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

莫提默·艾德勒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导书籍,它从指导我们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到如何做笔记等方面为所有人提出阅读建议,几乎事无巨细,致力于让大家在阅读中实现心智的成长。

作者认为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我们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遇到一本难读的书,不要怕,不要在那些难懂的地方停下来,首先是坚持读完它。这就是你最大的收获。

关于作者

莫提默·J. 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真正读懂一本书

“阅读”几乎是所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能够做的事情,但并非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阅读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阅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读文本”,另一个是“理解文本的含义”,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第二部分做得并不好。要理解这一点只需要去看看各大网站的评论区就知道了:有多少人连作者表达的意思都没读懂就贸然开始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能帮助我们对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刻意的训练,作者从阅读的四大层次,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式,以及深度阅读的方法等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我们更精确地理解作者意思并有所收获。

你还会发现

· 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阅读的四个层次;

· 进行深度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的四个层次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阅读的四个层次。

清代诗人阮元在《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意识是说,在深水里种菱角,浅水中种稻子,不深不浅的水里就种上荷花。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层次的妙处。所谓“层”就是同类的集合,“次”就是约定各层的次序。

阅读也是有层次的,今天我们要读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

1、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所谓的基础阅读,也就是处在识字阶段的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只要求读者认识文字并了解文字的意思。举个例子来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识字课文《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对于基础阅读层次的小学生来说,了解文字的意思仅仅是指可以根据文字组合来想象画面。

但是对处于更深阅读层次的教师来说,就得明白这篇课文是教小朋友认识数字和量词的,也要明白其中蕴含的艺术性,进而能够联想到其他数字诗。

通常情况下,在基础阅读中,读者会给自己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只是处在基础阅读层次的人关注的都是最浅层的表面含义。基础阅读熟练之后,就意味着读者已经摆脱了文盲的状态。

实际上,基础阅读并不是小学生独有的,很多成年人阅读一段文字、一本书,仍然停留在了解基础字义的层面。也就是说,对同一本书,有的人会进行基础阅读,而有的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认识书中所有的字就不会处在基础阅读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是我们日常阅读不可避免却也不可留恋的,因为要想获得更高级的阅读体验和更深一层的理解,还需要我们超越基础阅读,向更高的层次进发。

2、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说白了就是系统化的略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有点类似于中学时代进行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段文字,然后进行文章大意概括,了解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要点。

检视阅读要读明白这样几件事:整本书主要讲什么、书的结构如何、各章重点讲什么,然后能把书进行归类。

检视阅读其实有两个核心的步骤:第一步是系统地略读,第二步是粗浅地阅读。

系统地略读其实就是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来读一本书,原则就是不要花太多时间,为了达到“快速”这个目的,作者艾德勒给我们提供了几种阅读的方法。

首先,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特别注意副标题,或者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特殊角度。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在脑海中把这本书归类成某个特定的类型。

之后,可以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这就像旅游之前查看地图一样。目录是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和创作的,里面蕴含了书里最精华的内容,遗憾的是,很多人阅读几乎不看目录。

如果这本书还没有拆封,不妨看看作者介绍和书籍宣传。现在很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本人协助出版公司写成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作者会竭尽全力把书的主旨和核心都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是对书的一个高度概括,对快速了解一本书有很大的帮助。假如这本书的宣传文案没什么重点,对你了解这本书也起不到任何帮助,那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这本书根本不值得读。

接下来,就是要快速阅读一些和主题最相关的章节了。如果这些章节的结尾都有摘录,一定要好好阅读这些摘录。

最后一步就是打开书东翻翻西看看,念一两段或连续几页,但不要多。一定不能忽略书的最后两三页,因为很少有作者能抵抗住不在结尾重提观点的诱惑,他们通常会在书要结束的几页重新梳理一下重要的、新颖的观点,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理解整本书有很大帮助。

在完成检视阅读的第一个步骤,系统地略读之后,我们来看看第二个步骤:粗浅地阅读。

粗浅地阅读的核心就是读一本难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就像我们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要跳过生词通篇阅读一样,当你把关注点放在一个词、一个知识点究竟是什么意思上的时候,对整篇文章、整本书的把握就会大大减弱。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不管是检视阅读中的第一步系统地略读,还是第二步粗浅地阅读,都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那就是“快”,但“快”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一段拍摄下来的影片显示:年轻的或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出现“逗留”的现象,也就是眼睛在移动的时候是看不见字的,只有停下来才能看见,所以,他们在读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甚至在看过两三行之后,又会退回到之前读过的前一行句子上了。

这就会导致阅读的速度慢下来,那要怎么解决逗留问题呢?作者艾德勒在书中指出: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合并到一起,构成一个“指针”,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眼睛感觉的要快,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适应之后再加快手移动的速度,直到你觉得你的速度比以前快两三倍了。掌握了速度,就相当于掌握了检索阅读的关键。

3、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也叫全面阅读或完整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通过分析阅读,读者可以对一本书的整体有更精准的把握,可以复述全书各部分的大意和关键细节。总之,通过分析阅读,读者会把一本书的内容完全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和检视阅读不同的是,分析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作者艾德勒在书中告诉我们,分析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范围。这本书在谈什么?你需要确定主题和书的分类,比如是文学还是历史或者经济学?然后要用一小段文字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把重点的章节列出来,找出作者要在书里讨论的问题是什么。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拿起一本书就闷头读,要先搞清楚这本书的结构再下手。

第二阶段,理解内容。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本书?你需要找出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需要在那些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画出标记,从这些话里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用做笔记的方式重新搭建书里的前因后果,有时候,画一张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看着这张你自己画的笔记图,可以在脑子里迅速过一遍全书的论述是怎样展开的。

第三阶段,评价。这本书写得怎么样?看任何书,都一定要有评论,要有自己的态度。当你完成了对一本书的评价,才算真正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学习能力最强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但是记住,不要在读完之前就随便下结论,如果读完以后你不同意作者的看法,要学会总结原因,如果你还是没有理解作者的看法,也列举下你的原因。

所以说,在分析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自己提出很多问题。其实,在每一种阅读层次中,读者都会向自己提问,只不过在基础阅读中,提问的主要内容是文字的意思,而在检视阅读中的提问,则偏重于书的结构和大意。那么在分析阅读中,读者提问的内容则更详细、更系统,整个提问的过程也就是读者深入理解一本书的过程。

二、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阅读也是一样的,不同类型的书,也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书中给我们列举了干货书、文学书、历史书、哲学书、社会科学书、数学书以及诗歌、戏剧的阅读方法,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只探讨一下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和大家共读最多的两种类型的书——干货书和历史书,到底该如何阅读。

1、拎要点读干货书

所谓的干货书,就是一些介绍理论、方法和实用技巧的书籍。这类书籍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来讲清楚一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这些书的实用性都比较强,能够解决读者即将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各种问题。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干货书本身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只有在你真正践行书里的方法时,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读者的行动一定是建立在相信之上的,只有相信它是对的,才会去践行。所以干货类书籍的作者更像一个雄辩家或宣传家,他们会想办法让你相信他们的观点和方法,会想办法打动你的心智。

但你也大可不必因为作者的“雄辩”,担心被“洗脑”而远离干货书,相反,你可以从这点入手来判断自己要不要读这本书,假如你在粗略阅读的时候,没有被作者的方法和理论说服,那你大可不必去读这本书了,因为不相信意味着不会做,而“不做”,就让干货书失去了它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假如你已经相信了作者提出的观点和方法,那你就可以进行深入的分析阅读了,在阅读的时候,也有一个常被人忽略的关键点,那就是关注作者的“性格”。因为干货类书籍比较特殊,作品中大多混杂了作者的“雄辩”,所以在这类书中,作者的“性格”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举个例子,你在读一本数学书的时候,用不着知道作者是谁,他的理论不是好就是坏,这和他的人格没有关系。但是要了解和评判政治论文或经济论著的时候,你就要了解一点作者的人格、生活和时代背景。

比如在读《君主论》的时候,就要知道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意大利的政治情况以及他和美第奇家族的关系。所以,在判断要不要相信干货书中的观点,要不要被作者说服的时候,不妨去认真了解一下作者本人。

除了了解作者之外,我们还需要明白:实用型的干货书虽然有不同的篇章,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另一种是实践方法。也就是说,这种书的前半部分,通常是对某一话题的理论解读;后半部分是实际应用,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具体要应用到哪里。

理清了这个脉络,干货书阅读起来就没有那么难了。阅读这类书的时候,可以根据全书的模块,把书中的要点全部拎出来。当我们记住了这些要点,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本书的纲要。

2、照镜子读历史书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读历史书的方法。在探讨如何读历史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历史的含义。很多人觉得历史是指过去的客观事实,强调准确性,但作者艾德勒和一部分历史学家却认为,历史指的是“故事”,如果再给历史归类的话,应该把历史归为“小说”,而不是客观的“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研究表明,法庭上的目击证人很难回忆起他亲眼所见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把过去发生的事重新整理出来对于人类是非常难的。而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很久以前,所有的目击者都死了,即使他们活着,他们所提出的证据也不是像在法庭上提出证据那么严格和规范,也就是说他们的话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没人敢保证他们说的百分之百客观。

所以,要想知道历史上真正发生了什么是非常难的,用作者艾德勒的话说就是:“历史是难以琢磨的。”

我们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在捏造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们不是要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们一定会假设他们知道为什么历史上的人会做出这些事,他们要让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符合他们的理论。所以,我们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几本相关的著作,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考察一个史实。

除了有点难以捉摸之外,历史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我们拿修昔底德举个例子。他写过一本关于五世纪末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史实,那是当时唯一的一本历史书,在这种情况下,没人能查证这本书的对错。但它就没用了吗?并不是,修昔底德写的历史,影响了后来人类的历史,后代的领导者都会读修昔底德的书,他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和遭遇跟分割的希腊城邦的命运一样。

换句话说,人们读修昔底德笔下的历史,不是因为它精准地描述出了之前的世界,而是因为它对后代发生的事情有普遍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人们读历史,是为了想了解目前发生的事。

所以,在读历史书的时候,除了我们刚刚说的要多读几本相关的书之外,还要学会“照镜子”的读书方法。

什么是“照镜子”的方法呢?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经济活动的内容,不仅能描述和概括过去的历史,还能放在现在的时空里,对现实生活产生启发性,这就叫“照镜子”。

比如说这一句:“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普通百姓如农、工、商、贾,家里有1万钱,每年利息可得2000钱,拥有100万钱的人家,每年可得利息20万钱,各种赋税的费用就可以从这里支出。

在这里,司马迁提出了自己对经济活动的看法,他比较肯定资本带来的收益。在当时,1万钱可以获得2000钱的利息,这就意味着20%的投资回报率,这搁到现代社会也是非常不错的。

不仅如此,《货殖列中还对各行各业做了对比:“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句话意思是说,要从贫穷达到富有,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织锦不如倚门做点买卖,这里所说的经商末业,正是穷人致富的好途径。

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农业不如工业快,工业不如商业强”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看也一点不过时。对照我们中国的现状,一流的企业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等,都是因为从事商业而快速积累巨额财富的。如果你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所以说,对于历史书,我们还真不能只把它当故事读,只有用照镜子的方法,通过读史书来观照自己、观照现实,这样才算是会读历史书了。

三、怎样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怎样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简单说就是一种能升级视角的阅读。深度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对一本书加深理解、触类旁通的过程。

进行一场有深度的阅读,有三个方法:一是找关联,二是寻源头,三是多应用。

1、找关联

所谓找关联,就是当我们在书中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主动分析这个内容能不能通过其他现象来解释。

比如《说服你其实很简单》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当你帮助别人发现了新的事实,他们就比较容易做出跟从你的决定。”

这句话就可以用汽车销售来解释。假如销售人员对客户介绍两款汽车的钢板厚度。A汽车的钢板厚度是1毫米,B汽车的钢板厚度是1.2毫米,客户知道这个事实之后并不会有什么震惊。但是如果销售人员告诉客户,当汽车在保持时速90公里的情况下发生碰撞时,A汽车比B汽车的死亡率要高30%,这就比较有效果了。

你看,当这位汽车销售在读到《说服你其实很简单》中的这个观点时,他用自己的过往经验来解释书中的观点,就很容易和这本书产生共鸣。

所以说,当我们在书中读到一些新鲜的观点和概念时,就可以试着在自己的大脑里和过往经验里进行搜索,看看这个内容自己之前是不是遇到过。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内容都联系起来,那我们对书的体会就很深了。

2、寻源头

我们说很多书中提到的知识和概念,在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知识体系来支撑,这就好比一棵树,它在地下一定有庞大的根系,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想读出深度,就得学会找到知识的源头。

我们来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对这个定律的理解基本上是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中来的。在书中,格拉德威尔告诉读者:“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然而,这个概念只是格拉德威尔为了传播知识的转述而已。真正要想读懂“刻意练习”,就要找到它的一手信息。实际上,早在1973年,诺奖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对比了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之间的专业技能,首次提出了技能习得的10年定律。

到了1993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理论,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名为《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的论文,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源头。

所以,我们读书时看到一个知识点,最好能去源头探寻那些一手信息,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最精华的,也才算是真正把书读厚了。

总结

我们说读书有方法,有的书偏向实用,就是拿来用的;有些书侧重思想,就是用来思考的;还有一些书不实用也不讲什么道理,是拿来娱乐的。而阅读方法的总原则,就是根据不同书籍的类型,以及自己的不同需要,分层次、分阶段,一点一滴不断积累。

但其实,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不谈方法,书可以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老朋友,无论是和朋友交往还是阅读一本书,其实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的只是诚心。当你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打开一本书,那么目之所及,皆是方法。

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欢喜时,读书如同拈花微笑;悲伤时,读书恰似长歌当哭。读一本好书,如遇故人,三生有幸。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65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越读者)

相关内容:

《史记·货殖列传》|中国最早的商学院院长白圭。

史记·太史公自序|追求卓越,死磕到底。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本不足传,太史公特爱其书之文词颇足观览,故采入为传。

《第一印象心理学》|别人是怎么看你吗?

《对伪心理学说不》|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如何颠覆脑海中的“绝对真理”?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社会心理学》|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

《执迷:如何正常地接受爱与被爱》|如何打破执迷的束缚,享受健康的爱?

上次推送内容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如何左右人的思维的?

《大生意人》|一代商王如何把一套几千年的把戏玩出新意?

《孙子兵法》3/5|从战争理论中参透用人之道。

《幽暗国度》|印度三部曲01:没有统一的思想和道德标准会怎么样?

《人类的终极命运》|如何处理每天体量庞大的无用信息?

《闪电式扩张》|如何快速干掉对手,实现规模化发展?

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国:秦始皇唯一没有灭掉的诸侯国

《社会性动物》|如何用简单直接的方法看透人性?


本次推送: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八卦对语言的进化有何作用?

《算法时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简化成为一个公式吗?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02:凝聚力如何而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

史记·陈杞世家|人生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

《剪刀石头布》|如何运用“超预测者”思维获得先机?

《选择的价值》|如何节省选择成本,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化战略》|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开拓蓝海市场?

下次推送:

《文字的力量》|生活中没了文字会怎么样?

《用户力》|如何驱动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

《理性情绪》|为什么人皆自寻烦恼?

《合作的物种》|人类是合作的物种,具有合作的社会偏好。

《商业模式新生代》|盈利的商业模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奢侈品战略》|为什么奢侈品能让人如此着迷这?

史记·东越列传|信任是企业管理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孙子兵法》4/5|两把钥匙,破解创业的时间密码。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