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前晨汽车」黄晨东:2025年商用车市占率能达20%,目标是让大物流公司都成客户

主编24小时在线 明亮公司 2023-10-15


作者:步摇

出品:明亮公司


新能源是未来方向,不止包括乘用车。


2021年11月1日,智能商用电动车公司「前晨汽车」完成B轮近5000万美元融资,由创世伙伴资本(CCV)领投,光速中国、启元投资等公司跟投;2020年,前晨汽车获得了光速中国独家投资的A轮千万美元融资。


前晨汽车成立于2020年9月, 是一家专注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新时代品牌,利用最前沿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解决目前物流运输行业痛点,提升物流行业整体效率。


在产品上,前晨汽车目前有EC1、iC1两款新能源轻卡车型。EC1是一款由前晨汽车与中国重汽海西联合研发的4.5吨级智能网联纯电动轻卡,该车实际满载续航大于230km,采用前晨全正向开发的视野电动平台;另一款轻卡车型iC1,由前晨汽车自主开发,拥有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配置1个毫米波雷达,5个固态激光雷达,18个摄像头。


「明亮公司」近期对话了前晨汽车创始人兼CEO黄晨东。黄晨东在创业过程中最知名的身份是蔚来汽车的高级副总裁,他是创始人李斌招募的第一名副总裁,经历了蔚来的“从0到1”。


黄晨东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后,加入美国AMPS.Inc.担任高级工程师,期间参与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冥王星探测器动力系统开发;2000年,他离开科研系统进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08年加入上汽集团,担任新能源事业部副总裁;2015年,加入蔚来汽车,出任高级副总裁,负责三电及自动驾驶系统研发。


2020年,我在蔚来能发挥的价值都已经差不多达到了,我想出来做更具备挑战的工作。”他解释了从蔚来出来创业的缘由。而且他也看到乘用车接下来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到了一个要拼量的阶段,而商用车目前还是蓝海市场,还需要很多创新点。“在蔚来有积累下来的很多技术基因,用到商用车上,那就是降维打击,也能帮助到商用车这个领域的提升,我个人认为这将更有意义。”他表示。


在技术复用上,乘用车的电机技术和电池技术的原理和概念都可以复用到商用车上,乘用车更追求用户体验,商用车则追求运营效率,“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提升运营效率,怎么让司机更省钱则多赚钱。”他表示。


目前前晨汽车的轻卡EC1售价约为18-20万元,市面燃油车大概是12-13万元,据他测算,司机开新能源车3年,就会比买燃油车在成本上更划算。如果是车电分离模式的购买,司机的成本负担就更小了,就相当于每个月支付电池使用费。“车电分离模式下,轻卡的初始售价就会从18万元变成9万元,这就会大大降低购买门槛。”他表示。


在用户上,目前前晨的B端客户和C端客户各占50%。对于C端用户,司机使用电车,一公里能节约0.46元,而B端客户主要看TCO,看整体的成本,“B端客户一台车一天里程约200公里,一年算下来大概节省3.2万元。”黄晨东估算了下节约的成本。


目前EC1的年销量是1200-1400台,这个量再新能源轻卡市场排名是第5,iC1的量产则需要到明年一季度,“我们想全方位做商用车产品,包括轻卡、重卡、面包车。”他表示。


前晨车在技术上都是做L4级别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选配,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来增加这个选配,“而增加L4自动驾驶,大概是在现有价格上增加1-2万元。”他表示。


对自动驾驶有需求的一般是大B端客户,比如顺丰、德邦等,这些公司的物流基本是从中心仓到网格仓,线路固定且通常是晚上送货,运营场景固定且单一的情况就特别适合用自动驾驶。


在国内的交通环境下做自动驾驶特别困难。“自动驾驶技术大家都能做到99%,但最后的1%大家都无法突破。”他表示。高速路的点对点货运很好实现自动驾驶,但下了高速的最后一公里做自动驾驶非常难。


目前京东对前晨的采购总量约为1万台,“今年签了350台,明年可能再签1000台。”他表示。京东想把油车都换成新能源车,核心还是成本问题,以及公司形象和碳排放等要求,“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让大的物流公司都成为我们的客户。”他表示。


在长途货运尤其是重卡上,一个难点在于电池,长途运输的重卡对续航有要求。据他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解决续航,一是做大电量电池;二是给电池助力比如换电或做氢燃料电池;三是增程式。目前电池问题没解决,就只能局限在300公里以内的短道运行,“重卡在国内其实还没有能真正做出来,如果前晨做到了,那这就是我们建立技术壁垒的绝佳机会。”他表示。


这种技术壁垒还体现在,前晨要掌控核心技术。“算法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核心软件也是自己开发。”黄晨东表示。前晨目前采用的算法是离散式的,整体有四块板,每个板上都有一个芯片,单块板成本都不贵,“好处是,每个板区别不大,单块板价格能便宜下来,这使得整车成本能下降。”他解释到,业内通常的做法是做一整块板,用一个很贵的芯片。


算法在实际量产中会遇到一些难点,比如感知外面环境以及感知之后控制硬件。“我们核心的技术人员是真正有量产能力的人。”他表示。


在技术上,其他方面公司可以尽量合作,但最核心的东西一定要自己把握。“电池寿命延长、车的所有数据和移动终端,这三个是我们最核心的。”他表示。


在整车制造的成本上,前晨认为还有下降的空间。今年前晨轻卡销售是1000多台,随着规模扩大成本也能再优化,“如果卖到1万台,成本能降低10%;上了5万台,成本还能再降10%。”他表示。


在他看来,当下商用车正处于黄金时间点。乘用车在2015年市占率不到1%,但到今年乘用车市占率已经到了30%,商用车当下也类似于2015年的乘用车,“商用车现在相当于乘用车5年前的样子,也要经过几年的发展。”他表示,类比历史的发展趋势, 5年之后的2020年他顺势出来创业。


对商用车他认为有时间拐点。“2025年,商用车市占率能达到20%,这就是个拐点,到2030年市占率可能能达到60%-80%。”他表示。而市占率20%是个临界点,因为只有达到20%,才能把市场拉动起来,包括供应链、终端用户和经销商


此外,他作为科学家创业中的一员,他也看到近几年创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增加了,此前单纯靠商业模式创新的机遇在减少,“科学家创业的趋势会越来越多,因为中国还有很多卡脖子的事情。”黄晨东表示,现在也没有互联网红利了,就只能走技术和硬科技,“把科技做好,真正提升效率是能改变现有格局的。”


以下为访谈(有删节):


Q:明亮公司


A:黄晨东 前晨汽车创始人兼CEO


(图由受访者提供)


EC1年销售1200-1400台,电车比油车节约0.46元/公里,要做全方位商用车产品


Q:蔚来已经是创业公司,为什么还要从蔚来出来创业?


A:2020年,我觉得我在蔚来能达到的价值都已经做完了,而且我一直是负责一个方面,我想出来做更全面的工作。乘用车接下来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后面会比量,而商用车还是蓝海,还没有很多创新点。我本身有蔚来很多技术的基因,用到商用车上实际上是降维打击,这也可能帮助商用车群体提升,我认为这个更有意义


2020年,新能源商用车非常少,这时的新能源商用车相当于新能源乘用车的2015年左右的样子。最近新能源车企股价跌的厉害,每个行业都是这样,一开始的创新来自创业公司,经过几年发展之后,后面实际上是一个规模化的竞争。在规模化竞争阶段,传统行业有一定优势,创业公司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创新边界,一旦停止创新,比拼规模那传统公司的优势就会展现。


Q:从乘用车到商用车,技术可以很快复用吗?


A:乘用车的电机技术和电池技术不是直接搬到商用车上,但原理和概念都是可以复用的,概念性的技术没有特别大变化,商用车的当然要重新设计。乘用车会更追求用户体验,商用车用户更追求运营效率,赚更多钱,所以我们要思考,怎么能提升用户运营效率,怎么让司机多赚钱


Q:效率和多赚钱怎么体现?


A:现在前晨的轻卡价格大概是18-20万元,燃油车大概是12-13万元,司机开新能源车开3年,就比燃油车在成本上更划算了


这是整车计算,如果是车电分离模式的购买,司机的成本负担就更小了,就相当于每个月支付电池使用费。车电分离模式下,轻卡的初始售价就会从18万元变成9万元,这就会大大降低购买门槛


我们现在B端和C端用户各占50%,B端都是看运营效率,他们有个计算是看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购车+使用+维护等成本);C端是算里程,大概是一公里省0.46元。比如,以节省0.46元/公里计算,B端客户一天开约200公里,一年大概开7万公里,一年大概省3.2万元


C端用户的话,我们倾向于卖给有货源的小老板,我们目前卖的最好的是在云南。云南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客户案例,他自己有物流公司,便有部分稳定的用车需求,我们把车卖给他,司机用这个车半天可以帮他的公司送货,另外半天就去接货拉拉的单子,这样司机也能更赚钱。


Q:现在产品矩阵是怎么样的?


A:我们是想全方位做商用车产品,我们先推出轻卡,之后会做重卡和面包车。现在目前在卖的只有EC1轻卡产品,另一款轻卡产品iC1量产大概要在明年一季度,EC1目前销量是1200-1400量,大概在新能源轻卡市场是前5名


Q:iC1是要做自动驾驶?之后的车也都要做自动驾驶吗?


A:我们做的是L4的自动驾驶,明年量产的iC1如果配备自动驾驶那就是L4级别的,但自动驾驶是选配,大概是在现有价格上再增加1-2万元。我们之后的车都会有配备自动驾驶的选项,但是否需要自动驾驶,是根据客户需求来决定的。


一般大的B端客户会更需要自动驾驶,比如顺丰、德邦,他们很多物流是从中心仓到网格仓,这个路线是固定的,并且通常晚上送货,运营场景固定且单一的情况就特别适合用自动驾驶。


中国的交通环境自动驾驶特别困难。自动驾驶技术大家都能做到99%了,只有最后的1%是大家都无法突破的,自动驾驶但凡发生了那1%就是事故了,肯定会有负面影响。我相信最后一公里肯定能做自动驾驶,像高速路之间点对点的货运,现在是可以的,但下了高速之后到最后一公里,目前这段做自动驾驶非常难。


Q:要做重卡的长途运输,怎么解决电量问题?


A: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要做大电量电池,能充四五百度电;二是,给电池提供帮助,比如做换电站或者使用氢燃料电池;三是做增程式。现在重卡比较局限在300公里以内的短道运行,300公里以外就要想新方法了。


像增程式,关键是要把发动机做的效率非常高,不然算不过账来,做不好就会比燃油车还贵,氢能现在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从氢的存储、运输到加注都是问题。重卡在国内其实还没有能真正做出来,如果前晨做到了,那这就是我们建立技术壁垒的绝佳机会


销售量达1万台造车成本能再降10%,商用车市占率要达到20%才能形成拐点


Q:生产车的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吗?


A:我们今年销售了1000多台,如果规模扩大了还有下降空间,如果卖到1万台,成本能降低10%,上了5万台,成本还能再降10%,再到10万台,成本还得再降10%


京东目前对我们的车的采购量大概是1万台,今年签了350台,明年可能是约1000台,他们想把油车都换成新能源车,核心还是成本问题,也还有公司形象和碳排放等要求,最主要还是TCO能算的过来。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大的物流公司都成为我们的客户


在销售上,我们在联合经销商合作建店,我们也做商城的线上销售,我们不是传统的把车子卖给用户就结束了,我们把车子卖给用户实际上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服务要做。我们在售后服务上也签约一些合作伙伴,目前我们在30-40个城市都有售后服务


在电池这块,本身电池应该是逐渐下降的,但今年因为采矿、投机等问题,电池成本变高,可能要等到明年三四季度成本能下降。若是车和电池一起买,对成本会有影响,如果我们是车电分离卖,影响就不太大。


Q:算法都是自己开发的?


A:算法我们都是自己开发的,核心软件我们都自己开发。我们的算法是离散式的,我们整体是有四块板,每个板上都有一个芯片,每块板成本都不贵,这个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把每块板做得差别不大,这样单块板价格就能便宜,使得整车成本就降下来


现在一般业内通用做法是做一整块板,用一个很厉害的芯片,通常这个芯片会非常贵,我们做的是低成本自动驾驶芯片,我们不需要这么高算力的芯片,就把复杂的算力分解成4个。我们核心的技术人员原来也是在蔚来的,是真正有量产能力的人。


算法在量产中会遇到一些难点,比如要感知外面的环境,感知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辨识有误差,比如放个圆锥筒汽车现在是感知不了的,感知是个大难题;还有就是感知之后要控制,控制的核心是硬件,我们出来做时很多商用车用的都不是线性地盘,很多东西都还是油车改过来的,都是通过机械传动的而不是电传动的,这两个要都解决,其他就好解决了。


Q:前晨是坚持要做全栈自研能力?


A:主要是要把核心东西把握在手里,其他方面就尽量合作,但最核心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做,才能建立起护城河。我们最核心的三个,一是电池寿命延长;二是车的所有数据,通过车的数据又可以反过来管理整车资产;三是移动终端,我们可以低成本交付自动驾驶系统,这三个是我们最核心的。


Q:现在底盘系统和自动驾驶也对外销售吗?


A:底盘我们有些客户在谈还没形成交易,目前我们也是第一个在卖商用车地盘的公司,未来,算法、底盘都可以拆开进行不同的销售模式,这方面我们是开放的


Q:你之前说2025年是新能源商用车的拐点,是为什么?


A:从乘用车的历程得来的。乘用车在市占率在2015年左右不到1%,到今年乘用车的市占率已经占到整体的30%,商用车当下(2022年)跟乘用车在2015年差不多,也要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也就是到2027年左右,商用车现在相当于乘用车5年前的样子,乘用车在2015年是市占率较低且呈现出向上的趋势。所以我觉得2025年,商用车市占率能达到20%,这就是个拐点,到2030年市占率可能能达到60%-80%


市占率只有达到20%才能把市场拉起来,无论是供应链、终端用户还是经销商,都需要20%的市占率才能拉动,并且还是向上走的趋势,让大家觉得这个生意能赚钱,基数太小做的价值就相对较小了。


Q:海外市场现在怎么布局?


A:我们在海外市场刚开始布局,先从南美洲、南亚开始。主要是我们目前海外市场负责人对这两个市场比较熟悉,可以快速的把产品出口这件事落实下去,其次是现在欧美市场进入相对难,准入条款多,需要做很多符合当地要求和规定的实验,南美和东南亚门槛相对较低,我们给他们的也不是自动驾驶,而是普通电动车。


Q:国外新能源技术和国内的差别?


A:自动驾驶大家都差不多能做到99%,1%是还没有人突破,之后要根据每个场景落地看怎么把成本做的更有竞争力,系统做得更有效率。国内在车的技术上肯定会超过国外,续航的卡车还需要探索。


Q:今年科学家创业似乎多了起来,怎么看待科学家创业?


A:市场上这几年对技术的需求增加了,之前是靠商业模式创新,但现在不行,整个创业模式其实发生了变化。当然,科学家本身受到的更多是技术方面的训练,商业训练不够,还需要不断强化转型,补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能力,才能在创业中取胜。科学家自己要转型才能带领团队继续向前


科学家创业的趋势会越来越多,因为中国有很多卡脖子的事情,现在也基本没有互联网红利了,没有红利就只能往技术和硬科技上走,但踏实把科技做好,真正提升效率是能改变现有格局的


| 发福利!添加下方明亮公司主编微信有惊喜!


#关于咖啡的一切

瑞幸Manner星巴克幸运咖一尺花园访谈八角杯访谈四叶咖访谈乐饮创新访谈 D.A.O访谈一块小宇宙访谈三顿半蓝瓶咖啡%ArabicaS.O.E咖啡供应链咖啡豆进口咖啡馆成长史Wagas出售Grid幸运咖供应商

#从纺织到服装

lululemon面料lululemon内衣工艺lululemon品牌精神lululemon增长逻辑SHEIN访谈SHEIN ESGSHEIN 日本Surpine访谈Goobras访谈重新加载访谈凌迪科技访谈LABELHOOD蕾虎访谈COCOFIT访谈IFL访谈FILASHEIN高端品牌MAIA ACTIVESKYPEOPLE天空人

#投资机构Q&A

康煦投资华映资本弘章资本无届创新资本宽窄创投|斯道资本|番茄资本|栈道资本|力矩资本五源资本

#精神消费

小红书诗与万花镜暂停实验室Heartlylab观夏方特国际节气盒子五朵里鸟语花香野兽青年布卡星

#附近商业研究所

安福路BOXX访谈盈展访谈伍徳吃托克访谈

#性价比品牌与效率零售

嗨特购|折扣MAMAALDI|瑞幸舌尖英雄盒马预制菜叮咚预制菜|折扣牛

#疫情改变了什么

安福路|餐饮医疗服务通胀解压玩具度假海底捞|机器人钓鱼酸奶&牛奶

#当人们无法出境

大热荒野ABC CampingHomfulSNOW 51Northface日本户外品牌桨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