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爱考的概念辨析题你还不会吗?干货都给你整理好啦!

奇亚籽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在新传考研中总有这么一些真题——“请说出xxx和xxx的区别(联系)”,当两个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考察时,总是会成为困扰一部分同学的“丢分项”,这些名词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但又好像傻傻分不清楚?



别急!这篇推送就来帮大家辨析新传的各种“双胞胎”or“多胞胎”概念,这些相近概念基本都是根据往年考研真题整理出来的,今年依然有很大的考察概率~


本期内容概览


符号&信号&象征符

主我客我理论&镜中我&自我互动论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铺垫效果

电视人&容器人

信息茧房&回音室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奇观&景观

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仪式

新闻&信息&宣传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

舆论&舆情

流言&谣言

广告标题&广告标语



概念辨析类的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程度,这就需要在宏观上对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具体了解,能够迅速定位到知识点;而在微观层面则可以借鉴下面这个思路:


解题思路

首先,对二者的概念加以阐释;

其次,阐释二者或多者的具体区别或联系;

(学科背景、理论来源、特点、类型、原因、影响等)

最后,用总结性的句子进行归纳。


参考模板:定义+区别+联系+总结


温馨提示

1. 尽量写得全面,不遗漏要点(不要写成概念的堆积,对于概念的争议点不需太过纠结)

2. 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最好采用分点作答的方式)

3. 遇到不同的题目需要灵活处理(答题不只有一种解题思路)


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正题!



1.

符号&信号&象征符


真题: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简答题,湖南大学 440,2019)


符号

(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特点)a指代性:符号和其指代的事物之间无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约定俗成的;b社会共有性: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c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类型)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

(定义)信号是具有物理性质的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特点)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

(定义)象征符是具有语义性质的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特点)a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b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c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d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即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注:信号与象征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物理性质,而后者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二者都属于符号这个大的范畴。)



2.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真题:传播隔阂(名词解释,四川大学 440,2020)


传播障碍

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

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者关联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其比一般的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不确定性,更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危害)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3.

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铺垫效果


真题:请谈谈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与铺垫效果的区别(论述题,中山大学 643,2019)


议程设置理论

(观点)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议程设置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正式形成。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件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评价)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议程设置的三个层次)议程设置理论从传统议程设置(第一层)发展到属性议程设置(第二层)再发展到网络议程设置(第三层),其理论一直在拓展变迁。


框架理论

(学科来源)框架理论最早源自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

(观点)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那些大量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后框架构建的理论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而根据恩特曼的观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框架建构”具体指这样一种过程“人们选择感知事实的某些部分,并将他们凸现在传播的文本中,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关于被描述对象的某种问题的定义、因果解释、道德判断以及处理建议”。


铺垫效果

也称为“启动效应”,“预示效应”、“引导效果”、“准备作用”等,铺垫效果来自认知心理学,认为铺垫现象描述了以前的语境对新信息的诠释所造成的影响。艾英戈等人把新闻的铺垫效果定义为通过唤起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并忽略另外一些问题,影响观众对政府、总统、政治和公职候选人进行评价的标准。


三者的异同:

学界对于这三个理论目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合流观点认为框架构建和铺垫效果都属于第二个层次的议程设置或议程设置研究的延伸,铺垫效果被认为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释议程设置的发生机制。


分流观点则认为三者在概念的缘起、理论假设及方法论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框架和铺垫效果不应该被视为议程设置的次领域。


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的异同

联系:

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均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均属于宏观效果论,且二者都立足于媒介本身,强调媒介的主导性作用而忽视受众的主动性。


区别:

(1)理论来源和科学基础不同: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源自李普曼,其学科基础主要围绕政治传播和大众传播理论。框架理论的早期思想则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诞生于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


(2)研究方法不同:从早期的研究来看,议程设置理论属于定量研究,框架理论则属于定性研究。


(3)研究的焦点不同:议程设置理论聚焦于媒介的传播效果,即媒介影响公众意见和舆论,而框架理论聚焦于新闻报道中国意义的建构以及影响新闻建构中的各种关系



4.

电视人&容器人



电视人

电视人概念由林熊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中提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不同于印刷媒介环境重理性、重逻辑的行为方式。同时,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其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

容器人概念由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1980)中提出,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罐状”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彼此间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这一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注: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本质上非常接近,二者都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但相对而言,电视人更强调重感觉的的行为方式,而容器人则更偏向个体与人际交往层面。)



5.

镜中我&主我与客我&自我互动论


镜中我

镜中我概念由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中提出,该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主我与客我

主我与客我理论也称“自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他认为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个体只有在于他者或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体现鲜明的主我色彩。


自我互动论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三者的异同

联系:

三者都包括在象征性互动理论或称符号互动论的大框架中。都是探讨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区别:

(1)学术背景不同:镜中我理论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探讨;主我客我以及自我互动论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理论研究。


(2)传播类型不同:镜中我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强调人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后两者的主要形成机制是人内传播,包含少部分人际传播。


(3)具体内涵不同:镜中我侧重社会互动,主我与客我侧重“自我”是如何构成的。主客体的互动,自我互动侧重在他人期待的印象中,自我重新进行改造和完善。



6.

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


真题: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论述题,辽宁大学 334,2020)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概念由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我的日报”(the Daily Me)就是“信息茧房”效应的预言。


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来自桑斯坦2003年的著作《网络共和国》。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而该网络外部的任何信息,都很难在这个网络中传播或者不会达到这个网络中。


二者的异同

区别:

(1)信息茧房侧重个体的信息选择行为, 回声室效应侧重个体或群体观念、意见的强化;

(2)信息茧房主要讨论信息获取的单一化, 信息的接触、选择、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 回声室效应主要强调个体意见的强化与群体极化现象;

(3)信息茧房基于选择性心理视角,回声室效应基于圈子效应视角。


相同点:

(1)内涵的接近性, 信息茧房强调信息接收的选择, 同时也隐含对态度的影响, 即容易形成偏见;回声室效应也隐含信息茧房现象;

(2)形成的原因也相似:选择性偏向、心理机制、媒介环境等内外因素, 均共同导致个体获取信息、形成意见的明显偏向。




7.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真题: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名词解释,南昌大学 619,2019)


群体暗示

群体暗示指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过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在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判断、分析能力的状况下,一味地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群体感染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群体模仿

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指在集合行为中,在人的安全本能下每个人都希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三者关联

关群体暗示、群体感染和群体模仿都是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8.

奇观&景观


真题:居易•德波的景观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奇观有何异同?(简答题,苏州大学 440,2019) 


景观

(定义)景观的概念出自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具体指通过图像(包括图片和影像)建构起来的虚拟景象。景观与读图时代的到来有密切关系,并且已经成为媒介时代的本质。

(本质)“景观”实质上揭示了媒介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一种公共设施,还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


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的概念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具体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他认为这种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奇观”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二者异同

联系:

(1)道格拉斯的“媒介奇观”理论是对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奇观继承了景观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根据当代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完善。


(2)奇观是对景观的跨文化和去语境化的解读,是景观这一抽象理论的具体应用。


区别:

(1)概念层面:景观社会理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较为抽象,是对当代社会的性质进行把握;而媒介奇观则是中观层面的理论,从当代社会文化的具体现象出发,更为具体


(2)分析对象:德波的景观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凯尔纳则以美国社会文化为出发点,为了理解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文化。


(3)研究视角:德波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和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



9.

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仪式


传播的仪式观

(观点)詹姆斯·凯瑞于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1957)中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用来区分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评价)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传播仪式观是对传递观的补充与更新,使得传播观跳出了传统“传递观”对传播的误解。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传播仪式观将文化研究范畴引入整体的传播学研究,开创了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媒介仪式

英国学者库尔德里在《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2003)一书中提出“媒介仪式”的概念,认为媒介仪式即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其表演表达了更广义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或暗示着与这种价值的联系。媒介仪式表现为人们各种不同的形式化的和模式化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与媒介相关,并凸显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神圣地位。


注:

“传播的“仪式观”是一种传播研究路径的转向,强调的是传播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建构和文化共享。而媒介仪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揭示和批判媒介建构“媒介化中心的神话”,探究的是媒介(符号)权力问题。


这两个名词虽然听起来相似,但说的可不是一个意思!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注意不要“张冠李戴”哦!



10.

新闻&信息&宣传


真题:

新闻与信息的区别(简答题,武汉大学 440,2020)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名词解释,中央民族大学 619,2019)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简答题,上海大学专硕,2019)

新闻与宣传的异同(简答题,陕西师范大学 440,2020) 


新闻

根据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信息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行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而言,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认识不确定性的功能。


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新闻与信息都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和表达;

(2)来源都是客观事实;

(3)对受众而言都具有未知性;

(4)都提供某种关于新情况的新知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区别:

(1)内涵和外延不同:新闻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形态,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信息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反映手段,外延更广泛。


(2)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作用范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信息的传播手段则多样化,包括公开传播和私密化传播,不一定面向社会公众。


总体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宣传和新闻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均属于传播行为;

(2)新闻具有宣传属性,利用新闻进行宣传是常见的宣传手段;

(3)新闻与宣传互相渗透。宣传可以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


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2)归宿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3)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常需要用到重复的宣传策略;新闻传播的信息则是一次性的。


(4)传播的要求不同宣传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定性的准确);新闻则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11.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


真题: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的区别(简答题,中央民族大学 619,2019) 


新闻价值

(定义)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五要素)新闻价值要素包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观

(定义)新闻价值观是新闻价值的集体取向,是长期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理想等等,在新闻价值追求中的反映,来源于社会实践和新闻传播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指导新闻价值评价的作用。

(常见的几种新闻价值观)总体来说新闻价值观可包括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宣传偏向新闻观,我国主导的新闻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2.

舆论&舆情


真题:舆论与舆情的联系和区别(简答题,南大 440,2020)


舆论

(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必须是集合化的公众意见。

(特点)舆论具有公共性、公开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特点;

(社会功能)舆论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情

舆情即民意情况, 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 (外露的部分) 或情绪反应 (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 。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


二者异同

联系:

(1)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都具有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方面的丰富内涵;

(2)所涉的客体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 其中又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居多;

(3)都与民众的群体性心声、意愿密切相关;

(4)舆论大致都是在与此相对应的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区别:

(1)主体差异:舆情的主体是民众, 不存在官方舆情之说;而舆论的主体, 既可以是民众, 也可以是官方;

(2)内涵差异:舆情重在“情” (情状、状况) , 属于客观存在形态的范畴;而舆论则重在“论” (广义的议论) , 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

(3)形态差异:舆论的形态为意见的公开表达, 舆情的形态则并非均为意见的公开表达。



13.

流言&谣言


流言

(定义)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特点)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论或信息是“事实”;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换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谣言

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散播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


二者区别

(1)指向性:谣言往往针对社会公众事务领域, 其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而流言所针对的对象, 往往更多地指向一般个人及家庭、亲友等, 较少侵入社会公众事务。


(2)真实性:谣言以“捏造”为最主要特征, 属于有意识的传播,流言则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传播。


(3)传播行为:谣言制造者往往希望在公共空进行“点对面”的大规模传播,  其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行为。流言多在比较私密的、范围有限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流传。


(4)词性色彩: 相对谣言而言, 流言的感情色彩更偏于中性。


(5)社会效果:谣言的破坏范围和力度均远远大于流言。



14.

广告标题&广告标语


真题:简述广告标题和广告标语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暨南大学 440,2019)


广告标题

广告标题是整个广告文案乃至整个广告作品的总题目。是全篇主旨的精确概括。将广告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进行富于创意性的表现,以吸引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力;它昭示广告中信息的类型和最佳利益点,使他们继续关注正文。


广告标语

又称作广告口号,是广告者从长远销售利益出发在一定时期内采用的相对不变的特定宜传用语,它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


二者异同

相同点:

两者都需要进行精心的创意,在写作上均要求简洁精炼,新颖生动,引人注目;在表现手法上两者皆讲究文字技巧,可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功能上两者都必须反映出商品或劳务的特征达到促销的目的。


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标题是全篇主旨的精确概括,标语旨在让受众理解并接受一个确定的观念 , 从而对商品和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印象(情感层面)。


(2)更换频率不同:标题可随时更换,标语一经确定一般不能随意更换。


(3)所处位置不同:标题通常居广告之首,广告标语的位置则相当灵活。


(4)写法不同:标题常采用新闻式、祈使式、颂扬式、 提问式 、悬念式等;标语常采用号召式、风趣式、颂扬式、叙述式等。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彭静.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回声室效应仿真实验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4):142-149.

[2]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2020(01):1-14+124

[3]华昊.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06(06):64-67..

[4]“朋友圈”景观与现代人的精神分裂 ——以七夕微信朋友圈为例

[5]杨保军.新闻价值观念与新闻价值创造[J].国际新闻界,2003(03):45-50.

[6]杨保军,王敏.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6):63-71.

[7]丁柏铨.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2007(06):8-11.

[8]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35(04):168-173.

[9]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08):44-49.




主编:羽生生

编辑:奇亚籽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中二早早

吃货胖胖

认真考考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10天20题

微型冲刺班10天速成答题方法↓↓↓


新传人の书店
点击下图找本好书↓↓↓
蓝皮书专题扫码看大佬押题↓↓↓
全年热点合集扫码查看不错过↓↓↓
全年考点干货合集扫码get硬货↓↓↓
本月好文👇
大大的专题文集出啦!这本新书带你看遍习新观!
有人在偷偷背着你练答题!且进步显著!
网传必背清单来啦,手把手带你划重点 | 考前复盘
万字理论+案例,带你拿下最难考点传媒经济学!
来点新鲜的!这些获奖案例让你答题不用愁啦!
活久见!你的参考书居然要失效了!
真题预测!这些经典理论今年会这样考!(下)
真题预定!经典理论的新变化你都会了吗?
爆肝整理万字名词解释,背就完事了 | 第三弹
案例库更新时间到!疫情间技术类案例打包送你!
传播学理论卷拿下130分,全靠这份必背清单 | 考前复盘
语料库02 | 还在喊论述题难?句子可都给你整理好啦!
今年最热考点有哪些?四大刊重点讨论了这些议题!
考场急救包 | 这些常考理论,助你稳住20分!

新闻评论没灵感?案例不会用?这份宝典送给你!

美国大选?管他选谁呢!先把考点记住再说!

答题字数少?大白话没亮点?一篇文章帮你加分!

这些学校保研没录满!你的考研名额会变多!

别催了!新闻史知识清单来了!中外一站解决!| 考前必备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5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