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书院80】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选获奖作品分享(三)
毕 婧
个人介绍
毕婧,高级教师,合肥市骨干教师,曾获安徽省中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合肥市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合肥市教育信息化故事评比一等奖,合肥市作业设计比赛二等奖,瑶海区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瑶海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辅导学生获得合肥市中小学艺术节展演一等奖。
《活在课堂里》
作者李政涛常年穿梭在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之间,活出了自己的课堂,也在课堂中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作者感慨: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作者深研课堂,从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及教师发展的课堂七个方面诠释了课堂的多种样态,掩卷沉思,我们也在致力于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作以脑为导向的课堂?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我与大部分教师一样,长年走在孤寂的课堂之路上,度过一段又一段平静的课堂岁月,无数个课堂中的日子,在嘴边、在手边,在脚下,轻轻滑过,但我深知,貌似平凡以致陷入枯燥的课堂,背后隐藏着的惊心动魄、惊险奇诡、惊奇斗艳和精彩绝伦,犹如海底的波浪,其实一直在波波涌动,浪浪不绝……
1
活在课堂里
让生命的另一维度不断浮现
每一次写作,思考和表达的对象不一样,所带出和涌现的感受也因此不一样。写就《活在课堂里》,在胸中荡漾着澎湃不已的“课堂的浩瀚感”,这是沉浸课堂而来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同时回旋着“课堂的巍峨感”,无数教师叠加而成的“课堂山脉”矗立在时空之中,供我仰望和观摩……因为有了这些浩大且深入骨髓的感受,让此时之我,与彼时之我,拉开了与原初起跑线的距离。
多年前,当我打开电脑,输入“活在课堂里”的书名,站在人生的又一起跑线之时,尽管当时对于能够跑到哪里去,跑出什么不一样的轨迹,处在“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焦虑状态,是跑着、跑着,跑出了具体的方向和思路,跑出了目前的轨迹和道路,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番新的奔跑,朝着自我生命进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这是长久以来的一种自我期许:不断让生命的另一个维度在课堂上浮现,至少让原有的生命维度有持续升级的可能。不仅日常浸润其中的课堂,还有如此这般对课堂的沉思与书写,同样成为促发生命维度迭代升级的一种方式。
此书带给我的生命升级与进化,首先与“体验”有关。为了尽可能规避书生掉书袋的陋习,我几乎耗尽了洪荒之力,竭尽所能调动了已有的课堂体验,集聚了几乎所有的上课体验、观课体验与评课体验,其中凝聚了一代代教师有关课堂的感发和感奋,俱在书中历历可见。这些神骨俱清的课堂,常常让我如同辛弃疾般低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它们不约而同地让我的文字有了些许生命的体温和实践的气息,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思皆若出于我之行,以此证明了生命体验和教育体验,在教育思索和教育写作中的重要与不可替代,验证了生命实践对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强烈感受到了经验的边界和体验的局限。写着写着,枯竭感油然而生,天花板又一次在头顶浮现,——毕竟,由经历和感悟而来的体验总是有限的,持续不断对体验的表达,如同对体验之湖接二连三的抽取运用,总有抽干见底的一天……体验的有限性,映衬了阅读的无限性,更显现出两者之间的关联:阅读既是对体验局限的弥补,更是对体验边界的拓展,它其实是对自我生命边界的拓展,更是一段破除自身生命局限的过程,还有什么比拓展边界、打破局限、击穿原有生命的天花板更有意义的生命进阶和进化?
自我生命的进阶,还在于对课堂及其与教师生命的关系,我有了比以往更多样,因而更丰富,更具体,因而更深入的理解。
2
对课堂的精雕细刻
就是对教师生命的精雕细刻
人类的课堂始终在遵循古朴的法则,同时不断沾染现代的气息,这些法则和气息,都与教师的生命有关。德国作家赫曼·黑塞曾经写道:“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与世上诸多事件相交汇的一点,这个交汇只有一次,而这一点独一无二,意味深长,卓越超绝。”教师之生命的独特,就在于与课堂的交汇。自此,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课堂在教师的生命里。课堂不是教师的外在之在,而是内在之有。内在其中的“我”和“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在课堂中的脉动,感知到“我上故我在”。
我与大部分教师一样,长年走在孤寂的课堂之路上,度过一段又一段平静的课堂岁月,无数个课堂中的日子,在嘴边、在手边,在脚下,轻轻滑过,但我深知,貌似平凡以致陷入枯燥的课堂,背后隐藏着的惊心动魄、惊险奇诡、惊奇斗艳和精彩绝伦,犹如海底的波浪,其实一直在波波涌动,浪浪不绝……
然而,这肯定不是所有课堂的模样。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差万别。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生命的具体转化,化出了不同课堂的样子。
说到底,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我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样子,活出课堂的样子,其实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
由此可以自信地说:我即课堂,课堂即我。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
在这个意义上,对课堂的设计,首先是对教师生命的设计,对课堂的精雕细刻,是对教师生命的精雕细刻。
这就是写作本书的意义了: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中的生命的样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