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险!潮汕民居原来有这么多种类型,史上最完整介绍

志说岭南 2024-04-11
前言


在广东,有一种民居叫——厝!

先前我们已分别介绍过碉楼(主要分布在开平市)和骑楼(广东骑楼较为集中的两个区域:广州老城区和汕头开埠区),这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潮汕民居(厝是主角,含潮式园林)。往后几期我们将分别推送广府民居(镬耳屋是主角,含广式园林)、客家民居(围垄屋是主角)、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民居、原生态民居(海南黎、苗民居,粤北瑶族民居、渔民水上民居)。敬请关注。
▲国画《潮汕人家》 谢燕珊作品
潮汕民居是岭南地区建筑种类最为复杂、体量最大、存量最多的一类民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向来有“潮汕厝,皇宫起”之说。其与华北平原的宫廷及民间建筑最为相似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众多专题介绍岭南民居的书籍中,即便是在表述上对潮汕地区带有偏见色彩的《广东民居》一书,也还是用了47页的篇幅对各式潮汕民居进行一一介绍(广府民居是28页,客家民居是21页,五邑民居是11页,原生态民居是9页,海南和雷州半岛民居是6页)。

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专门介绍潮汕民居的书籍主要有:
蔡海松老师的《潮汕民居》和林凯龙老师的《潮汕老厝》。


以下是蔡友松老师(专门介绍潮汕民居)的公众号,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建议收藏:蔡海松工作室


目录


本文分八个部分,其中第二到第五部分介绍潮汕民居的类型(概图见前言后的附图)
第一部分 概况
第二部分 潮汕民居五大类型
一是府邸宅院型,包括基本型和复合型两大类
二是围寨土楼型,包括圆楼寨、方楼寨和不规则形状楼寨
三是书斋园林型,含潮式园林
四是近代楼宇建筑,包括洋楼、城镇的骑楼和农村的炮楼
五是潮汕祠堂样式,其基本样式是二进式和三进式
第三部分 潮汕民居的内饰
第四部分 潮汕民居里的民俗
第五部分 潮汕民居在外
第六部分 潮汕民居现状与反思
第七部分 新式民居
第八部分 链接
本文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集合了多种潮汕民居类型的澄海区樟林南盛里



概况

留住乡愁,谨以此篇致敬所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为所有默默耕耘于文化保护和宣传活动的童鞋打CALL!

致敬此篇图文及视频的主要贡献者:

微信公众号:蔡海松工作室、长光里、岭东忘时堂、楠哥视觉、帕加索斯摄影、名家志、说废话的EG、麦田里有一棵树、揭阳读书人、钟意摄影、CPRstudio;
微博公众号:遗忘在时光里的旅人、谷田之旅、mk马卡、盧澤鎧、林应武Lin;
抖音公众号:Titao、菜盾2020、温情潮汕、中天之舟、颍川世家、一个来自潮汕的豆豆、揭阳好趣处、硬爱、Yang_航拍摄影、不负当下、三月没头、航拍小张、李伟桐(微桐摄影)、潮汕大叔、潮州阿林。

△潮汕民居局部拍摄集锦Ⅰ 民居所在村落见视频字幕



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为南方地区最复杂也最精致的潮汕民居似乎有些低调,其不为人所熟知的原因或许有四一者类型太多,无统一专有名称,不利于宣传,潮汕人虽称其为“厝”,但闽南民居亦称自身民居为“厝”,外界则多称之为“潮汕民居”;二者部分民居样式与其他民居相似度高,特色不明显,如竹竿厝在广府民居和客家民居中均有同款,如四点金、下山虎两类基本样式与中原古式建筑或当下北方的四合院、三合院同属一类,潮汕地区虽保有全省绝大多数土楼且存量达上千之多,但福建的闽方言区(尤其是漳州南靖)和客家方言区(尤其是龙岩永定)亦有大量土楼且保护得更好、宣传力度更大;三者潮汕地区地处省尾国角且近些年来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非本省文化特色主打地区,非岭南文化主打牌;四者潮汕民居总体造价极高,难以对外复制,且潮汕人极为珍视祖先遗产,对漂流展览似乎不太感冒,关于潮汕民居造价,我们从“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民谚便可感知一二,其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可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航拍集锦Ⅰ 民居类型及所在村落见视频字幕

潮州厝,皇宫起
在过去,潮汕以家庭、家族为本是世人皆知的事实。自家庭、家族的观念发展了伦理的观念,在我国早就有了,国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为了维持家庭、家族的明确、完整的秩序而设计出来的。这些在潮汕向来也是受到人们所推崇的。由于家庭、家族的本质是以家内族内的独立与完整为最高原则,家庭、家族集居是潮人的理想。它反映在具体的建筑空间上,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建筑空间的内向性、封闭性。它以“天井”为中心,建筑沿四周围合,外封闭、内开放;希望不受外界干扰,也希望不去干扰他人,所以,不论其家庭、家族之规模大小,建筑是何种形式,均有一院墙围合,独立门户形成独特的院落型(天井型)居住建筑形态。潮人这些以院落(天井)为主的民居,院落不但齐正,而且铺砌整齐,其四周之建筑均面向此空间,并且开敞着。在这些居住建筑中,通常为三间之宽度,也有五间,通常不会超过五间之宽度,如果家族较大时,房间需要量大,则宁建第二院落,以保持空间之向心性和封闭性,与之适于居住之人间尺度。不但如此,建筑大多进深为一间,以便使所有空间均有与院落(天井)相连结。第二,建筑空间的秩序性,在过去,潮人家庭家族特别重视礼教、伦理观念,它们的具体反映就是秩序性,伦理的秩序是什么?是尊卑长幼之序。反映在建筑上讲究主从分明,正偏分明,内外分明,向背分明;主体建筑主要厅堂位于中轴、中央,特别高大或富丽,次要的建筑分别列于两旁和前后,人们一般能从居住的厅房,推断家庭、家族之各成员应该居住之位置,也能从建筑与位分之关系表明了各人在家庭、家族中之地位,从这些我们可知道儒家的伦理观念终是潮人居住环境秩序的最高原则。
即便是“四点金”、“下山虎”这些最常见的普通民宅,潮汕民居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北社承启园(明末重臣陈良弼故居)下的潮汕民居

▲  潮汕文化方方面面都非常注重仪式感,民居方面亦不例外(图: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北社赏春市民随身携带的工夫茶具)

 ↓

类型


1府邸宅院型
潮汕民居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如果把各种类型逐一分类,通常分为基本型、组合型和特殊型三种。
 
一、民居基本型
大致分类:大家常听到的“竹竿厝”、“单配剑”、“双配剑”、“爬狮(下山虎,即三合院)”、“四点金(即四合院)”、“三座落”、“五间过”便都属于基本型,其中下山虎和四点金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①竹竿厝 竹竿厝为单开间式*,通常厅、房合一。也有分开的,前带小院,后带天井厨房。开间跨度不大,约4米左右。面宽以瓦坑数来计算,一般为15-21坑 (每坑约27厘米,即木行尺9寸),结构也较简单。这类民居在潮汕平原乡村不多见,主要分布在潮汕山区和土地建筑面积受制约的城镇地区。

▲潮南区雷岭镇霞厝连排竹竿厝
②单佩剑 其格局有争议,认为其是基本民居的指出它是双开间式,由竹竿厝发展而成,平面进门为大厅,旁为卧房,后带天井厨房。一般为平房,砖木结构、土坯墙,也有二楼的,开间跨度也不大。

▲持单佩剑和双佩剑是基本民居的观点者 认为结构如上

▲  单、双佩剑民居实例

③双佩剑 双佩剑是由单佩剑发展而成,即三开间式,也即三合院带后天井的形式,一般在城镇中较多采用,在农村中则多用爬狮平面。

学术上关于“单配剑”“双佩剑”格局的另一种观点:

认为单佩剑是中间大型基本型民居加一条火巷和从厝,因从厝和火巷细长似剑故名“单佩剑”,相应的,双配剑则是两条火巷和从厝,若以此观之,单、双佩剑则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复合型民居,而非基本型民居。

▲  若视双佩剑为复合型民居 则格局如上所示
▲  澄海区外砂镇双佩剑“蓬沙书院”
▲  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杨宅 由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祖父杨德科所建

依上述观点,则单、双佩剑在潮汕农村尚有不少,如:

单佩剑,澄海区南盛里的老三落、龙湖区外砂镇的东溪、又庐(樟林古新街北股)、潮安区龙湖古寨内的福茂內。

双佩剑,潮州府城的卓府(清代总兵卓兴府邸)、龙湖区外砂镇的蓬沙书院、深祖家祠、仁和里民居,金平区月浦街道的略祖佘公祠(旧时南洋首富佘有进故居)、澄海区程洋冈的儒溪蔡公祠、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的建威第(清代云南提督黄武贤故居)、揭东区锡场镇三担村的六隐公厅、饶平县所城镇高埕村的云峰寺等。


④下山虎 也称爬狮跑狮拋狮瓦双虎,即北方所称“三合院式”,与大理一颗印相似,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下山虎,其形式十分古老,于隋朝展子虔所作《游春图》可见其前身。大都中轴线布局,由一厅四房一天井组成,它的平面布局为,中间厅堂,两旁的房间称房内(也称大房,一般作卧房),前带天井,两侧的房间称厝手(一般作厨房和贮物室)。
▲  下山虎平面图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三合院、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与潮汕民居下山虎对比图
因门路出入不同,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朝向一般根据交通、风向和风水等因素来决定。若“下山虎”的门楼不设在中间,而是开在一侧,占去一个厝手的空间,则称为“行龙虎门”。 
其结构一般为三砂土砌墙,瓦顶,农村用土坯墙或空斗墙,开间跨度不大。


▲ “下山虎”建筑.潮南区

▲  潮南成片下山虎


▲  成片下山虎民居.普宁

▲  成片下山虎.普宁

下山虎有时会开小门将厝手与房内相连、有些会在两房间隔一走廊或格仔房。它相当于“四点金”减去前厅及前厅的两侧前房。

▲  惠来县仙庵镇京陇村成片下山虎

▲  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华溪村成片下山虎

▲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成片下山虎

▲  潮南区夹裹于楼房里的下山虎

▲  潮阳区和平镇练江边成片下山虎

▲  潮阳区和平镇和平村夹裹于楼房间的下山虎


▲  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东片成片下山虎航拍图

▲  潮阳区某村成片下山虎

▲  潮南区某村成片下山虎

▲  普宁市占陇镇下陇村下山虎厝巷

▲  普宁市某村下山虎大埕

▲濠江区马窖街道凤岗古村

▲  普宁市军埠镇某村下山虎外埕

▲  丰顺县汤南镇某村四点金门楼

▲  潮南区某村下山虎小门楼

▲ 摄于1980年的“天伦之乐”.普宁市某村下山虎民居.

潮汕人特别重视礼教、伦理观念,其具体反映之一便是家庭的秩序,伦理的秩序是什么?是尊卑长幼之序。反映在建筑上讲究主从分明,正偏分明,内外分明,向背分明;主体建筑主要厅堂位于中轴、中央,特别高大或富丽,次要的建筑分别列于两旁和前后,人们一般能从居住的厅房,推断家庭、家族之各成员应该居住之位置,也能从建筑与位分之关系表明了各人在家庭、家族中之地位,从这些我们可知道儒家的伦理观念终是潮人居住环境秩序的最高原则。
由于潮汕地区地少人多,有个别人家因宅基地面积不够,在出现只有“一头厝地”(一座即两头)且没法找到邻家合建的时候,便只好建一半的“下山虎”了,这类民居我们叫它“独脚狮”(下山虎又称爬狮,所以一半便是独脚狮)。

知识链接:下山虎专讲

⑤四点金 比“下山虎”多了两间前房和一个前厅,。其平面格局是以方型为基础的九宫格式,由四周房屋围住中央小院形成“囲”形中心对称格局,即北方所称“四合院式 ”。在本地区最为常见。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中庭(天井)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与相类似的北方“四合院”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依古代朝廷相关典籍记载及考古学成果,这种建筑形式乃中原建筑古老形制之遗存,与唐朝诗人王维所画《辋川图卷》之竹里馆是同一类型。


▲  “四点金” 与北京四合院对比

四点金的建筑面积大约为250平方米,其平面布局中,除后面部分与爬狮平面相同外,前座中间为大门,两旁为卧房,中轴线大致是: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大房,占据四合院的四角,因这四个房间刚好对应四面山墙且山墙形似汉字“金”,故将这类四合院取名为“四点金”。

▲  “四点金” 平面图
其房间分布情况: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接着是空旷的天井,两边都有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也有的两边同时存在八尺和厝手。这样整个房子就由六间房变成了八间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  四点金正面外观.潮安区庵埠镇

▲湘桥区甲第巷,古时是潮州府城内士大夫聚居地


▲  四点金.普宁市果陇村

▲  潮阳区贵屿镇镇湄洲桥村四点金厝巷

▲ 普宁市泥沟村玉湖片民居 前排(即大路边)清一色四点金搭配后方成片下山虎

▲ 普宁市石桥头村东片民居 成片下山虎民居的临街第一排一般是四点金

大门朝向与大厅朝向相同,有南向也有西向,视当地风向和风水五行之说而定。这种平面开间不大,多砖木结构。

▲ 普宁市占陇镇农村四点金
此外,当四点金天井中央两厢也做成厅堂形式时,称为四厅相向。
四点金虽然采用九宫格形式,但是在开间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后进主座的屋顶一定要高于前进屋顶,大房进深长度也一定要大大超过前房进深长度,这种平面格局处理的定则,所体现的不正是乡土社会的礼制秩序四点金虽然采用九宫格形式,但是在开间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后进主座的屋顶一定要高于前进屋顶,大房进深长度也一定要大大超过前房进深长度,这种平面格局处理的定则,所体现的正是古代中国的礼制秩序。
四点金的变体:
四称会:又称“四厅相向”,四点金天井中央两厢也做成厅堂形式(这样整座四点金就由四个大房、前后和左右四个厅以及天井组成);
四喷水:还有一种是厝手较长,前后个设一八尺,这样整座房子就成了十个房间。一般它的天井四个边角上共有四条柱子,称“喷水柱”,前面两条柱子为方柱,后面两条柱子为圆柱。

*北京和潮汕两地四合院的不同之处(潮阳):北京四合院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院落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潮汕“四点金”则房屋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洁,狭小方正的天井位于中庭,保持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潮汕的宗祠和家庙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与京城建筑格局相似。

▲ 成行成片的四点金.普宁市果陇村

▲ 俯噉成片的四点金.潮阳区海门镇

▲  四点金.潮阳区谷饶镇

▲  俯瞰海门二落式祠堂与“四点金”

▲濠江区葛洲村

▲  普宁市.“四点金”前进屏门

▲  普宁市.“四点金”天井与大厅前檐廊


⑥三座落 也叫三厅串、三厅亘,共有三进,即门厅 (也称前厅),中厅 (也称大厅),后厅三厅连贯排列。可视为“四点金”的纵向发展,总体上看是建筑形式比”四点金’增加了一进院落。一般前两进与“四点金”格式一样,增加后进一进,后进大厅也是三开间,厅的前面也有天井和“伸手”,左右也配有南北厅。潮州卓府、东府埕、澄海状元先生府、揭阳郑大进府、潮安龙湖古寨高阳第都是这种类型建筑。

▲  三座落,揭东区玉窖镇山美村郑大进府,老府建于明代,为清代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直隶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郑大进的祖居和出生地,府前有象征郑大进一品官阶的石狮和旗杆斗座;新府在村南侧,建于清乾隆年间。郑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门狮、宽阔的地埕、象征“五世大夫”品级的旗杆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枫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门书有“大夫第”三字,有三进厅、东西两火巷,正厅悬挂“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怀宁拔贡、揭阳县知县萧应植题赠。府后原有花园、书斋,现已损毁或建成民宅。
一般来说,前厅一般为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中厅为行礼问候的地方,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一般在中厅和后厅进行。重点装饰主要集中在中厅,一般正中间有悬挂中堂对联等。后厅一般是放置神龛的地方,祭祀典礼一般在这里进行。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  潮安龙湖古寨高阳第.中厅

三进建筑中,后进比中进高,中进比前进高,逐渐增高,俗称“步步高”,从建筑学上说这种建筑通风,采光效果好,也寄意子孙步步高升,一代更比一代繁荣昌盛!
关于大门面向,大门在前,后门在侧,有两侧开门,也有一侧开门的。大门朝向有南向也有西向者,原因同上述,构造材料与四点金相同。

与四点金的“四厅相向”类似,三座落也有“八厅相向”格局(三座落两厢处理成厅堂形式),如潮州名宦旧家 ,潮州猷巷黄府可以说是三座落组合的一种典型平面 。
 
⑦五间过 可视为“下山虎”或“四点金”的横向发展而成,“下山虎”及“四点金”均为三开间,即房子横向面(一厅+两房)有3跨柱(也就是4跟柱子),顾名思义,“五间过”即为五开间,可以看作是三间过的前后进各增加两个房间。五间过的天井较大,四周房屋围住天井,天井两侧的小房,一般作厨房和贮物间。
在过去,只有富足大户人家才能建造。澄海崑祖家塾、庵埠下路“白灰埕”就是这种型式。

▲  常见“五间过” 三种平面图(即五开间 由繁到简的三种)

▲  澄海区莲下镇崑祖家塾

▲  普宁市洪阳镇宝镜院村 中轴线为五间过


⑧七间过 即为七开间。因年久失修且占地面积较大,今多已拆建为火柴式住宅。今潮阳区的关埠镇上仓村和金灶镇邹阳村等地仍有留存少量七间过民居,但已不复往时光彩。

▲  潮阳区关埠镇上仓村延陵旧家七间过

▲  澄海区冠山书院七间过


⑨ 其它 如五进至十进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今已不复旧时容颜。
▲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龙湖村某十进古院,年久失修已不复旧貌

▲  潮汕平原上揭阳某十进古聚落卫星航拍图

▲  揭东区磐东街道潭角古村六进民居
 
民居组合型
组合型民居由基本型民居发展组合而成
大家常听到的“飞天虎”、“图库(塗库、土库)”、“驷马拖车”、“九龙吐珠”、“三壁连”、“五壁连”、“七间过”、“百鸟朝凤(百鸟朝凰)”便都属于组合型,其中以驷马拖车最为常见,百鸟朝凤(房间超百)体式最大。
一般分为下列几种:
1)竹竿厝、单佩剑或双佩剑为单元发展组合而成,没有标准名称。通常为并列式或前后组合式平面,在城镇中较多见,有的并列发展成为楼房。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组合紧凑,但建筑密度过大,通风采光较差,建筑物间相互干扰较大。在城郊和乡村中,这类民居在平面上往往结合地形作较灵活的处理,如潮州中山路民居清庐就是较好的例子 。
2)以下山虎平面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变化、发展而成。如潮州中山路里和镇某宅 。
飞天虎:在城市中有不少做成楼房式,称“飞天虎”,它根据城市街道朝向的不同平面略有变化,天井的功能用作通风,采光和排水。
▲  过去飞天虎民居多系两三层建筑,今潮汕南部一些镇村亦有高层飞天虎
3)由四点金平面组合、变化、发展而成。它在本地区是最大量和最普遍的,通常一村就是一组平面布局。
这种平面组合,以四点金为主体,旁加从厝 (又称从屋、侧屋、巷厝。较宽和带多个天井者称厝包),后加后包 (即后厝、后屋)等辅助建筑组合而成。有带一从厝的,有两侧各带一从厝的,也有两侧各带从厝并带后包者。有时后包还作成两层楼房处理。因此也便有了许多变体:
▲后包: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村明添公祠后包双层楼样式
有四点金和爬狮的组合体
四点金加厝包:即“四点金”外围加厝包,如四点金加二从厝。由于四点金是两进(即纵向由两个厅,又称“两落”)建筑,所以“四点金加二从厝”又称“二落二从厝”,它在“四点金”基础上增加两边从厝,从厝与主座之间有厝巷,左右两边的从厝一般有五开间(即与正门垂直的厝包有五个开间)或更多开间,如每一从厝(五开间为例)四房中间夹着一从厝厅。左右围护在主座左右。主座前面有用围墙围住的“外埕”(宽敞的广场),一般在外埕左右开门,这门则是“龙虎门”。

▲  二落二从厝+后包

▲ 潮安区彩塘镇宏安五区仰德里 二落二从厝+后包

▲  潮安区彩塘镇仰德里后包二楼外廊


▲  潮阳区棉城耀明书院

▲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儒林第

▲ 潮安区沙溪镇大夫第

▲ 潮安区浮洋镇若禧居

▲  潮安区彩塘镇大夫第

▲  揭西县棉湖镇贡山东村(贡东村)元华里,二从厝的变体

功能:采用宽敞的厅堂的多种多样的天井,空间流畅,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很适合潮汕地区气候,透过主厝和从厝、大厅与南北厅、外埕与中厅,前座与后座等空间来内外划分尊卑、上下、男女长幼等伦理礼教秩序。
▲  揭东区磐东街道潭角古村二落二从厝

▲  潮汕某村未加后包的二落二从厝
多座四点金加包厝加后包:由多座四点金、从厝、后包等综合组成的,这些形式在乡村中很多,其大型者如揭阳县新亨区北良乡某宅,该宅是由三座四点金加四排包厝、两排后包组成,规模较大。

▲  澄海区隆都镇上北村侯邦七落多座四点金加包厝加后包

▲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多座四点金加包厝加后包

三壁连:也称作金壁连,由两座四点金,中间加一座五间过祠堂,三屋相连,再加下山虎等其他房屋相组合而成。

▲  三壁连卫星航拍图

▲  揭东区新亨镇某村三壁连

▲  惠来县葵潭镇世铿院三壁连 及五间过的屏门

▲  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南盛里三壁连

▲  普宁市里湖镇某村三壁连

▲  普宁市军埠镇大长陇村三壁连

▲ 普宁市梅塘镇溪南长沟村 三壁连如德里 带后包
▲ 潮阳区金灶镇东仓村旭园三壁连 后包

4)由三座落平面为基本单元变化、发展而成者,这种平面以三座落为主体,旁加从屋,后加后包等辅助建筑组合而成,是本地区最常见的形式。它的组合变化较丰富,如:

三落二从厝 三座落两旁各带两侧屋 

三落四从厝 三座落两旁各带两重侧屋或再带后屋者 

驷马拖车 又称“三落四从厝”、“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它以中间的三落(即“三座落”,有文章说是三座“三座落”,应是理解上的错误)象征“车”,以两侧的房屋(共四从厝)象征着拖车的“马”,整体格局就像一架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

驷马拖车的两种款式 因“马”的不同分两种:潮汕东部(湘桥区、潮安区、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饶平县和南澳县等地)一带,一般以一座“三座落”的建筑为主体,左右各有二条厝巷和从厝拱卫,前有阳埕,后带厝包和后天井,周围用围厝或围墙围合而成。

▲  ①潮汕部地区常见的驷马拖车格局

▲澄海区莲华镇 驷马拖车

▲  澄海隆都慈黉故居善居室,从外埕围厝走廊看主座

▲  陆丰市潭西镇大楼古村驷马拖车


▲  揭东区磐东街道潭角古村驷马拖车(图片下偏左位置)

而西部(榕城区、揭东区、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丰顺县和海陆丰等地)中间一样是三座落,它中央同样以一座“三座落”的建筑为主体,左右则由四座“四点金”和火巷拱卫,前同样有阳埕,后有后天井和厝包,周围也用围厝或围墙围合而成。

▲  ②潮汕西部地区常见的驷马拖车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
▲  ②潮汕西部地区常见的驷马拖车格局的变体 陆丰市碣石镇玄武山元山寺主体建筑
▲②潮汕西部地区常见的驷马拖车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


▲  ③复杂版(完整版)驷马拖车,可以看作是东西部两版驷马拖车的结合

▲  普宁德安里中寨是典型驷马拖车建筑


▲  饶平县钱东镇钱塘村崇德里 驷马拖车

▲  潮阳区西胪镇和乐家园 驷马拖车


车的结构(三落):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


▲  普宁德安里中寨是典型驷马拖车建筑.从中座看拜亭与大厅

▲  普宁德安里中寨是典型驷马拖车建筑.从前座看中座

 “驷马拖车”平面布局规矩方正,以中轴线为主,讲究左右对称,是一个功能配套完善,安排有条不紊,布置井然有序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潮阳西胪下底黄金福新府、潮安凤塘淇园新乡“荣禄第”,普宁洪阳德安里中寨、新寨就是这种型式建筑群,澄海慈黉故居也是在这个形式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变化。

5)由五间过或七间过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变化、发展而成者,常见的是N间过和三座落的组合体,一般是旧时官宦世家常建府邸,是本地区常见的平面形式。如揭阳锡场锡西乡某宅 。规模较大、等级较高一些的民居府第,常由五间的三座落平面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如揭阳乔林乡某宅等大宅第也都是五间过的三座落所组合与发展而成。
三进七间过,潮州三达尊黄尚书府、潮州东府埕许驸马府,就是属于七间过组合与发展的大型平面形式。位于潮州城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的许府,是北宋太宗曾孙女,即宋英宗皇帝赵曙的长女德安公主 (其父赵曙太子时封郡主,登帝后封为公主)驸马、殿直许珏的府第,故民间称之为“许驸马府”。许珏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许申的曽孙,少时天资厚质,娴韬略而精易理。许钰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皇帝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 (宋朝武职官名),后为宾州观察使、广南西路大总统兵马都监 (统广东、广西、云南三省),继叔父许闻义任宾州知州,封武功大夫。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交趾入寇犯境,朝廷以郭逵为安南招讨使,许珏驸马为都监,监郭逵军南下征剿。收复邕、廉等州,声威大震,安南主李乾德惧降,逵凯旋,珏屯广南防边。

▲  北宋建筑·许驸马府.门楼

许驸马府坐北向南偏东,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 (1064~1067年),历经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整个府第占地2450平方米,面宽41.8米,进深48.2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其三进主体建筑与前后进两侧插山构成了“工”字形格局。中厅东、西有厝屋,带有厝厅、卧房及书斋,隐伏于中厅两旁的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设置。第一进与第三进之间有通廊,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包,后何原为御书楼 (通廊与御书楼已改建)。宅内有四口水井。许府的木构梁架为五柱穿斗式,柱子多为圆木柱,立于条状连续的石地袱梁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梁柱、门窗用材硕大,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是广东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宋代建筑物之一 。

▲  俯瞰许驸马府


▲  许驸马府.三进七间过平面图

     基于“礼”的规制,从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角度所形成的“内外有别”,给建筑带来了一套内外空间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府第中轴线上三进主体建筑,在中座中厅沿后副点金柱设有可开可闭的软墙门,也称“软格扇”。将沿中轴纵深方向分隔为类似“前堂”、“后室”内外两大部分。“前堂”以中厅为主,中厅仍是平时筵宴宾客、会聚亲朋和举行各种礼仪的场所,它与既是厅也是进入府第内各厅堂房间主要通道的门厅和前天井两侧通廊,沿前天井围合一个类似“前堂”的公共空间。“后室”以上厅为主,上厅是供祀祖先的厅堂,它与沿后天井四周供尊者、长者日常使用的厅房围合成另一个向内的类似“后室”的私密空间,这个私密空间是府第最为主要的中心,平时,未经主人的邀请,一般人是不能逾越的。此处,沿主体建筑左右和后院,还有若干为“前堂后室”服务的院落,满足各种功能的使用,如东西两侧设有书斋,专门供读书、学习的需要等。

▲  许驸马府.从中厅看前座


▲  许驸马府.从中座中厅看后厅。在中座中厅沿后副点金柱设有可开可闭的软墙门,也称“软格扇”。将沿中轴纵深方向分隔为类似“前堂”、“后室”内外两大部分。


▲  许驸马府.从后厅看中座


▲  许驸马府.后座后厅


▲  许驸马府.后厅前面的天井

府第的木构架采用近于穿斗之五柱穿插梁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袱之上,墙体为板筑夯土和青砖条砌筑,后座上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着桃红色之竹编灰壁。这些设置非常有利于抗震,确保了府第的坚固和使用。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屋面用蝴蝶瓦砌盖,它与潮汕地区明清以来常用筒瓦屋面,有着明显差别。该府第建筑装饰简朴,却很别致,木结构的大门框上缘,是一对刻着莲纹图形的木门簪,直穿过门框缘背后的木横梁,用木插梢栓住,使门框牢牢固定。这里门槛较高,明间的方形大窗,下缘高在1.5米以上,窗棂很密,一般很难看清室内情况,这样的形式,独具神秘色彩。在天井两廊有方形木梁,纵深直贯中、后厅的柱上,称为“跨座梁”,是官宅特有的,一般民宅很难见到。柱多为圆形木柱,有的下复圆珠础,中座厅前梁架斗拱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从门前的灰埕地面标高至后包的地面高差为1.28米,采用从外到内每进提高标高做法,给人步步高升的意蕴。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被众多专家誉为“国内罕见的北宋府第建筑”。

▲  许驸马府.书斋花巷天井

▲  许驸马府.后天井旁南北厅


▲  许驸马府.花巷天井前南北厅

        纵观整座府第,古代能工巧匠还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去深入研究。笔者多次前往参观,无不为之叹服。府第多天井设置,解决采光通风。在维修过程中,幸运看到原在地下的排水暗沟。它通过天面收雨水至后天井,再由后天井经中厅西侧的暗沟排向前天井,又汇前天井天面雨水经插山天井后,由暗沟排出。这样的设置既能排水又能满足风水的讲究,一般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能直泄而去的,而是屈曲绕行的,以表明家财聚而不散去。

▲  许驸马府.后包与后天井


▲  许驸马府.书斋花巷天井

▲  许驸马府.花巷虎井

▲  许驸马府.花巷龙井

▲  许驸马府.房间的直棂窗

许驸马府经历了近千年历史,万分珍贵。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对府第进行维修。它将为人们研究古建筑型制、营造法式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提供重要实物。

从宋代开始,这种以多开间三座落平面带从厝的“府第式”民居建筑逐渐在潮汕流行开来,并且这种格局渐趋稳定与成熟,一直稳定地延续下来。潮州西平路北段建于明崇祯年间的黄尚书府,该府主人礼部尚书黄锦是明代的多朝元老,被尊称为“三达尊”,所以该府也被称为“三达尊黄府”,其平面布局与许府相似,属于从厝式的府第民居。

6)由三座落、四点金平面组合变化、发展而形成一种方形平面,因布局像一个繁体的“圖”字,故称为图库”,也称“土库”(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仓库)、塗库(储库的音译,部分图库主要作仓储用途,不少图库分布地区仍有塗库村、涂库村之类的地名),有的地区还称“围”(图库的进一步发展则形成了潮汕“楼寨型”的一种),这是过去潮汕乡村一种大型的专门用于防御和储物的集居式平面住宅。


▲普宁市梅塘镇溪南村图库 

▲普宁市南溪镇某村图库 


▲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塗库,如今,揭阳塗库历经多年的风雨,已如风烛残年的老者,基本都被弃置,有的屋顶已崩蹋,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及进一步的研究成了当务之急。

其虽无固定平面结构图,但显著的特点是一般比普通庭院房屋高出半倍,外围高两层,也有三层者,四周墙体很厚实,全部用三砂土夯筑,一般不开窗或只在上部预留很小的窗和防御洞眼,下部只有一个大门,里面很高挑空阔。中间为单层,厅堂是活动中心。在古代,平时是作为日常堆积生产资料或食物的仓库;战时或疫时,作为家族避难或抵御山匪劫掠、流寇袭扰乃至清兵入侵的防御场所。

▲  潮南区司马浦镇溪尾村涂库

其部分大型样式表面上看和驷马拖车有些相似而实则不然,同样是以三座落为主体,两侧带厝包,或一垂,或二垂,后面带后包所组成,但图库的这类样式四角往往有微凸的碉房。如位于揭阳仙桥永东乡的图库村,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古溪祠堂建于清雍正年间,祠堂为三进,占地2000多平方米。前、中厅宽五间,后厅宽三间,供有祖宗牌位。
▲  揭西县东园镇炉清村


▲ 图库向楼寨的演化 普宁市广太镇潮来港

潮阳峡山桃溪乡图库是潮汕地区密集式民居的一种形式,通常为一个姓氏族人共同使用,有互助与防卫作用。图库的平面是,正中为三座落,两侧为厝包,再两侧为横屋,其背面再加后包屋组成。图库的特点有三:一是严格的封闭性,建筑物周围用高围墙,一般为两层,少开门,不开窗;二是四角带有角楼,做瞭望防御用;三是平面内,每一区都设围墙,围墙设洞门,建筑物之间也都设门,甚至房间之间也都设门,这些门户平时可开通联系,一旦有事发生即可关闭。因而,图库建筑实际上是一座有利于保卫和防御的集居住宅群,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便形成了楼或寨的某一类型(在古代潮汕民居之“楼和寨”中会讲到)。
▲ 潮南区峡山街道桃溪古寨贤士里 由多座图库和其它民居组合而成
图库的主要缺点是封闭性强,对外门窗少,通风和采光较差。同时,内部间隔重重,出入不便。
▲ 图库向楼寨的演化 丰顺县汤南镇种玊上围

7)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有些地方还会加上一座后库(后包),称之为九龙吐珠”,如潮阳铜盂的明安里、潮阳西胪的荣德家园。

荣德家园的建筑格局由八座具有潮汕特色的传统建筑“四点金”抱一座两进式祠堂,外加一座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米的三层楼作为后库组成。

▲  潮阳区西胪镇“九龙吐珠”荣德家园

走进宽敞明亮的荣德家园大院,细观八座“四点金”的建筑结构,每座建筑都是四房二厅一天井的庭院,八座“四点金”的建筑结构都由前厅、天井、后厅组成。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庭院的四角,建筑结构与“四点金”的名称相融合。在天井两侧,前厅连结后厅之间的南北厅,其走廊是连接前后厅的通道,南北厅的房间增设适应现代生活设施的厨厕浴室。

▲  潮阳区铜盂镇“九龙吐珠”明安里


8)房间数至少达到一百间的超大型民居:百鸟朝凤”,又称“百鸟朝凰”或“百凤朝阳”,是潮汕民居建筑中规模宏大的建筑形制,它基本是以“驷马拖车”或大祠堂为中心,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达到100间的规模。其多庭院多天井交错使用,面积宽敞,建造耗资巨大,一般是集群众之力或朝廷赏建才有,留世作品较少。典型的有洪阳的德安里(清朝从一品大员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故居)老寨、棉湖的郭氏(清代巨商郭来)大楼、榕城的丁日昌(清末洋务运动重臣)故居等。

▲  “百鸟朝凤”平面图

▲  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老寨

▲  德安里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则为“四马拖车”,府中有祠堂、佛堂、楼阁、花园、莲池、包屋、庭院、书斋、餐厅等,三寨相连,厅房共773间。

▲  揭西县棉湖镇郭氏大楼

▲  榕城区丁日昌故居(丁府、丁氏光禄祠)

德安里,位于普宁老县城洪阳镇的东南侧,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历时二十年。它是清朝从一品大员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与其兄弟营造。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主要由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组成。老、中、新三寨都是以大祠堂为中心,其它建筑围绕祠堂、前后左右设置而建。外围也围以坚固高大的寨墙,寨墙外为护寨河,这样,就形成一个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潮汕围寨,是广东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群。

▲  普宁市德安里

德安里老寨,占地面积25,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89平方米,它以祠堂“燕洽堂”为主体建筑,后面依次为“四间过”、大“下山虎”,祠堂两侧从前至后依次为左右对称的“三厅亘”和“三座”下山虎,后面横排着七座“下山虎”称为“后七座”,共构成三条横向通道,通称“三街”,祠堂两侧与“三厅亘”之间有二条火巷,“三厅亘”两侧又各有两条100米深的火巷,俗称为“六巷”,每条火巷整齐地排列着20间平房从厝,因而老寨又有“三街六巷”的美称,整个老寨以后增建的“后七座”不算,围绕着主体建筑,祠堂“燕洽堂”的房屋刚好是100间房屋,故俗称“百鸟朝凰”格局。

▲  普宁市德安里

 祠堂“燕洽堂”建筑面积1,355平方米,为五开间,七厅八房六天井,后天井中央有一抱印拜亭。门楼三开间,立有一对喷水柱,门上悬有“方氏家庙”匾额,门前置有一对石鼓,走过大门为前厅,前厅左右各有两个前库房,前厅下为前天井,天井两边为庑廊,过天井为中厅 ,中厅三开间,左右有房间,立有四根圆梭形金柱,下置圆漆复盆础,四根檐柱为抹斜角线方柱,中槽为“三(木载)五木瓜”梁架,装饰简洁,中厅后为后天井,天井中央有一抱印拜亭,立八柱,内为起抹斜角线方柱,外为八角形柱,下复化篮础,屋面为歇山顶,拜亭后为后厅,悬有堂匾“燕洽堂”,后厅为六柱抬梁式构架,金柱为圆梭形柱,下置圆珠复盆础,其它立柱为抹斜角方柱,上置“三(木载).”梁架,梁架只设桐柱,只在子孙桁下置有一个木瓜,后厅宽敞而大气,装饰简洁。

▲  德安里老寨祠堂.从连廊看中座

▲  德安里老寨祠堂.从后座大厅看中座与前座

▲潮南区陇田溪东村 以三座落祠堂加二从厝一后包为中心 周边下山虎和四点金环保且房间总数超100间,是为百鸟朝凤格局 


▲  百鸟朝凤有多大,我们拿其它形制民居对比下就知道了,有没有比百鸟朝凤更大的民居呢?有,下面讲到的一些围寨,如龙湖古寨、象埔寨就属于更大型的民居板块,只不过百鸟朝凤属独家府邸,而以下要讲到的围寨和土楼寨则是很多个家庭拼合在一起的聚居式建筑。



2围寨和土楼寨
围寨与土楼寨(在福建称“土楼”是潮汕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大家常听到的“寨内(古寨、围寨)”、“八角楼”、“圆楼(寨)”、“方楼(方寨)”等皆属此类。
古时的潮汕地区,都是本土非常常见的、特殊的家族集居式住宅,其大多明清时期,最早建于宋元时期,如潮安区古巷镇象埔寨、龙湖镇的龙湖古寨等,其样式很多,每村皆有,上面讲到的不少基本型或组合型潮汕民居便被含于其中。楼和寨虽形态万千,但本质上是都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山水材料决定形成的异构同源关系。从发展历程来看都是源于古代北方平原地区的“坞壁”(或称“坞堡”),到粤东后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而做出的不同选择:
①围寨:在地势辽阔平坦的滨海则建造规模巨大的“围寨”,每座围寨就像一座围城,这类建筑广泛分布于潮汕平原各大小乡村,几乎是凡村必有寨;
②土楼寨:而在山区山岭多起伏,平坦地皮少的地区则只能向空中发展,因而建造面积较小而楼层较多的“土楼寨”,每座土楼内部都有一番小天地,主要分布在饶平和潮安两区县山地丘陵。
③间于二者之间的楼寨:而在半山地带,则建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楼寨”。
就占地面积而言,土楼寨是无法跟围寨相比的,如潮汕最大的八角土楼寨一饶平三饶的道韵楼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250亩),只是1.5万平方公里的潮州龙湖寨的百分之一。建于明代的龙湖寨在旺盛时期聚居的人数竟超过十万,里面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大型府第和祠堂书斋。平原地区的围寨多以面积取胜,而山区土楼寨则以高度取胜,可见“围寨”和“土楼寨”分别是适应平原和山区不同地形地貌环境的防御性民居的最佳选择。
关于坞壁:古老的北方平原建筑坞壁在粤东得以保留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防山匪、防海盗、防野兽。据《潮州志•兵防志》记载:“堡寨,古时大乱,乡无不寨”。据调査,潮汕地区各个市县都有寨,以东部潮安县为最多,其中仅铁铺一个区就占24座。潮汕地区沿海,人民大多数从中原经福建(莆田居多)南迁而来,故这种寨的形式与福建南部的楼寨有很大关系。

▲寨的典型:饶平所城镇大城所城及东西南北门,所城历代名人辈出,明朝成化年间国子监助教、“神童”曹宗即是所城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在全国各地的所城籍教授、专家、学者有60余人之多。

▲楼的典型:饶平县浮滨镇的杨美楼,在杨美楼旁还分布着二十几座土楼,其中有不少土楼群是紧挨着的。浮滨是世界体型最大的狮头鹅原产地。也是“民国三大博士(张竞生 胡适 顾维钧)之一”、中国第一位性学家、北大教授张竞生的故乡。

寨和楼并无必然界线:无论是组合型的寨还是单体型的楼,都只是直观的大体形态上的不同,其内部并无必然界线,很难以楼和寨进行绝对归类,根据其形态和演化,下面将其分为圆寨楼(最晚形成)、方寨楼(较早形成)和其它类型(特殊形状的寨还有八角形寨,二十边形寨、马蹄形寨、椭圆形寨、布袋形寨等。有的地方也把寨称为寨堡)。


▲似楼似寨:潮安区磷溪镇溪口一村塗楼片(类似前面讲到的“塗库”,塗楼片区的意思或是“土楼片区”),已被岁月无数次冲刷的楼寨。

1)圆寨 (
圆寨的平面由居住单元沿着圆周布置而成。每单元一个开间,单元为双数。一般有20、24、28,30、32、36等数。它的分配是寨门一间,正对寨门的一间称为公厅,作祠堂用,其余各间作为住家。住家单元的平面类型有四种形式,单进竹竿厝、二进竹竿厝、三进竹竿厝和下山虎,平面都是扇形,前小后大。前三种类型多用于单环寨,下山虎式较多用于双环寨或三环寨的外环或中环部分。
单进竹竿厝平面、卧室、厨房、生活起居都在同一房间。室内阴暗潮湿,通风较差。两进或三进竹竿厝平面,中间为天井,进门为单侧门楼,可放农具。后进两层或三层,有木梯可上楼。厅在楼下,住房在夹层或二层,顶层做贮物用,布局较合理。在二楼靠内院设凹廊,各家独立,但外观好像互相连通的跑马廊。其实例有铁铺镇的桂林寨,凤凰镇的绩美楼等。
圆寨还有单环双环三环之分双环寨的布局与单环寨的布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单元形式。这些环形房屋,层层相套,有的寨可以达到数百间之多。寨内水井粮仓一应俱全,当被围困时,通常可守数月。铁铺镇东寨为双环寨。坑门乡杨厝寨则为三环寨,里环20间冲环和外环不齐全,每环各有11单元,为粗狮式民居。

▲湘桥区磷溪镇溪口八村世德寨

▲三环楼:饶平县三饶镇新韵楼,是全国最大圆楼,目前和很多正在抵御风雨冲刷的精致潮汕古民居一样,都亟待申请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韵楼外层目前已经倒塌过半,我们并将其原始风貌进行电脑复原后与目前媒体宣称的全国最大土楼福建省华安县二宜楼(号称“土楼之王”)或福建省南靖县顺裕楼(外媒宣传过的最大圆楼)进行对比,发现后两者外径分别为73.4米和86米,而新韵楼的外径则有约105米之巨,如此看来,同处潮州的道韵楼和新韵楼才是真正的“土楼之王”,可惜在过去广东媒体对岭南文化的宣传中极少有涉及潮州土楼甚至潮汕民居的报道(潮州现存土楼总量占全省土楼近96%,占全国近30%),而在关于福建文化的宣传中我们则会经常听到关于福建土楼的介绍。

▲单环寨:潮安区浮洋镇下新安村某土楼寨


▲双环楼:澄海区莲华镇盛安楼

▲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明代寨内寨


▲三环楼:潮安区凤凰镇缵美楼,2013年的7月,因连日大雨,4天内连塌了4间屋

▲三环楼:潮安区凤凰镇福南村凤凰来仪楼

▲潮安区凤凰镇广兴楼

▲潮安区官塘镇长远楼 建于公元1715年(清康熙年乙末年),昔人依据“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卦理念设计而建成的三层土木结构古寨,寨周长193米,直径62米,高10.5米,及走马炉一圈。

▲湘桥区铁铺镇巷口村桂云楼


▲饶平县饶洋镇赤棠村新彩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面积2769.8平方米,直径59.4米,周长186.59米,楼高 13.6米,四层半,二进一天井,全楼皆以黄泥土夯成,内抹贝灰,楼内共有房屋32屋,公厅一间,中心为广场,水井二口。2002年,新彩楼成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2014年,年久失修的新彩楼第一次坍塌,在这次坍塌中,有5间房屋被毁。2016年6月2日,在第一次发生坍塌的二年后,新彩楼再次坍塌了,这一次,原来坍塌部分所剩下的外围墙及另外二间房屋彻底毁了。

▲饶平县上饶镇二善村潮源楼


▲饶平县上善镇永善村南阳楼,始建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与南阳楼紧靠一起的福海楼和东华楼,三座建筑汇成品字形。北面倚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每逢山洪暴发,三座楼寨似凸立于波涛中的三朵莲花,蔚为奇观,故合称为水波楼。

▲饶平县上饶镇协成楼原址 2004年和2018年对比 已全部拆件为现代民房

▲潮安区铁铺镇桂林村桂林寨

桂林寨 位于潮州市东南16公里处的铁埔镇内,为陈氏家族所居住。初建时为单环建筑,后因人口增加,向外扩建,原拟建三环,但扩建了一部分后即停止,原因不详。桂林寨内环建筑为一座24开间的环形圆寨。大门由北向人口,正对大门的是公共祠堂,其余各间为住家单元。单元分两种类型,一是爬狮式,布置有厅、房、厨、厕、杂物等房间,每户占三个开间,一是竹竿厝式,布局为前厨后厅,房在二楼,占一个开间。爬狮式住家有两家,位于公祠左右。其余为竹竿厝式民居,共16家。寨为夯土墙、木桁条承重的结构方式。每个单元为两进,前进为单层,后进为两层,中间设夹层。垂直交通用木梯。梯为活动式,不用时可旋转后倚靠墙壁。这样,可节约室内用地,也增加了房间内部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2)方寨(楼)
方寨的平面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方寨,四周为两层或多层的建筑,内院为梳式巷道布局。巷道两旁为爬狮或四点金式住宅。实例有古巷镇的象埔寨、铁铺镇的尚书寨等,但后者围厝四角为弧形。

▲潮安区古巷镇永安寨


▲潮安区古巷镇孚中寨 清代武状元黄仁勇故里
▲潮安区古巷镇孚梓寨 民族英雄、海军中将黄文田故里
▲潮安区枫溪镇长美二村长美古寨

▲普宁市南溪镇新溪村


▲靖海所城(东门及瓮城)

▲惠来县华湖镇堡内古寨

▲揭西县五经富镇岐凤围

▲揭西县灰寨镇新宫林村


象埔寨位于潮州古巷镇古乡,是本地最早的古寨之一,始建于宋代,坐西向东偏北,有六七米高寨墙围护的方形寨。寨宽162.4米,深154.4米,陈姓。建筑格局规范严谨,布置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厝。全寨由南大门进出,进门后有大通道直通后面的大宗祠,通道长约110米,宽5.9米。通道的两侧各有三条平行的巷,每巷长140米,宽2.3米。从寨门到后面的宗祠,共有东西横贯的三条街,长157米,其宽从南到北分别为2.7米、3.7米、1.5米。寨平面规整,布局合理,它由八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平面单元所组成,组合合乎模数化,围寨中部的民居均是“四点金”衍变而来的合院,旁侧靠寨墙的为五间过或三间过民居。寨内交通方便,排水畅通,喝水靠水井,每家都有,全寨共有76口井。陈氏大宗祠方寨中轴线的末端,左右两侧有小宗祠。寨的外貌朴实,石拱结构的寨门位于寨前正中,上有“壬戌之秋”和“颖川郡立”的字样。寨门上挂有匾额“象埔寨",门楼高出,雄伟而严肃。

▲潮安区古巷镇象埔寨
这种外形规整方正的大型围寨,仿佛是一个缩小了的古城。后来的潮汕方寨,多效仿这一种布局建造,如建于清代的潮阳东里寨和揭西大溪李新寨,几乎和象埔古寨一样,可见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建筑形制竟这样恒稳地沿袭下来。

▲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中宪第后方

▲丰顺县汤南镇种玊上围


▲  澄海隆都前美村永宁寨

▲ 综合了方楼、图库和百鸟朝凤特点的大型民居 潮南区陇田镇东里古寨(京华银行创始人郑午楼故居)

东里古寨:总占地面积1万4千多平方米。四周筑起的寨墙近似于正方形,长宽平均值约为112米。寨内分布着12座三进三落大厝和9座下山虎民居;环寨墙四周又建有护寨的平房,从高空俯瞰,整座古寨呈国字型布局,庭院栉比,规整有序。寨墙是东里寨的一大特色,墙壁厚达100厘米。古寨开有正、东、西三门,正门向西北,门上有牌楼,上匾书“东里腾辉”四个大字,为棉城进士萧重光所书。东门匾书“涵元”二字,西门匾书“配极”二字。

▲潮安区凤塘镇鹤陇村和安寨

▲海丰县赤石镇新厝林古寨

▲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古村落

▲惠东县捻山镇范和村


另一种寨的平面形式与驷马拖车或图库很类似,它是三座落和从厝。后包的组合体,但周围房屋已连成一体,是为连体寨,或两层,或三层,成为一种寨楼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方楼。大型的如永盛楼,是驷马拖车的相似体,中型的像石丘头寨,与图库类似。方楼中,多边形楼较多,如潮州铁铺镇的八角楼寨。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外形为不等边八角形,布局与图库相似,中间为公共厅堂,住房沿八角形外围绕厅堂布置。至于为什么会是八角形呢?据当地传说,寨后有山,山上有一牛常下山捣乱,为了套住牛,寨采取八角形平面,那两边缺角部分像牛鼻子,在牛鼻子中间穿一绳子将牛绑住,牛就被镇服了。

▲ 潮安区铁铺镇八角楼古寨  目前八角楼已经有一半面积损毁 以上是前后对比照



▲ 中国最大八角楼: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万历十五年 (1587年),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大的土楼寨,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内切圆径是10.2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正中门楼,上书有“道韵楼”3个大字,这是邑人明礼部尚书黄锦赐题。楼内房屋分为3进,共深28米,中进后留有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除楼的周边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别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具有防御。防灾、防寒暑等作用。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道韵楼的八角造型是仿八卦的形状而建的,据说道韵楼原本为圆形,但屡建屡倒,后有高人言此地是“蟹”地,须用八卦之形才镇得住,建楼的黄氏先祖遂依八卦形状构建,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连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墙基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还特意在楼中的阳埋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是依照诸葛八卦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
再又如二十边形楼寨,如溪头乡溪头寨,平面同圆寨,不同的是寨的周边为多边形,同时,内院增建了一座布袋式四点金祠堂。
3)不规则形状的寨(楼)
马蹄形寨,如五乡乡的鹿景寨,为半圆寨与围屋的结合体。椭圆形寨,如建于明永乐十年 (1413年)的上饶镇马坑镇福楼,是目前潮汕发现的最大椭圆形寨楼,楼东西长90米,南北长98米,高3层,60开间,围墙厚达3米多,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椭圆形寨的实例还有潮州铁铺的尚书寨等。布袋形寨,如西陇乡的古陇寨,内部平面与图库同。方圆楼,如饶平县饶洋镇蓝屋村的泰华楼,是罕见的畲族土楼,楼内居民讲的是客家话,形态上属客家土楼,非典型潮汕土楼。
▲饶平县饶洋镇蓝屋村泰华楼(畲客土楼类型)


▲陆丰市大安镇石寨

寨的朝向:圆寨南北不拘,方寨基本坐北向南。这些形形色色、变化无穷的古寨构成了潮汕地区的寨居文化。

附:潮汕楼寨间的王者——龙湖古寨

▲  潮安区龙湖镇龙湖古寨寨门

龙湖寨是潮州一处古聚落围寨,位于韩江下游的西溪与古彩塘溪 (已湮没)的叉口处,水陆交通便利,是古潮州的重要商埠。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山蛮、倭宼的侵扰,筑寨自卫,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从聚落总体来看,潮汕的乡村聚落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一乡,而龙湖寨作为一个自然聚落,其聚居姓氏达五十余姓之多,龙湖寨现分市头和市尾两个村落,设南北二门,中间通过逶迤数里长的长街相连,其中直街长度达一公里有余,寨中汇聚有数百座宗祠、府第、商宅、书斋和宫庙等建筑物,至今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其规模之大,在岭南地区的自然聚落中极为少见。



龙湖寨历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寨中尚保存着少量的宋式建筑构件,大量带简约风格的明式建筑,在建筑形制上,由于受商业经济影响和具体地理条件限制,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较少受到《营造法式》和《工部做法则例》等官式建筑形制的约束。在平面布局方面,因受地理条件限制,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大部分无法横向发展,所以形成多纵轴线的建筑群体,只能沿中轴线纵向发展,个别府第达八进之多,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筑中也是甚为罕见的。
附:潮汕土楼与福建土楼

外界对土楼的了解时间非常短暂,客家籍学者在1950年代得知它是福建西部永定县以及与永定县相邻的大埔县个别农村特有的住所,故取“客家土楼”到了1980年代人们又发现,福建南部漳州的10个区县也有土楼(如著名的“云水谣”“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群,以及土楼中的很多巨无霸、历史上最早的圆形土楼都来自闽南人手笔),故统一取名为“福建土楼”,再到后来,人们才发现与漳州为邻的潮汕尤其是潮州也有大量土楼。潮汕土楼现存量一千余座,占全国土楼总量近30%,占全省达96%但保护状况不理想,宣传力度小,至今外界多认为只有福建有土楼或客家方言区才有土楼(拥有最多土楼遗产的是闽南人,其次是客家人和潮汕人)。

潮汕土楼与福建土楼的区别,一者是局部潮汕文化风格较明显,二者是潮汕土楼多用贝灰掺泥制成的塗角垒成,圆形土楼有小棱角,多用灰瓦,形式多为单元式,少量单元式与通廊式结合。
 
 

3潮汕书斋园林
潮汕地区曾是国内私家园林、书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顶峰时期有数千座之多,单龙湖古寨就有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梨花吟馆抱经舍兰后斋津南别墅雨花精庐等三十多座。而今潮汕园林总量仅剩不到20座,加上各类书斋亦不足200座,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梨花梦处、春桂园早年已遭拆毁,而目前尚存的莼园、西园、西塘等名园也基本处于年久失修状态。
一、书斋形式与构成
1.书斋布置形式
书斋住宅也是潮汕一种特殊类型的民居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读书而修建的一种具有居住功能的住房,简称“斋”。其平面虽然也是从三开间式平面发展而来,但布局比较自由,不受上述规整的布局形式所限制。书斋通常与住宅、庭院结合在一起,它的特点是厅比较大,厅两侧有庭院,或天井,院内还有水石花木等绿化布置,因而厅的光线充足,环境幽雅,适合读书要求。书斋厅堂除了读书外,还布置有椅几兼作会客。
书斋的布置形式也有几种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书斋,是附属在住宅的旁侧,称“书偏厅”,如潮州东府埋郭宅王厝堀池墘13号饶宅等。它们的格局与民居厅堂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特征,只不过是装修较为精致一些而已。
第二种是附属于住宅的书斋,它们或位于住宅旁,或离住宅不远,用庭院隔开。如潮州王厝堀池墘10号饶宅秋园辜厝巷22号王宅等。
潮州辜厝巷22号王宅是一座带有书斋和庭园的三座落民居。民居结合曲折地形,分别布置三座建筑——三进住宅、庭园和书斋。住宅的后部因有些空地,故另增加后屋三间。后屋背面还有一狭长的巷道,与庭园、斋屋相通,同时也是一条通风巷道。庭园中,有倚墙半亭,奇石名花,修竹小径。在园之北边设小厅一间,作休息用。书斋位于住宅的最西段,内有书屋三间,并附有庭园,园内置有盆景和种植一些花草。


文园小筑·澄海前美

▲澄海区东里镇前美村文园小筑

▲澄海区樟林德茂内(内,即“家里”,德茂内指陈德茂的家)向荣别墅
潮州府城是我国著名古城,历史上士大夫家族众多,其中不少便集中居住在城南区的街巷内,这种带书斋和庭园的三座落式民居是最普通的一种中型住家形式。由于地形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布局,但具体建筑物的内容都是大体相同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住家必带有庭园,庭园中常种植奇花异草,各有千秋,王宅也不例外。
第三种是独立式书斋,它自成院落,不依附住宅,在潮州称为“大厝书斋建”。它的平面布局是,以三开间式建筑为基础,厅堂向前延伸,成为斋厅。斋厅两侧,辟为小院。如普宁泥沟某宅,澄海城关安庆巷三号某宅等。
▲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村杏园书屋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卓峰山房


▲澄海区东里镇梓青别墅(原工交幼儿园,图为1987年毕业照)
第四种是庭园式书斋,与苏州园林类似,庭园式书斋大多与住宅组合在一起,只是书斋旁的庭园规模较大些,也有将庭园式书斋单独而建,如潮州廖厝围8~9号“梨花梦处”。
清代所建的“梨花梦处”,乃潮州府清代同治年间总兵卓兴的书斋庭园和观戏娱乐的场所。卓氏的住宅在潮州北城,因住宅地盘不够,书斋只好在附近辟地另建,这种建造方式在潮州地区的庭园宅院中,是很少见的例子。目前已拆毁,建了新住宅。
“梨花梦处”分有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书斋,北部为观戏处,各自都附有庭园。两者间用围墙间隔,仅有一圆洞门方便两处联系。书斋宽三间,坐东向西,斋厅两侧各设一个小院,内置盆景花草,平日在斋厅读书时,小院的奇花异香飘入屋内,倍觉清爽。书斋前面的庭园在围墙处堆假山,造亭子,庭园中这种堆山立亭的做法,是粤东庭园的主要造园手法之一。戏台采用拜亭的形式,即在厅房前面凸出一平台,台前用两根立柱与厅房共同支承亭盖,拜亭三面敞空。戏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舞台,台基高0.5米,宽5.95米,深3.5米。后为三开间的附属建筑,其中厅供摆设鼓乐演奏之用,宽3.8米,深3米,两侧厢房为演员活动场所,宽为3.5米。舞台前中央处有台阶三级,供下庭园之用。另外,“梨花梦处”的拜亭戏台下面为水池,戏台立在水池之上,据说富有音响效果,从外观看别有趣味。卓园戏台虽规模较小,然而置于树木掩映的庭园之中,却显得幽雅别致,独具匠心。

2.书斋建筑构成
一般书斋建筑的构成,主要分为入口处厅堂、小院天井或庭园三部分。
书斋要求安静,故入口很少正对书斋厅堂,多数从侧面进入。书斋内有门与住宅侧门相通,如潮州东府埋郭宅书偏厅入口。也有的从门廊经小院而入书斋厅的,如澄海樟林某宅就是一例。规模较大的书斋,其入口多数采用门厅的格式,如前面提及的潮州廖厝围8〜9号“梨花梦处”等。


▲湘桥区下水门颐园(饶宗颐学术馆)
厅堂是书斋建筑的主体,简单地为单开间,多数是三开间式的。书斋厅堂的布置方式一般为:单开间的书偏厅,厅门正对天井,三开间式书斋,书斋前面布置有庭院,厅门正对着庭院。也有斋厅由厅堂延伸而成,两侧为天井小院,可布置绿化,其进门由天井通过廊檐入内,如潮州打银街18号许宅、澄海城关安庆巷某宅等。如果是从厝厅作书斋,则位于正屋的两侧,多数在东侧,其联系方式,可以通过条形小院称作“花巷”的作为分隔,如揭阳许厝巷某宅,也可以直接由正屋廊道进入书斋小院,如潮州王厝堀池城13号某宅、东府埋郭宅,后者还另辟有大门出入。在较为独立的斋屋中,书斋可与厅堂分开,厅堂还兼会客,书斋常设于较僻静之处,如王厝堀池城饶宅“秋园”、潮州同仁里6~8号黄宅斋园“猴洞”等。
▲中国“四大人工园林”之一——汕头市中山公园(原月眉坞)

△ 一期 - 景观(左);凉亭东侧天井装饰(右)

△ 中山公园内的馆花宫总平面图


位于潮州中山路同仁里的黄宅书斋庭园,俗称“猴洞”,相传因其主人喜爱在园中养猴而得名。猴洞庭园布局紧凑,假山玲珑通透,颇有山舍风味,为潮州书斋庭园典型之一。该园创建于明代,是宅第结合书斋的一种庭园布局,正座住宅部分是传统的三座落平面,因地形关系,大门朝西,庭园在住宅之北,由前座侧厅和侧巷相连,人们可由侧门进入庭园。庭园以石景为主,居中布置,石峰玲珑奇巧,引人入胜,假山中有小道蜿蜒而上山脚筑有小池。庭园内翠竹、芭蕉、鸡蛋花树、玉兰树等花草植物与山石互为掩映。庭园两端僻静处都建有书斋,其中西面的书斋建在半山腰,可通过庭园拾级而上。叠石山峰上筑有凉亭,依栏而憩,颇有山野之感。空间处理是庭园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猴洞庭园充分利用建筑的有机组合,山水的合理布局,花木的协调配置和光色的明暗变化,在有限的空间內创造出更多的景色来,使人得到艺术欣赏和享受。
书斋中的小院天井,在平面的空间界限和结构处理上都与住宅天井有所不同。在一般住宅中,对着正厅才设有小院天井,而书斋建筑中,小院可以面对整个厅房,并且小院天井的形状大小也没有那么严格,还有住宅的天井一般比较封闭,空间界限实墙较多,而书斋小院则比较迂回通透。以书斋为主的庭园,书斋处于显目位置,书斋庭园的形状、大小、尺寸灵活多变,庭园空间内多采用敞厅、拜亭、连廊、通花墙等开敞的建筑或小品,书斋庭园中布置水景假山,种花植木,自然风趣比较浓厚,由于规模小,景色不宜过多、过大,在花木、景物配置上常采用小尺度,寸石片水而小巧玲珑,庭园景观以“静观”为主,小池孤山、小桥半亭,使庭园虽小而富于变化,读书之余,在庭园稍事休息,颇感心旷神怡,庭园环境幽雅安静,适合书斋之功能要求。

▲湘桥区莼园(即今松庐,饶宗颐故居) 平面图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天井与上厅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天啸楼底层走廊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杂锦门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从庭园看八角楼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客厅门

建于民国初年的潮州下平路305号,为后侧式书斋庭园,由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父亲饶锷先生所建。住宅采用四点金平面布局,因道路关系,该宅大门向西,通过天井内院进南北向的厅堂,天井种有柑橘、石榴、花草等植物,还有缸植的莲花。天井南边为宅第下落厝,坐南朝北,中间大厅,两侧为房,俗称下厅;北边为宅第上落厝,与下落厝相朝,坐北向南,同样也是一厅两房,其正中的大厅为宅第的中心,俗称上厅,也称正厅。天井的东面一落从厝,座东朝西,加上西面入口的从厝厅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潮汕地区俗称这种形式为“四厅相向行偏门”,宅第门厅后面是藏书楼“天啸楼”,楼高二层,顶层有饶锷先生名曰“书巢”的居室,楼的前、后设有宽敞走廊,外立面造型带有西洋风格。“天啸楼”当年收藏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多达十多万册,是粤东乃至广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天啸楼”设计典雅,内部宽敞明亮,门窗全部采用从西洋进口的彩色雕花玻璃,色彩鲜亮,颇为耐看。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 天啸楼
天啸楼建成后不久,又于翌年(1930年)辟建苑园园林。书斋庭园位于天啸楼的北面和东北面,中间为八角形的书斋厅堂,大面积的窗上嵌镶彩色玻璃,非常别致。八角厅四周有檐廊,屋面设有平台,可在室外通过蹬道上到平台,平台上面的中间筑有两层方亭一座,在平台处可俯视庭园之景色。八角书斋厅堂将苑园庭园空间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面为庭院,东面则是以山石池水为主的庭园,东、西庭院之间通过八角形书斋厅堂和檐廊相连,使得空间互相渗透。庭园虽布局紧凑,但弯曲的桥亭、错落的山池、幽深的花木一应俱全,庭园叠石成山,洞壑曲折,多姿多态,匠意横生,随势摆设,得体合宜。山石的布置既增加了庭园的自然野趣和层次感,又创造了庭园的幽美感。庭园空间组合灵活,不受轴线几何图形的限制,随着地形或环境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饮光阁

▲湘桥区莼园(饶宗颐故居) 八角楼

▲金平区外马路155号香园(今钢琴博物馆)


△ 二楼展示区 - 周恩来与邓颖超寝室

△ 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副陶瓷把手

△ 屋梁装饰

△ 一至二层实木楼梯

△ 二至三层实木楼梯


▲金平区公园路的桂园


二、书斋庭园实例
1.普宁春桂园
位于普宁原县城洪阳镇南门外的春桂园,为普宁清代总兵方氏的住宅园林。宅园利用旧城河道,沿河道两岸布置建筑物围筑而成园,其北面建有住宅、书斋、家祠、客厅、客房等,建筑物之间用廊道、亭榭、水舍相连,而南面则布置庭园,形成了一个狭长形的庭园宅居。
建筑群中,住宅、书斋和家祠布置在河流之东,是宅居的内区。河流之西有大门入口,还有会客厅和客房。西面宅外临街处,在宅第中间辟有房屋数间作为店铺。庭园也因河流关系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属内眷用,西园为会客用,园内置有亭子和水榭,两园之间用平铺的石板桥作为联系。
宅园建筑部分虽然采用密集式布置,但由于有南面空阔的庭园及前低后高的建筑楼层和河流产生穿堂风,使人在炎热的夏日,仍觉凉爽舒服。同时,宅园内分隔成的不同大小的水庭、平庭及天井院落,使空间活泼且富有流畅之感。可惜现在春桂园和梨花梦处等园林都已拆毁。
2.澄海西塘
西塘位于汕头市澄海樟林镇塘西乡,集住宅、书需、庭园三者于一体,原址为林泮别墅,最早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清光绪年间为樟林南社洪植臣买得,亦称洪源记花园。经历代修建,成为广东较为著名的书斋庭园之一。园林前临外塘,其东部凹入为水湾,过去通航外河,停泊船艇。庭园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地形,在有限的面积内获取最多的景观效应。造园手曲上,采用先收后放、先抑后扬的方式,随着步移,园内空间由小转大,由封闭转向开敞,景色逐渐增多,由较为单一的景观转向层次丰富的景观。全园占地一亩略余,园内亭榭楼阁、假山水池、客厅书房、园林花草一应俱全,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景观。该园总平面结合地形和使用功能,把园内空间划分为四个部分:入口门厅小院、前部宅居院落、中部庭园和后部书斋。


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婆娑翠竹,半池荡漾碧波,至正门前,见门楼匾额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笔画端庄平易,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但未署名。入口大门东向,进门后为一封闭的小院,由于在小院正中开了洞门,人们透过圆洞门,可远望庭园假山和重檐六角亭,宛如一幅古画。通透的门洞改善了小院的封闭感,门洞的处理使小院与大院的联系紧密而又过渡自然,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又使小院空间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通过小院的圆洞门进入大院,大院的右侧为居住部分。住宅厅堂为三开间建筑,前后有廊,前廊附有拜亭,其院落布局规整,开敞疏朗。住宅通过拜亭的檐廊瓶门与庭园联系。
过圆洞门后,只见拜亭前用红黑小石铺成“双凤朝牡丹”图案的庭院地面,迎面是西塘庭园的主景——叠石假山,整个庭院文雅清静,一弯水池,離栏围绕。书斋厅堂,陈设清雅,对面芝兰飘香,围墙绿瓷窗下,两根木化石立于绿荫丛中,斑驳苍老,别致幽然。穿过厅堂檐廊花瓶形侧门,则步人山下小石桥。桥头前面,一石状如鲤鱼跃起之势,栩栩如生,名为“鲤鱼跳龙门”。每当月圆立于桥顶,可见左右两边池水皎月双印,所以名为“西塘印月”。桥东荷塘后门,有水亭一座,置于池中,底面用石板架出水面,呈六角状,有石刻诗云“云水浮空崖,树木间飞阁;胜迹清以幽,吟啸资逸乐”。
假山之下有一幽深岩洞,称为“鹤巢”,原养白鹦鹉,据说鹦鹉能吟简短诗句,十分逗人喜爱。岩洞之上,奇石峥蝶,石壁上刻“秋水长天”四字,苍劲俊秀。山下石路,迂回曲折。小桥旁边,数竿金丝竹,低拂着一片山石,上刻“挹爽”二字。沿小石径,可登假山,山上筑有重檐小亭。亭边山石耸立,谐趣横生,似猴似马、似狮似鹿。沿着逶迤山径,临池西面有琴形石桌,琴台右侧,九层景塔迎风矗立,塔前有一方石,旁栽含笑、夜合,两边梨树、榆树挺立,林荫覆盖,清风徐来,树影婆娑。
园内后部的书斋是一幢两层的楼阁建筑,二楼与庭园内假山相通,楼阁临池,飞檐映水,巍然屹立,起逸空际,大有飞凌碧波,招揽风月之势。顺石级登楼,只见园外宽阔的池水波光闪烁,倒映着远处群山和农舍。庭园边界利用假山、楼阁而不设围墙,把园外空间景色引入庭园,扩大了瞭望视域,还增加了庭园的开阔感。

▲澄海西塘 乾隆年间的碑刻。“云水浮空厓,树林间飞阁。胜迹清以幽,吟啸资逸乐。”落款是:“甲午孟春既望驾舟西塘访植叟留饮住宿濒行题诗于石符翕”。

▲“秋水长天”“挹爽”皆为当时湖南清泉人氏、著名书法家、南京师爷府的符翕所书。

西塘庭园造园,通过大型的叠石假山、曲折自然的水池和偏于一侧的扁亭,形成主要景观。山顶耸立着重檐小亭和小塔,山上山下有崎岖小径和洞内石梯相连,假山石景与水池紧密相依,曲池上铺有平板石桥将两岸连接,加上园内栽植的树木翠竹,丰富了园林景色。庭园虽小,但高低错落,布局十分紧凑,整个宅园恬静清幽,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3.潮阳西园
西园位于潮阳棉城镇西环路东侧,为本地人萧钦所建。该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竣工于宣统元年(1909年),是一座宅第书斋庭斋园。园区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西园在造园艺技方面,既继承了岭南传统庭园的精髓,又对西方园林形式模仿借鉴,并运用了近代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新。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中西合璧的造园手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西园在岭南近代园林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岭南私园中的代表之作。

西园大门也是西向,前有凹门廊,后有宽畅门厅,适应广东多雨气候,但门房造型却为西洋平顶柱廊式。进门原为中部开阔的水庭(现池已填平),面积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一,开阔舒朗,正对大门的水面上布置有扁六角亭一座,亭与右园有曲桥相通,与左宅有连廊相接。西园地块呈不规则梯形,西侧为长边,采用“左宅右园”的处理手法,水庭左侧为两层的宅居,南北朝向,进深较大,平面基本上是潮汕民居的五间加边房式,中间楼梯间用天顶采光,面向水庭处做成外廊式,建筑吸取了西方的一些手法,正立面用四条多立克叠柱装饰。右侧的书斋庭园是全园的精华所在,水庭右侧绕过直廊书斋后为书斋庭园部分,布置紧凑,有阁有楼,有山有水,还有小桥小亭。宅园内的三部分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贯。

▲ 西园二层洋楼及左右书房

▲ 西园洋楼天井

▲ 西园 远观花厅北面长廊

▲ 西园 六角亭


▲ “壶天”水井间及水井


书斋庭园布置在南端三角地段,称之为“房山山房”,由书斋、客厅、休闲房舍,以及假山、水池所组成。两层的书斋楼阁一侧与假山相连,另一侧置有悬板式楼梯,楼梯应用力学结构原理,梯板由墙体中悬出,不设梯梁,以轻取胜,被人们赞叹为奇梯。书斋楼阁平顶琉璃瓦小檐,下有出挑的垂花柱,墙面设玲珑通透的彩色玻璃窗扇,间中有用西式拱窗楣和宝瓶琉璃栏杆,中西样式融为一体,风格别有品味。假山用珊瑚石和英石混合砌筑,仿照海岛景色,富有南国特点。山上设园亭,山下筑“水晶宫”,水晶宫为一半地下室的建筑,用螺旋石梯联系“螺径”旋梯以同轴垂直悬板叠合成梯级,既节省用地又解决了垂直交通问题,轻盈奇特,显示了结构的悬挑之美,成为园中一景,别具匠心,在水晶宫里通过低视点仰望庭园景色,中有碧波池水相隔,望游鱼嬉戏,别有一番风趣.

▲ 西园园林立面图

▲ 扬威楼天台楼梯

▲ 扬威楼上看假山

庭园假山依壁垒疊,用形状各异的石块砌底,假山背东南、面西北,山长约20米,高近10米,其体量可谓岭南私园叠石之最。假山依隘逼之地,陡峭掇石成起伏山峦,拱抱曲尺形山房建筑,中隔修长水池,建筑与假山有桥、廊相通,互为对景。假山外部虽然体积庞大,但内部却通透空灵,山中有洞、有穴、有岩,山外有径、有磴、有路、有桥、有矶,四通八达,可观、可游、可爬、可穿、可憩,形成洞府幽邃、错综迷离、回环转折的空间。石壁虽然悬崖高耸、山势夸张,但假山倒影在池涧水面,绝无挤逼之虑。山水叠石仿海岛景致,一潭池水模拟海面,弯曲的堤岸呈现出渔岛的轮廓线,假山叠砌的渔岛峰峦起伏,悬崖峭壁,岩洞四通八达,假山内置有水晶宫、蕉塌、小广寒、潭影、桔隐、拱桥等景点,进入假山,犹如到了人间仙境,曲径通幽,小道蜿蜒可登峰顶,还有岔道可通“云水洞”“不兢”“螺径”“钓矶”“别有天”等假山景观。曲径急上忽下,忽进忽出,步移景异、绵延不断,山中片地还设有琴台棋盘,便人百游不厌、津津有味。庭园山石不高而有峰峦起伏,池水不深而有汪洋之感,叠石造景独具匠心,别有一番风趣。

▲ 蕉榻(夏同龢 题)

▲ 假山

▲假山内看扬威楼

▲ 斜抵石桥与螺旋楼梯

▲ 林伯虔题名“耸翠”

▲ 曲水流觞石桌

▲ 房山山房(扬威楼)

▲ 扬威楼 - 楼顶

▲ 扬威楼 - 窗

▲房山山房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西园 园内题书石刻

西园构建之时,正值外来建筑文化大量传入潮汕地区之时,园内采用铁栏杆、铁扶手、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形式,都受到西洋建筑较大的需响.园主萧钦原本就是建筑工程承包商,曾在池头承建过洋楼,对西方建筑技术有所了解。同时他又是地道的潮汕人,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基,反映了园主对本土建筑文化的本位尊崇,以及在中西建筑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心理取向。在中西文化交流对话中,选择了统一调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策略,因而在逍园过程中,把中西建筑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造园技艺。
4.潮阳林园

潮阳林园,现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棉城镇现平和东学校校园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据县志记载,与西园、耐轩园并称为清末棉城三园。为清末民初汕头太古洋行买办起家的林邦杰所建。

▲洋楼正门

▲ 庭院

▲ 回廊

▲ 回廊

▲ 洋楼内门窗饰

▲ 螺旋楼梯

▲ 门饰

▲ 假山内窥探洋楼

▲ 楼上俯瞰假山


▲ 假山


▲ 泥塑浮雕:猪、山水、云、龙


▲ 假山原生态石


5.潮阳耐轩磊园 是近代教育家、民国国会议员萧凤翥所建,为它命名并题字的是戊戌状元夏同龢。耐轩原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其格局为“前庭后园”,由外书斋、别墅“光远楼”“磊园楼”与后园“磊园”组成,所以全称“耐轩磊园”。现仅存磊园部分,约占原来面积的五分之一。

▲潮阳耐轩磊园


△ 惠来县葵潭镇大庚园

△ 潮安区思园

 

4潮汕近代楼宇
潮汕近代楼宇主要有三种:
一是骑楼,主要分布在城市,属商业用途,如汕头开埠区(小公园)的骑楼规模在国内可谓数一数二,在潮州府城、揭阳(主要在中山路)、饶平(主要在丁末路)和普宁(主要在老县城洪阳镇的中山路)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骑楼街区,与广州老城、厦门鹭岛、海口老街、梧州老街和开平赤坎等地骑楼的一点显著不同是,潮汕骑楼更加注重细节,在设计和雕刻方面非常用心;
二是炮楼,主要分布在广大乡村,属防御用途,与开平碉楼形似,但不宜居,主要是各村建来用于应对近代的各种动乱;
三是洋楼,城市乡村都有分布,主要用于住宿,融入了巴洛克建筑风格。
一、骑楼
《南京条约》签订后,汕头于1861年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汕头埠”,随着经济空前发展,传统的店铺已不再适应贸易需求,而骑楼恰好提供了新的商业活动空间。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忙于互掐和一战,无暇东顾,汕头迎来开埠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1921年,汕头成为中国第二座设立市政厅的城市,骑楼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潮籍富商、华侨斥巨资在汕头营建,至此汕头正式取代潮州成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并曾居中国十大城市、中国三大港口城市之列。


△ 汕头骑楼街区

骑楼汲取了外廊式建筑元素,饰较简洁,近欧陆风格,街道和店铺间形成连续遮蔽的交通空间,适合本地炎热、多雨、多台风气候,成为华侨文化的代表建筑形式。如今提到骑楼,很多人想起的或许是广州、厦门和海口一带的骑楼,殊不知,汕头还有规模更大更集中的骑楼分布区,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其中尤以“四永一升平”这五条大街见著。


△ 小公园骑楼街区

汕头老街的骑楼建筑形式上受欧陆风格影响,如仿罗马式的立柱、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等;装饰上则受传统工艺影响,在立面、拱廊、窗框、门套等处运用传统图案以及雕花、浮雕艺术,精妙绝伦。

同时,结合汕头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骑楼在结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骑楼建筑结构——一街、两面、底层架空。骑楼一层有宽度为5英尺的架空人行道,汕头人称这种结构为“五脚砌”(“脚砌”来源于马来语,意为“英尺”)。这样的结构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 南生贸易公司招牌

南生百货大楼位于老市区小公园亭旁,由印尼侨商李柏恒创办,有七层高。一、二层为南生公司,三、四层为中央酒楼,五、六层则为中央旅店,是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金平区民族路69号 胡文虎大楼

▲金平区民权路2号 胡文豹大楼(原星华日报社址)

△ 金平区外马路85号 存心善堂水龙局

△ 第一代消防员许式明(与水龙局同龄)←

第一代消防员合影→

△ 金平区外马路24号邮政总局

△ 金平区外马路207号 双红楼 东征军总指挥部旧址

△ 汕头崎碌风景照上的适宜楼

金平区海平路97号(由周恩来亲自部署建立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 旧址 )


△金平区安平路46号 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 (“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及《世界电影史》所评20世纪中国最杰出导演蔡楚生等人之展览馆 )

△金平区永平路1号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台湾银行旧址


△金平区民权路95号  大埔会馆△ 汕头存心医院旧址

△ 金平区存心公馆

△ 存心公馆入口处

△ 存心茶艺馆 - 首层

△ 存心学茶艺馆 - 二楼

△ 存心茶艺馆 -二楼

△ 玄关

△ 理事大厅

△ 理事休息间

△ 旧时会议厅

△ 旧时会长办公室

△ 存心文化展厅

△ 存心公馆 - 三楼

△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部分骑楼

小公园开埠区的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破旧不堪,甚至不少建筑已成为危房。建筑是立体的乡愁,留住的是人文与历史。对历经沧桑的骑楼的修复,实则是对一代人回忆的活化。近两年来的修复改造工作“修旧如旧”,对骑楼群外立面进行修复。精美的修缮使得这一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得以重焕新生,也唤醒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百载商埠”的历史记忆。


▲湘桥区 潮州府城骑楼

▲饶平县 黄冈骑楼

▲普宁市 洪阳城骑楼

▲ 榕城区 中山路骑楼

二、炮楼

过去潮汕几乎村村有炮楼,它形似碉楼,诞生于清末动乱、军阀混战乃至日寇侵华这段动荡时期,潮汕炮楼与开平碉楼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前者主要用于防御,又同时兼蓄物、暂居之用,而后者主要用于居住。

潮汕炮楼的单层面积较小,易守难攻。其跨度小结构强度大,通体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面对土炸弹之类的轰袭,亦可巍然不动。炮楼四周有枪眼,可瞭望并射击。


▲潮阳区铜盂镇铜钵盂村炮楼

▲潮阳区谷饶镇新厝村

▲潮阳区铜盂镇潮港村

▲潮阳区铜盂镇屿南村

▲潮阳区谷饶镇大坑村

▲潮阳区铜盂镇埠头村

▲普宁市下架山镇和寮西山村

▲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新乡炮楼(旁边就是《世界电影史》所评20世纪中国最杰出导演蔡楚生之故居)

▲金平区海滨路中段北侧的崎碌炮台(楼)

 
三、洋楼

城市乡村都有分布,主要用于住宿,洋楼融入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较多。

▲普宁市占陇镇玉溪村炮楼

▲澄海区凤翔街道东湖社区鹰楼

▲潮阳区谷饶镇上堡社区五常里小可楼

▲揭东区磐东街道乔东社区兰香楼

▲普宁市大南山街道灰寨村炮楼

▲潮阳区和平镇下寨社区东观楼

▲湘桥区太元路瀛洲大酒楼

▲湘桥区太平街义井巷25号雪居(民国著名百货商号“吴祥记”的创始人吴雪薰所建)

▲湘桥区风采楼


▲湘桥区官诰巷洋楼




▲湘桥区木棉公馆

▲湘桥区载阳客栈


湘桥区中山路萼庐


▲湘桥区下东平路 约园

▲湘桥区宰辅巷16号洋楼



5潮汕祠堂十八样
潮汕有“祠堂十八样”的说法,其实最基本的两种形式:
一种为二落式,俗称“二厅一天井”(①);

▲榕城区炮台镇塘边村 祠堂

▲潮安区彩塘镇从熙公祠 二落

一种为三落式,俗称“三厅二天井”(②),其中以三落式最为典型。
▲潮安区庵埠镇外文里村 杨氏家庙 三落
其他多数通过这两种基本形式来变化(③)
有的以横向发展,增加两边的从厝和花巷,在花巷做过墙亭处理,形成有“四厅相向”的格局。
▲  榕城区地都镇邹堂乌美村郑氏祠堂 二厅一天井加两从厝
有的以纵向发展,在天井增加拜亭。二落式在大厅前,天井中间增加拜亭最为普遍。拜亭一般刚好处在祠堂的中心位置,它的装饰非常精美,华丽,设置也非常讲究。
▲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祠堂 二厅一天井加拜亭


▲  潮阳区棉城耀明书院 二落 同时纵横发展 加拜亭和二从厝

大厅是祠堂最为重要的地方,正中悬挂有堂匾,安放有大神,香案及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逢年过节或祖宗忌辰,儿孙就要开龛门祭拜。祠堂作为族人聚会,祭拜,议事,协调族人予盾的场所,表现出了具有潮汕特色的祠堂文化。

▲潮阳区海门镇羊氏祖祠

▲庵埠镇薛陇家庙(名臣薛侃)

▲宝陇青窗祠 明代户部尚书林熙春家祠 

▲丰顺县留隍镇口铺村 润亭公祠

▲揭西县凤湖大寨杨氏祖祠

▲揭东区云路镇陇上老寨泰华祠


▲潮阳区棉城萧氏祠堂

▲普宁市占陇镇浮屿村林氏祖祠

▲潮南区峡山街道沙溪村周氏宗祠

▲榕城区渔湖镇长美村袁氏祖祠


 

内饰


潮汕民居的装饰

潮汕古民居极其注重建筑装饰,不仅装饰的工艺手法、类型多,有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等;而且装饰的范围广——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到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
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
五行山墙
潮汕标志的建筑样式——五行山墙
有道是:徽派建筑认马头墙,潮式建筑认五行山墙,闽南建筑认燕子尾,广式建筑认镬耳山墙。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下五行山墙:
潮汕乡土建筑的山墙处理在我国众多地域建筑独具特色,俗称“厝头角”,它的形成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学说中,人为地将山峰按形态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金者头圆而足阔,木者头圆而身直,水者头平而生浪,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者头尖而足阔 ,土者头平而体秀。有人简单概括为:金木水火土、圆陡长尖平。潮汕工匠根据这些演变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种基本形式墙头,随着处理的变化,还衍生出古木星、大北水星、大土星等形式。这些形式采用,工匠根据建筑物所在的方位、地型、地貌和周围环境与厝局,结合宅主人的生辰八字,要按照符合五行相生法选定山墙脊头的处理方式。如主座方位坐北,即坐“水”,那么山墙可用“金”星墙头,“金”生“水”为吉;若坐东,即坐“木”,山墙可用“水”星墙头,“水”生“木”为吉。依据相关的吉利关系,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北为水南为火,因“水克火”对水而言,火被“克出”属吉,主座使用火星及水星山墙,坐东朝西的建筑,东为木,西为金,因“金克木”对金而言,木被“克出”属吉,主座使用木星与金星墙头。坐西朝东的建筑,西为金、东为木,因“金克木”对金而言,木被“克出” 属吉,主座可使用金星及木星的山墙。五行的生克关系,以“生入”、“克出”、“比和”三种关系为吉。
▲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村明添公祠厝角头(山墙)

“厝角头”的装饰重点集中在上半部。流畅的板线模线沿左右两边倾泻而下,线与线之间留下一个个被称为“肚”或“板肚”的装饰空间,用凹凸变化形式线段,以突出建筑物的立体轮廓,有的用彩画、灰望或嵌瓷作为装饰。“肚”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花鸟肚”,“山水肚”,“人物肚”。而“厝角头”正中下方成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纹即“楚花”。也许这种图案本来就源于楚文化的影响,其造型与楚漆器中循环飞动的纹样极为相似。采用这些装饰后,使潮汕传统建筑原本比较简单的“厝角头”有明显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丰富了潮汕传统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

▲金式厝角头——圆而足阔,无棱角

▲木式厝角头——较为高且直,有棱角

▲水式厝角头——平而生浪


▲火式厝角头——尖锋或三角,足阔

▲土式厝角头——方平而体秀

金生水式的厝角头

举例:村落民居与五行山墙

序号

城市

所在县、镇、行政村

村落名称

山墙形式

1

汕头市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前美村

金、木星为主

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村

程洋冈村

金星为主,祠堂

采用火星

金平区鮀江街道

鮀东村

金星为主

濠江区马滘街道凤岗社区

凤岗村

金、木星为主

2

潮州市

潮安县龙湖镇市头村、凤尾村

龙湖寨

木星为主

潮安县古巷镇象埔寨

象埔寨

金、木星为主,

祠堂采用火星

潮安县浮洋镇高义村

高义村

木星为主

3

揭阳市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

泥沟村

金星为主,少数

为土星

榕城区仙桥办事处美西村

田东村

金星、木星为主

经济开发试验区渔湖镇长美村

长美村

木星为主,少数

为土星


在潮汕许多规模较大的民居,如“二落二从厝”,“三落四从厝”,“驷马拖车”,“百鸟朝凤”等都会釆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墙头。传统有规则,例如主座为“金”伸手或从厝则为“水”;主座为“金”,伸手或以厝则为“土”;主座为“水”,伸手或从厝则为“木”。分析起来,主要理由乃是方位及五行相生之说。我们还可看到在一组屋顶中,可“上”生“下”,主座生伸手或从厝,或“下”生“上”,使其相生不相克,则民居平安,人丁旺盛。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生入化为财”,“生出化为气”,都是为了吉祥如意,祈望财丁兴旺。

▲  金星墙头山墙


▲  木是与土星墙头


▲  木星墙头与垂带


▲  木星墙头


▲  水星墙头山墙


▲  水星墙头山墙

潮汕乡土建筑的墙头和沿山墙两边斜向的斜脊俗称“垂带”,一般做成深灰色,同时用凹凸变化形式线段,以突出建筑物的立体轮廊,有的用彩画、灰塑、嵌瓷作为装饰,采用这些装饰后,使潮汕乡土建筑原本比较简单的外墙有明显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丰富了潮汕乡土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使潮式山墙成为了我国众有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山墙装饰形式。

▲  金星墙头山墙



▲  金星墙头

▲  木星墙头与垂带



▲  大北水星墙头


▲  大北水星墙头与山墙

▲  水星墙头与山墙垂直

▲  土星墙头



▲  俯瞰土星墙头的澄海民居


知识链接:中国各地著名民居的山墙之别

  “金、木、水、火、土”五行厝角头

▲  潮式建筑的五行山墙

 ▲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


 ▲ 福州地区的马鞍墙

 ▲ 广式民居的镬耳墙



二、受天气条件影响形成的硬山顶

潮汕乡土建筑屋顶,在明代因受到闽南建筑影响,也有采用悬山顶,由于天气原因,潮汕夏季多台风,清中期以后,很少采用悬山顶,一般采用硬山顶。硬山顶屋面为“人”字形两坡屋顶一种形式,屋顶两坡交界处常以片瓦或砖铺砌成屋脊,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为使山墙形象更为突出,再沿山墙设置垂脊。潮汕民居采用的“硬山顶”屋顶比“悬山顶”屋顶抗风,防火的性能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雨淋腐烂。

潮汕民居,建筑有个明显特点是屋顶少有举拆举拆是确定屋面坡度曲线的方法,也就是说屋顶少有凹曲,多为直线人字坡,外表硬朗,有一种刚强美,容易与硬山顶山墙在造型上和构造上相配合。形成这种直线人字坡屋面的原因,从构造上说,潮式屋顶是在椽条(俗称桷片)直接承瓦,单面坡度常用一根或中二根,通常椽条跨几个步架铺定,由于一根椽条跨几个步架,屋面凹曲过大就会反弹而难以固定,且凹曲愈大,椽条反弹力愈大,固定就愈不容易,屋面陡峻要消耗材料,而且不利于瓦的固定。

此外,潮汕地处沿海地区,防台风也是房屋的基本要求之一,防风还要求房屋相对低矮,坡度平缓。但厝身低矮会影响正常使用和不利于通风散热,因而厝身降低受到限制,那么只能降屋顶,如屋顶降低太大屋面排水就成了问题,要再凹曲屋面,则会导致排水不畅而漏雨。在这些因素的相互制约下,潮式建筑屋面长期以来少有举拆多为直线人字坡,屋顶正脊基本也采用直线,这些建筑形成表现硬朗刚性美。

▲  俯瞰澄海区樟林南盛里,屋面为硬山顶,多为真线人字坡,展现硬朗刚性美。

为了突出门面和大厅的屋面效果,在大门、大厅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有的还垫起歇山顶,形成门面,厅面屋顶的丰富组合,屋面脊饰常用传统嵌瓷灰塑,使其轮廓高低伏,丰富多彩。

▲  普宁市流沙东街道郭厝寮村许氏五座祠,为了突出门面外观,在大门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丰富屋面组合,屋面脊饰用传统嵌瓷,丰富多彩。

▲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亲仁里,祠堂为了突出门面的屋面效果,在大门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垫起歇山顶,形成门面屋顶的丰富组合,使其轮廓高低起伏,丰富有变化。

▲  潮安区枫溪镇邱氏家庙,为了突出正面的屋面效果,在大门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垫起歇山顶,使其轮廓高低起伏,丰富有变化。

▲  南澳县康氏家庙,为了突出大厅屋面有变化,在大厅中间开间屋顶增添一对垂脊,有的还垫起歇山顶,形成与四周平直屋顶的丰富有变化。


▲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康寿里,硬山顶屋面,平而直。

▲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善居室,平而直的硬山顶屋面。

知识链接: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的区别

古代按规格来说,分别是:重檐庑殿顶 > 重檐歇山顶 > 庑殿顶 > 歇山顶 > 悬山顶 ≥ 硬山顶。按清朝的相关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都只能用硬山或悬山顶,不能越制。如故宫太和殿作为我国中国形制最高的宫殿,使用的便是重檐庑殿顶,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是重檐歇山顶,北京恭王府的银安殿使用的是单檐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则是中国古代民居常见的屋顶样式,其中硬山顶更适于东南地区多台风天气,故该地区民居的硬山顶要多于悬山顶。
为此我们将另开专题进行讲解,敬请关注。
在明清时期,庑殿顶乃至于重檐歇山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重檐庑殿顶多用于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重檐歇山顶是潮汕地区最高规格的殿顶,代表作有揭阳学宫大成殿(中国现存第二大孔庙)、海阳儒学宫大成殿、潮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及大悲殿等。

▲  揭阳学宫 大成殿 重檐歇山顶

▲  海洋儒学宫 大成殿 重檐歇山顶

▲  湘桥区 广济门城楼

▲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

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在潮州,过去几乎不见戗兽的。
明代中期以前,初入潮汕的先民在建造民居时多使用悬山顶,后在不断地总结中意识到硬山顶更有助于抗台风后随逐渐弃用悬山顶。


三、潮汕民居的标配:前埕、后厝
潮汕乡村聚落民居建筑,继承了我国中原汉式合院式建筑传统,并结合潮汕当地气候与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筑总平面布局,多采用南北朝向而坐北朝南,通常由接近方形的矩形或长方形院落式(也称天井式)建筑构成。整个建筑由二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外埕”也称“前埕”,后半部分为主座建筑,也称“后厝”;以前埕后厝为基本构成的平面形式,先入前埕,经过后厝的入口大门再入后厝,形成了“前埕后厝”的总体布局。

▲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前埕


▲  潮阳区某村下山虎外埕

▲  普宁市某村下山虎外埕


▲  澄海区东里镇前美村文园小筑

▲  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四点金外埕

▲  澄海区东里镇某祠堂外埕

▲  潮安区龙湖寨公埕

“前埕”俗称外埕,在潮汕有一定规模的建筑条件允许的都有设置,它通常取主座建筑的宽度为长度,深度较浅,埕面一般用贝灰砂土打夯而成,也有用石材铺砌而成。前埕一般设有三面围墙,主座建筑大门对面围墙一般采用加高作为“照壁”,左右设有二座门楼,俗称“龙虎门”,主座之左称为“龙门”,主座之右称为“虎门”,也有在正面设一座门楼的,这便围合成一个“前埕”;有的前埕没有设围墙,单独做成一个阳埕,这样形成建筑的前奏部分。

▲  潮安区凤塘镇“淇园新乡”

▲  澄海区樟林“南盛里”


 “后厝”也就是主座建筑,在前埕之后,一般与前埕长度同宽,由中轴线的主座建筑与左右对称的从厝或其他配套建筑组成。这种建筑布局在潮汕乡村聚落随处可见。规模较大的如澄海隆都前美“永宁寨”,上北村“七落”,樟林“南盛里”,普宁洪阳“德安里”,潮安凤塘“淇园新乡”等。规模较小的如潮安砂溪“大夫第”,彩塘“仰德里”,“佑杰公祠”,澄海莲下程洋岗“蔡氏宗祠”,潜溪“思成大厝”等建筑都是釆用这种建筑布局。

▲  潮安区沙溪镇大夫第

▲  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中寨

▲  澄海区莲下镇潜溪村“思成大厝”

▲  潮安彩塘“佑杰公祠”


四、门楼

潮汕地区面临南海,背靠大山,历史上曾有山贼、海盗、倭寇剽掠村市,加上宗族相争,军事相夺,官兵侵扰,一般村寨都以寨墙围护,饶平所城保存有城门与城墙,潮安龙湖寨也保存有寨门,民居也比较规整、严谨,外墙极少开窗,形成外封闭的立面造型特征,潮人习性有炫耀一面,反映在建筑外观上,不单单满足于外封闭的立面造型,而非常注重门面,重点突出门楼的处理。

▲  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门楼



▲  饶平所城城门

▲  惠来县静海镇大尼庵

▲  祠堂主座的凹斗门楼

门是居处与外界之间的出入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有房屋建筑就有门,门户可以沟通内外,同时也具有保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它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入侵,使内部得以隐蔽。的确,门户的设置可以控制出入,作为 内部空间与外 部空间的连接点,或是空间序列之间各个层次的连接点,门的这些作用在潮汕也和我国的传统建筑一样,表现得相当精彩。

▲  湘桥区甲第巷资政第凹斗门楼


▲ 火巷凹斗门楼

▲ 潮安区龙湖古寨许氏宗祠凹斗门楼


▲  大夫第石作凹斗门楼

▲  潮南区铜钵盂村门楼

▲陆河县水唇镇吉龙车田村门楼

▲陆河县水唇镇吉龙后洋坪村

▲  陆河县水唇镇高峰村莲心湖门楼

   作为出入口的门户,在潮汕也叫做“门面”,这说明人们对于门的经营十分关注和用心,门的形态既反映潮汕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现出潮人的理念和追求。在潮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门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门的形制和装饰也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折射着礼制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所谓“门第”观念,而“旌表门闾”的做法,不但可光耀门庭,而且还起着倡导世风的作用,这些在潮汕传统建筑营造中表现相当突出。

▲ 金平区外马路同文学堂


▲  榕城区太史第(明末首辅郭之奇故居)石作凹斗门楼

▲  榕城区地都镇邹堂乌美村科甲世家

潮汕乡土建筑的大门的处理是非常独特的,按位置分,一般分为围墙大门(院落大门)和厝座大门,围墙大门形式较多,按门的形式来区别,可分为线型式、门楼式、牌坊式三类

▲  折线型围墙大门

▲潮南区两英镇柳厝园


▲  重檐门楼的围墙大门

线型式大门有直线型和折线型二种。直线型围墙大门一般都带有假檐,其线型有平直、也有凸出的。折线型即围墙大门上都为折线或曲线,它有四种型式,与山墙墙头一样,是金、木、水、土四种型式,一般没有火式。

▲  风水歪门

▲  濠江区澳头村 与主座不同方向有风水讲究的围墙大门

▲  湘桥区 宰辅第门楼

▲  火巷凹斗门楼

门楼式,即在围墙上部升高并加屋顶和脊饰,在处理时往往与围墙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门楼式,常见的形式有单檐式,即在围墙大门上加屋顶;垂檐门楼式即屋顶为重檐。

▲  装饰八卦图的木栅门

▲  装饰八卦图的木栅门

▲  悬有忠武世家门匾的大门


▲  大夫第凹斗门楼

牌坊式有二种形式:一种为三间形式,一主两次,正中为大门,两侧做成实墙;一种为正中为三门牌坊,两侧为围墙。

▲庵埠文祠牌坊式门楼,位于潮安区庵埠街道柯陇(官陇)村,由柯陇籍明代户部尚书林熙春,并省府县众多官员联名倡创,本地陈、杨、林诸大姓集资兴建。


潮州府的牌坊:自明代以来,单潮州市就建有牌坊143座,全潮汕牌坊总量在250座左右,分布在城乡各地,其中以城区太平路的牌坊街最为壮观,共有45座,其余散落在城区街巷和城外,2004共修复古牌坊22座,新增“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2座牌坊。

▲旧时府城牌坊街



▲  榕城区地都镇邹堂乌美村牌坊 郑旻,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二甲八十一名进士 曾任广西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

▲ 燎原镇泥沟村牌坊


▲ 榕城区炮台镇桃山村百岁坊,该村谢学圣于康熙庚子(1720)中解元,全村出仕知府者一人,知县十二人。


▲  普宁市南溪镇下尾王村节孝坊 为监生王学庠之母杨氏奉旨建在下社下尾寨”匾额下横梁为各级官员联名。最下一横梁刻“杨氏,处士王元长之妻、岁进士杨讳耀春之孙、庠生杨讳灼坤之女、宋礼部尚书王讳大宝一十八世孙庠生王讳雷阳之媳、太学生王学庠之母。”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

▲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桑浦山下的风门古径牌坊

民居内部各种门
▲普宁市军埠镇大长陇村 四点金厅井之间常见的进屏门或前进屏门
▲普宁市军埠镇大长陇村 四点金大厅常见的闪门
▲潮汕地区某地民居 子孙门

▲府城区甲第巷李厝的“双抛门”

▲  常见月门 普宁市南溪镇新溪村

▲揭西县灰寨镇新宫林村月门

▲湘桥区东安里三横 太丘旧家

▲  开偏门类型 普宁市南溪镇新溪村

▲潮汕园林常见的瓶门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卓峰山房

▲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八角门

▲澄海区东里镇樟林西塘内的门

▲潮安区龙湖古寨庭园月门

▲潮阳区铜盂镇明安里 子孙门相通

五、凹斗门楼的装饰

潮人营造建筑,不论是宫庙祠堂还是民居,人们喜用凹斗门楼,明代以前常采用木作门楼,清代以后大部分采用石材,也有采用石与打夯灰砂土相结合,其中石材最具特色。它在我国以木结构为体系的建筑中独具一格。它的门框、梁架、立柱,凹斗四周墙壁,均模仿木结构的形式,全部构件仿木结构用榫卯联接和紧固,构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石门楼。这种采用纯石结构营造的门楼,在我国各地域的建筑中是独特的。就是与潮汕毗邻、文化相近,同时又盛产石材的福建闽南地区建筑也多用砖、石相间来营造门楼。

▲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仙槎古寨的风水池

▲  龙湖区外砂街道谢氏宗祠木作凹斗门楼

▲  澄海区莲上镇岱祖公祠石作凹斗门楼(清嘉庆)

▲  潮安区龙湖寨许氏宗祠木作凹门楼(始建于明代)

   潮汕建筑的凹斗门楼,一方面以适应当地防雨、防晒、防台风和防盗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可以产生虚实、明暗对比,加强中轴,也为雕饰和灰塑彩绘等传统民间艺术提供空间。祠堂、民居门楼一般一间、三间二种,一间一般设置大门一个,三间的有设大门一个,也有设三个门,三间的设置有喷水柱,柱子高昂挺拔,上多用斗拱叠斗梁架之类,常有石木雕装饰。民间工匠技艺超群,构思巧妙,在承重的横梁一般用浮雕,不承重或少承重的构件多用通雕和镂空雕,使之既美观有变化又满足结构使用安全。四周墙壁常刻有名家题写的额匾,楹联石刻;或雕刻有吉祥图案、戏剧故事、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的石雕灰塑装饰。

▲  潮安区宝陇村林氏家庙木作凹斗门楼

▲  澄海区莲华镇伯木公祠石作凹斗门楼

▲  潮安区庵埠镇文里适园大夫第石作凹斗门楼


▲  潮安庵埠文里适园大夫第石作凹斗门楼

▲  榕城区渔湖街道袁氏家庙凹斗门楼大门匾额与石鼓

▲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村明添公祠门楼与字画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门楼

▲  澄海区冠山书院石作凹斗门楼


六、门匾
门楼之上最能引人注目、最能体现宅主的身份和文化取向的是门楼上方突出的门匾字。
①潮汕民居门匾的文化类型
南宋羊欣《笔阵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古时潮汕民居门匾多以姓氏郡望、历代名人先辈有关信息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当代则多以住居环境、立志自勉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这里显而易见的是现代潮汕人的移民色彩、姓氏郡望和宗族色彩淡了,家庭或个人色彩浓了。潮汕民居门匾所题之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姓氏命名。如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氏家庙”、“朱氏宗祠”、陇美村的“黄氏家第”等。榕城区的丁府(清代江苏巡抚、船政大臣丁日昌故居)
第二类以郡望为题。即家族所出郡望之地,如陈家常见的“颍川旧家”,杨家常见的“弘农旧家”、李家常见的“陇西世家”、黄家常见的“江夏世家”、许姓常见的“高阳世家”等。
▲惠来县周田狮石村祠堂门匾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门匾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的门匾
▲ 潮阳区棉城某村民居
▲湘桥区古城内府第门匾
第三类以先辈或名人有关信息命名。本人或先辈取得科举功名,做过官,功绩显赫或是品德高尚等,建造宅第时便以其相关信息命名,与我国一些地区的“弄虚作假”现象不同,潮汕此类门匾皆可于正史追寻其人,门匾一般亦由朝廷大员书写,以科举称号命名的门匾如潮安县金石镇仙都村的“状元第”(明代嘉靖朝状元林大钦故居)、揭东县登岗镇浦厦村的“解元第”(明代嘉靖朝解元胡一化故居)等;以官称谥号命名的门匾如潮州府城湘桥区甲第巷上的“资政第”“大夫第” “外翰第”“儒林第”等;潮安区龙湖镇龙湖古寨里的“姚探花府”(广东第一位探花郎姚宏中.1214年)“太卿第”“方伯第”(此处方伯即是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御倭名将、广西左布政使刘子兴,系二品官职)“绣衣第”(侍御史),澄海城区的“观察第”、莲下镇蔡寮村的“荣禄第”,榕城区的“太史地”(明末首辅郭之奇故居)、“光禄第”等;以战功战绩命名的如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的“建威第”(云南提督黄武贤故居),揭阳市区的“昭武第”、“威武第”,惠来县葵潭镇的“将军第”(翁照垣故居),南澳县深澳镇“振威第”(广东水师提督洪名香故居)“军门第”等;以先祖高尚品德命名的门匾如杨姓的“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张姓的“百忍家风”等;以先祖出生地命名的门匾如潮州市区甲第巷的“龙游衍派”(袁氏入潮始祖、宋代兵部尚书袁琛为浙江龙游县人)等。
▲潮安区龙湖古寨府第门匾



▲湘桥区古城内府第门匾
▲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村大夫第
▲澄海区樟林德茂内大夫第

▲金平区桑浦山下的沟南许地尚书里,因本村籍许应暌首任兵部左使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又升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而得名。“广州第一家族”高第街许氏正是从这里迁出。

▲潮安区状元第 明代状元林大钦故居

第四类以儒家教化命名。亦体现潮汕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如一些潮汕祖祠两侧花巷门匾“礼门”和“义路”、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寿康里”内的门匾“修身”等。再如园林书斋常见的: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儒林第”、“退一步斋”、“思斋”、龙湖古寨里的“文翰第”等。

▲潮阳区棉城耀明书院

▲澄海区莲花镇上墩村寨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张氏本祖祠

▲潮安区古巷镇象埔寨

▲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书院

第五类以美好愿望命名或寄托主人的闲情雅致如澄海樟籍村的“焕美园”(夫妻名各取一字);榕城区新泰兴的“延庆第”、榕城区渔湖镇长美村的“长美门”、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永宁寨”、“寿康里”等。又如龙湖古寨的“友竹居”“梨花吟馆”“抱经舍”“兰后斋”“雨花精庐”等。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卓峰山房门匾
▲潮安区龙湖古寨门匾
▲榕城区渔湖镇长美村(吏部尚书即北宋重臣袁琛,被贬官潮州刺史后终老潮州,其第三子袁熙是北宋揭阳立县后第一位进士,亦是长美村开基祖,长美村历代登进士者达11人,举人23人,监生35人,贡生30人,廪生1人,庠生57人,正二品及以下职官59人)
▲澄海区樟林德茂内(内,即“家里”,德茂内指陈德茂的家)

▲澄海区东里镇梓青别墅残落的牌匾

七、照壁

旧时,人们认为屋中会不断有鬼来访,又据说小鬼只会走直线,不会转弯,因此人们便在大门或者大厅前修上一堵墙,以便阻断鬼的来路。

另又有一种说法,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于是为了避免气直冲厅堂或者卧室,人们便在房屋大门(或大厅)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又不能封闭,因而形成如今的照壁。

照壁通常由砖堆砌而成,分座、身和顶三部分,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照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照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泥塑或嵌瓷。

▲揭阳学宫(中国现存第二大孔庙)门前照壁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照壁

照壁的泥塑或嵌瓷一般以飞禽走兽等图案为题材,常见的有麒麟、狮、仙鹤、象、梅花鹿、龙、虎等。图案有简有繁,这些装饰一般处理成平面或浮凸的形式。还有一些照壁结合地形进行布置,如傍水时,就把照壁和建筑物放在水面的一边,在照壁上开设漏窗,既能通风,又能通过漏窗欣赏水景。

▲普宁市洪阳城北门李氏“老祠”前的照壁

▲普宁市洪阳城南门方氏“老祠”前的照壁。

照壁分成很多等级,以表现门第显赫,官邸常用“麒”作为题材。若照壁要嵌麒麟,这是有讲究的,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如若越制违规,当地官府有权拿之问罪,轻则责令拆除,重则要受刑罚。由于麒麟是吉祥物,不能真正的跪所以只能用前脚弯曲、后脚作或蹲或坐的姿势来表示跪的级别。

照壁上除了有代表官阶大小的麒麟之外,一般还有代表着各种寓意的八仙法器。由于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恶、邪正观念,能够给予世人多种启迪,人们也可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用八仙所持的八种法器,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万能的法术。因此在照壁上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

照壁题字内容,四字题辞最为常见。有书写家规的“清白传家”、“吉祥之家”等;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写吉祥的字句,如院落朝东则照壁题书“紫气东来”,朝南的则在照壁题书“彩云南现”等。照壁也有题写“寿”、“禄”、“福”等独个大字,或是在照壁上绘画,题诗赋词,各具风格。

▲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陈氏家庙照壁

▲ 濠江区礐石街道珠浦村的麒麟照壁


▲湘桥区西马路原有清代建筑郑氏宗祠,宗祠正门前有外埕和麒麟照壁,后来郑氏宗祠改建为邮电大楼,细心的朋友已注意到其是单脚跪

▲普宁市洪阳城北门李氏“老祠”前的照壁,有说法是,此“太阳”代表先祖,麒麟是子孙。祖先是后代的源头,他们的光与热,庇佑着子孙成长。其他分支祠堂,太阳只挂在天边一角,或露半面或全现。 中间或塑麒麟,仰望红日,不忘先人养教,踏着八仙神器、刚健威武、直上青云,光宗耀祖。

▲普宁市洪阳城方氏三房祠照壁
▲榕城区地都镇邹堂乌美村郑氏祠堂照壁


八、逐水而居的潮汕人


▲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的荷塘


Δ讲究山环水抱的潮汕老厝

▲澄海区东里镇前美村陈氏祖祠前的池塘
▲  澄海区冠山书院前的池塘









▲潮安区龙湖古寨池塘祠堂前的风水池
▲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村仙槎古寨的风水池

▲揭东区地都镇枫美村池塘

榕城区地都镇邹堂乌美村


▲澄海区隆都镇宅头村

▲榕城区榕东街道钟厝洋


▲揭西县灰寨镇新宫林村

▲揭东区榕城区炮台镇南潮社区池塘

▲伴水而居 潮南区成田镇盐汀村
海与民居:盐汀村真可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包括中国电影事业创始人郑正秋,影视歌巨星郑少秋。曾任全国人大二届、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二届委员、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的金融家郑铁如。中科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郑儒永。土木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郑国忠。江苏省徐州市原副市长郑友强。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广东省人民医院泌尿系统专家郑祥光等。
▲伴水而居 潮南区峡山街道东沟村

▲榕城区登岗镇白宫村

▲普宁市梅塘镇安仁村 

▲普宁市梅塘镇大东山村

揭阳市炮台镇南潮村

▲饶平县海山镇浮任村

▲韩江边的潮汕村落

▲南澳县后花园村 面朝大海

九、前榕后竹——成德

潮汕一些古老的村庄,村前的寨门边或池塘畔往往种着榕树,这些榕树树龄一般与所在村庄年龄一样长;而村后的水渠边,则种着成排的翠竹。这种“前榕后竹”的村庄布局受到潮人推崇。如樟林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创寨时,就环寨种了不少榕树。直至上世纪90年代,在古港的垂庆里、堆顶等地仍可见到遗存古榕;又如莲华镇的霞寨村,村前的池塘边就有3棵榕树,植于明天启元年(1624),是霞寨村建寨时种植的,树龄已达380余年,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潮人称榕树为“成树”。成者,事业有成之意。在村前种几棵榕树,寄托着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老者健康长寿,后生事业有成,如成树一样,蓬蓬勃勃,长盛不衰。而潮语中,竹与同音,竹子又是虚心、有节、根固、耐寒和随遇而安的代名词,潮汕人崇善德行,而竹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便为潮人所欣赏和效仿。在村里种竹,是希望全村一代代人像竹子一样做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长期朝夕相处,榕树和竹子已被人格化了,一些地方,人们将一些上百年老榕树视以为神,在它面前倾诉心声、许愿祈福。

▲澄海区莲花镇上墩村寨门榕树

▲澄海区莲华镇林畔村村头古榕

▲潮汕地区村口、寨门常见榕树

▲广东省首位榜眼、宋代礼部尚书、潮汕先贤王大宝七世孙王天佐(明朝进士)开基的南溪镇下尾王村

▲澄海区程洋冈

▲金平区沟南许地

▲潮安区庵埠镇村落



▲  普宁市南溪镇下尾王村 门口的凤凰树和榕树
十、天井与巷
潮汕乡土建筑有外封闭的特征,一般朝外开的窗户小而少,为解决采光、通风,大都建有天井。天井的作用,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养气”,从建筑功能来看是为了采光、通风,同时提供室内外交融共享空间。

▲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天井


▲  潮安区庵埠镇宝陇林氏家庙的后天井

传统的观点认为天井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阳宅摄要》中曰:“天井厅一宅之要,财禄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槽,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养。”这里要求天井端方平正,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所以被看作是财禄的象征,还因为它是排水之所。水在传统文化中是与“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宅经纂》中曰:“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财留而不去也。”所以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流而去的,而是屈曲绕行的,以表明家财聚而不散去。

▲  榕城区渔湖镇袁氏家庙的前天井

▲  澄海区程洋岗杏园书屋的天井一角


▲  湘桥区某民居天井 栽花

▲  湘桥区某民居天井

▲  湘桥区千庭茶舍天井

▲  澄海区某民居天井

潮汕乡土建筑的天井,它按照传统习惯处理,但又非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天井设置一般不大,平面进深与宽度之比,通常一般在1:1与1:1.4~1.5之间,也有较大者达1:2,面积大都在二三十平方米,大的也就是三五十平方米,极少有超过百平方米。讲究的用条板石砌成,一般的也有用贝灰砂土打夯、贝灰浆抹面。沿天井四周设置明沟,再从一侧修暗沟。这样,雨天收屋面雨水至天井,沿四周明沟,收至一侧暗沟排出,这样的设置既能排水又能满足风水的讲究,一般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能直泄而去的,而是屈曲绕行,以表明家财聚而不散去。同时,天井讲究端方平正,以美生气,体现阴阳交媾之美,潮人厌弃大而不当,讲究儒雅与精巧。

▲  饶平区某村天井-过节

▲  东里古寨天井

▲  湘桥区 府城民居天井

▲ 澄海区莲下镇金兰书院 天井

▲澄海区民居 天井的童年

▲龙湖区民居 天井下的恬静

▲湘桥区民居 天井 晚饭


▲湘桥区 府城民居 彭城旧家 燕临庭

▲  湘桥区 府城民居天井

▲湘桥民居 慢居 望天井



▲  湘桥区 府城民居天井


▲  龙湖区某村民居天井

▲  湘桥区民居-慢居天井

▲  澄海区冠山书院沐澜园茶舍

▲  湘桥区某民居天井

▲  澄海区隆都镇陈慈黉故居善居室火巷(窄天井)与水井

民居中的天井前方一角通常挖有一口水井,大型的民居水井一般挖在从厝花巷、后天井。在天井中它没有像北方四合院中的庭院常种有乔木;而是通常摆设有莲缸、花盆,种上莲花、兰草、石榴等花草,有的养有金鱼,营造一个小环境,优雅、恬静。潮人特别喜欢在天井用大缸种养莲花,缸面浅水里或再养一些小金鱼互相映衬。每当盛夏到来时,莲叶便婷婷玉立,撑起一片遮荫凉意,为暑热带来一份清爽。而莲花更是绰约多姿,各露芳华,香远益清,每逢亲戚朋友来到,摘莲花冲水待客,解暑消热,凸显一种民情。在这种环境中的潮人,才能渗透着以儒雅为民性的心理,才能保持那种讲究精细,按部就班地酌斟品味工夫茶和从容不迫地弹流水行云般的潮州弦诗的心理。在过去,潮人相信世间有邪恶的存在,也相信邪恶可以驱除。人们将这种信仰凝聚在石榴花之上,这朵石榴花所向披靡,妖魔鬼怪均须回避,这朵石榴花火红艳丽,象征美好的未来,寄托着潮人的幸福期望。因而,在潮汕乡土建筑中,不论是天井,火巷,后包天井一般都会栽上一两盆石榴花。潮人对石榴花的使用,也可谓是淋漓尽致,生活之中不论是红白事,凡是涉及祈祷吉祥,驱除邪气的都会摘上一朵石榴花。比如小孩受到惊吓,就会用石榴花蘸清水象征性挥洒,以驱走邪气。看望探访病人或者参加亲友丧事,回来之后也要洗一下石榴花水。为拜神明的贡品,婚嫁,长辈庆寿的礼物等等,也会附上一支石榴花,表示辟邪趋吉。

▲  榕城区渔湖镇袁氏家庙的后天井

▲湘桥区府城中山北路附近的大夫第天井

▲湘桥区 民居 仁贤坊天井


▲金平区外马路同文学堂 天井 埕 院

▲  潮安区龙湖寨方伯第火巷(窄天井)

▲  潮阳区金灶镇前洋村福安里火巷(窄天井)

▲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陈氏家庙的巷子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巷子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廊道

这些与我国的各地的庭院式建筑有着较大的差别,同样的天井,浙江东阳明清住宅天井大都是上百平方米左右的,这些住宅都为二层建筑,不见得能显示广阔。徽州民居同样为二层建筑,它的天井小,仅有一二十平方米,它是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式制形成的“四水归堂”,民间流行的说法是按徽商那种聚财,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型心理设计的,显得过于窄小。潮汕乡土建筑的天井,面积不大,都是两、三十平方米,大的也极少有超过几十平方米,讲究的是儒雅与精巧、同时通过将天井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并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使传统建筑的生态哲理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得到充分展示。


▲  澄海区樟林德和里大夫第天井与莲缸

然而,在这里展现给人们的远远不只是这些。在这里人们可品味天井(庭院)的自然美与厅堂的人工美的相互结合,光线的明暗,环境的动与静,色彩的浅与深,门户的开与闭等对比手法,构成了极富韵律的空间过程,又具有十分含蓄的无限幽静的意境。在晴天,人们在这里可看到光线投在天井所产生光影效果,天井四边建筑投在天井的阴影,随着时间变化,阴影随时移动,或多或少,或少或多,变幻多端,叫人喜爱,人们从中看到时辰变化的踪迹,有一种明显的动感。直至现代化的今天,还可以看到一些年长老者,利用这些在计算一天中的时辰。在雨天,人们坐在廊下或厅内,看檐头瓦口滴水如注似珠帘张挂,淅淅沥沥的雨水声,三两知己摆上茶具,品赏潮汕工夫茶,此时此景是无法用言语或笔墨能状喻的。

▲  潮安区庵埠镇莫陇振福兴主座与反照间外埕(天井)与水井

▲  澄海区程洋岗杏园书屋的天井一角

▲  湘桥区民居燕临庭天井

▲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陈氏家庙天井

潮汕乡土建筑有外封闭的特征,一般朝外开的窗户小而少,为解决采光、通风,它又有内开敞的特点,庭院内部则以厅堂、天井与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用开敞的厅堂来解决采光、通风。这种以天井为中心,结合开敞的厅堂和畅通的通道,构成通透的内部布局,宜于通风透气,且有利内部的互相联系。在大型的民居中,则多采用天井通风、采光方式。主座的采光、通风,靠中间的天井来取得。两侧的从厝和后包,则通过从厝和后包与主座的山墙和后墙之间形成的窄长的侧、后天井来解决,这些贯穿全宅前后、左右窄长的空间有效减少夏季烈日曝晒,同时又为采光通风提供条件。采光最容易解释,从厝和后包面向侧、后天井,采光就解决。通风方面按通常一般在天井来风,它通过开敞的厅堂、穿过通道(八尺、格仔)进入侧天井后上升天空;无风时,一般天井气流上升,拖动侧天井的气流,经通道(八尺、格仔),进入天井;这种多天井的通风系统,不论在有风或无风的状态下,都能获得空气的对流,而造成阴凉通透的室内环境。民间常说(八尺、格仔)通道最好纳凉,就是这个道理。通常大家都喜爱这种类型的民居。


十一、过白

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间距的一种处理手法,要求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此做法称之为“过白”。

潮汕民居中的“过白”,在空间处理上,要求人站在龛前面向天井必须能看到天空,也就是看向前落时,厅堂封檐与前落的屋脊必须留有一定空间可望见天空,一般留有1.8~2.2尺的高度。

▲湘桥区宰辅第

▲ 潮汕古民居 泡茶

“过白”的要求与厅堂进深、天井大小、屋脊高低、封檐高低,都有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具体要求在冬至节季期间,坐北朝南的宅院厅堂正午要有太阳光直接照到厅堂中央。根据潮汕地区气候特点,这样既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满足风水的要求。

古人云:“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者,凶。”“屋宇黯黑、太阔太深、妖怪宅也。”这种设置能达到“阴阳平衡”的风水效果。解决宅院围与合的空间组合和营造“聚气”的环境,深为潮汕人所推崇。


▲ 潮州甲第巷资政第  从大厅看过白
▲澄海区樟林德茂内(内,即“家里”,德茂内指陈德茂家)大夫第


十二、乾梁

潮汕各地所建祠堂,厅上主梁(中楹)的中央彩绘有一个伏羲八卦图,也称为“乾梁”或“天梁”。下方加配有“子孙楹”,称为“坤梁”或“地梁”。

中楹上大而圆,圆形为天,子孙楹下小而方,方形为地。梁下常写有“元亨利贞”和“子孙昌盛”,元、亨、利、贞皆为《易》卦辞名:“元”指天地万物之本源,“亨”即通达顺利,“利”指顺利,“贞”即坚定不移,故而“元亨利贞”可释为乾坤奠定,万物兴旺,亨通顺达,坚固不移,同时彩绘瑞祥花草,祈盼吉祥顺利。


十三、地坪

潮汕居民建筑的地坪,宅院的外埕多用贝灰沙打夯而成,有的在大门前用条石铺成路。天井一般也用贝灰沙打夯而成,有钱的人家有的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天井四周设有明沟,以收雨水用。

▲ 金平区馆花宫地坪

潮汕居民室内的地坪多用传统的红方砖,地坪的铺设非常讲究,也有一定的隐喻。厅堂地坪铺成斜的“人”字形,隐喻有人气和人丁兴旺;房间地坪铺成“丁”字形,隐喻生男孩、添丁;过道的地坪铺成“田”字形,隐喻家有田地。

▲ 潮州莼园天啸楼底层客厅,可见黄氏后人于此的生活痕迹

▲金平区公园路的桂园 周恩来与邓颖超休息过的寝室



十四、嵌瓷
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是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物的装饰品或供欣赏的摆设,被誉为“永远亮丽的艺术”。

▲澄海区隆都镇前沟村渡口古庙上的嵌瓷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嵌瓷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的嵌瓷

▲潮汕某建筑嵌瓷

▲潮汕某建筑嵌瓷

▲潮汕某建筑嵌瓷

▲潮州天后宫

▲潮阳区棉城耀明书院

▲金平区沟南许地世祜许公祠嵌瓷

▲潮阳区铜盂镇洋美村明安里  

▲汕头市存心善堂 
十五、木雕
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作品极具匠心与奢华,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潮汕民居的木雕,己略黄公祠、古溪陈氏家庙和梅祖家祠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湘桥区己略黄公祠木雕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木雕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梁架“日常生活”人物木雕

▲  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木雕
▲  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木雕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中厅隔扇门

▲  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陈氏家庙隔扇门

▲潮阳区金灶镇东仓村旭园隔扇门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大厅梁架“神话故事”人物木雕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梁架“日常生活”人物木雕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大厅前檐廊梁架上木雕狮子装饰

▲ 榕城区古溪 陈氏家庙.大厅梁架上鳌鱼木雕装饰


▲  榕城区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斗拱

▲  南澳县深澳镇康氏宗祠.大厅前檐廊梁架上木雕狮座

▲  南澳县康氏宗祠.大厅梁架下木雕鳌鱼装饰

▲  南澳县康氏宗祠.大厅梁架上木雕夔龙花坯

▲  潮安区古巷镇象埔寨古祠木雕

▲  汕头市铜盂镇永兴里木雕一角

▲斗工(两帮师傅同时开工) 龙虎畔 榕城区关帝庙

“斗工”。民间起厝,常常请两班工匠,以中线为界,按左右分“龙畔”,“虎畔”,事先讲好的条件,互不窥视,各施其技,完工后,进行品评,优胜者可得额外奖金。这种机制激发了技艺发展,使清末年间潮汕民居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年代。图为揭阳关帝庙两班工匠做的八卦型藻井。

▲  潮州木雕作品

▲  仰德里.大厅隔扇门木雕装饰

▲ 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从熙公祠 梁架上精美金漆木雕装饰

▲  ▲ 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从熙公祠 檐廊梁架

▲  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从熙公祠 梁架上精美金漆木雕装饰

▲从熙公祠  大厅前檐廊梁架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木雕

▲ 深洋村梅祖家祠 木雕

▲ 潮阳区棉城某祠堂 木雕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 亲仁里张氏本祖祠 木雕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二房祠木雕


▲揭东区云路镇陇上老寨泰华祠

▲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村公祠 木雕

▲揭东区云路镇江氏家庙

▲  国家博物馆上的潮州木雕

十六、石雕
说到潮汕民居的石雕,从熙公祠和梅祖家祠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从熙公祠 潮州有句俗语“砂陇祠堂,下尾沈厝”,说的是极言建筑之精美。砂陇祠堂是指晚清时,南洋首富、马来亚侨领、潮安彩塘镇金砂乡人陈旭年(1827-1902年),在家乡修建的“资政第”。

▲  祠堂正面外观

▲  祠堂凹肚门楼


▲  门楼镂空石雕鳌鱼雀替

▲  精雕细刻石鼓底座

▲揭东区曲溪街道寨内吴氏家庙石狮

梅祖家祠的外观古朴、大气,整个前进建筑除两面山墙外,全部为花岗岩石结构件砌筑安装而成,所有花岗岩石构件均模仿木构件形式,仿木构造用榫卯联接和紧固,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石结构。祠堂凹斗门楼三开间、三门式,石壁肚起线、开光,门框也起有圆弧线,磨工精细,光洁照人,马面梁架有人物故事、宝瓶石雕装饰,梁下原有一对双面镂空石雕饰品,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青石上雕出,一个葡萄藤蔓缠绕的回字纹骨架上,一群老鼠在结满荔枝、葡萄丛中偷吃果实,每只老鼠动态各异、生动有趣,这件石雕构图匠心独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玲珑剔透、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潮汕石雕通透、精致的工艺特色。

▲ 梅祖家祠 大厅后槽梁架(局部)

▲  潮阳区谷饶镇深洋村梅祖家祠.从前厅看拜亭与大厅

▲  潮阳区谷饶镇深洋村梅祖家祠.从拜亭看前厅

▲  梅祖家祠.门楼倒挂石雕花篮


▲  现藏于“陈家祠”的梅祖家祠前厅镂空倒挂石雕花篮

梅祖家祠,艺人“打巧”技艺令人惊叹,而“打平直”技艺也一样精彩,令人叹服。单就祠堂各式各样的精美石柱,我们就可从中看到端倪,整座祠堂共有四十六根石柱,门楼有一对整石雕雕刻的檐柱,柱为狮脚花篮础,八花瓣型柱身,花瓣阴角起有圆弧线,在舒缓的凹凸起伏中勾勒出檐柱的轮廓,形成弧线对比和阴阳层次变化,突出表现圆润、柔和的特点。前厅采用一对八花瓣梭型金柱和一对起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它们都有花篮础。一刚一柔、一直一梭,不论在造型上、形式上,均给人以和谐与协调的艺术享受。拜亭共有八柱,内方外圆、四柱都有花篮础,以方圆对比,刚柔相济,在方与圆中求变化,追求和谐,显得温和内敛,大方安稳。大厅明间有四根金柱,用八棱梭柱,八棱型花篮础,起有装饰线和纹饰,前后配上方型边柱和檐柱,显示出优美饱和的造型,典雅大度的气质,突出大厅至尊的位置。纵观这些有圆、四方、花瓣、梭型等各式形状的石柱,加上各式各样形状的花篮础和柱头刻有的纹饰,人们可看到艺人通过打坯、打剥、粗凿、作细、斫口、斫细、磨光等工艺令顽钝坚硬的石头,在刀凿之下,变得柔顺又有灵气。这些精美石柱全部用手工打凿,做工精细、圆弧曲线、棱角线条,精细相间,并且磨得光滑如镜,真是令人叹服!


▲  梅祖家祠,门楼整石雕刻石柱与门楼肚石刻装饰

▲  梅祖家祠,门楼石刻装饰

▲  梅祖家祠.拜亭大厅各式石柱

▲  梅祖家祠.门楼整石雕的石柱础

▲  梅祖家祠.前厅的石柱础

石刻

▲  仰德里.门楼书法石刻

▲ 潮阳区铜盂镇永兴里照壁

▲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石雕

▲湘桥区己略黄公祠石雕

▲  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从熙公祠

▲ 潮汕村落常见石雕

▲ 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大门石狮

▲ 揭阳学宫石狮

▲龙湖区外砂镇深祖家祠 四点金+从厝 石雕


十七、彩绘、壁画、书法
内部装饰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称为“红桁蓝桷”;飞檐画栋上还要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走、历史人物故事等,彩绘、漆画色彩斑斓,造型生动形象,加上门棂、龛凳上大量的工艺精细、雕刻玲珑的金漆木雕,以及各种石雕、砖雕和灰塑等,往往使得整座建筑流光溢彩,充满艺术气息,如同进入一座艺术殿堂……

▲金平区老妈宫戏台


▲揭东区曲溪街道寨内 吴氏家庙成德堂

▲ 潮汕某地祠堂彩绘

▲ 潮安区龙湖古寨祠堂彩绘

▲湘桥区甲第巷府邸彩绘

▲普宁市某村祠堂彩绘
▲澄海区冠山书院彩绘
▲  揭西县棉湖镇郭氏大楼彩绘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村绵福里的彩绘

▲金平区岐山李氏宗祠 彩绘

▲  湘桥区古城民居彩绘

▲濠江区马窖街道凤岗古村南松轩壁画▲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卓峰山房壁画

▲普宁市大南山街道灰寨村民居壁画

▲龙湖古寨的建筑彩绘

▲庵埠文里 四点金从厝

▲潮阳区金灶前洋村福安里外埕围彩绘

▲潮阳区成田镇值德庐门楣彩绘 许梅洲作品

▲潮州博物馆金漆画

▲陈素德大长陇手绘作品 三山门的秦琼、尉迟恭;文臣武尉;门后八仙 

▲澄海区程洋冈彩绘字画 

▲揭西县凤湖镇杨氏祖祠
▲澄海区冠山书院
▲揭东区云路镇江氏家庙
▲揭西县棉湖镇溪头宫祠堂大门彩绘
▲潮汕民居门楼书法 陶百顾题


▲  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梁上挂有“鹗荐重光”牌匾,“鹗”义为奋,“荐”义同进,“言奋进可再得光宠也”。

▲  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悬有“文魁”牌匾,“魁”即魁首,犹言头等人物也。

▲  古溪陈氏家庙,拜亭挂有“硕德修龄”牌匾,硕义为大,修义为长,即意为“大德长寿”。


▲潮南区峡山街道沙溪村周氏宗祠 彩绘
▲普宁市某村民居 大厅彩绘

▲潮安区某村民居 大厅彩绘

▲潮汕民居彩绘
▲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华溪村民居门楼内侧彩绘




民居与民俗

▲  潮安区彩塘镇宏安村大直溪龙舟竞技

▲ 澄海区民居天井内做粿及潮汕粿印

▲ 潮安区民居前的风景:扛镖

▲ 潮汕民居外的小道 “念心(诚心)”

▲ 湘桥区民居厅堂内的潮乐演奏

▲ 普宁市大长陇村祠堂或古寨前的庙会:潮汕元宵游神赛会

 ▲ 揭东区曲溪街道云路村屋檐上的江氏民俗 飞彩凤

 ▲ 澄海区东里镇前美村除夕前的夜晚 写春联

 ▲ 龙湖区外砂镇蓬沙书院写春联

 ▲ 饶平县潮源楼欢度春节

▲湘桥区 府城民居 天井 过中秋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游神赛会(元宵营老爷) 

 ▲ 湘桥区青龙古庙烧大香

▲ 潮阳区铜盂镇洋美村明安里家族活动

▲ 潮汕某村头榕树下的潮乐演奏

▲ 潮阳区棉城赵氏始祖祠重光晋主庆典



潮居在外


目前全球有近300间潮州会馆,潮汕民居亦随着潮汕人的足迹走向了世界,尤其是在新马泰等地有不少潮式风格建筑,其中少量保留了原有风貌,绝大多数则已融合当地或时代元素,只保留五行山墙,整体上更像是新式建筑。原滋原味且保留得比较好的,海外例举“马来西亚槟城的韩江家庙(潮州会馆)”,海内例举梅州兴宁的两海会馆(潮州会馆)。其中韩江家庙(槟城市潮州会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两海会馆(兴宁市潮州会馆)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马来西亚槟城的韩江家庙


▲  梅州兴宁市潮州会馆

现状与反思

▲  龙湖区金砂街道 荒草丛生的古民居

▲  普宁市下架山镇 荒草丛生的古民居

▲  普宁市下架山镇灰寨村,成片草木丛生的下山虎民居

▲濠江区 正在被草木侵吞的凤岗古村落

▲  潮南区 常年被洪涝漫灌的潮汕民居

▲湘桥区破败的尚书寨

▲普宁市流沙北街道西陇村下晋寨被拆的炮楼


▲揭西区金和镇山湖村 村容恢复了 但墙体却被简单涂成一片白 彩绘尽失 形在而味无

▲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 被简单涂成一片白的三举人练功房


截至目前,潮汕民居的保护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古村落古民居申请成为重点保护项目或争取专项资金拨款维护的渠道主要有:国务院“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住建部和文物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



新民居

 ↓

▲揭东区曲溪街道紫园

▲四点金变体
▲下山虎变体

▲下山虎和四点金结合

链接

▲山居村落 普宁市梅林镇中段村 白墙灰瓦 绿树红梅
▲山水之下的民居 潮安区溪口村 
▲普宁市泥沟村

▲揭东区地都镇青屿村

本专题所例举本土民居在潮分布图,从中我们发现,地处平原地带且紧靠潮汕中心区的传统村落较多、留存量较大,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潮汕民居分布区正在不断向中心区萎缩。




知识链接
潮汕那些事儿 
什么是潮汕 潮汕祠堂何来“北汕广深” 文化部认定文化河 湘子桥民居那些事儿古人怎么居住 开平碉楼 广州骑楼旅游那些事儿各省精品旅游地图 广东名山 广东海景 广东名寺 广东名城 广东游径 省内国宝级工艺美食那些事儿潮汕小吃 广州小吃 顺德乡愁 广州早茶


应广大读者要求,往后几天,我们将介绍国内各省份、各地级市主要旅游景点(含相应省份、地级市旅游地图),以及省内各地区美食,敬请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