》,英国人获得多项贸易特权。到了1913年,英国人决定用条约来确立英属印度与西藏的关系。

 

西藏的前身是吐蕃王朝。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是睦邻友好的传统手段。直到1247年的 “凉州会盟”,西藏才正式纳入元朝版图。此后,历代政府都派官员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按国际惯例,当中国西藏与邻国发生边境纠纷时,应有中央政府出面解决,西藏代表只能算是中国外交使团成员。在1913年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人邀请了袁世凯政府代表和西藏政府代表,举行了英、中、藏三方会谈。此次会议名义上是讨论三方关系,草拟《西姆拉条约》,实际上是鼓动西藏独立。

 

1914年7月,英、中、藏代表再次聚会西姆拉,准备签订《西姆拉条约》。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在《西姆拉条约》后面附上了边界地图,声称英方依据“分水岭”和“山脊稜线”等地理概念,划出了西藏与印度的边境线。这条线从传统边界向北侧大幅推进,圈走了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麦克马洪主持了此次会议,那条界线又称“麦克马洪线”。

 

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代表伦钦夏扎在《西姆拉条约》上都签字确认。中国政府代表陈贻范未在正式文件上签字,并发表声明概不承认此类条约或文件。麦克马洪在给伦敦的最后一次报告中称:“我离开印度前,没有能够使中国政府在三边协定上正式签字,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英印政府依然承认《西姆拉条约》的法律效力,在1943年派英印军人越过传统习惯线,进入了邦迪拉、德让宗、瓦弄等地。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承接了“麦克马洪线”概念,于1951年驻兵达旺。

 

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还包括中段和西段。中段争议地区相对安静,在1962年未发生军事冲突。西段的争议地区是阿克赛钦。阿克赛钦中间低周边高,周围山峰在海拔在5000米以上。拉达克曾是西藏的属地,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区域战争中,拉达克几度易主,但是拉达克北部的阿克赛钦一直是西藏与新疆的交通要道,有西藏马帮长期往返两地。英印政府于1865年派测量师约翰逊前往新疆和田。约翰逊根据山脊和山口方位,把阿克赛钦划入了印度版图。英国探险家频繁往返于印度和新疆,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1892年,清政府官员在阿克塞钦西南侧的喀喇昆仑山口竖起界碑,宣誓此地是中国领土。

 

边界冲突升级

 

受印度教思维的浸淫,印度教徒有一种天生的自大心态。身为婆罗门种姓的尼赫鲁总理认为,印度边境早已由英印政府确定。若邻国提出质疑,便是对印度的蔑视。尼赫鲁总理表示对华友好,却不承认领土纠纷。1950年,解放军进驻西藏后,印度外交部十分关注西藏事态。

 

1955年,中国开始修建连接新疆与西藏的公路,此公路穿越了阿克赛钦。印方拿出了约翰逊标出的经度、经度和山脊,证明新藏公路穿过了印度领土。中方表示,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约翰逊线。当解放军在1959年平定西藏武装叛乱时,印度更是强烈关注。周恩来在当年11月7日表示,为了缓解争议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印在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建立一个军事缓冲区。尼赫鲁未接受此建议。

 

真正让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的,是印度对达赖的庇护。达赖在1959年3月出逃印度后,印度政府以贵宾礼仪款待。达赖在穆索里(Mussoorie)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西藏在1950年是作为主权国与中国签署条约的。达赖于1960年在印度成立了“流亡政府”。中国政府认为印度如此礼遇达赖,是在朋友背后捅刀子。此后,中印边境局势变得愈发紧张,先后发生了“郎久事件”和“空喀山事件”。

 

“前进政策”拉开战争序幕

 

印度把外交思维转化成了军事进攻模式。新德里在1961年11月2日举行了最高军事会议,提出“前进政策”,把边境哨卡前移,即沿着“麦克马洪线”建立35个军事哨所,规定在1962年7月前完成,由阿萨姆步枪队前去驻守。其代号为“昂卡尔行动”(Operation Onkar)。印度资深记者曼克卡尔写道:“新德里即兴制定了没有牙齿的‘前进政策’。这似乎更多是在安抚印度公众舆论,而非真正遏制中国在我们北方边境的威胁。”

 

印度第33军长期驻扎在“东北边境特区”,该军指挥官乌姆罗·辛格中将认为,这些新建哨卡与后勤保障严重脱节,不适合在此地发动进攻。这显然忤逆了尼赫鲁总理的“前进政策”。国防部长梅农调走了乌姆罗·辛格中将,将克节朗地区从第33军管辖区内划出来,交由临时组建的第4军负责。长期在陆军总部担任军需局长的考尔中将任第4军军长。其主力部队是从新德里调来的第4步兵师。该步兵师是印度的王牌部队。

 

1962年9月4日,阿萨姆步枪联队越过克节朗河,在北侧的尺冬建立了哨卡,却借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多拉山口来命名其哨所。第4步兵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少将在其回忆录《1962,达旺的陷落》中写道,“麦克马洪线”一直是按着山脊走向划分的。到了西侧的兼则马尼一带,“麦克马洪线”被划成了一条直线。塔格拉山脊实际上在“麦克马洪线”北侧。这与印度陆军地图的标识相吻合。中国军队在塔格拉山脊上构筑了防御工事。

 

9月9日,国防部长梅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把中国军人从塔格拉山脊赶走。此次军事代号是更为激进的“里窝那行动”(Operation Leghorn ,又译来克亨行动)。东部军区司令莱·普·森中将下达命令,要求第4师第七旅马上抵达扯冬,在克节郎河谷地带建立军事阵地。

 

当地已进入冬天,湿气弥漫。第7旅旅长约翰·达尔维准将率领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和第2拉其普特营,前往扯冬备战。他们原本想拿到冬装后再出发。无奈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下了死命令,他们只得穿着单薄秋装和帆布军鞋出发。他们背着枪支弹药和三天的军粮,在深山密林里行走。不少战士患上肺水肿和冻伤,失去了战斗力。

 

克节朗河是一条极易徒涉的溪流,大致呈东西走向。达尔维旅长认为,此地既无战略纵深,也无天然屏障,构不成战略要地。第4师师长表示赞同,认为第7旅应该后撤,在扯冬一带的多拉山口构建防御工事。考尔中将却坚持要在10月8日执行“里窝那行动”。无奈军令难违,达尔维旅长只得派出了一支50人的先遣队,先驻扎在塔格拉山口西侧的尺冬,为第2拉其普特营的进攻提供侧翼掩护。

 

中国军人早就注意到了这股部队的动向。10月10日凌晨,中方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向尺冬发起攻击。印军很快逃回到了克节朗河南岸。达尔维旅长请求停止执行“里窝那行动”。考尔中将说自己无权命令部队撤退,必须得到新德里的批示。考尔中将在10月11日飞往新德里,向尼赫鲁汇报了交战情况。

 

中印军队交火的消息传到新德里后,多个政党呼吁尼赫鲁勇敢面对中方的“挑衅”。尼赫鲁于10月13日出访斯里兰卡前,在新德里的帕拉姆军用机场对媒体说:我已经向军队下令,把中国人“赶出我们的领土”。这个日期交给军队来决定。印度资深记者曼克卡尔写道,“毫无疑问,反对派的鲁莽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把总理推入了一个死角,迫使他在中国问题上采取僵化态度,最终让他命令军队在错误时间和地点与中方开战。”

 

中印边界战事爆发

 

中国中央军委于10月17日发布了反击战命令。


这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时间窗口。就在几天前,美国空军的一架U-2侦察机,发现古巴境内正在建造核弹基,原来苏联准备在那里部署大批核弹头。五角大楼立刻派军队封锁了古巴。全世界都笼罩在了核战争的阴影中,任何大国都不会关注中印边界的局部冲突。当时喜马拉雅山刚刚进入冬季。若再晚开战,将会面临大雪封山的困境。

 

克节朗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边境反击战。中印军事学家都有详细记述,但是差异甚大。中方军事专家主要从战略战术上分析,其中对印军作战能力有揶揄成分。印方从被动挨打角度描述,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毫无节操的夸张。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梳理了双方的战场记述,在此只做简述,为最后两部分做必要铺垫。

 

在边境东段,由张国华中将指挥的藏字419部队计5个团,总兵力达到10,500人左右,对印军构成了二比一的军力优势。20日5点14分,中国炮兵部队炮击了克节朗和章多,炮火持续到6点30分才停息。15分钟后,中方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开始进攻中路。印度的通行联络在战前已被中方先遣部队切断,印军只能各自为战。在中国部队的前后夹击下,第2拉其普特营很快陷落。靠近扯冬的第7旅指挥人员紧急撤离。达尔维旅长和助手销毁了电报密码本和军事文件,转入密林深处躲藏。截止上午9时,中方击垮了印军第7旅两个主力营,中部和右翼防线完全崩溃。

 

20日下午1点半,中国部队从多路向章多发起总攻。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难以抵抗中方的猛烈火力,四散逃往。此时,中国军队开始搜剿印军散兵。22日上午9点多,中国军人在森林里活捉了一群印度军人,其中就有第7旅旅长达尔维。他是中国军队俘获的军阶最高的印度军官。

 

东线的第9旁遮普营位于克节朗河第二和第一号桥南侧,第9旁遮普营凭借地堡群,一度阻击了中国军队的进攻。中国部队随后集中火力,用火箭筒、火焰喷射器摧毁了地堡群,攻克了第9旁遮普营指挥所。印军很快向后溃散。25日,中国长驱直入达旺,驻守此地的印军没有任何抵抗,仓皇渡过达旺河向南逃去。

 

中印边境西段的反击战由新疆部队负责,何家产少将担任总指挥。中国炮兵用迫击炮和加农炮,打击加勒万河谷等地的印军据点。由于印军地堡进行了巧妙伪装,中国炮兵未能重创印军地堡。中方地面部队不得不靠近地堡,用喷火器烧和爆破筒逐个摧毁。新疆部队第4师战斗力强悍。印军主力第114旅参加过二战,在缅甸对日作战3 年,精通山地作战。这场战役打得极为惨烈,最后是白刃战。到10月24日,中国军队拔掉了印度在实控线一带的哨所,印军成了无牙的老虎。

 

10月24日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双方武装部队从边境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印度政府则提出,“全线边界需要恢复到1962年9月8日以前状态,否则不会进行谈判。”印度显然还没有被打服,还要继续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

 

为了扭转颓势,国防部让哈尔巴克希·辛格少将取代正在养病的考尔中将,任第4军军长。第4师师长普拉萨德被撤职,接替他的是帕坦尼亚少将。第62步兵旅、第4师炮兵旅都更换了旅长。这些将士在二战中因为作战勇猛而屡获勋章,但是缺乏高寒山地的作战经验。中方也开始调兵遣将。中央军委命令陆军第54军军长丁盛少将亲率130师,直接从四川赶赴前线。

 

正当哈尔巴克希·辛格少将在色拉准备防御计划时,国防部又告诉他,考尔中将已经痊愈,仍旧担任第4军军长一职。11月13日,考尔中将亲自在瓦弄指挥,向中国军队发动报复性进攻。瓦弄之战,是第二阶段的决定性战役。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西藏察隅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印军建造了马蹄形地堡群。中国第130师采取迂回包围的战略,大胆穿插,遭到了印军三面火力夹击。丁盛少将调集迫击炮、无坐力炮和火箭筒,摧毁了印军的地堡。考尔中将仓皇出逃,才免遭活捉。同时,一支1500人的中国穿插部队沿着羊肠小道,经6天5夜强行军,直插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在11月18日凌晨打响了邦迪拉战役。中国军队攻克邦迪拉后,继续向进,一鼓作气拿下了查库,完全击溃了印度第4师,其它印度部队也溃不成军。这场战役打得印军极度绝望,以至于印度人把中印边境战争,称作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印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印度首都后,德里到处是流言蜚语,说中国军队将攻克提斯浦尔,那里是印度东部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新德里也面临被攻克的危险。出乎印度人预料的是,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停火。中国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的实控线20公里外。西藏部队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释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和伤病员,归还了缴获的武器装备。普拉萨德师长称,印度军队被彻底羞辱了一番。

 

印方总结战败的原因

 

印军战败后,印度朝野一片哀鸿。印度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被撤职,国防部长梅农辞职,尼赫鲁总理两年后抑郁而终。


多家印度智库分析了印军失败的原因:中印两国体制不同。新中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最高领导层多是军事家。印度独立是通过绝食抗议、不合作运动和谈判取得的。国防部长梅农不是军事家,但是嘴炮厉害。他对媒体说:“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资深记者曼克卡尔在《1962年的罪人》中说:“一个民主的印度,永远无法与一个共产主义的极权政权竞争,后者更喜欢枪炮而不是黄油,并把一个国家变成了兵营。

 

印度没有真正的军神。


二战期间,印军在北非和欧洲战场立下赫赫战功,印军将帅皆为英国人。印巴分治后,一半军人成了另一半军队的敌人,战斗力大幅削弱。在和平年代里,将军们不把精力用于军事研究,而是研究尼赫鲁总理的心思。种姓意识和地域歧视渗透进军界,嫡亲和关系成了晋升阶梯。克节朗河地区不适合进攻。考尔中将却坚决执行“前进政策”,最终一败涂地。第7师师长普拉萨德写道:“真痛心,正是我们自己的政策,提供了敌人所需要的一切挑衅,至少在克节朗前线是这样。”

 

印度军事情报处缺乏专业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让印度领导人误判了中国态度。第4师师长普拉萨德在回忆录中写道:印度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说,中国人不会进行过界打击。当第7旅在克节朗河驻扎时,达尔维旅长推测中国在塔格拉山脊上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印度情报局长穆利克却说,那里只有大约200名“装备落后且半饥饿”的中国军人。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在任何情况下,中国人都不会越过克节朗河。此后的事实,都证明这些情报是一派胡言。

 

没有后勤保障的战争,注定是一场军事灾难。


西部指挥官道尔特·辛格中将说,印军的枪支和火炮都是二战时期的装备。印度空军空投了数百吨的军需品,半数以上物资滚落到了山涧深谷里。其中C-119运输机飞行速度过快,空投的物资损失最大。在食物短缺下,印军还要压低供应标准。牛奶、糖、盐等早已耗尽,大米和豆类罐头仅够维持四五天。达尔维旅长在其回忆录《喜马拉雅山的失策》中说,由于得不到后勤支援,我们打光了最后一发子弹,只能四处逃散。结果碰上了中国军人,我们只能举手投降。

 

印度空军有制空权。印度空军未出动战机轰炸中方阵地,让陆军陷入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第7师师长普拉萨德后来才知道,中国飞机从海拔5800米的机场起飞,不能有效地进行作战飞行。当时印度不出动飞机,是军队高层担心中国空军轰炸加尔各答等大城市,从中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新德里上空。

 

中国部队后撤的后果

 

面对印军的“前进政策”,中国策略是惩罚性反击,警告尼赫鲁政府不要诉诸武力,必须回到谈判桌前来。没成想印军溃败得如此迅速,一下子就撤出了藏南。阿克塞钦、班公湖也被中国军队收复。这大概超出了中央决策者的预料。此后边境谈判的艰难性,也超出了中央政府的预料。

 

战争结束后,中方撤回到1959年11月的实控线20公里外。以当时的中国军力和国力来看,长期驻扎藏南确实困难。主流观点认为,藏南地区环境恶劣,冬季大雪封山。若要长期驻守,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如何保证高寒山地的交通安全也是难题。在国际上,美国空运的先进武器已经抵达加尔各答机场,英国也承诺提供军事援助。当时台湾在叫嚣反攻大陆。经过权衡,中国部队撤出了藏南地区。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历史,但是可以讨论或推演。中方后撤有其合理性。只是撤退到哪个位置,则有必要讨论。中国军队不撤过“麦克马洪线”,恰好与中方否定其合法性的主张相一致。若中国军队驻扎在达旺东南的西山口(印度称色拉山口),进行重兵防守,也绝非不可能。西山口是连接达旺与西卡门地区的关隘,地势险要。印军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

 

中方的后勤保障并非完全不能解决。几百年来,从错那到达旺之间有一条骡马道,始于西藏境内的错那县,经过吉米塘、康拉钦,沿着娘江河谷,抵达达旺,往南到德让宗、邦迪拉。这是一条传统的印藏贸易路线。第4师师长普拉萨德咨询过拉加瓦德准将,能否从实控线修建一条通往达旺的公路?这位准将说,可行,但是需要三个月。中国军队在收复达旺后,立刻修筑了一条通往达旺的简易公路,仅用22天。通过这条简易公路,中方大批军用物资运送到了达旺,为邦迪拉战役胜利提供了军需保障。

 

中国军队按既定方针撤退后,印度军队重新占据了克节朗河以南,在藏南地区驻扎有山地师。1986年,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藏南地区的传统居民是珞巴族、门巴族等。始建于1681年的达旺寺,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庇护所。达旺寺里陈列着藏传佛教文物,其中就有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使用过的法器。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该“邦”的经济投入,这一地区的总人口已达100万。半数以上人口是印度教徒、孟加拉人等。

 

在西段,原本已经被收复的阿里地区巴里加斯450平方公里土地,又被印度人占据。印度政府成立了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在那里部署了重兵和高山作战装备。好在中国军队占据着阿克塞钦的大部分领土,保障着新藏公路的安全和畅通。通过这条公路,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可以相互支援。阿克赛钦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大约900公里。中国军队可以凭借阿克赛钦的高海拔地势,俯瞰整个印度的核心地带。阿克塞钦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命门”,也是悬在印度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印边界战争结束早已过了半个世纪,边境谈判仍在原地踏步。2003年,温家宝总理与印度曼莫汉·辛格总理会谈,印度才正式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换取的条件是中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由此可见,在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中,占领方通常会拥有更多话语权。中国当初的“宽容”政策,最终让领土争端影响了自己与两大邻国的关系。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后,中国未及时收回钓鱼岛。如今,钓鱼岛成了中日关系的一根硬刺。邓小平在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现在解决不了钓鱼岛问题,说明我们这代人的智慧不够,那就把争议交给下代人来解决吧。中印边境纠纷的解决,大抵也是这条思路吧。


出席西姆拉会议的“三方”代表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陈贻范,第四人为麦克马洪,第五人为伦钦夏扎


中印边界东段,蓝线为中印传统习惯线,红线为麦克马洪线


克节朗战役示意图


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中印边界东段的西线战场


张讴专列


张讴:我在英国当记者
张讴:中国战俘的归国之路
英国人手里的那杯茶
英国人手里那杯茶,水很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聚焦西藏
操风琴:中印边境,和平之路道阻且长
巅峰对决,中印边界的喇叭大战
中印对峙悲情之殇:
昔日惜战惜失锡金,今天不可不争不丹
陈湘安:阿里,神秘的西部边境
邱杨:一路向西,天上阿里
林珊: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
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林珊:藏区蝙蝠又大又多,

粪便是名贵中药"夜明砂"

林 珊:参加医疗队到隆子,

四位北大清华大学生在藏区插队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何砚平: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葛有彦: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裴庄欣:对西藏不是重拾也不是回归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新三届3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新三届2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新三届3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