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操风琴:中印边境,和平之路道阻且长
作者简介
操风琴,新闻工作者,出生于安徽小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军人后代。
原题
作者:操风琴
原载作者公号
有风来无声
9月10日,中印外长在莫斯科发表联合新闻稿。新华社说,达成了五点共识。
全文连同标点符号,一共357字。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一般与字数成反比。
首先看标题:中印外长发表联合新闻稿,而不是联合公报、联合公告、联合备忘录等正式外交文件。
比起正式文件,新闻稿的法律效力性较弱,可以不遵守,但同时它又是两国外长联合发表的“新闻稿”,所以它又具备一定的官方性。
达成了“共识”。共识,意指共同的认识,但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协议或协定。同理,“共识”的法律效力低于协议或协定。
原文
两国外长会见的地点是莫斯科,既不是北京,也不是印度首都新德里。为什么是第三国呢?因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于9月10日在莫斯科召开。
上合组织于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发起成立,201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
因此,中印外长这次都从各自国家启程,来到莫斯科,参加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
该会议是9月10日举行,当天中印两国外长就举行了会晤并达成“五点共识”。说明中印双方都很重视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多边会议之外,马上就马不停蹄举行“双边会见”。
王毅的头衔是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国务委员相当于政府内阁成员,苏杰生只是外长,但大致是对等的。
“坦诚”,说明双方开诚布公地讲到分歧和矛盾,而且可能分岐比较大,矛盾比较深,直言相告。
“建设性”,说明会见是有成果的,提出了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原文
“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关于发展中印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共识”:中印双方领导人此前对于发展中印关系,交流沟通过,且不止一次。
中印两国领导人有定期交流和访问机制,如2018年4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非正式会晤,史称武汉会谈,达成了共识,获得了成果。
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之一,就是双方要保持克制,即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分岐可以各自有,但发展成“争端”,不符合两国的意愿。
原文
在“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关于发展中印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共识”这个框架里,两国外长表态:“边境地区当前形势不符合双方利益”。
什么形势呢?是双方发生了“争端”,但两国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不符合双方利益”。
边防部队应该“继续”对话,说明军队层面的谈判一直在进行。
“尽快脱离”:说明目前双方军队还在“接触”中,随时还有激化的风险。
“保持必要距离”,双方各自后撤是“必要”的。只有“保持必要距离”了,“现地”的事态才能缓和。
“现地”是指:直接从事军事、施工等活动的地方。如:组织坦克部队进行现地勘察。
新闻稿中避免提及“边境地区”。对边境的定义,双方往往有争议,比如A国认为甲地是边境地区,但B可能认为甲地不是边境地区,是自己的领土。因此,用“现地”措辞较含糊化。
至于“现地”是在什么地方,联合新闻稿中未提。不具体化。
原文
“现有的边境事务协议和规定”,说明两国之前曾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达成过“协议”和“规定”。协议和规定的重点是“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升级的行动”,意思是:今后若有“行动”,不排除有擦枪走火、导致事态升级。双方都要努力避免。
什么样的行动呢?据央视新闻,王毅外长9月10日当天会见印度外长时,明确指出:当务之急是立即停止开枪挑衅等危险行为。
原文
早在2003年,中印双方就设计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到2019年,已经举行22轮会晤。
双方并在2005年签署《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建立了中印边界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
双方的对话一直是有渠道的。
原文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印老一辈领导人达成共识和倡导的:
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距中印领导人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近七十年历史,两国依然没有完全建立互信措施,双方“增强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因此,我们对中印外长的这份联合新闻稿,既持乐观,乐观其成,又不宜过分乐观。
中印和平之路,依然曲折,道阻且长。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