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吟当代见真情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读陈衍亮先生七绝《无题》
好诗,一定来自真情。凡在生活的碰撞中不其然地涌出一股情感,喜乐也好,悲愁也好,强烈也好,素淡也好,不是你找它,而是它找你,你略一沉吟,就把它写到了纸上,写到了手机上,录进了电脑里,很可能就是一首好诗。近乎天籁而无须雕琢。这比那些从故纸堆里寻找灵感、或由挠头皮搜肚肠硬逼着写出来的,要鲜活得多,可爱得多,给力得多。
读陈衍亮先生这首七绝《无题》,就有这感觉。其诗曰:
一路昏黄灯似花,长街梦碎雨沙沙。
徘徊孤影他乡客,看尽千窗不是家。
这首诗的可读之处是咏出当代外出打工阶层的心声。外出打工,是当今几代人都共同面临的生活课题,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方有的最大社会景观,也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最普遍触及民众的神经、最容易触发各种思想感情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农民工的进城,还是大学生的就业,乃至无数知识分子,都在为养家糊口而离开自己的家、家乡、甚至祖国,外出打工。奔波与漂泊,升职或被炒鱿鱼,婚姻家庭的折磨和子女学业的烦累,打工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辛苦经历和心酸情感。把这些真情实感吟咏出来就有好诗。
尽管这首绝句吟出的是自古至今千百诗人都吟咏过的思乡愁怀,像唐人高适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除夜作》),刘皂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宋人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乡思》,还有崔颢《黄鹤楼》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吟咏的都是这种外出漂泊归家不得的思乡苦楚。但陈衍亮先生此首绝句却能翻旧出新,读来依然感人。
翻旧出新的标志是这首诗的笔下有时代特色。一句“看尽千窗不是家”,足以从古代千千万万的思乡诗中分辨出来。试想在古代、在改革开放之前,你能在中国哪里一眼“看尽千窗”?别说古代,就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没有摩天大厦,即使最繁华的京城或上海,也还都是低矮的建筑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座座高楼大厦才在各大城市如春笋般耸立起来。一栋大厦便有几百扇玻璃窗,这时无论你走到哪里,就都有“看尽千窗”的景观了。是以,古人咏不出“看尽千窗不是家”这样的句子,毫不奇怪,毕竟没这密集在一起的“千窗”可看。
说这诗吟出打工阶层的心声,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打工者在大都市里拼搏了好多年,却一直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一直还是农村的户口,一直还得在过年时去挤春运的人潮、返乡的列车,那种思家归家寻家的苦楚,是年年都会有的。当着夜晚,看着满大片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一扇亮着灯光的窗是自己的,那种缺乏归宿感缺乏认可感的心绪就异常地强烈。可以说,这种人人心中有过的但至今还没被人用诗的意象精确表达出来的情感,就在这首诗中被作者用生动的画笔描绘出来了。是以,“看尽千窗不是家”应该是说出了这些人的切身感受。
从艺术手法上说,此诗的构思也颇得七绝的精髓。绝句的特点是篇幅小,句少,字少,可抒发情感的空间小。因此,绝句的创作,题材宜小,开口宜小,挖掘宜深,蕴藉宜深,留韵宜长,品味宜长。通常选取最典型的一个场面,或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或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件事例,以小见大,语浅意深,让人能“在有限的方寸中感受到无限的韵”。
这诗便是这样,作者选取打工者雨夜在大街上孤独徘徊的特写镜头,细腻地刻画在繁华而陌生的大都市里看着灯光闪烁、广厦如林而自己却归家不得的那种感受。前两句叙事描景,为后面的情感发泄作好足够的铺垫。昏黄的路灯在雨幕中景象有些模糊,是以“似花”。“昏黄”是实景,也妙在以景衬情。“长街梦碎”暗示在都市里没有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补充揭示了心绪“昏黄”的缘由。第三句把镜头对准徘徊苦闷的“孤影”,使得结句可以从孤影的身上化出,精彩顿现。
如此布置,使得全诗用笔客观、形象,没有议论的痕迹和多余的话语,但情感的强烈、韵味的深长,直可让人扼腕。
梦欣,香港诗词学会顾问,知名诗词评论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