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路丨林 珊: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林 珊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林珊,生于1948年,北京人,1968年山西运城插队。1972年入北京医学院工农兵大学生。1976年毕业去西藏山南专区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后回北医进修病理一年,返藏后为该院建病理科,1986年和爱人内调回北京,进武警总院病理科工作。1989年转业到宣武医院病理科工作。1994年下海。


原题

西藏十年行医路
 (节选四)



作者:林 珊



粉碎 “四人帮”
 
   
到(西藏山南专区隆子县)列麦公社的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是一个月。10月里一声惊雷,恶贯满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倒台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远在列麦公社的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压在心里的石头被搬走了,压在头顶的乌云被吹散了。随着中央的几次会议,拨乱反正,开展了对“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纠正工作。工作组老于告诉我们,过去对我们的一切错误攻击、调查和一些不实的言词,也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烟消云散了。他鼓励我们在批判“四人帮”的活动中,走在前面,配合工作组做好宣传工作。

为了让全公社的藏族群众更清楚的了解“四人帮”的滔天罪行,老于让我们和插队的几个大学生一起配合,把批判“四人帮”的活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我和小金负责青年突击队的文艺宣传,编排一些歌舞,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老胡和小张一起画了一组十分生动的漫画,图文并茂地把“四人帮”的滔天罪行一一展示出来。每次我们巡诊,都会带上这些图板,在田间地头,把这些宣传图板一挂,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深受社员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有趣的是,也正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和平时话不多的小张熟识起来。她平时是个很内向的姑娘,很爱看书,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不比我们差。尤其“四人帮”倒台后,大家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什么都可以聊,所以促进了彼此相互的了解。

再有一点十分重要,她和我们都是老干部的子女,这种比血脉还近的亲情,使得我们相处感情就更近了一层。小张和老胡一起下棋、画画、作诗、写歌,他们之间非常有共同语言,为此我也打心眼儿里佩服她,喜欢她。越对她了解,越觉得这个女孩子有思想,有内涵,后来十年在西藏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是最要好的朋友。

正因为我们喜欢她的诚恳、稳重,爱学习,爱思考,虽然她还比我小几岁,但她的优点正是我的不足,所以有事,我很愿意听听她的意见。后来我们有了女儿,我请她当我女儿的“教母”,我希望我的女儿不要像我过于简单,而要像她一样更有内涵,更成熟一些。老胡很敬重小张,要说这辈子的红颜知己,小张不能不算上一个。

1977年的新年,我们是在列麦度过的。对于新年藏族群众不是太重视,既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也没有太多的活动,只是青年突击队的宣传演出到各队热闹了一番。过去的1976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波澜壮阔,而我们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工作,不论是地点的跳跃:从北京到西藏,从山南到列麦,跨度之大,变化之快是我们前所未有的。

在这一年里,我们从大学毕业生,到结婚,到成为西藏专区医院的医生,到现在的列麦公社的“赤脚医生”,这一切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百感交集,感慨万分。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时时处处充满了“变数”,有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年轻人来讲,这也许正是人生奥秘之处,正是人生多彩之处。但无论怎样,对于未来,我们俩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中国的大环境在改变,再向前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中,只要我们能在一起,生活再艰苦也是幸福的;只要我们俩能在一起,工作再困难,我们也是可以战胜的。可以说这一年我们更成熟了,这一年我们更知心了,这一年作为夫妻,我们更融洽了,1976年,对于全国人民来讲是难忘的一年,对于我们来讲更是难忘的。 

为列麦公社培训赤脚医生

 

改善生活

 
 
新年一过,接踵而来的是春节,藏历新年。我们身在西藏,尤其是列麦公社,当然要入乡随俗了。藏历年和春节只差几天,节前,我们随青年突击队文艺队,一起编排了很多节目,和他们一起到各地演出,同时还兼顾着我们的巡诊工作。真可以说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走到哪里跳到哪里。

来列麦公社参观的人多,演出也是重要的任务,因此列麦公社演出时服装十分到位,使每场演出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全公社都热闹起来了,家家都喜气洋洋。正是农闲之时,列麦公社也给社员放假过年。随着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演出队,我们每天也兴奋不已。

到西藏之后,虽然没有来之前想象的——骑不完的马,唱不完的歌(因为山南是农区,虽然有骑马的机会,但并没有那种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驰骋的时候) ,但歌声与舞蹈、青稞酒、酥油茶与洁白的哈达把这一切串联在一起。我们现在远离北京,远离家人,但这里有火热的激情,这里有金子般的真诚和质朴,把我们的心烘得暖暖的,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服务,我们心里很充实。

节日里,索朗书记和公社干部来看望我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表扬,肯定了我们这几个月的付出,为列麦公社的广大群众带来了益处。为此给我们送来了不少的酥油,茶叶,鸡蛋。藏族群众一般不爱吃鸡蛋,说有鸡屎味,但汉族人爱吃,所以成了藏族群众招待我们时最好的食品。在我们宣传带动下,身边几个孩子和次仁卓嘎也开始爱吃鸡蛋了。

次仁卓嘎的肚子也渐渐显形了,可从未见孩子的“爸爸”来看她。开始我也不太好意思多问,只是看她每天和我们一起翻山越岭,到各队巡诊、劳动,真挺心疼她的。能照顾的我们尽量照顾她,让她与我们同吃,可以增加些营养,她也特别懂事,挺着肚子还和老胡抢着挑水,和我抢着做饭、洗碗。她总说藏族人没那么娇气,所以样样走在前,做在前。而我们既是朋友,又是医生,我答应为她接生,她也特别高兴。

说起吃,西藏青菜少,冬天就更难见到点绿叶子,食品又比较单调,有时出诊回来的路上,次仁卓嘎会教我们在一些山坡地挖“小人参果”,也叫“蕨麻”,红红的一颗颗根茎植物,做粥吃有点甜丝丝的,像小红薯的味道,好吃也有营养。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特产,遗憾的是我们从没挖到过,那要在夏季太阳出来之前去挖。为了改善伙食,解解馋,我们常利用休息时间,傍晚或大中午,由工作队老于带着我们去隆子河炸鱼。

老于是抗美援朝老兵出身,进藏二十多年,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吃过,常听他讲吃獐子肉,吃得鼻子流血;还有“贝母鸡”,是一种从小吃贝母长大的野鸡,味道极其鲜美;“雪猪”,是冬天才能抓到的,也是野味中的极品。说得人口水直流,可惜吃不上。但隆子河的“鳇鱼”有的是,就靠运气。

炸药装在我们的大药瓶里,插上雷管,接上导火索,选择一处水深的地方,点燃导火索,丢进河里。我们都躲在河滩的巨石后面,随着一声巨响,河水掀起一丈多高,河里的鱼就会被炸晕。如果赶不上这拨,有时只有几条鱼,要是赶上好的时候,一炮下去,河面上漂满了鱼。

我们的几个男学生高兴的光着屁股下河捡鱼,女孩子们把他们扔上岸的鱼装麻袋,或用大洗衣盆盛得堆尖。藏族群众不吃鱼,所以河里鱼多,这些长胡子没有鳞的鳇鱼,听说十年才长一斤肉,有时炸到五六斤一条的大鱼,真是爷爷奶奶辈的了。

每当大丰收时,工作队、我们和4个插队的大学生,由于靠得近,也常一起聚餐,或分到各家吃上一段时间。我用爸爸教我的方法,做成一块块熏鱼,保存期长,携带方便,又是我们巡诊时带在路上吃的美味,受到孩子们和次仁卓嘎的欢迎。老胡更不用说了,我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得到他由衷的好评。

知道我们什么都敢吃,什么都会做,有时群众打到一些野物常给我们送来,换点他们喜欢的烟呀、糖呀之类。(藏族群众吸“鼻烟”,但年轻人也有学会吸香烟的,老胡吸烟,跟他要烟的人也不少)有一次居然送来一只猫头鹰,反正也死了,我们也是来者不拒,照样用高压锅给红烧了,请老于他们一起吃,谁也没猜出是什么“肉”。

最有意思的是那次:我们巡诊回来,太阳已经落山了,不开灯屋里什么也看不清。进到卫生院,不知谁发现病床上躺着一个赤裸裸的“人”,吓了一大跳,忙把灯打开一看究竟,更吓得几个孩子尖叫起来。隔壁我和老胡正在洗手洗脸,听见惊叫声,顾不得擦干,两个人一下冲出去。进了病房我们也愣住了,一只没有头,拨了皮,开了膛的动物,身子下垫着报纸,端端正正的“躺”在病床上。难怪孩子们吓得直叫,黑暗中太像是个人了,且还没有头!

我们几个围着它看,议论纷纷,有说是野羊的,有说是小牛的,大家都纳闷,不知何方神圣。公社“马季拉”(大师傅)跑来,一边跑一边还嚷: “谢给敏都!谢给敏都!” (不要怕,不要怕!) 进到屋里藏语、汉语加比划,我们才闹明白: 是4队社员打死一只伤害羊群的豹子,皮他们剥了留下,内脏喂狗了,肉送来给“阿姆吉拉”吃。

我们乐坏了,忙把工作队老于他们和几个大学生都邀请来,两个电炉、两个高压锅,满满炖了两锅豹子肉,一起来了个大会餐。大家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其香无比。就这么吃也吃不完,我们把剩下的肉分给大家,大家吃得满意,拿得高兴。临走老胡发话: “请大家吃完肉把骨头送回来。” 因为豹骨与虎骨差不多,都是中药材。

确实如此,这根根骨头都是雪白的,半透明的,里面的血都能透出来。后来我们把一根根骨头洗刷干净,晾干后,我和次仁卓嘎带着孩子们步行到隆子县,交到收购站,从县医院换回不少药品、器材,使我们卫生院不仅有西药,还有了不少常见病用的中成药。 

列麦公社下乡巡诊路上

 
危重病人
 
 
在公社卫生院里,靠我们俩人的知识和能力,一般危重病人,均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缓解。但个别疑难病例,还真有些束手无策。记得有一位从加玉公社赶马车送来的危重病人,是四十来岁的妇女,面色特别黑,无欲状。因为腹泻几天,脱水、消瘦,病情危重。她丈夫是加玉公社的一个生产队长,听说列麦有北京来的大夫,特意赶马车,把重病的妻子送过来,希望我们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我和老胡很快就诊断她是一个少见的爱迪生病(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的晚期病人。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因为藏族群众中,结核病人多,这个妇女的病很可能也是由于结核引起的。牟大夫常说:西藏高原阳光充足,原本没有结核病,后来与内地人流交往,结核菌也带进了西藏,而这里不像内地普遍接种卡介苗,对结核病的早期防治也不那么重视,所以在一些体质较弱的人群中,结核病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在专区医院传染病房,住院病人主要是结核病人,很少有肝炎或其他内地常见的传染病。而这个病人消瘦的体质,以及爱迪生病特有的体征,诊断是不困难的,关键是治疗措施能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

马车一路走了七八十里山路,病人来后,严重脱水,皮肤一点弹性也没有,口干唇干得张不开嘴。同时,病人衰竭很厉害,心率不到50次/分,血压很低,收缩压不到70毫米汞柱,舒张压不到40毫米汞柱,我们除了对症治疗,补液、补电解质、抗感染、抗结核外,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好求助牟大夫。往雪坡下公社给他打电话后,他骑了7个小时的马,连夜赶了过来。看了我们的救治方案,认为是正确的,并给病人加上激素。但病人病程较长,这次腹泻、呕吐7天,尽管加强补液,补电解质,但脱水及电解质仍不能很好的改善。抗生素、激素好像在她身上没有产生明显反应,血压还是上不来,最终呼吸、心跳停止。

病人家属亲眼看着我们几天来,顾不上吃饭,睡觉,一直守候在病人身旁,并特意请来了有经验的高年资主任医师,非常感动。虽然谁也没有回天之力,病人最终没能救治过来,同来的家属没有任何怨言。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后,我们沉痛的向她默哀,表示我们的悲痛之情。

令人不解的是,这位队长丈夫,当爱妻的手松开时,他并没有嚎啕大哭,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把妻子抱起来,弯曲双腿,让上身和腿紧紧抱在一起,并用妻子的腰带捆紧尸体,用一张毛毯把她包严,趁天没亮,背着妻子的尸体向隆子河走去。这时次仁卓嘎用眼神止住我们的阻拦,我们看着他一步一步走远。次仁卓嘎告诉我们,这个丈夫要亲自给“爱妻”做水葬。我们很想去看看,她止住了我们说,还是让两个“布”(小男孩)去吧,可能他不会反对。

后来听两个孩子说,队长可伤心了,他用随身带的藏刀,把妻子沿着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的切了,连手指头都是一节节切开,除了头发烧掉,全部丢进隆子河,这就是藏族传统的水葬。鱼在这里被视为“神”,是因为它们可以把人的肉体吃得干干净净,而灵魂早已出“窍”,脱离肉体升入天堂。

西藏民族对死者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仪式,而天葬为第一位,死者送到天葬台,一般是由喇嘛选好的风水宝地,将死者切割后,将肉体与糌粑混合好,一吹号,一些据说叫“丁阿”的红嘴大鸟飞来,将死者的肉体和糌粑啄实干净,而且越干净越好,同样是消灭肉体,而灵魂升天。头发是鹰不吃的,所以要烧掉。

离水较近的人死后多为水葬,一般由村里的水葬师完成。死者生前身上的穿戴,是给水葬师的回报。这位队长亲自为爱妻做水葬,说明他的感情深,我们也衷心的祝愿她早日升天堂,有个好来生。

牟大夫来了,老胡特别高兴,请他和我们一同巡诊。一些重病号请牟大夫看过,请他对治疗方案提出更好的建议,并给我们的孩子就“休克”“肾衰”“心衰”,讲了几堂课。

牟大夫临行前跟我们商量:他那有个病人,他诊断是“多发包囊虫”。因为居住在雪坡下公社最边远的牧区,前去专区医院做手术,路太远,而且病人情况也不允许,他希望我去那儿为她做手术。他知道我在外科工作的情况,认为我可以胜任。我和老胡也同意他的安排。他先回去做一些准备,然后接我和老胡一起过去。事情说定了,没有一周的时间,来接我们的拖拉机就到了。我们简单的安排了一下工作,让次仁卓嘎与索郎书记说明一下,就上了拖拉机向雪坡下公社奔去。

拖拉机开了七八个小时,一路上坡,又下着雪,天气格外寒冷。我们穿着皮大衣,坐着拖拉机拖斗中颠簸,骨头都快散架了,可谁也顾不上这些,一心想着路滑、坡陡、安全第一。西藏就是这个条件,实在太冷,我们就下车跑跑走走,当我们赶到目的地时,天已经黑了。牟大夫在公社食堂给我们打了点饭,因为学校放寒假,也就安排我俩住在教室里。用课桌搭成“双人床”,借了几床被子,凑合几天。

晚上,牟大夫又把病人的情况向我们仔细介绍了一下:雪坡下公社是个牧区,包囊虫病人很多。我们这个重病号是个30岁的妇女,因为她同时和一家兄弟三个结了婚,是这个家庭中的唯一主妇,所以地位特别高。像这种情况,在西藏是常见的,地大人少,交通不便,娶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曾认识一个小伙子,他说他们村十几家人,只有他一个身体头脑健全的人,从部队转业回村当了队长,全村的女孩恨不得都跟他。现实中这三兄弟娶了一个老婆,好处是兄弟三人不会分家,可婚后这个女人一直没有生育。有报道说西藏生育率低,与吃豌豆有关,不知是否属实。

这位妇女从去年初肚子开始大,但月经却一直没停,如今一年多了,肚子越来越大,足有足月孕妇那么大,但没有胎动,没有生孩子的迹象。牟大夫去后,考虑是腹腔内的“包囊虫”,建议他们送她去专区医院做手术。但这妇女离不开家,怕一去就回不来了,三个丈夫求牟大夫在当地做手术。牟大夫也认为我在专区医院常做这类手术,不是什么疑难手术,几经考虑,看到病人基本情况较好,家属也配合,在当地手术,尽管条件差一些,但还是可以达到最基本条件的。手术成功率还是比较大的,他才下了决心拍了板。他说,这也是方便群众,对林大夫也是个考验。

病人比我们先到一天,,已在隔壁教室里住下了。第二天一早,我先去检查病人。病人名叫曲珍,他的三个丈夫全来了,老大比她大两岁,老二与她同岁,老三比她小两岁,三个丈夫身体都很好,对她也是十二万分的体贴。做什么事情都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我检查了病人心、肺及血压情况,正如牟大夫说的,一切都很正常。只有腹部隆起如足月大,腹壁很紧,很难摸清“包囊虫”的部位和个数,但根据病史,生活环境,都支持“包囊虫”的诊断,病人的基本情况也不支持腹部恶性肿瘤,我们决定明天为病人做“剖腹探查”手术。

今天的任务是做术前准备:禁食、补液、备皮,用石蜡油促进肠道排空。病人显得很从容,对我这个比她还小的女医生,有一种特殊的信任与亲近感。三位丈夫显得格外紧张,但事事还是非常配合的。这一切对我来讲,也是无言的支持。老胡私下问我有多大把握,他考虑问题总比我细,比我深。我还没说话,牟大夫说: “我信得过林大夫。” 他的夫人在军分区,就是有名的外科医生,他老说女人搞外科辛苦是辛苦,但手术细致轻柔,他要有什么病非做手术不可,准让他老婆做。

我们在雪坡下公社小学内,找了一间刚粉刷过的小办公室,并在公社保管员那里领了十几米白布,用两张办公桌搭了一个手术台,上面垫了一块卡片,铺上块塑料布,白布在房顶上钉一块,手术台上铺一块。雪坡下没有电,屋角生一个牛粪炉。简单的手术室就算建成了。

手术的安排是这样的:我主刀,牟大夫在我对面做助手,老胡负责麻醉、输液及观察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牟大夫一起到雪坡下下乡的扎西多杰也赶到了,他原来是外科手术室护士,他和我一起准备、消毒器械,手术中做巡回护士。

第二天上午10:00,太阳完全升起来了,手术室内,牛粪炉也烧得旺旺的,病人在三位丈夫的帮助下进了手术室。我们严阵以待,为病人进行手术。

老胡给病人输上液,加入适量镇静药:我做皮肤消毒后,敷上消毒巾,做切口的局部麻醉;牟大夫站在我对面做助手。我们都短打扮,半袖内衣外,一人一件消过毒的白围裙。尽管没有太好的“刷手”条件,但酒精泡手、消毒口罩、手套、帽子还是一丝不苟的。器械及大大小小消毒纱布、方巾放在牟大夫旁边一张小课桌上,特意从食堂库房要的白色方托盘、搪瓷缸、铁皮桶全是酒精消毒后备用。

我切开腹壁止血后,开始探查,可以说“一目了然”。“包囊虫”的诊断是肯定的,但数量却比我们原来预想的多。我初步一摸,肝上3个包囊虫并排在左右肝叶上,最大的有儿头大,最小的也比拳头大。另外网膜上,肠系膜上各有一个比儿头还大。我伸出5个手指头示意牟大夫、老胡,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首先清理肝上的包囊虫,用纱布将包囊虫周围包裹好,怕就怕没有感染过的包囊虫,一滴清亮的囊内液,就有可能造成病人重度过敏反应,这是做包囊虫手术的要点。所以一切要小心、再小心,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可够我们几个一呛。

好在打开第一个左肝叶上最大的囊壁,是个感染过的包囊,囊内全是些浑浊黄绿色的液体。一个个破溃的小囊壁,大大小小漂浮在腐败的液体中,数量之多,令人吃惊。仅一个囊壁内,就有半洗脸盆的坏死液及囊壁组织。我处理干净囊内容物后,扎西递过福尔马林液,我用纱布蘸着,擦洗囊内壁后,向内反折将囊壁缝死。

处理完第一个包囊虫,我已经满头大汗了。因为局麻,腹壁很紧,视野不好,且活动度有限,所以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处理完第一个后,视野及活动度也增大了,处理第二、三个包囊虫,因为全是感染过的包囊,总共掏出一脸盆的坏死囊液和小囊皮。

接下来,做网膜上的包囊虫,打开包囊,囊内为清亮液体。大大小小兵乓球样的小包囊毫无破损,这是一个没有感染过的包囊虫、我提着夹住囊壁口的钳子,示意牟大夫把囊周围再盖上一层纱布。我小心翼翼的清除囊液及小包囊,就这一个囊内就有近一脸盆的内容物,我再次用福尔马林清洗囊内壁后,反折囊口缝死囊壁。

洗过手之后,处理肠系膜上那个儿头大的包囊虫。虽然它的位置较深,但是前几个包囊虫处理完了,腹腔空间大了,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我很快处理完这个感染后的包囊虫,缝合完毕后,洗手在做最后的探查,让我吃了一惊,深部肠系膜上还有两个包囊虫,左右各一个,左边拳头大,右边鸡蛋蛋,尽管没有前几个大,但位置较深,必须处理掉。我示意牟大夫,让他把镇静剂稍加点量,对最后两个包囊虫做了一一处理。

这两个包囊位置极深,在骨盆底部,且又没感染过,所以需要格外小心。我在扎西背上把头上的汗擦掉,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从容地把最后的包囊虫处理完。牟大夫清点器械、纱布,我抬头看了老胡一眼,他冲我伸出大拇指,我会心地笑了。

缝合伤口后看表,手术用了两个小时多一点。比起在专区医院,手术时间长了很多,但病人配合,大家齐心,手术能顺利完成,我还是满意的,牟大夫、老胡,还有扎西,都有同感。

手术室小,保温条件好,让病人继续留在手术台上休息,三位丈夫也把他们的家当搬了过来,扎西说他们看到满满一桶包囊液和小囊皮后,真吓得不轻。扎西倒上福尔马林,找了一块林地给深埋了。

下午,由于镇静药的作用,病人一直睡着,但体温开始上升,因为抗菌素用的,我们还是比较放心。我们三个人排了班,术后第一天,牟大夫守护病人。夜里,病人体温急骤升高,达到41度,而且开始咳嗽,肺里有湿罗音,每咳一声,肚子上的伤口就疼,还出现渗血。牟大夫把我和老胡叫起来,告诉我们病人术后出现了肺炎。

我想可能是因为手术床太薄,手术时间长,那个牛粪炉子怕有灰,不敢动它,后来火几乎灭了,降低了室温,病人受凉造成的。老胡、牟大夫更倾向病人手术打击,抵抗力下降。不管什么因素,加大抗菌素的用量,对症降温、镇咳,我看了伤口加压包扎上,并嘱咐家属,多给她翻翻身拍拍背,三四个人也忙乎了一夜。

第二天,我们俩人一组,守在病床边。体温控制住了,没有再升高,很快咳也开始化痰了,伤口没有再渗血,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天,病人体温下来一些,我们才稍稍松了口气。让病人进些流食,补充些营养。牛奶、蛋花汤、涂粑,吃进去后病人精神有了明显好转。三个丈夫也特别感谢我们,又是敬酒又是倒茶。左一个“突气拉”,右一个“突气拉”,让我们想起刚到医院时说不对“突气”,整天跟人家说“都气”,既放屁的意思,别人碍于我们刚来,谁也没有点破这点,还是水利队号称“下乡干部”的平措好心好意给我们纠正过来。

想想闹了多少笑话呀,牟大夫和扎西都笑得直不起腰了。扎西说:藏族群众挺忌讳“放屁”,有一次一个群众大会上,一个“伯姆”(姑娘)放了个屁,全场人大笑,羞得姑娘用自己的藏刀把自己扎死了。可见我们到处“都气”,“危害”有多大了。说说笑笑是看到了病人的好转,但第六天,新的问题又来了,病人出现腹胀,进食三天,有排气但没有排便。术前喝过石蜡油,肠腔基本排空了,这两天奶呀、蛋呀可能吃多了,腹胀,病人挺痛苦,可这时石蜡油所剩无几,只好因地制宜,我和牟大夫只好用10毫升注射器,接根导尿管,一管管为病人往肛门里注入肥皂水,打了150毫升,病人有了便意,当她能排出大便后,她舒服了,我们也乐了。

第七天,病人可以在丈夫们的搀扶下出来晒太阳,体温、血压、脉搏均很正常,吃东西也不错,精神状态更是极佳。看到消失的大肚皮,她觉得轻松多了,人也显得年轻漂亮了许多。他们最关心的是她是否能怀孕,据我手术探查所见,附件、子宫发育良好,也没有什么炎症及结核表现,应当是可以怀孕的。就这个问题,我还特意给三位丈夫上上课,一是“夫妻生活”不要太勤,二是注意卫生,月经期间不要在一起,怀孕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三位丈夫都听得很认真。

我们在巡诊过程中,也发现群众对妇女经期的卫生及经期避免性生活很无知。因为不穿裤子,月经经常顺腿流。刚到西藏时,门诊一个18岁的“伯姆”(姑娘)吓了我一跳,血流一地,她一边用脚擦一边笑,后来我才知道是“恰地差”(月经) 。所以巡诊时我们专为妇女讲“经期卫生”。借此机会也给他们讲了一下。尽管如此,藏族妇女的妇科病却很少见。

第八天上午,我们给病人拆线,伤口长得很好,由于西藏紫外线强,术后伤口感染极少发生,而且藏族群众机体抵抗力也强,对伤口的愈合很有帮助。下午我们告别了牟大夫,扎西及病人和她的三个丈夫,拖拉机一路下坡,五个来小时回到了列麦公社。这一次手术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感触和印象。但更多感觉是对自我能力的检验。牟大夫对我很满意,赞誉有加,但在回专区医院时,我们并没有当成一件“丰功伟绩”来汇报,我们只觉得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为列麦公社培训赤脚医生

 
代管试验田
 
  
从雪坡下公社回来后,我们又投入到日常平凡而忙碌的工作中。当路边的迎春花开放时,我们意识到春天已向我们走来。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的小冯,在他们小院儿前面的河滩地,开出一块“实验田”,种上了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玉米种子,希望它能在西藏高原生根结果。但西藏早晚温差大,所以晚上玉米苗要用塑料布盖起来,白天掀开让它们充分享受阳光。他在突击队难得回来,照顾这块试验田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

从此,我们早上巡诊出发前,就把试验田的塑料布一张张打开,晚饭后再盖上。几个学生特别上心,常常不用我们催,他们早弄得好好的了。这事并不复杂,天天看着这些小苗茁壮成长,我们也感到高兴。

可天有不测风云,那天一早起来还是艳阳高照,我们按惯例把玉米苗上的塑料布掀开,看着长了有一尺多高的绿苗,大家都非常开心,次仁卓嘎还说我们晚上给它浇一茬水,过几天会长得更快。

院里没有住院病人,所以是“倾巢出动”,我们分头去四队五队巡诊。路途都比较远,下午回来时,已经四点来钟了,谁料到突然变天了,阴风四起,乌云随着阵阵狂风像千军万马一样从天边压了过来。暴风雨就要来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玉米苗,娇嫩的小苗哪能经得住这场暴风雨呀?为了抢时间,我带着几个“伯姆”(女孩),赶快往回跑,嘱咐次仁卓嘎就留在农机站,等雨停了再回去。

几个小孩和我一起,跑一阵走一阵,我心知肚明,老胡在五队路更远,他们不可能比我们早到家。我们只有加快脚步,和老天爷抢时间。但没等我们赶到家,一场无情的冰雹打了下来。都说西藏无四季,经常一天中雪、雨、冰雹和艳阳天都轮番出现,叫“一天有四季” ,一点不假。鸽子蛋大的冰雹,打得我们没处躲也没处藏,我们只能低着头一路向前跑。

试验田也确实遭了殃,等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到时,那一棵棵嫩绿的小苗被打得七零八落,东倒西歪,被一片白色冰雹所代替。几个孩子都伤心地哭起来,我本想扶起几棵小苗,但看到全被冰雹砸断了,不可能再救活了。我们正在伤心,老胡的一队人马也赶到了,我正奇怪他们回来得这样快,他解释说,看变天了,他和几个“布”(男孩)铤而走险,赶在冰雹到来之前翻山过来,路险但近了很多。下到山底下才下起了冰雹,要是在山上那麻烦就大了。

我们俩对小冯有一种歉意,但小冯赶回来后并没有怨言,他说: “这么大的冰雹,就是在塑料棚里也一样被砸坏,压倒。” 我们知道他一定比我们更难过,真希望来年他能有好运气。

雨过天晴,但道路泥泞难行,想到次仁卓嘎还挺着大肚子,就更不好走了。老胡二话没说,带上两个男孩子去接次仁卓嘎,还没走出多远,看见机修厂的小倪和小李一边一个扶着次仁卓嘎,踏着泥水往回走,这才放了心。

在列麦公社,不能不说说这两位插队落户的江苏复转军人,他们在机修厂,平时难得看病,我们常去三队巡诊时路过那里,帮他们处理一些外伤,给他们留些纱布、药棉、红汞之类。这两个小伙子,典型南方人模样,个头不高,瘦小精干,透着一股灵气,平时话不多,但实干。他们完全和藏族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因为在列麦插队的人,全都穿藏装,藏话说得呱呱叫,所以有时不知情的人很难辨认出他们是汉族,藏族群众都喜欢他们。搞机修厂,发挥他们在部队汽车连出身之所长,不仅公社支持,也得到县里的肯定,提供了一些车床等设备。因此周围公社有拖拉机、汽车、打麦机坏了,全到他们修理厂来维修。这两个人也算为列麦公社立功的人,挺让人尊敬佩服的。 

胡廷瑞在下乡途中

 
见识“水磨”
 
 
下乡让人长见识。过去我们都不知道糌粑是怎么磨出来的,到列麦以后,才知道青稞是怎么炒出来的。在巡诊的路上,我们常会遇到妇女、大叔炒青稞,真是“香飘万里”呀,远远就把我们吸引过来。每每走过那巨大的柴锅旁,那些“阿加拉”(妇女)们会将炒熟的青稞把我们的衣裤口袋装得满满的,让我们边走边吃。但糌粑是怎么磨出来的,对我们还真是个谜。为此,次仁卓嘎还特意带我们去二队的水磨房一看究竟。

真像“正大综艺”所言,“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这句话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水磨坊的水源,是从隆子河激流滚滚的主河道引出来的一米来宽的水渠,磨坊就骑跨在这个水渠之上,河水冲向水渠,通过磨房,推动磨坊巨大的水车,带动上面的巨大石磨。而河水又拐了个弯回到隆子河。所以石磨是“永动”的,谁家磨青稞,就放在石磨上,不用看管,到时来收。如果别人家磨,就放在一边,等人家磨好了,会帮助下一家把炒好的青稞倒在石磨上,不用担心丢失或搞混。

藏族群众没有小偷小摸,他们全民信佛,相信所作所为全有佛祖看着。据说生前做好事,死时灵魂出窍,会从头顶出去,这样可以上天堂,来世能投生成人,大福大贵。而生前作孽的人,死时灵魂从肛门出去,下地狱且来世变动物,但不会变成猫。猫受到藏族群众的爱护,所以说什么“好”,藏话是“雅古喜咪喜扎都”,“喜咪”就是猫,“好的像猫尾巴一样” 。据说修行九世才能转世为“猫”。

说起无人看管的磨坊,香气扑鼻,次仁卓嘎说: “糌粑里有青稞、黄豆、豌豆,所以营养丰富,特扛时候,但不好消化。说着我们往外走,想起前段发生的一件事:有个县中学的学生,糌粑吃完了回家取糌粑,走了三十里山路赶回家,太饿了,一口气吃了满满一“唐古”(羊皮口袋)的糌粑,又喝了好多茶,一下胃扩张撑死了。后来水葬时,我们发现他的胃薄得像塑料袋,直压到盆腔,里面全是吃进去的糌粑,想来真是很可惜。 
 
夜救病童
 
 
一天半夜,朦胧中听到有人敲门。我们忙打开灯,披上衣服开门。夜里叫门,一定是有急诊,对我们来讲,也是常事。原来是二队一位“阿加拉”,她带着哭腔诉说:她一岁的儿子发高烧,呕吐不止。我和老胡赶到她家见孩子脸烧的通红,心率快,可能因为发烧所致,肺部检查阴性,查腹部,腹胀明显。腹股沟有鸡蛋大包块,透光试验阴性,疝气可能性比较大。

我试着往回推了几次,因环口较紧没有成功。孩子烧这么高,会不会有肠管“嵌顿”造成的坏死?如果真是如此,必须手术,有可能还要截除坏死肠管。手术条件要高一些,我们俩商量一下,为了保险,还是尽快送到县医院手术更安全。但现在是深夜两点,孩子的爸爸还在突击队,我们找车找马一时都办不到,我决定和孩子的阿妈一起背着孩子去县医院。我是外科大夫,可以和县医院的外科医生共同完成手术。老胡留下,明天他还预约了病人,次仁卓嘎也许太累了,我们忙进忙出她似乎没听到,让她好好休息一下吧。

事情一旦定了,就马上行动,我回去稍加修整,那天正赶上一个满月天,方便我们赶夜路。阿加拉把孩子平放在一个椭圆形的框中,两头用皮带拴成半圆形环,皮带顶在头上,背着孩子和我一起走出列麦,向县医院奔去。心急如火,脚步匆匆,一路上我们俩轮流背孩子,孩子在筐里睡得还安稳,但我们俩早已气喘吁吁。30多里山路,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当我们淌着大汗赶到县医院时,天还没有亮,我敲开外科大夫强巴的房门,很快做了检查,把孩子直接送进了手术室。

手术是我和强巴医生一起做的。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手术及时,肠管没有坏死,因此肠管复位后,缝合疝口、伤口,手术成功完成时,还不到8点。强巴大夫热情地留我们在他家里吃了顿热乎乎的早餐,这时我才真觉得饿了,又为卫生院领取了一些常规药,和孩子阿妈拉一起背上孩子,返回列麦公社。回来的路上心情轻松了许多,我一路给孩子的母亲讲着注意事项,哪些药“天松接,日巴切咯切咯” 即每天三次,每次半片,“天西接,日巴尼尼” 即每天四次,每次两片。关键是注意伤口别感染,过几天我会去给他拆线。背着孩子往返六十几里山路,又做了一个手术,虽然腰酸腿软,但孩子能平安,对于一个医生来讲就是最大的欣慰。 

列麦公社路口


延伸阅读

林 珊:毕业分配,我和先生踏上进藏之路
林 珊:漂亮尼龙衫惹出的一场"风波"
林 珊:参加医疗队到隆子,
四位北大清华大学生在藏区插队
林 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的电影往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天路之歌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田文小说两篇:回声 · 随风飘去

浅浅一鸥:想起龚巧明——清明记事

蒋蓉:海鸥和波涛——忆龚巧明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龚巧明:诗和远方,在天边的雪域高原

蒋蓉:龚巧明及其我们当年的毕业分配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裴庄欣:对西藏不是重拾也不是回归

葛有彦:走过万千山水,我心依然少年

葛有彦:青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