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掷骰子吗》|如何深入了解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今今乐道·越读者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上帝掷骰子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量子论的故事。从物理角度来说,量子论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但引人深思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被所有人理解。走进本书,作者将带我们步入一次从神话时代出发的量子之旅,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读者将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

跟随作者的脚步,除了可以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可以面向未来探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揭开一层层物理学的神秘面纱。

关于作者

曹天元,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曾在美国和香港攻读生物化学和电子工程,后担任CCTV新科动漫的首席品牌顾问,足迹遍历内地、香港和美国,现居香港。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深入了解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上帝创世的第一天,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但上帝貌似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他忘记告诉我们,光是什么?光是粒子吗?千百年来,人们笃信光是粒子,否则,镜子里反射的是什么?但是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同时也预言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当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时,光的波粒之争正式打响了——牛顿的牛顿环、杨氏的双缝干涉实验、泊松亮斑、以太假说,属于光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上帝掷骰子吗》就是一本讲述量子理论演变的史书,作者不仅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一个一个晦涩的原理,更是用一种独特的文笔腔调,重现了整个量子理论的史话,让人仿佛不是在读专业书籍,而是在津津乐道地看一本剧情饱满、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而其中的江湖,就叫做量子力学。那是物理学上的大时代,也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在作者妙趣横生的文笔之下,隐去数学的艰深晦涩,生发出一个量子世界的无穷魅力。

你还会发现

· 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量子与佛学的关系是什么;

· 光学的三次大争论是怎样发展的。

一、七色光的诞生:有关光的本质的第一次争论

在物理学界曾围绕光的本质进行过三次重大论战,最终孕育出了量子的概念。长期以来,物理学界有关光的本质一直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是微粒说,一种是波动说。那么,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古希腊的人们把光看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组成的粒子流,就像佛珠手链一样,由一颗一颗珠子组成,这种理论就是光的微粒说。古人认为,光的粒子流沿着直线打到物体表面后,这些粒子又反弹到人的眼里,人们就看到这个物体了。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多,逐渐知道了声音是一种波,人们就开始猜想,光是不是也有可能像声音一样,也是一种波,这种猜想就是光的波动说。

围绕着光的本质,波动和微粒两种学说展开了无数次争论,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第一场争论。

1672年,一个29岁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房间的所有门窗全部封闭起来,屋子里面一片漆黑。然后,他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孔,光只能通过这个小孔照进屋子里,当他把一个三棱镜插进那个小孔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每当三棱镜插进那个小孔里,一束白光就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变成了七色光。

前段时间我们和大家一起读《牛顿传》的时候,讲过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牛顿做的三棱镜实验,实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微粒组合而成的。

牛顿在提出光的微粒学说后,遭到了当时英国皇家学会实验室主任罗伯特·胡克的反驳。我们知道,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号称“英国达芬奇”,他提出的胡克定律,是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定律。他还改进了望远镜,第一次观测了木星大红斑和月球环形山;他用自己改进的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发表了物理学名著《显微学》。

在当时,胡克是绝对的权威,他认为光是一种波,他反对牛顿的微粒学说,而牛顿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他们的关系也因为这场争论而持续恶化。论战的最后,胡克觉得丢了面子,他指责牛顿的论文中有很多内容是抄袭自己的论文;牛顿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用嘲讽的语气在回信里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人们都把这句话解读为牛顿在自谦,其实,当初这句话可不是什么谦虚的话,而是骂人不带脏字。因为胡克不仅不是什么巨人,还是个有点驼背的矮子,说白了,牛顿的这句话相当于把胡克的观点,连同他的身体缺陷一起损了一遍。

这场论战最后以牛顿的胜利告终。牛顿的光是微粒的说法,在之后整整一百年里,成了物理学界的主流,被奉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二、双缝干涉实验:有关光的本质的第二次争论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光的第二场斗争,在牛顿完成三棱镜实验之后,又过了一个世纪,一位名叫托马斯·杨的人,也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我们在中学物理书上都会提到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说是物理学界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一了。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要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开了小孔的纸前面,这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在这张纸的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窄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这两道窄缝后,投到后面的屏幕上,会出现什么图案呢?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光沿着直线传播,通过两道缝隙之后,后面的屏幕上肯定会出现两条明亮的条纹,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屏幕上出现的竟然是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所以,托马斯·杨认为,光的本质不是粒子而是一种波。因为只有光的波动和互相叠加,才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波能互相叠加呢?

其实波的相互叠加原理,也比较容易理解,简单说就是当波峰遇到波峰时,波就会成倍地增长;当波峰遇到波谷时,波就会相互抵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平静的湖里,扔一块石头,我们可以发现波浪有高有低,一圈一圈地向外波动。

如果我们在两个位置同时扔两块石头,就会发现湖面上会出现很多个高高低低的波浪向外扩散,这些波浪像鱼鳞一样叠加得很有规律,这就是水波叠加在一起后的干涉现象,所以,关于光是一种波的猜想,就得到了这个实验的验证。

除此之外,在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并且计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也是每秒30万公里,跟光速一样,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证实了人们平常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

这里我们说的电磁波,其实就是收音机、手机接收的信号,它们都是通过电磁波传输的,而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的一种,只是它们的波长不一样。但是人的眼睛只能接收一定范围的波段,人看不到其他波段的电磁波,比如手机信号的传输人眼就是看不到的。赫兹的实验彻底推翻了光是一种微粒的说法,光的“波动”说暂时占了上风。

同时,赫兹的实验也标志着经典物理到达了顶峰。因为,当时人们所知道的力、热、光、电、磁等一系列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用经典理论解读,甚至当时的物理学家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所有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已经完美无缺。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三次波粒大战又悄悄打响了。

三、铁块的颜色:有关光的本质的第三次争论

有关光的本质的第三次争论,导火索是一块铁。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把一块铁放在火上加热,到了一定温度的时候,它会显示出暗红色。温度再高些,就变成了橙黄色,到了极高温度的时候,铁块呈现出蓝白色。问题是不同的温度,铁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或者说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呢?

可以说,光究竟是微粒还是波动,两种说法都不能完美地解释铁块被加热的现象,当时有关光学的争论陷入了僵局。打破这个僵局的历史性时刻,是1900年的12月14日。这一天,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柏林宣读了他的论文,宣告了量子的诞生。

普朗克解释说,物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向外发出不同的能量,能量由一个个能量子组成。这些能量子就是能量的最小单位,它没法再分割,所以是一个一个发出去的。这里普朗克所说的能量子,就是物理学上伟大的量子。

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位,没法再分割了,能量只能是量子的整数倍。这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爬楼梯,我们可以1个台阶2个台阶3个台阶地走,但是不能说一个人走了5.3个台阶。这个台阶就像量子一样,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再比如我国的货币是由元、角、分组成的,你有10元也好100元也好,都是在一分一分的基础上累计的,不可能把1分再往下分割。那么,这个“分”就是货币里的最小单位,同样地,量子也是能量的最小单位。

当时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之后,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因为他仅仅提出了能量子可以一个一个向外发出的假设,没有解释清楚能量和光之间的关系。经典物理学建立在微积分之上,连续性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量子假说即将颠覆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当时几乎没人察觉。但是量子假设却引起了一位物理学大咖爱因斯坦的注意。

5年以后,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设,爱因斯坦认为,光也是不连续的,光不仅在吸收和发射时是量子化的,而且光传播本身也是量子化的。说到这里,我们还得先科普一下颜色和光的关系。在黑暗的屋子里,人们是看不到物体的颜色的,只有光照到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们才能看见物体的颜色,白色的物体说明它反射了全部波段的光,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吸收了全部的波段的光,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橙色吸收了其他波段的光,只反射出波段是橙色的光,所以它看起来是橙色的。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用量子的观点来解释铁块加热的现象。当铁块被加热到不同的温度时,它向外辐射出不同的能量子。这些能量被光吸收后,再由不同能量的光量子发射出去,这些不同波长的光粒子,到达人们的眼睛,人们就看见铁块加热时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现在我们知道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结合在一起,就能完美地解释铁块加热的现象了。

可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已经讲过,赫兹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现在又说光是一个一个的光量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光怎么能既是一种粒子又是一种波呢?这就像说一个人既是帅哥又是美女一样可笑。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物理学界围绕光的本质,到底是一种微粒,还是一种波,斗争了几百年,但双方都无法彻底推翻对方的观点。所以在第三次波粒斗争中,孕育出了量子的概念。量子概念的提出,让双方无奈地达成了妥协,只能接受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四、量子与佛学:有关世界的颠覆性认知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引发下,人们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发现了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电子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既然整个宇宙都由电子、原子这些微粒组成,所以,量子论提出,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真相”,也不存在客观世界,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测不准的、不确定的,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量子论还认为,存在多个世界或者多维度时空,但各个时空之间互相平行,没法联系,就像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灵魂世界没法联系一样。

这个观点的确是对我们的三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实际上,有关客观世界的有无,在咱们中国古代其实早就已经有了相关解读,这就不得不提到佛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关系了。

熟悉佛学的朋友都知道,佛教认为,一切的有形物质都是虚空不实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是五蕴也就是各种物质的因缘和合,提出了“无我”的说法。而大乘佛法不但认为“我”是不存在的,还认为五蕴自身也是虚假不实的。正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经文简单来说,就是不论物质现象“色”或者精神现象“受想行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仅如此,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也提出了“有无混一”论,张载认为,虚空中充满了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无形无状的虚空,实际上是“气”的本来状态。虚空和“气”是统一的,万物和“气”也是同样的一种因缘聚散的关系。因而,“气”是物质的实体,又是空间本身。

这些中国古代的朴素观点,和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不谋而合。爱因斯坦就指出,根据量子理论可以知道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换的。能量大量集中的地方就是物质,能量少量集中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场”空间。

所以,物质和“场”空间不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显现而已。量子理论证明,场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无处不有的,它永远无法消除,是一切物质现象的载体。

所以,我们刚才提到《心经》中的“色”就相当于物理学上的“物质”;“空”就相当于物理学上的“场”空间。色与空是截然不可分的,正如物质和“场”空间不可隔绝分裂一样。

我们能看到的万物实体之所以是空,是因为万物只不过是各种要素的因缘和合,而有聚合就必有离散。一旦缘分尽了,也就成了空。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世界其实也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旦因缘散去,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总结

经典物理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宇宙从大爆炸那一刻起,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严格按照物理定律严丝合缝地连续运转,这个世界有因必有果。但是,量子论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

在《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中,我们在作者曹天元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有趣的量子物理旅行。通过光学的三次大争论,知道了量子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量子理论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爱因斯坦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面对量子理论推导出很多匪夷所思的、彻底颠覆经典物理理论的观点。

实际上,爱因斯坦本人坚信宇宙中存在着确定的因果性,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认为量子论的基础一定有问题。可是量子理论这个貌似荒谬的理论,确实是众多物理学家,通过严格推导反复证明的,而且已经列入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对于上帝是否“掷骰子”这个宏大的物理学问题,我想用另一位物理学大师霍金的回答来作为今天的结尾。史蒂芬·霍金博士说:“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57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越读者)



相关内容: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真实的牛顿和挂在教室墙上的那个很不一样。

《学习之道》|理念、实战心理能力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叠加,构成了一套普世的学习体系。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取得成功的核心条件是什么?

《如何高效学习》|如何高效促成学霸?

《权力与文化》|美国为什么会“腌割”日本?

上次推送内容

3-30《永生的海拉》|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如何打破常规,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取得成功的核心条件是什么?

《全力以赴》|管理好身体和精神,重建工作效能和人生激情?

《大衰退:1971-1989》|从欧共体由盛转衰,看自利心态对职场社交的伤害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写作中怎么使用“反事实叙述”才有意义?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慈禧全传》06 母子君臣 |改皇帝为傀儡。

本次推送:

《刀锋》|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恶和不幸?

《拒绝之书》&《取悦症》|学会如何说不?

《上帝掷骰子吗》|如何深入了解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神经元领导力》|如何赢得员工们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跟随你。

《旧欧洲、新欧洲:1989—2005》|从欧共体及高福利,看“和而不同”的重要性。

《贪婪的大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执迷:如何正常地接受爱与被爱》|如何打破执迷的束缚,享受健康的爱?

《慈禧全传》07 胭脂井 |围绕至高权力的斗争。

下次推送:

《种子的胜利》|小小的种子是如何征服植物王国的?

《内向者沟通圣经》|内向者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成功逆袭?

《从历史看领导》|用古代领导的历史,看企业领导力?

《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如何打造一个高价值的IP?

《慈禧全传》08 胭脂井(下)|不惜一切保住权力。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如何利用优势识别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史记·荆燕世家 |“无赖”刘邦的早期社会关系调查。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为什么能让默克尔效仿、普京追随?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