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告京剧演员:可别再走歪道了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山西高平二郎庙戏台(公元1183年建)
当前,一些京剧演员的表演已走到歪道上去了。真让人担心。
当前演出的头一个毛病是不演戏,不演人物,更谈不上什么“意境”,而是演员个人在舞台上拼命表现自己。譬如在演唱时,藉着小麦克风,使劲拉长腔、走高音,向台下要好,而不管剧情和人物的心情。这好比一个少女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嘴里反复只说一句话:“你们看我有多美!”恐怕用不了两分钟,她就得让观众轰下台去;因为这只是她自我感觉良好,别人看了不但不舒服,而且十分反感。再有,拉胡琴的也使劲跟着搅和,不管台上演什么,总是乱加花过门。拉胡琴的原来在台上都是很文静的。现在倒好,拉琴的姿式都变了,把胡琴杆子放倒,晃着脑袋甚至肩膀,使劲用弓子锯筒子,好像不把筒子锯成两半,就出不来这口气似的。也不知他和谁吵了一架憋了一肚子火,拿胡琴撒气。
操琴的这样心浮气燥,发出的琴音怎能不刺耳。拉的和唱的在台上足这么一折腾,你们倒是痛快了,就不想想观众受不受得了?观众从剧场出来,就觉得头直发昏;回家一量,血压也上去了。观众一个个老实巴交地坐在那里看戏,又没得罪演员,为什么这样整他们?若是照这样演戏,今后谁还敢去看?又如,演武戏也只注重翻跟斗,卖技巧;只见技术,不见艺术。这样,总有一天李宁、李小双要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而我们的演员却不可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也许有人说,我们在台上卖弄不是也得到掌声了吗。可是二十年来,京剧观众越来越少确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因为对这种表演,熟悉京剧的人自然没有兴趣,不熟悉的则是因感官受到刺激而鼓掌,看来看去,没有更深的感受,也就不再看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没有看过京剧的年轻人,首次看到的就是这种表演,一定以为京剧并不怎么样,完全没有必要振兴。这岂不是给京剧抹黑?
当前演出的第二个毛病是演员在学习前辈时只顾模仿,不问究竟;学到缺点,学不到优点。如果我们还能见到周信芳老先生,先给他鞠个躬,然后说:“您真了不起,把那么多老生的嗓子都弄哑了,我们实实地服了您了。”老先生一定气得背过气去,因为这是在挖苦他。真实麒派艺术的精华是感情浓郁而真挚,后人只学他的哑嗓子,这是在糟蹋他的艺术,周老先生对此不应负任何责任。还记得在电视中看到过一出《三娘教子》。我一看,坏了!老薛保犯了病了,因为自始至终他一直浑身乱哆嗦。当年马连良演出此剧,为了表现老年人颤颤巍巍的样子,身体确稍有晃动。学的人从模仿动作入手,难免更加夸张,就出了毛病。
另外,在见到的一次《红娘》演出中,当老夫人下场后,红娘发泄她的不满,对着老夫人的背影,双手叉腰,骂了一声“呸!”这是泼妇骂街的生动表现。作为大宅门中的丫头,红娘绝不会有此种举止。演员显然是没有吃透人物,乱搬前辈的表演动作,因而张冠李戴了。一些演员为了标榜自己是某派传人,故意学某派创始人的毛病——这种毛病多是不经意时出现的,也是无关大局的——又唯恐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所以再加以夸大,结果成了东施效颦,让人看着别扭。看来,急于求成,不肯下苦功夫,是出现这个毛病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目前在中青年演员中,已带有普遍性。这类表演只是在瞎折腾,没有艺术可言。在此,我们要大声疾呼:赶快悬崖勒马,否则,不但不能振兴京剧,恐怕只会加速京剧的衰亡。
(此文原载于《中国京剧》1998年4期,标题为《演员二病》,由笔者和胡金兆共同署名。收入本书时增加了部分内容。)
(《谁解其中味——品戏·评戏》)
- 历史推荐 -
齐如山说词曲:“戏园子里的戏词,是专讲大家爱听,不管雅不雅”
1933年京剧与歌曲的混搭(胡蝶演唱的《您不见》《最后一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