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破2万,张文宏被骂惨,上海栽了?

温柔一叨 易简读书 2022-06-12

作者:温柔一叨



上海这几天,可在风口浪尖上紧着呢。


这边嚎叫着非要喝咖啡,那边嚷嚷买不到青菜;


这边病患求救无门急成热锅上的蚂蚁,那边谁谁测个核酸还要端杯红酒优雅晃上一晃。


魔都的“魔”,恐怕未有一刻恰如此时这般深入人心。


围绕着“沪上”,网络广场人声鼎沸:叫声、骂声、哭声、笑声、嘲弄声铺天盖地。


不得不承认,这次的上海疫情,确实把人看傻,把人看呆,把人看出emo来。


身为一个“沪吹”,为了上海,曾经我在网上重拳出击,如今现实让我唯唯诺诺。


近一周来,我战战兢兢,缩头缩脑,唉声叹气……不是为上海祈福,就是向西安道歉,再也没了当初欣赏迪士尼烟花的那股子底气。


今天看到挂在榜上的一连串热搜,这才稍稍恢复点信心:


上海官方最新表态,向全体市民由衷感谢,诚恳接受大家批评,将全力做好市民生活服务保障。



优等生站上讲台道歉认错,任谁看了都得百感交集。


扪心说句,在紧追上海动态的一周里,在魔都人民日常生活的直播下,我觉得上海此次疫情,不能说有可取之处,但至少是情有可原


而“可原”之据,就藏在上海人的怨气里。




如果说,深圳疫情,打工人狠狠凸显一个“干”字;那么在上海的疫情百态,“桑海宁”紧紧围绕一个“吃”字展开


自3月28日起,上海决定划江而治轮流管控,以黄浦江为界,先封浦东,再封浦西,市民们被迫架起了鸳鸯锅。



在封控的日子里,上海人苦得像咖啡,涩得像红酒,素得像青菜,寡淡有如阳春面。


你以为隔江封控即将诞生新“乡愁”——我在江这头,你在江那头。


但老阿姨们白眼一翻:哈切搭八~乡愁明明是白菜一颗79



你永远猜不到上海人为了一颗青菜,能够实时生成多少段子。


爷叔老姨身体力行告诉你:菜不是原罪,抢不到菜枉你出来混社会。


上海人抢菜的一天从清晨5点50分开始,这个闹钟将开启叮咚买菜或美团买菜的夺菜大战。


在抢菜的过程中,一个上海人可能会因为抢得太急,而错手混入奇怪的东西。



也有可能稍有不慎,就菜空人凉。



不管抢没抢到,一阵风卷残云后,都必须重振旗鼓,进入下一个软件:盒马鲜生。



如果网络早市你空手而归,那么线下夜市你还有一次机会。


这是晚上11点的上海菜市场。



这是披荆斩棘的哥哥,战果累累,共擒获2根蔫了吧唧的小芹菜。



如果你实在抢不到,那就得另辟蹊径。


比如,到小区的绿化带里挖野菜



这真的不是段子,当老马识途的阿姨们开始成群结队外出捕获野菜,



不足以语人生的小年轻才后知后觉地通过小红书,获取打野(菜)攻略。



一部分好心人开始荐书:《上海野菜图鉴》



如果这还不行,那么这边建议你修仙。



这一天天下来,上海人看到的春天是全国最绿的。


因为他们一打开,就是这样的画面。



送菜的外卖小哥,成了上海最难约的男人,沪上顶级天团。



蔬菜成了奢侈品,菠菜堪比爱马仕,番茄攀上巴宝莉,黄瓜就是阿玛尼。



炫菜变成炫富,运菜人员成了巨富商贾。



而难能可贵的是,就算抢菜抢到“疯特”了,上海人本色不改,羊毛照薅,精打细算的本事经住了疫情的考验。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早起去抢菜的经历:


她的对手是一群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爷叔老姨,一开抢没人拦得住。


老姨们抢到表情失控,口罩滑落,还能跟爷叔互通有无,拿腔拿调嫌弃警察叔叔。


网友千辛万苦抢到一根白萝卜,没想到旁边冲出一个阿姨一把抓过去。


正当她即将暴怒之际,阿姨一顿操作猛如虎,三下五除二,把萝卜上的叶茎捋秃,还她一根皮光亮滑的嫩萝卜,还不忘留下一句叮嘱:


这样称分量才划算!



瞧瞧,抢菜未必上海人,抢菜还不忘捋菜叶儿,阿拉才是“地道桑海宁”。


对青菜爆发的执着与疯狂,是此轮上海疫情的一大特点。


上海爱吃青菜是出了名的,菜泡饭、菜馒头,上海人百吃不腻。


还有一种蔬菜以上海为名,就是畅销全国的“上海青”。


而上海人最爱的青菜,叫鸡毛菜。


鸡毛菜,正是上海青幼苗。


Baby时期的上海青,青翠碧绿又鲜嫩,三月拿它烫汤头,春日滋味再美不过。



到这想必你也明了,上海人对蔬菜的狂热,是一种过日子的讲究。


而讲究,则是将个人生活视为至上追求的的价值体现。




多年前,我初看高分国产剧《红色》时,便对上海人的秉性啧啧称奇——


淞沪会战时期,上海沦为孤岛,男主角徐天身怀绝技,却无心报国。


身为虹口菜市场的小会计,每天最担心的事,就是太晚下班,鱼就不新鲜,小菜就不水灵了。



占点便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可比杀敌救人强多了。


而他与女主实现情愫滋长,也是通过共食挑担小贩深夜送来的一碗小馄饨。


就连尽忠职守的警察在接到杀人大案时,奔赴现场前也要跺跺脚:香甜软糯的酒酿丸子刚送到,这下吃不成了。


编剧把男女之爱,民族大义、死生取舍融进生活的琐碎与细致之中,以表达二者不可割裂、不可分离。所有宏大的概念植根于普世幸福中,而最终又将落入此道。


大上海与小市民——在上海,“大”与“小”的关系,大概是我见过的城市中最为和谐的。


有人觉得精英是上海的底色,不能说错,可也不全对。


更为准确的表达或许是,明面精英,私下市民


浦东封控时,也曾传出惊人消息:因为外卖小哥可以自由出行,一律所合伙人居然连夜注册骑手身份,就是为了出门开会。



那一刻我竟恍惚,这究竟是一个上海精英人,还是一个深圳打工人?


或许二者本质上就没有区别——对奋斗的推崇是重视个体价值的表现。


至少在面对生计问题那一刻,上海人跟深圳人,都拥有实在。


很大程度上,那些以精英面目示人的上海人,也是小市民。


2019年,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带头文明”让市民与有荣焉,毕竟与国际接轨,上海人舍我其谁?



好笑的是,实行一阵后,网络纷纷流传,白天坚决支持垃圾分类的上海人,却忍不住在夜晚趁四下无人之际偷摸乱倒垃圾。


对此我每每想起总是忍俊不禁,想到另一个段子:


早上爱教外地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老爷叔,到了深夜闯红灯比谁都起劲。


上海人或许爱装、爱端、爱充面子,但他们就是不糊涂,一旦需要维护自身利益,比谁都精明。


上海人体面和小气,也就是他们的精英和小市民身份——是一体的


西装革履是精致,精打细算又何尝不是?


一个油光锃亮倍儿讲究的“老克腊”,清晨在自家菜市场门口,兴许也是哼哼唧唧只愿买二两精肉的主儿。


这种精明与清醒依然来自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与珍视,精明计较看上去小里小气,可捍卫生活可是一把利器——着眼于大容易朦胧,着眼于小才足够清晰。


美国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曾说过:


路人成就城市。


未必是决定性因素,但上海人对个人生活的珍而重之,一定是上海防疫最为人性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曾目睹,欢快的宠物随着老主人一同前往隔离,仅封控一家奶茶店作为高风险地区,还有那璀璨的烟花盛放在迪士尼的上空。


我们不能否定它们存在过,更不能将它们归结于幸运,这就是上海和上海人给出过的答案。


即便是当前这场漏洞诸多的疫情中,使上海人倍感欣慰的,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坚持与互助,让这座城市仍旧维持着它的温度。



看着上海,我只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一刻都更理解雅各布斯的名言。


12年前,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万国来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响彻九州。


如今来看,这句话反过来安在上海头上也是可以的——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于是在正常生活尤为珍稀的当下,上海做派成为一种美好向往,被大众具象化成菜谱,出现在短视频平台里


——抖音最为火爆的美食视频,是一段截取自网剧《灵魂摆渡》的片段,一个身着旗袍、眼神空洞的民国女子,对着镜头独自喃喃:


阳春面……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猪油,一勺桥头老陈家的酱油,烫上两颗挺脆扩爽的小白菜……



被这几秒视频打动内心的网友们并不知道,做面的女子还有下一句:


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如一碗阳春面来得实在。


而对防疫越发感到疲惫的眼下,谁又能说,一碗实在的阳春面,不是心中所求呢?




对于此次上海疫情,虽然大跌眼镜,但我也不认为,我们非骂不可;更不认为,上海彻底“翻车”。


在之前讲上海疫情的文章里,我就说过:


上海作为好学生的“好”,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犯错之后,能汲取教训,迅速改过。


眼下上海新冠疫情是很严重,然而这并不是上海打过最严峻的一场抗疫大仗。


34年前,上海突然暴发甲肝疫情,约有150万人感染甲肝病毒,让整个上海乃至全国都陷入“谈肝色变”的恐惧中。


1987年9月,上海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型“毛蚶矿”。


毛蚶是一种海鲜,自身会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



当时上海人吃毛蚶,是用开水微烫一遍后,就着鲜甜的血水一口吮下。


这种吃法,无法彻底消毒灭菌,结果甲肝病毒就随着那批便宜又新鲜的毛蚶,进入上海人的身体。


据统计,当时吃过这批毛蚶的人,竟然有230万人,占当时上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时间来到1988年1月初,大量市民出现中毒症状:发热、呕吐、拉肚子。


病毒随着他们的排泄物,又感染了其他没吃毛蚶的人。


在接下来两个月中,有不适症状的病人纷纷被诊断出肝炎。



到了年底,上海甲肝累计发病数高达35万例


根据估算,甲肝发病者与甲肝病毒感染者比例约为1:4,所以1988年整个上海感染甲肝病毒的人,多达150万。


面对疫情暴发的社会反应总是相似:


初期上海市民非常恐慌,造成社会混乱。


外地人纷纷开始歧视上海人、排斥上海人。


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兑。


其时上海所有床位加起来只有5.5万张,而疫情最高峰时,每天确诊病例1.8万人。


何其熟悉的处境,当时上海做了两件事:


①发挥媒体发达的优势,在报纸登文科普。


告诉市民感染源头就是毛蚶,不能再吃。



呼吁市民少出门,切断传播路径。



建议市民积极治疗,不要因为没有发病就掉以轻心。



②上海紧急扩充医疗资源。


一方面在医院增设6万张床位,增加人手,6万名医护人员投入这场抗疫中。



另一方面,动员当地企事业单位,在仓库、宾馆、图书馆、体育场开设“临时病房”。


扩容后的上海,新增了1.2万个隔离点和12万张床位。


民众配合、传染切断、医疗到位、治疗推进……这场150万人感染的甲肝疫情,就这样停在了历史之中。


知名媒体人秦朔直言,一提起上海,他立刻想到事故:


1987年陆家嘴轮渡站因大雾封江导致滞留人员过多,开行后发生人流踩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造成66人死亡。


上海在轮渡事故后,反思上海基建设施太差,管理体制不健全,于是加快建设公路通车,完善轮渡的内部工作制度。


1987年后,上海市轮渡再也没有发生过恶性事件。



除了上述提到的甲肝疫情,还有2010年余姚路胶州路上上海教师公寓火灾,58人遇难;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跨年夜活动拥挤踩踏事件,36人死亡,49人受伤。


上海并不是不会出事。


目前舆论对上海的谩骂、嘲笑与指责,或许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不允许上海有问题。


《人民日报》下过结论:万圣节没有光怪陆离的鬼神,也没有拯救银河系的超人,一个有序的城市组织就是金钟罩。


上海从来都不是不会犯错,它作为被路人成就的城市,总是实在地应对挑战,科学地解决问题。


时下上海遭遇的是传染力极高、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病毒的不断变异让防疫来到新阶段,我们应该给“优等生”上海探索应对的舆论空间。


全国抗疫一盘棋。


正如上海遭遇甲肝疫情的挑战,直接启动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工作,我同样期待上海这次能探索出应对奥密克戎的新模式,让其他城市有答案可参考。


但不管是何种防疫政策,愤怒的网友如何责骂张文宏,我们都无法否定他的发声:


我们都在期盼过上正常的生活,老百姓的安定才应该是所有防疫的目的。




作者:温柔一叨,一叨666,是朋友就来看我。
图源:网络,侵删。



转眼疫情进入第三年

易简读书联合万孚健康

为读者们提供新冠抗原检测试剂

自行居家测试 15分钟出结果

扫描图中二维码一键获取

↓↓↓

(注:该产品刚刚批准上市销售、产品紧缺,关注易简读书不迷路,我们将随时更新产品库存信息)


白敬亭谷爱凌木村拓哉黄磊徐峥张艺谋苏翊鸣羽生结弦罗俊何小鹏俞敏洪罗永浩





   点亮「在看」  支持上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