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这些照片,越看越虚无啊。

阿改 象外 2022-05-06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李安琪,“隐秘的爱漂浮在第七大陆”系列
《订书机》,2018年




正如当代语境下的诗歌、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都很难“不言自明”,李安琪的摄影作品也不例外地需要被解说,被阐释,或需要观者以想象来转译。

你很难一眼就从她的作品中说出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主题,或总结出一个所谓的中心思想来。换而言之,你很难在第一时间就搞懂她在说什么。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她的原作前)给予稍微多的时间,然后开展一系列主动的视觉漫游。你可以试着将视觉转换为文字,比如:



《雕像》,2019年



Last Day系列,《Cross》,2017年



《无题》,2018年


《Watch》,2020年



一个头戴羽毛帽子的少年/青年;

女人躺在地上;

男人的头依偎在女孩的大腿上;

女人仰面倒在地上,男人看着;

……



然而这样做并不解决问题。你还是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因此你只能接着看:少年/青年帽子上羽毛的颜色,如巫师袍一般的衣服的质地;女人脸上那抹颜色的意思;两组男女——他们的眼神、表情和姿势,以及在整个空间中的位置……


当这些于事无补,你只能继续搜寻画面上的蛛丝马迹,期望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循环往复之后,也许你仍然一无所获。你可能会感到沮丧,可能感到失落,又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你觉得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

这种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正是观看和体验当代艺术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因此,正如我在前面所强调的,你最好站在原作面前,在持续的观看 - 凝视中,获得持续深入的视觉和心理体验——以及,显而易见的,你可以从形式美中获得的愉悦感。

出生于西安的90后李安琪,从国内一所211高校毕业后,赴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进修,并与当地的时装品牌、艺术家和杂志媒体有过深度合作;回国后她暂居上海,又在求知欲的进一步驱动下,申请再次出国深造,计划明年春天进入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就读。

如她自己所阐述的,李安琪的作品主要围绕“关系”来展开。她有感于人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商品化倾向,怅然人与他人、与世界的疏远和失联,最终沦为一个“异化的人”,陷入不可避免的无力感和失重感。

她因此化身导演(文学、电影和哲学都曾给予她滋养),搭建亦真亦假的场景,虚构故事,营造紧张、局促、不安、失衡的氛围,让观者回到上世纪60至90年代,体验被摄者的强势与弱势、对抗与亲密……

在她的假想中:

这种人际关系以生活化的虚构引发观者的共情,又通过戏剧化的构图与张力体现着电影式的情节:出轨、谋杀、阴谋,将人们从共情中抽离,达到介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恍惚状态。最终,在悬而未决的场景中,主体们的犹豫、未知性和静谧的图像语言一起,陷入孤独和虚无之中

是的,悬而未决,犹豫不决,连同那些被鲜艳的颜色所覆盖、有着不同形状和声响的未知,一同坠入表面静谧的图像,陷入孤独与虚无之中。

这,或许就是进入李安琪的摄影明室的方法和角度。




另外 :Other Than That


半径画廊


时间 :2020年10月5日 - 12月

地点 :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99号


关于具体闭展时间

读者可直接前往半径画廊

或提前咨询该画廊新媒体



李安琪在艺术摄影与时尚摄影领域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与融合,鲜明的个人风格也使她在时尚摄影界崭露头角,并擅长在作品中体现时尚摄影语言与电影式的叙事性,以简洁的场景设置传达细致的叙事情节和张力。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艺术电影、 文学、以及绘画,并将其转译为鲜明的角色形象塑造、肢体语言、和明快的色彩。她通过摄影作为媒介去探讨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边界,并不断对图像语言所能传达的信息的可能性进行尝试。








象外 x 李安琪




象外 :除了说自己是一个摄影师,你还愿意怎么介绍自己?

李安琪 :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吧。


象外 :说说你的成长经历吧——在西安这个城市有过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李安琪 :从小的家庭环境算是别人眼里的幸福和睦家庭,一直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像很多同龄人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长大的。

父母对我的成长影响蛮大的。从小我妈就让我看国内外名著,我爸让我背唐诗宋词,有时候还会被我妈追问那本xxx读完了没有。小时候我房间里最大的家具就是书柜,有两个我那么高,有时候要拿书还要踩着凳子去拿。名著很多看不懂,一开始会偷懒,匆匆略过,后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之后,慢慢就培养上了阅读的习惯,也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上小学之后发现语文课文都是之前读过的,所以小学时候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哈哈哈。

西安给我最大的印象可能是平和,也许是地处内陆的原因,它没有沿海城市快速更迭给人带来的紧张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你静下来,慢慢做你喜欢的事情。


象外 :你的求学经历是什么样的?因为什么契机出国留学?现在还在杜塞尔多夫美院上学吗?

李安琪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以来成绩都蛮好的。高考那会儿特别喜欢看电影,就想考电影学院,以后想做导演,想拍电影。结果高二分班跟班主任还有家长说想参加艺考的时候还被教育了好多天,说明明可以好好上个文史类的一本,为什么要艺考之类的。后来父母还是同意了,高三那年就去考了电影学院也拿了录取。

但上大学之前父母就希望我以后可以出国读研,为了之后申请方便,最后还是上了一所211大学。其实大学毕业后出国,自己没有想很多,只是觉得好玩和新鲜,就去了有家里亲戚在的国家。出去之后才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但留学的这段经历真的让我成长很多。

回国后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想学的没学的还有很多,想要自己尝试去选择下,并且第一次出国是父母选择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这次就尝试去申请了德国的学校。

一是自己从来没有正规地接受过艺术类院校的教育,二是比较喜欢德国的艺术氛围。去年冬天开始查阅各个院校网站和申请,整理了近年来自己的作品,托朋友排版了一个作品集,纷纷邮寄到德国去。当时正赶上疫情,也是很麻烦。好在最后收到了四个学校的录取。有杜塞尔多夫、不莱梅、包豪斯还有卡尔鲁斯厄。准备明年春天入学。


象外 :留学国外给你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安琪 :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时间,学会了“experience”就是经历。一是在作品上不断尝试、探索、实践。当时我的导师跟我说做艺术的从来没有假期,你们不要想着放假,我一年365天可都在工作。不要以为你的作品做完就结束了,它永远都不会结束。

二是生活中的探索。可能每个留学的人都会经历一段每天睁眼都有很多麻烦事等着要处理,以及一件事还没处理完紧接着可能又会突然来一件更麻烦更棘手的事。


《无题》,2018年



象外 :能否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摄影的门外汉解释一下你的创作逻辑,以及最重要的,你希望通过摄影表达什么?希望观众从中获得什么?

李安琪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关系和平衡。人与自身、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象外 :如你的简介所说的,你“在艺术摄影和时尚摄影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与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对于中国的大部分读者来说,这两个领域都并不是人人熟知的。能否帮我们做一点普及的工作,说说你对艺术摄影和时尚摄影的理解?

李安琪 :艺术摄影和时尚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一样吧。艺术摄影的出发点是艺术然后才是消费主义,时尚摄影的出发点是消费主义然后才是艺术。


象外 :你对时尚摄影的兴趣是怎么来的?是小时候/青春期就对这个感兴趣?还是因为到了国外才关注?此外,选择它是不是也部分地出于功利性的考虑,比如时尚摄影看起来更好找工作?

李安琪 :其实我是回国后才知道时尚摄影的。因为之前都是在拍比较观念的东西。后来发现有一些观念摄影可以和时尚相融合,大家熟知的比如Tim Walker。因为我研究生时候的课题是关于Staged Photography,偏向于舞台的呈现形式,会糅合造型、道具、场景等,其实是和现在的一些时尚摄影很相近的。


象外 :艺术摄影和时尚摄影彼此融合、彼此借鉴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对于你自己而言,你是选择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你期望怎么样跟这两个领域的“大师”们做得不一样?

李安琪 :就是从Staged Photography来切入的。希望可以更多地传达一些故事性。还没想说要和某个大师做得不一样,能做得一样我都觉得很厉害了。


象外 :在摄影上,你喜欢哪些前辈,受谁的影响较大?

李安琪 :比较喜欢Martin Parr、Jeff Wall、Bernard Faucon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受谁影响比较大。


象外 :在摄影之外,你的知识结构主要来源于哪里?

李安琪 :文学、绘画、哲学、电影。


象外 :目前的作品,模特大多数是外国人,为什么?如果拍中国人,会怎么样?

李安琪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面试德国学校的时候教授也问我,这些作品是在中国创作的吗,感觉他们看起来很欧洲,甚至很德国。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想明白,可能觉得这样的设定更符合我想要的画面,是那种落寞的中产阶级。


象外 :顺便帮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器材和工作流程吧。

李安琪 :现在一直在用的是两台120相机,一个是宾得,一是个玛米亚。在每次拍摄前都会画一些思维导图、逻辑架构还有一些必要的拍摄画面的脚本。再根据这些一点点去填充场景、人物以及调度上的一些细节。


《三角》,2018年


象外 :发来的作品中,有少数几张空景,它们在系列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安琪 :一种元素或者是符号。它可能是主题的一种象征,或者是画面中传达不出来的隐喻。也为了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象外 :我其实蛮喜欢你的随手拍的,感觉更自由——总体来说,什么东西/因素比较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

李安琪 :自由。随手拍的随机性很大,最吸引我的就是很多生活中不经意的小细节,他们是不受约束,不在艺术或者是某种知识架构里的,它们就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你不能去打扰、左右它。所以单纯记录下这样一种瞬间的状态就很好。那或许也可以成为以后创作中的一个发散点。


随手拍(麻烦横屏观看)



象外 :现在是生活在上海?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大概是什么样的?最喜欢去上海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李安琪 :是的,上海。上海工作生活节奏挺快的,但我会调节到自己的一个舒适节奏里。上海晚上的一些小街道,像是华山路、新华路这边很舒服,适合散步。



随手拍


象外 :如果自己变得很有钱了,你想做什么?

李安琪 :等有钱了再想吧。


象外 :能想象自己十年后的状态吗?

李安琪 :想像不到,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


象外 :最近在读的书/看的电影。

李安琪 :最近在读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自决之书》,还有费兰特的《碎片》。都是属于评论、杂文一类,很适合在细碎的时间拿出来看看。

一直都蛮喜欢佩索阿的——一个孤独冷静的思考者,他的文字忽明忽暗,从他的《惶然录》再到这本都爱不释手。他和卡夫卡最大的不同是,卡夫卡更具社会意味,而佩索阿更像是一个不断向内求索的形而上的哲学家。你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看到冷静、挣扎、破碎再冷静。


象外 :最近做过的一个梦。

李安琪 :做过的梦都会忘。










《隐秘的爱漂浮在第七大陆》系列




《红酒》,2018年


《口香糖》,2018年


《盛宴》,2018年


《文件》,2018年


《拥抱》,2018年


《藏》,2018年









《Speak Memory》系列




《Double》,2020年


《无题》,2020年


《Button》,2020年


《Candle》,2020年












《Forbidden City》,2017年



Last Day系列,《Sunk》,2017年




《无题》,2018年


《Therapy》,2019年


《Party》,2019年


《The Nile》,2018


《死海》,2019年











随手拍





















.
END
.





象外近期好文


普通家庭的孩子应不应该学艺术?
11月,去上海把一年的艺术展看够
认为夏加尔只有浪漫狂想,这是一种误解
理想的话,当个傻子。
我几乎天天都意淫自己功成名就后的生活
摄影赏。
一个胸无大志的艺术家,兼收藏家
陈彧君重返木兰溪。
TONI&GUY前艺术总监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绘画赏
绘画,晚安。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你   在看 👁     我吗?
《The Nile》1980元  2018  2/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