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感悟人物品质相融——统编二上《八角楼上》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1
这篇描写伟人的文章,第二课时教什么?我想练习朗读是必要的,感知人物品质是必要的。
【好课细节】针对不同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作为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深入品读文本之前,我带领孩子回顾了上节课所学:“你还记得文中这几个重要信息吗?”我课件出示:主要人物、时间背景、活动地点、主要事件,我请全班一起回忆。孩子们说得很准确,关于“时间背景”,有的孩子说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引导他们理解这里是指一个时代的大环境,连续很多年都是在斗争,“夜幕降临”是一天中的具体时间,不算大环境背景,孩子们基本都能区分了。
【洞悉儿童心理】我带孩子回顾的过程就是检查上节课所学效果的过程,一起回顾的时候,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更能激发本节课师生互动的热情。在他们有疑惑处加以点拨,区分,孩子会有新的收获。
2
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数数有几句话,并用“____”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读一读。
【课堂妙招】有了之前的回顾环节,这个问题便水到渠成,降低学习难度。
练读完毕,我们交流时间和地点,聚焦到第一句话。先集体读流畅,我再用红线标出“艰苦斗争的年代、茅坪村的八角楼”这两个短语,学生校对,并在旁边标注“时间、地点”。
【课堂妙招】二年级的孩子,课堂上需要有些笔记,这能让理解更加具象。
朗读第二句话,重点是品味“每当”这个词。第一课时中,孩子已经知道“每当”就是“每到”的意思。我出示去掉“每当”后的新句子,请学生和原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得很认真,所以交流的时候也非常积极。
一个孩子说:“加上每当,就感觉毛主席是天天在这个时候去八角楼写文章的,去掉每当,就没有天天的意思了。”很明显,他读懂了每当的意思。另一个孩子补充:“不加每当,好像毛主席难得去一趟八角楼,偶尔才去,可能一个月去一次。”这个发言引发了其他人的共鸣,大家纷纷猜测多久才去一次。
【洞悉儿童心理】当一个人猜测不加“每当”,毛主席可能一个月去一次时,我及时评价这个猜测很合理,这能启发其他学生继续合理猜测,引发共鸣。
我相机总结:“加上每当,就能感受到毛主席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我顺势创设情境:冬天夜幕降临时,毛主席怎么做?夏天夜幕降临时,毛主席怎么做?身体特别疲惫呢?甚至感冒发烧时呢?受伤期间呢?每创设一种情境,便引导孩子想象场景读好这句话,这样的朗读更有画面感,感受也更加真实深入。
我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边听边结合插图想象画面,毛主席在怎样工作呢?大家说到了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认真,甚至还有学生讲到坚持奋斗,这些感悟都是通过一次次投入的朗读达成的。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毛主席的人物形象,我总结并板书: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课堂妙招】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深化对毛主席“夜以继日,忘我工作”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这便是练朗读中促感知。
3
这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第一次尝试默读课文。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以下读书要求:默读第2自然段,对照插图,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及动作、神态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学生开始安静默读,有个别孩子不大习惯,还是会发出轻微读书声,我走过去微笑着看着他,他不再出声,看得出来,他在努力。
【洞悉儿童心理】第一次课堂中练习默读,我们要允许个别孩子有困难,不强制要求他,但可以无声鼓励他。
我们先交流第一句话。指名读完后,我请大家说说这是个怎样的夜晚。
【课堂妙招】聚焦当时的自然环境,这往往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孩子们大胆猜测“深夜”大概的时间,再联系“寒冬腊月”,很容易理解当时天气严寒,环境恶劣。我再请学生找找这句是怎么描写毛主席的样子的。我们聚焦了“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这几个关键词,不难理解“单、薄”都是“单薄”的意思。
为了更加直观地让孩子知道当时条件的艰苦,我请学生看看自己现在穿的衣服,才11月份便是加绒加厚的小棉袄。薄毯子大概多薄呢?我以教室的窗帘对比,差不多厚度,再请有经验的孩子分享竹椅子坐上去的感受。这样直观感受后,我请他们想象自己就是毛主席,会有什么感觉。有孩子说会冻得发抖,有的说脸都冻红冻僵了,有的说估计会变成冰雕,有的说手指都要冻断了,更别提还要写文章了。
孩子已经和毛主席共情,此时我再引导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孩子自然能感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带着这样的感悟,孩子再次朗读第一句话,很多人脸上都有了些痛苦难耐的表情。为了让学生知道这是对毛主席的外貌描写,我请一名学生描述我的穿着,发型,然后板书:外貌描写。
【好课细节】从孩子的着装出发,利用教室里的现有资源,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体会革命条件的艰苦就有了对比和参照,便能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对老师的外貌进行描写,在表达迁移中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
4
毛主席是怎样写文章的?男生齐读第二句话。结合插图,我请学生观察毛主席的手部动作,然后聚焦两个动词“握、拨”。“毛主席是怎样拨灯芯的?”我启发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要“轻轻地拨了拨灯芯”?这里的发言特别精彩,孩子们似乎真的已经走进文本,理解了艰苦条件下的毛主席。
“毛主席很细心,他怕把灯油拨到写好的文章上。”“灯芯上有黑的灰,火苗本来就快灭了,拨的太重会把火弄灭。”“动作太快的话,手上会带到风,把火苗熄灭。”这些发言很让我惊喜,没有仔细地观察图画和认真深入地朗读,是说不出来的。
“第一句是对毛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这句呢?抓住的是什么?”孩子反应很快,我板书:动作描写。在理解“灯光更加明亮了”时,我启发学生思考,除了照亮八角楼,看得更清楚,还照亮了什么?有学生已经能说道“照亮中国大地”,我顺势引导当时正在革命最关键的时刻,有孩子就理解到“照亮中国革命的道路”,我相机总结:预示着中国革命前途光明。
【好课细节】我请男女生分别再读这句话,学生读到“灯光更加明亮”时很是激昂,充满力量,似乎也有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教室。我想,这便是朗读的力量。
5
除了描写毛主席的外貌和动作,这一小节还描写了什么呢?我请学生再次观察插图。有学生注意到了毛主席的眼睛,我问他:“毛主席是怎样看灯火的?”学生说到了“目不转睛、很认真、一直盯着看,好像边看还边在思考着什么”,我带领学生关注并理解“凝视、沉思”两个词。“寒冬腊月的深夜,如果你的毯子滑落,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展开想象,表现出瑟瑟发抖的样子。“毛主席本就穿得单薄,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毛主席沉思时全神贯注的形象。
“神态描写”这个概念孩子理解起来相对有难度,我启发孩子:这句话主要描写了毛主席的表情和当时沉思的状态。这时有孩子说道:“状态描写。”我请全班给予她掌声,她的领悟能力非常高。我板书:神态描写。
【洞悉儿童心理】对于孩子高质量的发言,教师必须隆重地肯定并赞扬,这能让当事人获得印象深刻的美好感受,也能让其他学生将这个回答铭记于心。
关于“星星之火”,我借助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并辅助相应的图片,孩子不难理解背后表达的深意:“星星之火”也指革命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革命终将取得胜利。正是有了对“星星之火”的理解,在交流“毛主席凝神沉思时会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时,学生都联系到了革命斗争,有的还说到了革命胜利,民族解放。我为这群会品读关键词句,会联系时代背景,会走进人物心理的孩子感到无比骄傲。
对照板书,我们再次回顾了描写毛主席的三种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分小组再次朗读前三句话,在朗读中加深对毛主席”不畏艰苦,忘我工作”形象的感悟。
6
最后齐读第四句话。主要理解“光辉著作”的意思,结合“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感知“光辉”即为成就巨大。我请小朋友谈谈毛主席写的书对革命胜利有哪些作用:有的说可以指导战士们怎么打胜仗;有的说当士兵想要放弃的时候读一读,可以获得坚持的力量;有的说这些著作就是毛主席对战士们的鼓励......孩子们说的出乎我意料的好,结合革命胜利的图片,我总结:这些著作传递的就是毛主席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品质,一种革命必胜的信仰。
7
我请学生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这次朗读,孩子明显情绪更饱满,尤其在读“灯光更加明亮了、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两处时,我听出了他们对毛主席的敬佩与赞扬,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的脸上浮现,在他们的朗读声中飘荡。
最后,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在八角楼上的故事,并齐读整篇课文,再次感受毛主席为了中国革命,艰苦奋斗、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堂妙招】小朋友们自己练习说说毛主席的故事。可以自己一个人说,也可以和同桌合作,每个人说一部分。
【课堂妙招】带着学生一起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字词的同时也是深化对毛主席人物品质的感悟。
课件信息: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彭文峰会
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