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医心术》全文(收藏研读)

修行圈 2021-04-16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西藏医心术发源于藏传佛教密宗,是历代众多高僧在汲取密宗各教派思想精华,拓展藏密修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佛教心理学。西藏医心术将藏传佛教对于人精神意识、行为的思考拓展到社会生活之中,从生命终极意义的高度对现代社会人们所面对的种种精神、心理问题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并引入佛教的禅修、观想、观呼吸等方法来实现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与通常认识的西医心理学不同,医心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治疗好某一个心理疾病,而是要改变人负面的意识状态、赋予人正面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根本性的治疗。


 

推荐与佳评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作者: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梦想着这样的一本书,而东杜活佛这位西藏佛教的上师、天赋异禀的学者兼著名翻译+++家,正是这本书最理想和作者。本书善巧地萃取佛法的治疗理论,以非常迷人、清晰而简单的笔调呈现出来,让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都可以获益。在这迫切需要安详的时代里,让我们希望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够熟读这本书,并且唤起内在的无限治疗力量。

 


法鼓山创办大法师:


这是郑振煌教授继翻译《西藏生死书》之后的又一本好书,我在美国,知其原著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值得向国人推荐。本书从人的身心健康及精神的开发为着眼,透过佛法的观念及方法,帮助我们放下成见,豁达心胸,发挥心灵治疗的功能。

心清净则国土清净,正与我们法鼓山推动人间净土的理念相契。

 


佛光山开山大法师:


人类的身体,不是用来捆缚心灵的。

人类的身体,是用来帮助心灵,用来完成生命的。

不幸的是,由于不认识自己,大部分人类的身体,反而变成了心灵的障碍,甚至奴役心灵。

《西藏医心术》这本书,让你透过身与心,进而促进身与心的合作,提升生命的境界。一个人有慈悲,会做人,可以救自己;有智慧,会做事,可以救社会。如果全世界四十亿人,都乐意开发内心慈悲与智慧的能源,这本书就是很好的“教练”。



陆达诚(辅仁大学宗教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大宗教中,佛教的伦理及人生哲学比较而言最具可理解性和实用性,因为佛教从人生的烦恼痛苦出发,助人用智慧来修获解脱,不借助启示和神学。比较起来,相似儒家系统,但更易普及。《基本医心本》把这种可普及且实用的佛教修持及解脱之道,写成一本人生哲学的手册,使任何人借之而能走出苦恼,勇于面对生命的顺逆,建立健康圆融的生命。书中准于避免有佛教的切入点和术语,但不妨碍无此信仰者参考应用。此书能为一切忙碌的现代人提供心灵治疗的功效。

 


吴伯雄(政界人士):


《西藏医心本》是一本直指人心、字字珠玑的好书,更是现代人处理日常情绪的实用手册。诚如作者所言,身心健康的最佳药物是要活得安详、放下我执、无忧无虑,并借由精神的修行,放松自己紧绷的心情,进而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平和、快乐和健康,活出真正的自在与喜悦。



郑石岩(政大教育系教授):


本书把禅的实践法门,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上;一则做为禅修和提升精神生活的指引,一则做为心灵生活上疗伤止痛的丹药,是生活自助咨询的好素材。生活的幸福和喜乐,大部分决定于自己的想法。人的想法、情绪、感受和行为,彼此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因此,要改变自己,必先改变想法,并付诸行动,才会奏效。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改变想法和行动的方法,对于修行、提升心灵生活和治疗心理伤痛,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丁乃竺(表演工作坊行政总监):


在众多的心灵丛书中,《西藏医心术》以幽雅而简洁的文字,为身、心、灵治疗做了最佳诠释。是一部易学易懂,超越信仰的现代心灵典籍。

 


佘德慧(东华大学教授):


如果心理辅导仅仅处理俗事的困扰,而不在一种深刻的精神根处运转,那么心理辅导只能当作处理情绪的工具;如果心理治疗者了解,所有的心理症状往往与精神的迷障有关,那么应当接受痛苦的必要性,而不应该急着要消除痛苦,反而要能教导病人聆听痛苦的声音,听一听它到底要询问我们什么。这本书虽然从藏佛和观点来做心理治疗,但却彻底地掌握精神的广阔深处,打破俗世的精神迷障,值得一读。

 


陈荣基(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董事长、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院长):


佛教信仰认为“贪嗔痴”是生、老、病、死种种“苦”根源,根据佛教思想衍生的西藏医学,更认为“贪嗔痴”身、心疾病的根源,而“我执”是妄想和烦恼之根,痛苦之因。现代医学也认知身心的互动关系,长期的焦虑或精神压力,不但会改变身体的免疫力,更会引起很多身体的疾病(统称为身心症),或促使潜藏疾病的发作。西藏旅美高僧东杜法王仁波切告诉我们:“放下我执,具有治疗力量。”他的这本书提供实务性的指导,可以帮助读者学习“放下我执”,对治贪嗔痴,获得内心的宁静,治疗焦虑、压力和痛苦,更进而促进身心健康。这是追求健康或疗病时,除遵循医师的指导以外,很值得一试的辅助疗法。

 


袁琼琼(专业作家):


人们曾谈到过西藏医学的一种说法:“人体是三种主要的NOPA(编注:即汁液)所支配,如果能使它们始终保持均衡,身体就能维持健康。《西藏医心术》可以说是一本实地教导如何维持体内NOPA均衡的书籍,西藏医学的秘法正在此书中。

 


徐政夫(西藏文物收藏家、观想文物艺术中心负责人):


《西藏医心术》是一本引经(佛经)据典(实证),帮助我们明心正道,追求安详、圆满、慈悲及智慧,进而治疗现代疾病的好书,也是学佛的朋友们,静坐、禅修、观想的宝典。拜读此书,并依照书中的建议修习,常令我观想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香格里拉,沐浴在自然美妙的和风、慈祥和蔼的佛颜中。心灵清新,心胸宽广,内心充满喜悦、圆满。郑振煌老师这么发心,不眠不休翻译此书,想来必是和我一样。深受感动,愿与大家分享。祝福人人健康幸福。

 


陈琴富(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


如果能实证佛陀法义,我们会了解身心的微细处,体会苦、空、无常、无我的本质,终究了悟生命的实相。

佛陀号称医生,自然有其特殊的理由,众生所有的病都源于心念,所有的苦都源于无明,所以根除痛苦只有从修心做起,别无二途。

东杜法王仁波切以他个人对于佛法的了悟,不忍众生痛苦,而把佛陀最根本的法教用于当前众生最需要处,真正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甚深见与广大行。

《西藏医心术》是一本实用的身心治疗手册,也是一本生命实践的修行法要。透过郑振煌老师对佛法的契入和他的生花妙笔,让读者再次浅出深入佛陀法义,慈悲无量,功德无量。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西藏医心术》不只是另一本介绍禅修的书。东杜法王将传承自西藏佛教最古老的宁玛学派的丰富治疗资源,加以融会贯通……。从作者的观点看来,禅修不只是寻找心灵平静或是专注的方法而已同时也是通往身心治疗的重要道路。简而言这,东杜法王提供古老的转化法门,帮助人们接近心的真性,并了解苦难的根源。书中提到的简易练习方法与观点,是连接身体与心灵之间的重要桥梁,既可增强免疫系统,亦能强化健康。欲了解古老西藏的宝藏,此书即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指导手册。

 


Joan Botysenko,Minding the Body,Mending the Mind作者:

 

这本讨论治疗的精彩好书,探究身心医学书籍很少触及的领域——心的真性和痛苦的根源。书中温柔、睿智的文字和实务练习,建立在西藏佛教的古老精神智慧上。这是详和的精致献礼,可以转化你全部的生命经验。



Dean Qtnish,M.D.,美国治疗医学研究所所长:

 

阅读这本绝妙好书,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


 

Herbert Benson,M.D,Timeless Healing作者:

 

作者指导我们透过实修来纾解焦虑、压力和痛苦。这些法门以古老的佛法为基础,非常切合现代世界。我高度推荐。



Sharon Salzberg,《慈》作者:

 

这是一本好书,结合古典教法、个人经验和善巧建议,以处理任何身体和心理的问题。作者指导我们如何放下我们的自我设限,认识我们的自然心——治疗的根源。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EQ作者)


现代科学有一项伟大的成就,那就是发现身与心并非分离面独立的,它们只是一体的两面。笛卡尔(descartes)把身和心分离是错误的。在他的误导之下,西方医学低估病人心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分析一百多个情绪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之后,发现长期焦虑(包括忧愁、沮丧、悲观、愤怒、敌意)的人们,罹患重病的机率高出常人一倍,充分说明身与心息息相关。抽烟增加重病罹患率百分之六十;长期焦虑则使之增加百分之百。焦虑对健康伤害几乎是抽烟的两倍。

 

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心、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深入了解身与心之间的机制。研究发现脑的情绪中枢,不仅与免疫系统,还与心血管系统紧密相关。当我们长期遭受压力时,身体持续剑拔弩张地做出“战斗或逃之夭夭”的反应,即使免疫系统保全心脏升高血压,大量送出血液让身体准备应付紧急事件,也会减弱它消灭病毒和抑制初期癌症的能力。结果,人体罹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骤增。

 

反之,平和的心可以保护身体健康。这就是传统西藏医学的基本原则,古老的西藏医学从未忽视心与身的重要关系。

 

东杜活佛(Tulku Thondup)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成就者,将西藏文化对健康的看法介绍给西方,所谈的不仅是身和心的健康之道,还包括灵(spirit)的修持。他清楚地指出,身心灵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能够“下放执着”,放下限制吾人视野的大小成见,开放我们自己如虚空般旷达,就可以发挥心的治疗力量。

 

东杜活佛不仅提供健康之道的理论架构,还介绍了许多世纪以来,在西藏修行中已经获得证明的实修法门。他勾勒了治疗身、心、灵的方法,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强壮心脏。因此,这种治疗之道是一种灵修,一种转化我们生命的法门。

 


译序


郑振煌

 

佛法博大精深,常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二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则是理论的应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修瞎练,有的着火入魔,有的极端偏锋,甚至身毁人亡;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说食数宝,煮沙欲成饭,终不可得。因此,古来大德无不两者并重,如明代槃益大师在《教观网宗》书中,开门见山就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理论)观(实践)双美才是释迦本怀、学佛鹄的。

 

但是在时空流变中,教观双美的佛书并不多见,教失之玄奥,观崇尚神秘,致使平易近人、旨在治疗身心问题的佛法,沦为士子清淡的资具或佛棍欺世的魔术,岂不可悲!

 

西藏佛教在佛教各传承中最难理解,也最常被误会,因为它“即相为真,即事为理,即身成佛”的主张,本来就不拒绝世间法,反而要透过世间法的观照,悟证一体不二的真理,汇归万法殊相于真如空慧,当下解脱自在,无黏无缚。不识者但着于相,嗜药成习,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幸而四十年来西藏佛教诸大师宣流法音于全球,契理契机,高树法幢,密教精髓方得拨云见日,为世人所知。

 

凡是生而为人,必然有人的问题,不因种族、国籍、性别、年龄、背景、时空等背景而有所不同。问题出在方寸之间,由于妄想执着,衍生心理、身体、情绪等事端,根治之道当以治心为主,“心净则行净,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故而治心又成为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这与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争相辉映。

 

治疗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物,而是出于内心,这是大乘佛教的精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治疗的最佳保证,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明心见性及成为一切修行的重点,心性一明则万法炳现,问题顿除。

 

本书提供非常详尽和明心见性法门,有理论有实践,堪称契合时代需要的上乘之作。我花了十天功夫把它译出,以报佛法长我慧命之恩。十天之内,足不出户,无分昼夜,埋首案头,神交菩萨,其乐何如;仰望窗外,或白云苍狗,或雪花片片,或芽月悬空,或飞鸿掠日,景致多变,饶有趣味,只堪心明性见者消受。

 

回顾这一生,难偷半日闲,“长恨此身非我有,问何时忘却营营?”勉藉春节遁迹异邦,舍俗事抛尘念,家人短暂团聚,聊作天伦之乐,东坡云“不应有恨”,我只能长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感谢诸同事为此书的出版费尽心力,他们都在修“忍辱波罗密”,痴痴地等了一年,才盼到我在夹缝中挤出来的十天。虽然如此,我还是深感愧疚,愿一切众生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一九九八年二月七 于加拿大多伦多云水居



绪论

 

西藏人相信当一位伟大的上师圆寂时,他或她会转世为人,以便拥有强大的能力利益众生

 

我出生在一个贫贱的游牧家庭,我呱呱坠地的帐蓬位于藏东绿油油、牧草茂盛的草原,那儿有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河。一年几乎有八个月是冰天雪地的日子。我家以游牧维生,逐水草而居,圈养许多家畜,包括牧牛、马、羊等。每年我们都要迁徙数次,把帐篷搬到不同的山谷,寻找足够的牧草给牲畜吃。

 

五岁时,一个巨大的改变动摇了我的生命。我被认出是藏东学术重镇杜竹千寺(Dodrupchen Monastery)一位著名上师的转世。佛教徒接受轮回和业的观念,所以西藏人相信当一位伟大的上师圆寂时,他或她会转世为人,以便拥有强大的能力利益众生。我是独生子,父母亲舍不得让我出家,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我献给寺庙。父母亲备感荣耀,因为他们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变成在他们的山谷中最受尊敬的人。突然间,我的生命全面改观了。我没有所谓正常的孩提时代,没有玩伴。相反的,尊贵的上师恭敬地照顾、服侍着我,因为我已经被确认是他们的上师转世。由于孩童比成人容易适应新环境,我对于我的新生活感到很自在。我爱我的父母亲,尤其是奶奶,虽然他们特别获得暂时的允许,可以进入寺庙,但我要求他们不要来。人们认为这是我在前世就曾住过寺庙的另一个征象。

 

从清晨到黄昏,我整天都在学习和祷告。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法喜充满,安详自在。我的老师都非常慈悲,善解人意,脚踏实地。他们不是如你所想像的那般顽固和拘谨,固然有时候显得道貌岸然。他们是柔软、谦卑、仁慈、喜悦、笑脸迎人的出家人。不久之后,我就已经没有闲逛、瞎扯的冲动。我甚至不会想要四处张望,能够静静地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我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一个月左右就要剃发一次,并且过午不食。我们的日子,依循日月的运转。一直到十八岁,我才有缘见到飞机或汽车。在离开寺庙之前,手表可能是我所见过最精密的现代科技产品了。

 

我们知道,心只要不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压力,就可以变得更安详、开放、睿智、空灵

 

对我们而言,佛教不只是禅坐、研究或仪式而已,还是一种日常生活和存在的方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的主要本质是心,而心的本性则是清净、安详、圆满的。心就是佛。我们知道,心只要不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压力,就可以变得更安详、开放、睿智、空灵。

 

我执是妄想和烦恼之根、痛苦之因。这点是佛教精神及特色的重心

 

在寺庙里,我学习到放松“我执”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和其他生命或事物都有一个坚实、永恒的实体,乃是一种妄见。“我”是凡夫心虚构出来的概念,而非来自心的真性。我执是妄想和烦恼之根、痛苦之因。这点是佛教精神及特色的重心。你知道佛教有多么极端吗?因为佛教认为,早在我们做坏事或说坏话之前,早在我们开始随一切生命所逃避不了的苦、病、老、死之前,心就已经在造作苦因了。在佛教里,一切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我执。


伟大的寂天菩萨(Shantideva)描述我们所执着的“我”为“恶魔”:

世间一切暴力、恐惧和痛苦

都来自我执

这个恶魔对你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不放下“我”,你的痛苦将永无止期。

正如你不放下手中的火,

必然阻止不了火烧到你的手。

 

经验到心具有安详和旷达的本性,让我能够治疗生命中艰苦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也得以在各种顺逆环境中保持力量和喜悦

 

但如何放下“我”呢?对我而言,在我这么幼小的年纪和这么初期的训练阶段,不可能有证悟我的真性。但在经历不同的身心训练中,我受到正念、慈悲、恭敬、观想和正知见和启发与鼓舞,因而逐渐放下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对于“我”的执着,也培养出更强大的内心力量、觉醒和旷达。当我的心被逐渐引进原有的安详本性,而我也训练自己安住在其中时,外界环境的纷扰就不像从前一般地影响我的情绪,也变得比较容易处理。经验到心具有安详和旷达的情性,让我能够治疗生命中艰苦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也得以在各种顺逆环境中保持力量和喜悦。

 

十八岁时,我在两位老师和八位朋友的陪伴下,翻山越岭一千多里,花了几个月时间从西藏到印度。途中,从我五岁起就视我如已出的老师吉拉·堪布(kyala khenpo),在一个高原深谷的圣窟里,咽下最后一口气。刹那间,我了解到我已经变成一个孤儿、流亡者和无家可归和难民。

 

最后我们终于抵达印度,一个富于智慧和文明的土地。几个月来,我初次享受到树荫下的清凉,以及家居的温馨安逸。在流亡印度的十万西藏难民中,许多人因为食物、水、气候或海拔高度的改变而丧生。至于幸存者,日夜都思念着留在西藏的亲人。

 

如果一个问题有解决之道,也值得费心关照,我就会以安详的心、旷达的态度、喜悦的心情全力以赴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唯一能够借以指引和安慰自己的,便是心中那盏佛教之光。如果一个问题有解决之道,也值得费心关照,我就会以安详的心、旷达的态度、喜悦的心情全力以赴。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我就试着不燃烧自己,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不管是那一种情境,我都会尝试放下情绪和僵硬的心态,不执着,不钻牛角尖,不担忧,以免情境恶化。


寂天菩萨说:

如果问题解决得了,

何必担忧?

如是问题解决不了,

何用担忧?

 

我所体验到的旷达、安详和力量,被我在生命中所遭遇的困境琢磨得更精炼、更明亮,有如冶炼黄金一般

 

自从我逃到印度以来,就不曾住进寺庙过僧团生活。但是西藏家乡的寺庙,却一直在我的心眼中保持鲜活的宁静和喜悦的影像。在我小时候,无比睿智、慈悲的老师们那些温和、慈祥的话语,仍然在耳中回响。更重要的是,当时我所体验到的旷达、安详和力量,被我在生命中所遭遇的困境琢磨得更精炼、更明亮,有如冶炼黄金一般。那些影像、言语和经验,一直是我生命中的指引明灯和治疗力量,让我安然度过痛苦、混乱和挫折。

 

平静的心有如烛光,在它的庇护下,可以避开生命中的风暴,并为了接触别人,必须送出开放和积极的光芒

 

平静的心有如烛光,在它的庇护下,可以避开生命中的风暴,并为了接触别人,必须送出开放和积极的光芒。这两个因素让我得以度过艰困的时刻。我生命中的大悲剧,往往因而变成福报:它们显示了佛法视生命如梦幻泡影的教理,揭穿了所谓的安全保护罩原是虚伪的。“放下我执”具有治疗力量,并无可疑之处。

 

一九八O年,我移居自由富庶的美国。一般而言,平静的心很难抗拒感官的快乐和物质的诱惑,其难度基于接受痛苦的折磨。但是佛教的训练让我在欣赏西方的物质繁荣之余,更加珍惜童年谦恭、纯朴和自然的佛教生命。同时,我愈欣赏佛教的修行生命,就愈能欣赏结合犹太基督教价值观和西方物质繁荣所发展出来的信仰、慈悲和布施,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力量。生命在佛教智慧的光芒中,我能够透过心的平静性质,看到每一个情境的积极面,而不致屈服于消极面。这是治疗之道的重心。

 

一九八四年,离乡背井二十七年之后,我首度重回故乡西藏。见到久别和亲友,真是欣喜万分;但获知多少年来一直萦绕脑际的熟悉面孔,以及提供我治疗力量的尊贵上师,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之后,却让我伤心莫名。寺庙——我记忆中的学习场所,已经久违了几十年,只见断垣残壁。最近,许多僧人已经开始返乡重建寺庙,恢复修行生活。

 

他们大部分都可接受不幸的际遇,不必借着责怪任何人而获得痊愈。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别人,的确可以暂时觉得好过一些,但其后果却是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混乱。不怨天尤人地去接受,才是真正的治疗转折点。这是心的治疗力量。


寂天菩萨说得好:

对那些被迫伤害你的人,

即使你无法生起慈悲心,

但他们(爱嗔痴折磨得)已经痛苦不堪了,

你如何忍心对他们生气?

 

这本书提供实务性的指导,帮助每一个个获得内心的宁静,治疗焦虑、压力和痛苦

 

在西藏,人们会请求上师给予精神开示和加持,或诵经祈福以治疗他们的问题或完成他们的世俗及精神目标。他们很少为了心理、社会或生理问题而寻求谘商。但在西方文化中,神职人员是一切生活问题的咨询对象。我来到美国之后,朋友们一碰到难题,就会跑来问我意见。让我感到很惊奇的是,对于他们的大多数问题我问题能提出治疗的方案。其中秘密,并非我具备治疗的技巧、疗愈的技术或神奇的力量,而是我已经在佛教的智慧中接受过训练,获得治疗我生命中痛苦情境的技巧。那种发现,启发我以书的形式来呈现佛教对于治疗的观点和训练方法。

 

这本书提供实务性的指导,帮助每一个人获得内心的宁静,治疗焦虑、压力和痛苦。这是我从佛教圣典和伟大上师所学习到的治疗智慧。它已经变成我个人和许多朋友的最强大的治疗力量。这些都是佛教中有关治疗的教法,没有掺杂我自己的声音和观念。

 

全书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日常生活和禅修(治疗)的必要成分。第二部分介绍治疗心理、情绪、社会和精神问题的特殊方法。生理问题是最难治疗的,但往往也可以借由培养内心宁静、力量和正面能量(生理健康的最高源泉)的训练而获得解决。第三部分呈现几种佛教的祥修方法,其目标不仅在解决日常问题,而且要唤醒我们本具的佛性,为我们自己和别人开启佛心的无限治疗力量。

 

本书取材自佛教的各种法门,尤其是两部名著。第一部是篇幅短却非常殊胜的《转苦乐为觉悟之道》(Turning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into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作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喇嘛兼权威学者吉美·天培·尼玛大师(Dodrupchen,Jigme Tenpe Nyima,1865-1926)。第二部是第八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te)

 

最重要的是,本书的一切治疗智慧,都是受到我的上师吉拉堪布卓却(kyala khenpo chochog 1892-1957)所启发的,他是我见过最仁慈、最睿智的人。在他的照顾下,我受到十四年如父子般的温煦教养。书中如有任何错误,都是我的无明心所致,尚祈一切开悟的上师和慈悲的读者原谅。

 

遵循书中的训练方法去做,即能治疗你的痛苦和问题,重拾生命的喜悦和健康。至少可以帮助你减轻痛苦和问题的程度,增加喜悦和健康。而且,从心的治疗力量所产生的宁静和能量,将可让你更坦然地接受痛苦和问题,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我们欢迎晚上的黑暗是昼夜循环的一部分。

 

我希望本书帮助人们学习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健康。任何人的心只要对治疗的力量开放,就可以因本书而获益,不一定要成为所谓的佛教徒。不过,书中虽然提供了各种练习方法,却不表示可以取代传统的治疗。毕竟适当的药物、行为、欲食和运动,仍是治疗的要件。


全章阅读

 


第一部

治疗之道

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的。 

借着学习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忧虑和痛苦,

我们让喜悦有机会闪耀。 

情绪是可以转化的,喜悦不仅唾手可得, 

更是我们的权利。

我们不让忧虑宰制。

 

第一章

治疗的基础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一章: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

心的治疗力量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二章:心的治疗力量


第三章

启程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三章:启程


第四章

培养信心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四章:培养信心


第五章

如何处理问题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五章:如何处理问题


第六章

如何处理身体疾病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六章:如何处理身体疾病


第七章

治疗的能量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七章:治疗的能量



第二部

治疗练习

在治疗练习的脉络里,

必须相信禅修的力量可以带给我们安详。

我们必须把自己完全投入练习,

并且尽可能强烈地感觉问题已经完全消失了。

在禅修的时候,

除了升起治疗能量并相信它的力量之外,

什么都不要操心。

这是唤醒身心内在力量的方法

 

第八章

治疗禅修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八章:治疗禅修


第九章

治疗身体的不和谐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九章:治疗身体的不和谐


第十章

以大自然的能量来治疗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章:以大自然的能量来治疗


第十一章

日常生活的治疗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一章:日常生活的治疗



第三部

佛教禅修

通往开放之路

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

是要超越“我的”快乐,

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

最后这四章所提到的一些禅修法门,

就在于如何开放我们而得到这种体悟。

这些修习可以导致最高的证悟,

也能提供“普通”的治疗和快乐。


第十二章

止观禅修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二章:止观禅修


第十三章

恭敬心的治疗禅修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三章:恭敬心的治疗禅修


第十四章

唤醒无限的内治疗能量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四章:唤醒无限的内治疗能量


第十五章

治疗的慈悲观

点击阅读▶《西藏医心术》第十五章:治疗的慈悲观



附录


本书的经典来源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在此时的当下,但最好的忠告却往往是前人遗留下来也我们的。我大量引用古今许多伟大精神上上师的金玉良言,用意就是让这些智慧的声音,以他们自己美丽而富有启发性的文字直接说出来。

 

另一个理由就是为本书的基本理论作证。对于我们的心如何能治疗痛苦,经典上所开示的法门比比皆是。各国,只有一小部分适合本书的性质。我想读者可能会好奇地想知道经典中所呈现的若干治疗练习。此外,本附录也提供有关心和情绪的进一步经典来源。

 

以观想治疗

 

经典忠告我们以坚强的信仰、真诚的祈祷、唤起心理的影像等方法,来治疗心和身。

 

第一步是找出心理或身体的疾病——佛经所谓的“否定的对象”。负面的情绪和疾病都根源于执着自我,但在我们能够予以纾解之前,必须先认清它们。


寂天菩萨说:

没有找出罪魁祸首,

你将无法体悟它的不存在。


因此,在观想正面的影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心和问题的来源。


诚如札卡巴(Zhabkarpa)所说:

如果你不能确定心的实际特性,

不管你不做什么良好的训练,都不能击中要害。

这就好像目标在附近,

却把箭射向远方。

这就像小偷就在你家中,

却拼命在外头搜寻。

 

许多经典都建议把疾病观想成某种形状,例如污垢。负面的影像一旦被五唤起,就可以用甘露和光之类的治疗能量加以净化。利美俄哲(Dri-me Ozer)描述一种观想,其中的力量来源是金刚萨镰菩萨——无限真理和力量的化身:

 

观想光和甘露从菩萨的身进入你的身,净化里身的业障。……你的身受到加持,成为金刚身、佛身。来自菩萨语的光和甘露,净化你语的污染……你的语受到加持,成为金刚语。来自菩萨意的光和甘露,净化你意的业障。……你的意受到加持,成为金刚意。来自菩萨各部位的光和甘露,净化你把身语意执着为“我”的染污。……你已经受到金刚智的加持。

 

在一篇治疗的启请文中,杜钦哲仁波切提到使用烟、火、风、水和甘露的治疗观想:

菩萨(力量的来源)的手握着如意宝瓶,

冒出芳香的烟云。

他烧掉我们一切的污垢、缺点和烦恼。

从菩萨的鼻子呼出智慧风,

吹走我们一切的烦恼、焦虑和乌云。

从菩萨的嘴吐出加持的云雾和智慧甘露,

洗净我们一切的疾病、恶业、烦恼、

不和谐与失意。

愿一切污垢被智慧或烧掉。

愿它们被强大的风力吹走。

愿它们被甘露净化。

 

十八世纪一位伟大的禅修法门作家泽旺·桌珠(Tse-wang Chokdrub)描写治疗前的心理准备的需要——特别是透过专注来修止观。

 

为了去除昏沉,你必须强力、全面而专一地把意念放在心轮。为了消除心的放纵、兴奋或狂乱,你必须强力、全面而专一地把意念放在脐轮。但你的专注变得专一而坚强时,心就既不会昏沉,也不会吊举。

 

泽旺·卓珠提供一个实际的治疗练习:观想我们自己是佛,相像在我们的心轮有代表佛的菩萨心的“伅”(Hung)字:

 

为了治疗身体疾病,首先观想并看到你自己就是佛。在心轮观想有一个米粒大的深蓝色“伅”。如果你的病是热性的,就观想有一个米粒大的白色“伅”字从深蓝色“伅”字射出,绕着你上半身的每一个部位,吸走一切疾病,就好像磁铁吸走铁一般,从你的头顶离开,消失于太空之中。然后,呼气。如果你的病是冷性的。就观想有一个红色“伅”字从深蓝色的“伅”射出,绕着你下半身的每一个部位,像磁铁一般吸走与冷有关的一切疾病,从你的“下门”离开,消失于地球的深处。如果你某一个部位(如手臂)疼痛,就观想在痛处有一个黑色的“伅”字,吸走一切痛,从你的指尖或眼睛离开,消失于太空之中。

 

泽旺·卓珠也描述如何把我们的觉察融入痛苦。他谈到消解于“大印”(Great Seal,佛教术语,意为“开放”):

 

不管你正在经验什么疾病,或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发生在你幻身上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不了解真理而产生愚痴才发生的;一切痛苦之所以发生,全都是因为执着自我,而后产生烦恼、执着和嗔恨。接着你必须进一步分析。如果你说:“所有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是执着自我,我将舍弃它。”那么所谓的舍弃者,就是因为执着自我才生起的。舍弃执着自我的正确方法应是:不管你正在经验什么痛苦或疾病,都不可以有任何思考,你只需要观想(正在经验的)痛苦者和痛苦本身的结合或一如,既不接受(正在经验痛苦的自己),也不拒绝(痛苦)。强力而专一地把你的心专注在那个结合之上,就是毫无限制的一如和开放,如此一来,痛苦本身和经验痛苦的人的概念,全都融入“大印”的广袤中,没有接受自我和拒绝痛苦的任何分别。这将切断跟执着自我的连系。

 

身、心和现象的觉察


觉察你自己身体、感觉、思想和现象的品质和性质,是“四念处”和“止观”等一般佛教禅修的中心焦点或主题。它是维持对于每一个心理思想和感觉,以及每一个物理现象和时刻的觉察,觉察时要开放,不可以有任何概念上的执着或情绪上的冲突。

 

密宗“二次第”(two stages)和道和目标是:觉察身、心、宇宙的正面和愉悦品质、及其开放性质。

 

体悟身体和宇宙的每一个细胞或原子都是佛的品质

 

在密宗教法中,你要学习体悟你自己的身和心及宇宙全都是佛的品质和智慧。甚至在一般教法中,都强有力调每一个原子皆是佛净土和无量无边显现。


《普贤菩萨行愿选》(Bhadracharyb-pranidpana)说:

愿我从每一个原子中体悟

三世一切净土的圆满示现。

愿我进入十方(每一个原子的)诸佛净土中。

 

了解心

 

第七世纪有一位伟大的佛教中观学者月称(Chandra-kirti)写道:

众生首先执着“自己”为“我”,

然后执着“事物”为“我的”,

仿佛水车般地在婆娑世界轮回不已。

 

但我们这些痛苦的众生又如何放松对自我的执着呢?我们都习惯把经验想成正面或负面,但情境的好或坏,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运用情境,关系并不怎么大。


贝珠仁波切引用龙清·拉然巴的话,劝我们使用方便善巧来转化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看着自我显现的和谐环境是什么性质。

了解它们是自我显现的,

它们的生起就可以成为精神经验的支持。

有时候看着负面环境的显现;

这对于驱除执着愚痴非常显现;

这对于驱除执着愚痴非常有效。

有时候看着朋友和老师;

学习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启发你的训练。

有时候看着四大在空间显现的奇迹;

这可以让我们的心思融入心的真性中。

有时候看看人你的国家、住处和财物有什么特性;

把它们看成是幻影,

可以驱除你对那些幻像的执着……

总之,认识千变万化的现象有什么性质或特性;

可以驱除你把它们当成真实的愚痴执着。

 

我们大多数人把寂寞看成是负面的情绪,但经验老到的禅修者,早就体悟如果以放松的心情看待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软化僵硬的概念,带领我们进入更深层的观想。贝珠仁波切写道:

 

如果你停留在一个令你感觉寂寞(或悲伤、索然无味、空虚)的地方,观想的禅定就可以在我们身上生起。


诚如密勒日巴尊者(Lord Milarepa)所说:

在无人的空谷洞穴中,

没有时间让寂寞停止,

没有时间让心不断离

对三世上师、诸佛的恭敬。

 

当我们开始了解心时,就可以知道根本没有必要去执着快乐、悲伤或任何其他心理或外界的现象

 

一切现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称

 

在佛教的观点中,一切现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称。


米帕仁波切(Mipham Rinpoche)写道:

一切都是心的魔术表现。

如果解脱,那是心的解脱;

如果束缚,那是心的解脱;

如果束缚,那是心的束缚。

离开了心,

既没有解脱也没有束缚,

既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

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

 

在最高层次的了解里,我们可以在放下执着中发现安详,我们的烦恼将因而消失,世欲贪欲的追逐游戏将停止。


寂天菩萨写道:

当你已经了解

既没有感觉的经验者,

也没有感觉时,

你的贪欲(感觉的结果)怎么会不离开呢?

 

烦恼


造成我们烦恼的,正是我们的执着态度。佛经说,有六种烦恼最严重:痴、嗔、贪、悭、嫉、慢。

 

忍辱被特别视为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美德。它是一种放下的态度,既不拒绝也不执着环境或情绪,只是让现象生起和消失。


寂天菩萨写道:

恶莫大于嗔恨,

善莫大于忍辱。

因此,尽你的一切心力

献生命于忍辱的修习。

 

如果有人在嫉妒和荆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们还不幸,祝他幸运

 

有关正确态度的经典开示,都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处理烦恼。经典说,就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吧!因此,如果有人在嫉妒的荆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们还不幸,祝他幸运。这常常可以软化从前只求自己快乐的顽固习性,并且种下为他人的好运感到喜悦的可能性。

 

忠告常常都是十分踏实的。为了松解悭吝,佛陀开示人们首先要送些蔬菜之类的小东西给别人。


寂天菩萨写道:

佛陀教导人们,

首先布施蔬菜之类的东西。

慢慢训练之后,

连自己的肉都可以布施。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且把布施看成是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不能够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

享受财富带来这一世的快乐。

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

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废物,

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西藏佛教萨迦派最伟大的学者萨迦·班智达(Sakya Pandita)宣称:

最好的财富是布施,

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

 

觉察你自己身体、感觉、思想和现象的品质和性质,是“四念处”和“止观”等一般佛教禅修的中心焦点或主题。

 

像贪欲之类的强烈烦恼,会把我们捕捉入痛苦的陷井。贪欲和执着把我们带离心的真正安详

 

为了放松我们的执着,应该要深刻观想一切现象的无常性。


纳吉·旺波(Ngagi Wangpo)说:

这一切的财富就像蜜蜂的蜜。

虽然它们搜集蜜,享受到的却是别人。

亲友的聚合就像宾客会面,

虽然在一起,终究是要劳燕分飞。

生命就像草尖上的露珠那么无常。

虽然我们在这里,很快就会消失。

 

死神就像间谍,日夜都在伺机抓拿我们。


这一世的现象仿佛正要从梦中醒来:

它们是无常、迅速的,

而我们将会离去,丢下它们。

因果的业仿佛我们的影

随时都跟着我们。

因此,有智慧心的人们,

从今天起就踏上解脱道。

 

《自说经》(Udanavarga)说:

如果你希望拥有一切快乐,

就舍弃(追求快乐的)一切贪欲。

舍弃了一切贪欲,

你将享受最高的快乐。

只要还执着贪欲的对象,

你就不可能得到满足。

因此,不管是谁,都要以智慧戒除贪欲,

享受满足。

 

在一切烦恼中,痴是主要的毒素。我们被困在挣扎之中,因此很难如实地看到无常、痛苦的世间,也无法体悟我们的真性和一切现象的开放性。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对于“自我”的执着,步伐再小,都有智慧。


寂天菩萨说:

任何人想要纾解痛苦,

就必须发展智慧。


《法句经》说:

当你以智慧体悟到

一切现象都无我时,

你就不会受到痛苦的伤害。

这是圆满之道。

 

附:词汇解释

 

绝对光(absolute light):

依据龙清巴尊者的说话,世俗概念中的五项身心要素是佛性中的五佛身,五种烦恼是五种本初智,五种身体元素(五大)是五净光……等。在佛性中,它们呈现出一如或结合、安详和喜悦的性质;但在世俗心中,心和它的对象被认知、执着和经验为五种身心要素、五种烦恼和五种身体元素……等,呈现出二元、情绪和痛苦的状态。

 

阿(AH):

依据大乘经典,AH是一切声音、表示和字母的来源;它是非生的、非创造的、非构思的,而且是开放的、清静的和自然的。它并不传达任何概念性的表示,而是显现一如的本初性质及空性。

 

中阴身(bardo:

依据佛教,在你死后,将有中阴身,这是过渡的时期,在中阴身之后,你将轮回到下一世。在中阴身,如果你有准备的自豪感,可以证悟真如法性,而一切现象都是一如的。

 

佛身(Buddha-bodies):

佛的不同面相。大部分教法都提及三种佛身。法身(ultimate-body)是佛性的全然空性或开放性。报身(enjoy-ment-body)是佛的真实或清净相。此中,诸佛的一切显现和净土的现象显现都是不变的,与佛法不可分离的。化身(manifestative body)不是真实或清净的佛身,它是依据众生的需要和认知而显现出来服务众生的形相。

 

密宗呼吸修习或密宗气功(esoteric breathing practices):

在西藏佛教中,有许多宗教气功的法门,例如风(Lung,藏文为rLung)或脉风Tsalung,藏文为rTsa rLung)。这些法门运用体内的气,做为产生能量的主要方法,进而证悟大乐和空性的结合——最高的真理。因此,密宗修行人以体内的热来生活:不需衣服保暖,像鸟一般在开空飞行,依靠气而维持生命,不需食物,常春不老。再者,有一个守住气和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集中在肚脐下面某个定点。此类训练的说明,必须阅读其他书籍。

 

五色(five colors):

每种色各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力量。昆坚·龙清巴(kunkhyen Longlchenpa)写道:“因为智慧(真性)是不变的,它的光呈现绿色。因为智慧是清净的,它的光呈现白色。因为智慧是涵摄品质的,它的光呈现黄色。因为智慧是涵摄力量的,它的光呈现红色。因为智慧是成就一切(四)行的,它的光呈现蓝色。”他在《自己出现》(Rang Shar)中诠释:“白色光(行动的光或能量)是安详的;黄色光是发展的;红色光是(控制一切的)力量的;绿色光是(解除负面的)强力的;蓝色光是一切(四)行的成就。”

 

执着自我(grasping at”salt”:

把一个人的自己(“我”和“我的”),或其他生命及事物(“他”或“她”,“此”或“彼”)了解为真实存在的实体的概念。

 

光(light

像日光之类的一般光,被认为是四大的清净面相;纳托朗托(Natsok Rangtrol)说:“四大的清净面相是光,诸如太阳的光、水晶的光。”

 

光身(Light body

西藏许多成就大圆满(Dzogchen)的上师,在去世的时候会证得光身或虹光身(rainbow body,藏文为jalu),将肉身转化为净光身,只留下指甲和头发。有些证得“大迁识净光身”(pure light body of great transference,藏文为jalu phowa chenpo),将他们的四大身转化成净光身,没有留下任何身体遗物。

 

莲花姿(lotus posture: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东方禅修姿势,包括七个要点:(1)双腿交叉跏趺坐,或称莲花姿:(2)将手放在小腿上,作禅定式;(3)脊椎挺直;(4)下巴稍微放低以弯曲颈部;(5)像鸟翼或车轭一般伸出两臂;(6)降低视线,沿着鼻尖看前面一或两码处;(7)以舌尖抵住上颚。

 

真言(mantra:

梵文中一种威力强大的单字、词或短文,具体表现声音、话语、表示和力量的绝对性质。也是佛菩萨的圆满智慧和力量的表现或显现。修行人可以诵持真言,当做一种禅修、启请或精神表示、行动的方法。

 

根本上师真言(Mantra of Guru Rinpoche):

OM(唵):佛身的种子字

AH(阿):佛语的种子字

HUM(伅):佛意的种子字

VAJRA(缚杂拉):钻石(坚硬),法身(佛的绝对性)。藏音BENJA(班杂)

GURU(咕噜):上师(繁荣)、报身(佛的清净相)

PADMA(叭弥):莲花(清净)、化身(众生所认知的佛身)

SIDDI(悉地):一般和非一般成果的证得

HUM(伅):请赐予;愿(祷求)

 

观世音菩萨真言(Mantra of the Buddha of Compassion:

在佛经中,这个真言只有六个字,但在大部分伏藏(ter-ma)中,共有七个字,后面加上HRI是持咒者所要启请的观世音菩萨心字,其他六个字是启请它的工具。

OM(唵):A+O+M=OM;象征诸佛的身语意,此处由观世音菩萨呈现。

MANI(嘛呢):宝珠;象征希望的实现、善巧方便。

PADME(叭弥):莲花;象征无染的清净、智慧。善巧方便和智慧的训练是佛教的修行之道,它们的圆满就是佛性的善巧方便和智慧。

HUNG(伅):统一、启请或结合。它代表善巧方便和智慧的统一。它启请观世音菩萨赐予善巧方便、智慧和一切加持。另一种解释,HUNG将持咒者与观世音菩萨的身语意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

HRI(哩):心字;代表持咒者所要启请和结合的观世音菩萨心质。

简单的意义:握持宝珠和莲花(慈悲与智慧)的菩萨,请赐予我们你的加持。

 

唵阿伅呼吸法(OM AH HUNG breathing):

OM代表佛身,它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性的不变力量和美。AH代佛语,它是实相不歇止的表示和盛大能量。HUNG代表佛意,它是实相本初开放性的不动圆满。修习方法有多种,除了本文所介绍的方法之外,也可以在呼气时念OM,吸气念HUNG,摒气时念AH;在呼气时念OM,吸气时念AH,摒气时念HUNG。

 

净土(pure land:

诸佛居处所显现出来的佛相和现象。在佛性中,并没有客体和主体的分别。在一如状态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智慧,并具有安详、喜悦和美的智慧力量。又译佛或佛国。

 

伏藏(terma:

透过觉悟力量所发现的教法和物体。

 

真性(true nature:

又称佛性、终点极的性质、绝对真理、觉性或佛心。

 

查巴(tsa ba)和朗巴(grang ba:

依据西藏医学,一切身体疾病都与查巴(热)或者说朗巴(冷)温度有关。上身是查巴的中心,下身是朗巴的中心。

 

法界(ultimate sphere,梵文Dharmadhatu:

萨迦·卓登(Shakya Chokden)写道:“法界是佛的智慧,遍于基、道、果。”他认为法界也可以从三个脉络解释:“在基(轮回)的脉络中,法界呈现为绝对的清净性。在道(大乘佛菩萨)的脉络中,法界呈现为法身的发展(或证悟)面,具有二清净(一是来自突然生起的污染的清净,一是存在于本初时间以来的真性的清净)。在果(佛位)的脉络中,法界呈现为绝对的清净性。在道(大乘佛菩萨)的脉络中,法界呈现为法身的发展(或证悟)面,具有二清净(一是来自突然生起和污染和清净,一是存在于本初时间以来的真性的清净)。在果(佛位)的脉络中,法界呈现为当下成就的三佛身和佛行。”

 

金刚(diamond,梵文vajra:

象征坚固、不可摧毁和不变的品质。就像基督教的十字架,它是密宗佛教的主要精神标志。金刚也有呈现宝杖的形相(称为金刚杵),由佛菩萨握持或在法会中使用,象征男性的力量。

- The End -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随喜打赏,长按下方赞赏码打赏



- 万物一体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qiongli95


修行人的公众号

穷理|无为|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