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的''刺''及刺法刍议
作者 化谷金青
近日捧读湖北荆州廖国华先生的《无妄斋吟草》,他的诗词颇有新味,别于平日看厌了的无病呻吟,更别于那些干瘪的老干体节日诗。扑入我眼帘的是玫瑰般的新朵,是蕴涵着芬芳的清风。他的诗是个性的张扬,是血脉的冲动,是感情的倾泻,最大特点是有“刺”。“刺”,《词典》释为“木之芒也”,后引申为“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用之诗文则是“指责”、“讽刺”。指责义明,“讽刺”即“以委婉的言词暗示劝告,使其领悟知晓”。专制的中国封建王朝固然也有过坦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齐宣王,但更多的则是言者有罪,罪在不赦且株连九族。时至当今政治清明,而玩诗者又何尝能够真地“刺”,刺了又焉能投,办刊者又焉敢刊,刊了又焉能逃过检查关!然而这个廖似乎是个例外,居然制了太多的“刺”,居然还因此驰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居然还无数次获得了奖项。我并不艳羡他的什么奖项,但对于他的刺诗却引发了兴趣,进而深思进而想探究一下当今的“美刺并行”及刺诗的写作。
细读廖先生的《无妄斋吟草》(简称廖诗),我的印象是廖诗多刺,刺则多艺,其艺(法)可归纳为六大种若干小类。“多刺”就不单说了,其“艺”或“法”有:
一、铺陈其事行状呈。廖留心时事,特别注意一些阳光下的阴暗角落、极端事件或现象(有的则是友人的提供),于是他的诗词中颇多这些“个别”或“表象”的记录。他写有《鹧鸪天·某县形象工程六题》,诸如“麦草炼锰铁”、“刷红全县临国道房屋”、“借外地牛羊充数”等胡闹,对于一些践踏人权的恶性事件,他更是“为史存真”予以“直录”。如被错判处死的聂树斌、滕兴善、被误关15年的佘祥林这几大冤案,他都有诗直录,发其怒斥“几见昏官倒大霉?试看草菅人命后,升迁照旧坐高台”,令人扼腕,骇人听闻!廖先生写这类题材时往往用“白描”手法,直陈其人其事,或由当事人“自白”,如(《“打”字歌》):“错打人,人打错,信访门前猴戏耍。错将官太当访户,打手拿来当拳靶。”于是惹下滔天祸,真相一出 “局长才慌神”,赔礼道歉赠厚礼,保证“今后一定要牢记,牢记谁是挨打货!”面对这样的“衙门”这样的“公仆”,我们的上访者还能说什么呢,你不怕打么?挨揍后还能还敢上访么?诗人特别多地直录了下层老弱病残的一些惨状,有“故意犯法,坐等拘捕”的老农民(《孤老行》),有逃票哀哭的老夫妇(《逃票行》),有……诗人所写均有据,我们的传媒也时有披露人们也有议论,但看得多了也就疲倦了。诗人以饱蕴感情的笔重现,为史存真,其震撼也就非简单的报道所能比了。
二、联类比拟寓针砭。诗是简约的,但它能使人联想生发情感引起共鸣,廖的诗词正有这种魅力。在《新编声律启蒙》中,他广列社会的各种现象排列组合形成张力:“内紧对外松。涂脂对抹粉,立派对开宗”、“鼠猫新作友,冰炭暂相容”、“宽对窄,是以非,民怨对天威……钉子户,大王旗,坚守对破围。但筑藏金坞,难营挡雨扉”……诗人似乎只是平平地摆出,编顺口溜,不动声色,然而内之针砭、心之愠恼谁又不能感受到呢?
三、反话正说藏讥诮。廖先生为诗惯于“打油”,油者,土话油嘴滑舌,实诙谐幽默也。这种人常正话反说故奉高帽。如“乡官苦恼恼提留,十户农家九欠收。化解难题经验好,均摊税费按人头。”(《题“人头税”》)社会主义中国竟然又出了“人头税”,心中之愠已可燃烧了,但反说“经验好”,怒在其中矣。又,央视失火责在玩忽,诗人反说俏皮话,“果是财大气能粗,一炬熊熊亮首都。(似赞)敢是元宵无好戏,便将天地作洪炉?”(《央视元宵大火》)诸如此类,无不饱蕴着满腔的愤慨。
四、借题发挥语双关。“把戏街沿假作真,铜锣响处跳猢狲。为官为吏多威武,一脱衣冠不是人。”(《看猴戏》)、“可惜偏偏忘了屁,下边污染尚横流。”(《某院士提议立人征每月20元呼吸税,闻而哑然失笑即赋》)“虽无印信充官长,尚有牺牲沃齿牙。天下澄清猴子事,老猪不再打横耙。”(《猪年代八戒立言》)先生是在戏谑假充人样的猴、臭不可闻的屁、尸位素餐的猪,然而只是他们吗?双关者,言此而击彼也。
五、引古熔典寄深愠。传统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用事蓄典,使语言简约诗意精深,廖饱读诗书熟记名篇,引古用事熔融典故,作讽挥刺于随手之中,现略举几例说之。“节假方宜那事儿,满天竞献克隆诗。帝心纵爱青词美,谁敌严嵩笔一支?”(《有感逢节献诗》)又,“释囚能不谢天恩,月养居然过万缗。幸得未逢嘉庆帝,上皇才逝杀和珅。”(《闻陈良宇保释,月供养巨万,感赋二绝句》)严嵩、和珅之流国人谁不知,故无须赘述。中国历来都是帝王爱谀昏君爱捧,故史上多谀臣,谀臣官运亨通,反之忠贞之臣则倒霉,国势也就衰危,此是常识。然而为政者仍然喜欢颂而讨厌刺,所以时至当今,“满天竞献克隆诗”,此是诗坛之状,不易之事实, 然岂只是诗坛!先生“笔无忌”喜欢乱弹,但许是终还有点“悸”,故也像史上既想忠贞又不想伤身的明哲,借典“以委婉的言词暗示劝告,使其领悟知晓”,用心可谓良苦也可谓无奈。这种写艺其实是专制高压下的产物,是所谓国粹。
然而廖先生毕竟是“无忌”者,他更多的是怒目,是拍案,是愤笔直斥:“吞泪更无天可问,减灾纵定事何迟。几闻追责符民愿,屡见歌功颂圣辞。”“八病缠身信岂疑,更将红肿作胭脂。孤高甜熟都堪药,只有谀心不可医!”(人家要你“谀”啊)(《读邓世广〈吟坛八病刍议〉有寄》)、“地底潜流未可箍,绣林势态动京都。掀天揭地身旁事,看到传媒一字无。”(《即事》)(地方“动乱”谋体敢报吗?)他责问冤案十年不结:“一拖十年无了结,究为冷漠究无能?”在听闻一起强拆致死人命事件后,他怒火中烧:“事事不平心已麻,奈何此事太他妈!”(《吾鄂惊见拆迁铲车活埋老妇》)“太他妈”,他连起码的斯文都甩掉了,大大地国骂了一通。这就是廖国华!这就是他诗刺的第六艺——怒目直斥起雷鸣。
廖国华先生可谓人间真汉子,诗坛“怪才”、“另类”,他似乎浑身是刺,随时挥撒,以上所列只是常用的几法,还有“归谬”(故意顺其意而述以出其荒谬,如“公仆当然弱势群,藏娇不敢与人闻”)、“对比”、“借代”、“谐音”、“改作”、“乱弹”等等多法,用以“打油”“戏谑”,以吐心中之塞以抒世人之愤。廖及其刺诗可谓文坛一种现象,究其源,一是他的身世、经历、地位际遇所致,一是他的文化修养秉承所然,然终其言还是他的身份所然。他是一介草民,较天然地敢于“无忌”“乱弹”、“敢越雷池诗有骨”、“怨我生来倔,遇事爱刨根”(《戏效郭体》);其二、他代表了社会上不可忽视的所谓弱势群体的心声;其三、他也亮出了不少玩诗人想挥而不敢挥或不能挥的“刺”。本来诗是“兴观群怨”“美刺并行”,然如上所陈当局者总是喜颂忌刺,各级诗社都有爹爹婆婆严管,柴米是上面给的,办刊钱是从领导那里“争取来的”,诗社中的所谓诗人只不过是讨饭的吹鼓手,你能不“谀”吗?你还能清高吗?再者玩诗者都不是健忘人,心中都有那本账,谁能真地不“悸”。廖先生也未忘记那段“南墙”。这就是“只有谀心不可医”之源。其实也无须医,安定为好啊,诗坛能继刊物能出为好。因此廖先生的刺诗可以读可以赏,然未必可学或应该学。吾不才却也喜欢刺,但现在疲了,只能捧读先生之作发通议论,也多是乱弹。最后我想说廖诗能发表能畅行能获奖,终究还是应感谢我们这个时代宽容、大度,否则,先生还能“爽歪歪”“酒满杯”(廖之诗句子)吗?我等为先生叫了好还能安然无事不心存余悸吗?打住了。
部分专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