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翔社火之二·桥头社火柳木腿

文 张格娟 芳菲随笔 2021-07-30

提起社火,记忆如点墨滴到宣纸上,一点点晕染开来。一幅泼墨山水写意画,随着社火的上演,渐渐地色彩浓烈了起来。幻化成火,在我的心底升腾,融尽这冬日严寒。


社火不单单是社火那么简单明了的两个字。是定格在记忆中的那些瞬间——大雪覆盖着的小山村,灰蓝色的瓦屋,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是那种灰灰土土的印象,只有过年时红色的对联让村庄多了些亮色。小村还是宁静地守望着,如盼归的孩子那般安祥。 

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咚咚锵锵的锣鼓家什声,小村的宁静被打破了。孩子们跳着,高声喊着:“过年了……耍社火了……耍社火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欢叫,惊醒了一个季节。 

社火,成了老百姓农闲时的一种精神慰藉。他们快意地用社火来表达自己对日子的满意,对未来的向往。

选社火演员不光要脸蛋长得漂亮,身材长得标致,还要人品修养都好,这才够一个好社火演员的标准呢,不然神灵会怪罪下来的。 

据说,那些被选为社火演员的孩子们,长大后都会有美好的未来。也许这个只是一种朴素的夙愿而已。那时,在孩子们看来,却非常神圣。

 

可能是幼小的心,承载了更多关于美与丑的概念,社火美得如此神秘而有灵气。它浓烈的色晕,让人无法漠视这种带着土腥味的演出。

 

社火,在我们生息的黄土地上有着对生命古典的理解,这种放任灵魂的真正民间艺术,带着一种气质,一种激情穿越人的内心。

 

心灵深处,总是那片铺天盖地的黄土地上,那些柳木腿上的社火演员们涂满油彩的脸,找不出一种形象的解释,却明白,这种感觉彻底纯粹了人的感动。这样的色彩浸泡了农民生命的整个春天。

 

社火,隐隐中透露着一种天然真纯的韵味,它的真切自然不是刻意为之,它的强烈、奔放、壮阔,是它对生命一种开放的姿态。

 

社火,来自民间生活经验的口口相传,无所顾忌的那种精气神,透过它的色彩、呼吐出的生活气息一样具有生命的欢实。

社火是最早作为祭祀的一种形式,后来慢慢演化而来的传统风俗。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后人们在对现代文明与远古图腾的崇拜中、矛盾中艰难地取舍,却无法割舍和忘记。 

社火的一些仪式,是约定俗成的,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更改的。据说,社火演员要在凌晨四点开始净脸、化妆,进山神土地庙烧香叩拜,这叫“开光 ”。开了光就算是请起了神灵,神灵与此同时便附于人体,整个社火队伍这时要整冠到庙前绕转一圈,然后通常是由黑虎灵官开道,到村中各家门前绕转。还有些讲究的大户人家,还会把社火请进屋内转几圈。临走时,给社火“搭红”,“包封(红包)”然后,将家中的点心或者礼盒送给社火,算是表达了谢意。它用最简单明了的仪式,诠释了社火的过程和步骤。

 

社火脸谱是社火的又一大看点,也是社火的精髓。社火化妆称为打脸子,民间社火老艺人们,在这样的艺术勾画中,总结了这样的用色口决: 

红脸忠诚白为奸  黑为刚直青勇敢

黄色猛烈草莽蓝  绿是侠野粉老年

金银二色色泽亮  专画妖魔鬼神判

 

民间老艺人们用干瘦如枯树般的手,描摹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春天,让历史的忠、奸经纬分明,给一个又一个人物画上了红、黄、蓝、白、黑、绿、粉、紫、肉、金、银等不同的颜色的脸谱,一种色彩,显现了一个人物的性格,是为了便于人们区分社火人物的形象,否则,都是千人一面,千面一色了。

耄耋之年的老爷爷,黑红的脸膛中,让人无一不联想到社火脸谱中,有火一般热心肠的红脸汉子和忠勇之士,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

 

“秦桧”“赵高”这样的人物,在老艺人们的笔下。他们满脸的白色,一副权相奸刁之徒的嘴脸,他们只要一出场,人们就会想到阴险、疑诈、飞扬、肃杀。

那个让坏人和奸贼闻风丧胆、铁面无私的包文正,黑,的确是黑,黑得没有理由,黑得纯粹而决绝,黑到上苍在无法辨认时,赐他一个马蹄印章在顶门额。

据说蓝花脸多为草莽之人,所谓草莽者即在野者。做起事来刚强勇敢,将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融于一种气质当中。

 



无言的色彩却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一张张社火脸谱,让一个个人物在观众眼中灵动起来,因此,社火老艺人在化妆过程中,极尽色彩表现之能事,让色彩在笔下,尽可能的直观、细致、具体。他们不仅勾勒人物眉眼口鼻,还勾画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如关羽右颊上的“七星痣”;牛皋额上的“半”字;周仓额上的“周”字;阮小七额上的“蛤蟆”;杨七郎额上的虎形等等。

 

一种艺术形式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造型规律,都是社火艺人们千百年的精心提炼和融合,无论是粗犷的构图还是集中的着色,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鼎力抗衡,是人民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绵密的历史,记忆的回缩与延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总是在无休止的变化着,社火脸谱也在一代代一辈辈的艺人们手中沉潜着。那些带着温度的色彩,又以一种新的方式亮相了。 


冬天的太阳还来不及起床,就被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活生生给劈出了血,那满天的朝霞,款款地甩出了一段水袖般的波浪来。黑虎的金鞭,灵官的三角金砖和铁链子,把那些流连忘返的往事一一牵扯了出来,在光秃秃的树干与云影的斑驳中涌动,突然之间的仰望,让来去飘呼的北风阐释生命的窍脉。 

想来,现在被后人们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火,在正月里也被称之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这样一种带有泥土的气息的艺术,就这样,一代代、一辈辈被流传了下来。

咕嘟白,明年见!

拍摄后离开村子已经很久,但那激越人心的场面,锣鼓喧天的阵容,井井有序的队形,自编自演的陶醉,穿街走巷的气势,如痴如醉的快乐享受,至今宛在眼前。(转自公众号文学陕军,有删改,作者张格娟)

凤翔社火一 范家寨韦家堡社火会

游龙舞狮韦家堡

        彪角年集        

桥头社火将在正月初十耍起

横水年集

柳林年集

印象南指挥

印象田家庄

印象彪角

印象陈村街

凤翔年俗之一

凤翔年俗之二

凤翔年俗之三

凤翔年俗之四

印象彪中

印象凤中

糜杆桥七月十二白马庙古庙会

擀面不如打搅团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