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0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心自光明 僧伽吒经法门 2023-01-27

请读者以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原著为准。PPT与原著不符之处,请遵照原著!感恩慧海老师编辑制作PPT以及讲义,感恩大德师兄们整理文字视频等资料。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本内容发布已经取得慧海老师同意。主讲人慧海老师,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多年医生及科研经历,深入研修“楞严独步”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结合生理学制作简要PPT。

楞严经讲义PPT版第10讲


我们再总结一下,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其本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本不动摇的,因为本性就是真心,所以是【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第六个【见大】。或者叫“根大”、“根性”、“六入”,名称很多,是我们修行的真本,八识见分,也是修耳根圆通的修行处。它的最大特点是【由尘发知,因根显相】。这一点我们在反复强调。
我们曾经比喻过:如果没有手机,中国移动的网络信号是无法显相的。色身比喻为手机,真心比喻为无线网络信号。【相见无性】,能见和所见,都是没有自性的,很像印度的交芦。以见性为例,见性和明尘、暗尘,虚空这三种色尘之相,“非同一体”:明和暗两种色尘是不能共存的,见性不由明尘所生,也不由暗尘所生,也不由虚空所生,也就是说见大不是由尘相所生。也不是由色身浮尘根所生,它也不是和合所生,也非不和合。
见大体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就是六种功能。大家体验一下,眼睛能看的、耳朵能听的、大脑能思考的,能看、能听、能思考的这三种功能,是六个还是一个?是同还是异?还是非同还是非异?
能见、能听、能思考,如果这三种能不是一个的话,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问题,你能看见我,但是你不能听见我讲话;或者你听见我讲话,却不能理解;或者理解了,你不能点头同意。这三种功能如果没有一个总的老板在后面协调的话,我讲的话,你根本无法理解,你只能听见而无法理解。所以后面佛陀会讲【用中相背,性中相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功能,在用的时候,眼睛只能往外攀缘色尘,耳朵只能攀缘声尘,但是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协调指挥。如果三种功能是完完全全独立的,那你根本没办法做事情了,也没有办法来听讲了。

其实还是中道,六种生理功能“非一非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功能,我们不能说是同一个,因为它毕竟有六种功用;也不能说是六个,因为它们背后有一个总的指挥者在后面协调。所以叫“非一非六”。
接着佛又问,见闻觉知这六种功能是生还是灭?是不生还是不灭?其实这些都是戏论法,我们来看佛陀要立的中道实相:见大和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合称六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无生灭。
见大是八识见分,前五大的地水火风空是色尘,是八识的相分,见分和相分呢,皆依八识的本体,八识本身是真妄和合的,是生灭和不生灭和合的。八识的本体,我们叫真如,真如的外面覆盖了生灭不停的五蕴,也就是五种妄想,所以才成为生灭和不生灭和合,真和妄和合。
见大,或者叫见根,它是周遍法界的,周遍十方三世的。有些人在禅定中听到了天人的声音、地狱的声音,他已经突破了肉体的限制。其实天人的声音也好,地狱的声音也好,都是真心的显相,都含藏在觉性之海里。所以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数据库,深入禅定当中,可以把以前的、未来的数据调出来显相。觉性之海本身就是周遍法界、清净光明的。
第七个【识大】。识大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识的作用就是了别。佛陀让阿难去看人群,首先有个眼识的生起,眼识本身无法去分辨,在生起眼识的同时会有一个俱生意识的生起,所以第六识分为两种,俱生意识和独头意识。阿难看到每一个人时,都同时生起了眼识和俱生意识,这两种识是由什么生出来的?前面分析十八界从何而来时都讲过了,大家看前面的就可以了。总而言之,识大既不是眼球这个浮尘根生出来的,也不是由色尘生出来的,也不可能由虚空生出来,也不会无因突然生出来,也不是由和合所生。通过这几种方法分析六识没有来处、也没有灭处。其实六识是如来藏随缘显相的。
此处佛陀又问六识是同还是不同?是非同还是非异?这些都是戏论法,都是边论。六识毕竟有六种不同的了别能力,所以不能说六识是同;但也不能说六识是异,因为六识都是由本觉真心一念不觉,生起第八识,又生起了第七识,再次第地生出了第六识和前五识。所以不能说六识是同还是异,非同还是非异,这就是中道,原理边论。 
我们前面讲六识是受限的,看不远,也听不远,尝的味道也有限,但是佛陀立中道时,说六识也是周遍法界的,也是圆满的,本来都是如来藏。佛陀在这里把六识的幻相破掉了,立了如来藏真心本体。识大和前面的六大合称七大:“均名七大,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众生循业发现”。

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因地和果地的区别,以免混淆。★★★★★

在卷一,佛陀开门见山地说修行有两种根本:一种是妄本,就是第六识;一种是真本,就是八识见分,即如来密因。到这里分析“识大”时,又说第六识是真的,也是周遍法界的。在经初,佛陀破妄本,说第六识是妄,八识见分是因地真心,这些都是指众生因地;现在佛陀开示七大本如来藏,是果地的境界,一切都是真心的显相,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在诸佛的果地,第六识是真心的妙用。
《楞严经》难学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多沦为口头禅爱好者的人,分不清因地和果地,总把佛陀果地的结论挂在嘴上,不知道因地该如何下手实修。
佛陀为了治疗因地众生着相的毛病,先要把一切万法的外在名相破掉,也就是把一切的显相全破了,达到《金刚经》说的“离一切相”,明白了“本来无一物”法身之后,再立一个真性,开示诸佛果地的境界,前面被破掉的相也都是真的了,因为任何显相皆是依于真性。
大家一旦能够注意区别因地和果地,学习楞严经就会突飞猛进了,肯定不会犯口头禅爱好者的毛病。
十八界和七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到此全部讲完。后面二十五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向佛陀汇报修行过程,方法就是通过十八界和七大进行观修,所以就有二十五位修行者,对应于二十五种修法。
前面提到,众生心量狭小是因为第六识,总是遍计所执。而众生的八识见分不存在心量大小的分别。
从经初到此处,佛陀先是通过七处征心,否定阿难的妄想心,紧接着开示“十番显见”,每一番都把因地真心的一个特征开显出来,然后再揭示因地真心还带有两种妄见,即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接下来揭示一切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也就是【会相归性】,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合称“四科”,连同七大,都是现象,它们共同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开示了这些内容后,阿难和大众当下开悟,这里的开悟是指理上明白了如来藏的教义,初步明白了真心周遍十方、常住不灭。

6.6 经初,阿难被七处破妄,后闻十番显见及两种妄见、四科七大皆如来藏, 当下开悟:悟境与赞佛偈

很多人会把开悟和证悟弄混淆了。简单来说,开悟是指理上(理论上)明白了中道实相,证悟则是指事上(实践上)验证了中道实相。
是否开悟,是否证悟,在楞严经里都有标准可循,这些标准都是佛陀直接宣说的,完全值得信赖。大家对照标准来自己验证自己,无需别人来验证。

整部《楞严经》,阿难有三次开悟的境界,一次比一次透彻。

第一次:此处,佛陀【会相归性】立如来藏,阿难了悟万法皆是真心的显相。

第二次:卷四末,佛陀开示如来藏【双非双即】,阐明第一念无明无因,【歇即菩提】,阿难彻悟中道实相。

第三次:卷六末,文殊菩萨点评二十五位修行者,阿难云,“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阿难彻悟如何从因地心起修而证果地觉。

我们一起来看阿难第一次开悟的境界。

1.【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第一条标准,身心非常地轻安,没有任何的挂碍,所有人都是自己知道自己, 心遍十方。前面四科七大全部讲“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清净本然,循业发现”,所以大家学到这里,这一条大家能认可吗?我们说的是理上认可,不是说事上去证得。我们每个人的真心都遍布十法界、十方三世,这个大家能明白吗?能认可吧?如果能够认可,你就已经明白了真心是周遍法界的,是不动圆明的,真心如如不动,又能发生照明的作用,真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是没有挂碍的。我们每天都在懊悔过去,担心、焦虑、谋划未来,这些都是第六识妄想心。在真心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无忧无虑、无所畏惧、无牵无挂的。

2.【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第二条标准,了知虚空、世间一切的物体都是我们的真心,叫【妙明元心】。上面是讲真心无形无相,这句是讲真心有形有相,这才是悟到了中道实相,性和相是不二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前面讲心遍十方,指的是无形无相的真心。现在讲真心显相了,显现出了虚空、世界、ft河大地,等等。这些都是真心不动随缘而显的相。你会发现,无论有情还是无情,都是真心的显相。

3.【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第三条标准,真心是遍满十方的,而我们的身体是真心显相出来的,十方虚空都是我们的真心。而色身这个小肉团,在虚空里是非常小的,就像微尘一样若有若无,或者像大海里的小水泡一样忽起忽灭。你悟到了万法唯心所现,色身也是唯心所现,你明白了遍满十方的真心才是真正的“我”,不会再认这个肉体是我,也不会再认那个心量狭小的第六识为我。

4.【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第四个标准,自己非常清楚明白地知道,真心是常住不灭的。大家应该记得“十番显见”里的第三番显见,就是开显真心常住不灭。如果这点不认可的话,十番显见你肯定就没学过。其实这些都是十番显见的内容。
这四个标准,都是我们通过学习楞严经而接受或认可的世界观,是第六识的认知标准。六祖大师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这句话用在《楞严经》来理解开悟和证悟的话,就是这样的:
我们首先必须通过第六识听闻佛法,去思维和了悟中道实相,达到法理上开悟,在因地转化、改变第六识和第七识原有的颠倒的世界观。
再悟后起修,也就是练“真功夫”,随着功夫的加深,前五识和第八识达到果地的圆满的正等正觉,这就是证悟。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人身难得。有些低等生命形态的众生没有第六识,有的众生虽有第六识,却非常的愚痴,有的众生虽有第六识,比如鬼道、地狱道,却整天忙着受苦,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
我们把第六识明白了中道实相的道理,称之为开悟。开悟是修证的起点,刚获得修行佛法的资格,刚刚踏上菩提路。如果你没开悟,就不要跟别人说自己是佛法修行者。“菩提”译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只有开悟的人,才能说自己已经在菩提路上了。

5.【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我们学《楞严经》会把旧的世界观砸掉,重建一个新的世界观。原来认为肉体是“我”,外面的世界是“我所”,天然就有各种二元对立。我们看外界的东西都很实在,而且人死了如灯灭一样,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原来的世界观。第三番显见时,波斯匿王就是听外道的断灭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到此阿难和波斯匿王的世界观全部重建起来了。知道第六识不是“我”、肉体不是“我”, 遍布十方的真心才是真正的“我”。我们所见的一切尘相都是起灭无从的,一切浮尘幻相当下都是真心的显相。他们本来也没有生过,所以也不存在灭的问题。
这就是从未有过的开悟的境界,所以叫【得未曾有】。
如果到这里大家还没有开悟,那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把十番显见学完,明白真心的十个特征。到这里必须要开悟。否则后面的内容更不会明白。
我们把证悟的境界在这也说了一下。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开悟和证悟,这中间还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开悟是修行者刚开始上路,站在了起跑线上,开悟之前还没真正上路,现在上了菩提路,开始实际修行了。修行方法有二十五种,有的用十八界来修,有的用七大来修,都可以。后面文殊菩萨只推荐耳根圆通, 耳根圆通最简单最快,把五阴全部破尽,解六结,越三空,达到初住位菩萨的境界,亲见如来法身,这是证悟的标准。具体内容后面讲。
与开悟仅仅是法理上的了悟有所不同,证悟则是我们六根的切身体验。今天我们大概地说一下证悟的境界。

1.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圆通法门,照见五蕴皆空,证得法身之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可以互用。任何一个感官同时具足视觉、听觉、嗅觉等六种感觉功能,可以清净地互用。

2.【十方世界,及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内含宝月】

修行者会发现有情世界的身心和无情世界的森罗万象都是由一体变现的。凡夫因为业力,只能看到千差万别的相,比如男女老少、桌子、板凳、虚空、灯光、唐卡、房屋等不同的相,称之为【异相】。五蕴破尽后,同样看这些东西,看到的全是清澈透亮的净琉璃般的境界,完全没有杂质,这中间还能发起神通变化,还有了了分明的觉知,这个东西就是佛性。真正的【明心见性】就是这样的境界。
凡夫是看不到佛性的,初住位菩萨能看得到,但是不太清楚。《大涅槃经》说十住菩萨看佛性都不是特别清楚。如果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那里修行很快能达到十地乃至于等觉,那时去看佛性,就比较清楚了。
证悟是指六根能够感知到的境界,不再是第六识的认知和推理。要强调的是,开悟也好、证悟也好,都是修行者自知,包括成佛也是自知。所以《法华经》里,佛陀用了最多的一句偈子就是【自知当做佛】。
学了【十番显见】以后,我们通过听声音的方法找到了闻性(又称如来密因、八识见分、因地心),它就是佛了,是因地的佛,还被五阴遮盖着,沿着破五阴的道路去修证,肯定会成果地佛的。所以你自己就能知道,未来自己一定能够成佛,不需要佛来告诉我们谁能成佛。

6.7四科七大一切万法,皆含纳在如来大圆觉海。阿弥陀佛名号即同此海。解密佛号密码:我们完全可以突破感知范围的限制,去认知无限的宇宙

我们把四科七大全学完了。五阴也好,十八界也好,七大也好,都涵盖了一切万法。这一切的万法,都含藏在如来藏里面,所以又把如来藏叫做“如来大圆觉海”。何谓“圆觉”?我们现在这个觉性,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这些都是感觉碎片,都是零碎的,而圆觉海的感觉则是无限的。举个例子,现在你只能够看到可见光,如果是大圆觉海的话,可见光、X 光、紫外线、红外线、伽马射线,任何波长的光你都能看得到,这就是大圆觉海。我们现在是碎片化的感知觉。
我们来看一下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阿弥陀经》的精华,也是蕅益大师注解《阿弥陀经要解》的精华。如果学净土宗的师兄看到本章并能够相信,有可能会提升往生的品位。因为他能够明白阿弥陀佛名号到底是什么含义。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名号,有的人执空,有的人执有,其实阿弥陀佛名号是非空非有、是中道实相。
我们先看红色字体部分。阿弥陀佛的“a”字是个前缀,是无或者是空的意思, 中间的 mita 是测量的意思,表示有,后缀 bha 是觉的意思。佛陀 buddha 就是觉者。amitabha 合起来,译作“无量觉”。阿弥陀佛的含义,就是无量无边的感觉之海,就是如来藏。“阿”是无,我们的本觉真心在没有显相之前,确实是无形无相的,是真空,但有感知的能力。一旦起心动念,马上转变成第八识,这个和卷四那张 PPT显相流程图内容是差不多的,依次生起了第七识,生出第六识和前五识,六识造业以后,就显现出了世界。但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后,他就不叫造业了,是随清净的愿力而显相的极乐世界。
我们再看阿弥陀佛另外两个名称。第一个名字叫无量寿佛,寿是时间概念, 比如人家问你高寿?你说我今年八十二岁,就是你活了八十二年的意思。无量寿佛就是能够觉知无量的时间。还有一个名字叫无量光佛,光表示的是空间概念,能够觉知无量的空间。阿弥陀佛能够觉知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
世界的“世”就是时间的意思,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界”就是空间的意思。世和界合起来就是时空间。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能够觉知到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无量的时间和无量的空间组成了无量的时空间,也就是无量的世界。在无量的世界当中,阿弥陀佛的愿力显现了一个定型了的极乐世界。他因地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成佛后,他的完全清净无染的真心就显相了极乐世界。
在我们没有起心动念之前,一切都是不显相的,所以这个“阿”是没有显相的。一些修空定的人,完全执着于空,或者像二乘的人,他就进入偏空涅槃,就只有“阿”,而没有“弥陀”了。事实上众生都本具无量的觉知。

“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就是,众生能够觉知到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在起心动念之前能觉知“空”,起心动念之后能觉知“有”,能够显相无量的世界。无论空还是有,了了分明的觉知一直都在。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代表了中道的含义。

印光大师,被公认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净土宗祖师,确实是非常非常厉害。他批评某些修禅宗的人“执理废事”,执着于真如理体,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字,认为一切皆空,不显相,不认为真有“弥陀”这个显相出来的世界,所以他们对于极乐世界有还是没有,乃至于阿弥陀佛有还是没有,都有大的疑惑。经常有些师兄或者是一些出家法师,也经常说“我们这一念心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大家要注意,极乐世界不是一个道理、一个比喻,而是确有其事。你当下一念,如果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没有见到七重宝树、七重栏楯,各种各样的极乐世界庄严的场景,这就是印光大师批评的“执理废事”。
中道特别难以理解。所以佛在《法华经·见宝塔品》里面说,把多少恒河沙数的人全部培养成阿罗汉,都不如理解中道实相难。大家习惯于偏执一端,要么执理,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成是一种理想,说是理想国。所以印光大师,还有莲池大师和很多净土宗的高僧大德,都大声疾呼,极乐世界不是理想,而是事实。在一真法界来讲,理和事是不二的。如果说当下这一念就是极乐世界,这是理,没有问题,但你还得去验证这个事实。我们念佛往生,要看到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看到大如车轮的莲花台,有金的、有银的等等。根据不同的往生品味,品位高是金莲台,品位略低一点是银莲台,品位非常低的要过几百年乃至几劫莲花苞才能打开。这些都会显相的,绝对不是比喻。
另外一个极端,是不懂这些道理的人,从事上入手修净土宗,又会发生“执事废理”。他不明白,金莲台、银莲台、极乐世界一切的显现,都是我们真心所化现的。他到那边可能就是中品或下品,他不知道佛是什么,认为有一个他佛、有一个我,我去求他佛来接引我过去。在理体上,我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的真心和阿弥陀佛的真心一样圆满。但从事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在果地,已经成佛,我还是因地的众生,所以我需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如果不把中道实相搞清楚,就会偏执于一端,要么就执理,要么就执事。
佛陀担心众生“执理废事”而落入顽空,所以他讲过一句话,宁肯执有,不可执空。我们引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众生求自力解脱,不仗佛力,以执理(执自性佛、自性净土)而废事(他佛,他方净土)”。因地众生的自力是非常微小的,而习气的力量又是无比强大的,凭借自力是根本不可能往生净土的。
阿弥陀佛是果地的佛,已经拥有了无量的神通道力,所以有佛力加持,可以提高凡夫的道力。如果我们执着于“自性佛”这个理,就不是中道的观点,中道实相来说,阿弥陀佛这个“他佛”实实在在就是有的。印光大师经常这么讲,“佛法的利益大都被凡夫愚夫得到了,凡夫愚夫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佛力加持,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楞严经》学到这里,一定要引导大家来进行禅净双修。
一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实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但另一方面,最终的归宿,还是要去极乐世界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说我就靠自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去破五阴,证个初住位菩萨,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就算证到初住位,还得继续修行以圆成佛果。很多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和等觉位的菩萨,也是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很复杂,有四土。
凡夫去的是凡圣同居土,二乘人去的是方便有余土,证得法身的菩萨,比如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完证得了初住位,到极乐世界后去的是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净土,而佛恒常在常寂光净土。极乐世界一个世界就有四种净土的显相。
大家要注意理解,这四种净土是真心在不同层面的四种显相,不是四个东西。当因地众生的八识见分达到某种清净程度,就显相前三种当中的某一种净土,直至成佛,转识成智,就显相常寂光净土。前面有一次分享讲到《法华经》里的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在同样的地方,佛力加持以后,突然冒出大量的众生,这些众生在另一个维度,平时我们是看不见的,有佛力加持后就显相了。所以四土并不是说极乐世界被隔成了四块,或者四个省份,这个是方便有余省,那个是凡圣同居省,这不是省份的概念。它是一个世界,因为心灵品位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显相。
同样是七宝莲台,同样是莲花池或者功德水,初住位菩萨去了以后,和我们凡夫去了以后,所见的显相是不一样的。其实,极乐世界确实就在当下,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看到的只是娑婆世界沟沟坎坎呢?因为我们的心只能显相这些。有些修念佛三昧的人,在定中就能见到极乐世界的场景。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在真心之外,只是我们的真心还在因地。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因地心的品位。
印光大师曾说蕅益大师注解的《阿弥陀经要解》,“就算是古佛再来,也不会超过他”。不管蕅益大师是谁再来,至少他在大声疾呼,不要“执理废事”,不要满足于“我知道了极乐世界是真心的显相,阿弥陀佛是真心显相,但是我就不求生极乐世界”,这是理上明白了,事上不承认。
为什么中道很难把握?因为我们有这些习气,喜欢执一边,要么执着理,要么执着事。只有把理和事圆融统一起来,才是中道。真的掌握了中道实相的人,看什么都是真的,地狱是真的,娑婆世界是真的,太阳宫、月亮宫是真的,天人是真的,极乐世界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你求生极乐世界是没有错的。历史上有些高僧大德在定中见到了阿弥陀佛的化身,虽然我们见不到,但我们可以见到阿弥陀佛的塑像和画像。阿弥陀佛的佛像,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光明,极乐世界的共命鸟,所有这些显相,都是我们真心随净缘而显的相。
我们又回到【循业发现】这个原理上了,循净业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在第八番显见讲【见性无分】,用在念佛上,就是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是不分的,所念的佛是阿弥陀佛,能念的心也就是阿弥陀佛了。
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密宗的各门各派也好,各种各样的法门,都不妨碍大家去学【十番显见】。【十番显见】是一切宗派的根本,是佛法的根本。学净土宗的修行者,你如果学完十番显见,就会知道所念的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也知道你自己是谁?阿弥陀佛又是谁?你和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
《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三个没有差别?因为我们的真心在因地时就是众生,在果地时就是佛,所以从实相上来讲,心佛众生三者是没有差别的。
《楞严经》里面暗藏着许多密码。二十五位修行者中,排列在第二十四位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按照十八界和七大的顺序,大势至菩萨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后,因为【见大】在前,【识大】在后。倒数第一的耳根圆通章这更应该排在前面,因为耳根是在十八界里面的。结果出场顺序是念佛排倒数第二,耳根圆通排倒数第一,最后出场的都是压轴大戏。那么密码到底在哪里?
大势至菩萨是持名念佛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实相念佛的, 耳根圆通是实相念佛,通过反闻自性,要证到亲见自性佛。我们在实修时听楼下的尼泊尔颂钵时,去观能闻之心,不去观听声尘,这个能闻之心就是自性佛。耳根圆通也是念佛,是实相念佛,为什么安排持名念佛在前,实相念佛在后?我们到卷六的时候再讲,但是大家要知道,其实都是念佛法门。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9(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8(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7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05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4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3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2 (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1(视频加文字珍藏版)

中国首部以真人演绎的佛教电影《首楞严演义》第一部

圆瑛法师用整整半个世纪注解《楞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