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年俗之三•灯笼会
全文摘自《凤翔民俗》 撰稿:鲁旭
小编配图编发《凤翔民俗》一书中有关年俗的章节,以飨读者。
凤翔人破五晚上孩子们就开始挑灯笼,此后一天比一天挑灯笼的多,灯笼有“八棱”、“火蛋(火罐)”、“炉灯”、“莲花灯笼”、“蟾灯”、“兔娃灯笼”、“猴娃灯笼”、“盒灯”、“公鸡灯”、“纱灯”、“转灯”、“碌碡灯笼”等。还有一种不挑的灯笼,叫“气灯”。
八楞灯笼虽然远看就像一个方盒子,却是送给外甥的好东西,点起来又亮堂又耐摔打。火蛋灯笼点上蜡烛后从远处看,就像是一个红火蛋蛋,更是预示着挑灯笼的人红红火火。炉灯装饰得非常富态,白天提上显得贵气。只是太重了点,外甥太小了可不能送。
莲花灯笼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不用点蜡烛,挂在房里就平添好多喜气。那三条腿的蟾虽说其貌不扬,三条腿的蟾灯可是赫赫有名,那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灯笼,代表着舅舅祝福孩子将来“蟾宫折桂”,能考个状元。
兔娃灯笼是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的灯笼。它的底座是在一块薄木板下装上四个轱辘,木板前端拴着一根绳子,孩子可以拉着走。兔娃灯笼虽然造型笨拙,却有着和蟾灯一样的寓意,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猴娃灯笼虽然不能挑,要举在手里,却迎合了半大孩子的好动心理,特别是男娃。猴娃手中拿着一根花棒,行走时猴手中的棒可以持续舞动。举着个猴灯出来,那一定会吸引住小伙伴们的眼球。
转灯很少有人卖,大多为自己做了挂在大门前让人欣赏评论。其做法为:用木条钉一个高二尺左右宽一尺二寸左右的厢形方框,四个面糊上淡色纸。框的上下两端正中各钉一个横梁,在梁的正中打眼,在两个梁之间穿一根转动灵活的轴;用细篾绑成直径一尺一寸左右的圆圈,将皮纸裁成宽半寸左右长一尺二寸左右的纸条,纸条中间竖着固定在轴的上部,两端朝一个方向扭转均匀地平粘在圆圈上;用皮纸按照圆圈的周长糊成圆筒,用香头在筒上钻出龙、凤、人物等图案,将筒上端糊在圆圈上。在下部横梁中心到纸筒之间点上两支蜡烛,点燃后热气上冲纸条组成的扇面,带动圆筒旋转,由纸筒上的图案投射到色纸上的图案开始旋转,就像人物在走动一样。如果在里边的圆筒上钻上张牙舞爪的龙,在外边画上波涛汹涌的海水,那龙就活起来了。
气灯是不挑的灯笼,也是大人或者“准大人”玩的灯笼。男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觉着挑现成灯笼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便想着玩一些“小孩子”玩不了的东西。他们找来篾做成一个圆圈,再用结实的牛皮纸糊成一个直径和圆圈一样的桶状,将桶的一头粘在圆圈上,把圆圈顶端糊实确,不能跑风漏气。在桶的下端十字形绑两根和圆圈直径一样长的细铁丝,气灯就糊成了。
放气灯时找来些布须绺,到大车轴头上去擦些稠油根,再浸上些清油,拴在圆桶下端的铁丝中间,由一个人提着气灯,以防烧着,另一人将布须绺点着,然后把圆筒的下端往下抻住,待桶里边的热气充足时,提的人和抻的人一齐松手,气流会将气灯托起升空,随风飘向远处。
孩子们便仰起头,在野地里跑着追,直到气灯着火或者落下。气灯如果落在野地里,可以捡回来明晚再放;如果落入邻村,就不能去拣,特别是落入人家院里,如果去讨,会挨一顿臭骂,甚至还会挨打。因为气灯落在谁家,就说明这一家人气不旺,这一年会破财或者出事。因此,如果看见气灯落进了人家后院,孩子们便悄悄地回来,正月里不再提起放气灯的事。这家人家当然也不会再说出来。
正月初十以后,在大孩子玩气灯的同时,年轻男人们也筹备着打花。打花首先需要有铁匠的帮助,要用开铁炉子、大风匣和坩埚(熔铁水的锅)。然后找一个枝丫繁茂的皂角树,在树下放一个低些的长木板凳。找一根长扁担,在扁担的一端用铁丝固定一个小碗,把扁担横担在板凳上,没碗的一头由一个人用手忽(扶)住。再找一把老扫帚,让一个有力气的小伙子拿着。
想看打花的人找来些生铁,当铁匠熔好铁水,倒进扁担上的小碗里时,拿扫帚的人用力击打扁担用手忽着的一端,铁水便弹向空中,在皂角树的枝丫上一碰,便散作无数火花。远远看去,皂角树也就成为开满了火花的树。如果有人向铁水里放入一两个麻钱(铜钱),红色的火花中就会出现绿色,就像是树长出了叶子。由于这种活动需要生铁,1958 年大炼钢铁以后,农村找不到多少生铁,也就没有人再张罗着打花了。
【精华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