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恶》|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善恶观?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平常的恶》是一本智慧、聪明、心思细腻的书,它讨论了各种个人之恶残忍、虚伪、势利等的危害与价值。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曾指出人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傲慢,是人类性格的深渊面,而施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认为残酷、虚伪、傲慢、背叛和愤世嫉俗等,不过是浅滩暗礁,以充满活力和野蛮的方式成为人类性格的瑕疵。
施克莱从一批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开始解读: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施克莱教授探究了这些恶的重要性,哪些恶比其他恶更坏,它们可以为社会作出何种积极贡献,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这些恶的含义有何种差别。
关于作者
朱迪丝·N.施克莱,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历任美国政治学与法哲学协会主席、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等,并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对法国和美国政治思想传统有精深研究,对约翰·罗尔斯、理查德·罗蒂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代表作品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美国公民权》、《守法主义》、《平常的恶》等。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善恶观
我们都听说过,“七宗罪”和“十恶不赦”,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不管是“七宗罪”还是“十恶不赦”,都是为宗教或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十七种恶,已经把世界上的“恶”全部囊括进去了吗?
当然不是。在我们的“司空见惯”中,平常的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都有所表现的恶行,比如残忍、不诚实、背叛、虚伪、势利……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写作一本讨论恶的书也许有些奇怪。但作者施克莱认为,这些恶不仅发生在私人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施克莱细致考察了这些恶的利弊,每章都讨论了一种具体的恶,最后一章则是理论性的。
可以说,《平常的恶》是施克莱第一部拥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作品,以此书为标志,她进入了学术生涯成熟期,开始以自己的声音阐发独到的思想。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本书集中表现了她的政治思想。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把“残忍”放在平常的恶的首位;
· 生活中有哪些看不见的恶;
· 平常的恶有什么价值。
一、为什么把“残忍”放在平常的恶的首位
在《平常的恶》这本书中,作者在“恶”的前面,加了“平常的”这个形容词,有人会想,恶就是恶,怎么会有平常和不平常之分呢?事实上,恶的确是有程度上的分别的,在作者朱迪丝看来,有些恶并不严重,也不稀奇,我们可以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甚至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而且一个人即使具有这种人性的恶,也不一定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所以,作者朱迪丝就把这种人性之恶叫做“平常的恶”。
朱迪丝把“平常的恶”进行归纳之后做了一个排列,分别是:残忍、虚伪、势利、背叛、厌世。这些人性的恶没有严重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就像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很虚伪,而判他刑罚一样。
在朱迪丝的排序中,把“残忍”排在了几种人性之恶中最严重的一种。她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肉体残忍
作者朱迪丝指出,“平常的恶”和“罪”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罪”是对神圣规则的违逆,是对上帝的冒犯;而“残忍”是存心对弱者施加肉体痛苦,来引发他的恐惧,是对另一个生命体的冒犯。之所以把“残忍”看作首恶,是因为残忍是在宗教以外的,纯粹对人类行为的裁决。
那残忍的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
第一种就是虚伪自欺。残忍的人在施暴前会在心理上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的残忍行为合理化。他们相信,“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在给别人洗脑的同时,也在自我欺骗,最终让自己的残暴行为变得合理化了。
第二种是政治暴虐背后的怯懦。政治暴虐往往源于君主的恐惧,而不只是害怕国外的敌人,有很多残忍行为本身就源于恐惧,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所以不得不干掉对手,即使这个“对手”有时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甚至身边的至亲。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残忍的人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受虐者的心理。作者朱迪丝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受虐者从心理上实际也在渴望成为施虐者,两者的身份是可以互换的。
关于身份的转化,朱迪丝指出:“有些人为了逃离这种令人不安的屈从状态而变成了施虐狂,他们逼迫别人将自己看作是残忍的人,他们甚至也这么看待自身。”这是一种“用残忍来厌恶残忍”的方法。就像有些残忍的人,究其施暴的根源就能发现,这个人在小时候就经常受到父母的虐待和毒打,后来才形成了暴虐残忍的性格。
2、道德残忍
除了这种可见的肉体残忍,作者朱迪丝还指出,残忍的另一种类型,叫做“道德残忍”。道德残忍不只伤害人的感情,它还是一种有意且持久的羞辱,导致的结果是受害者最终既无法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其他任何人。
道德残忍会对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英国的社会改革者,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杰里米·边沁。边沁认为做慈善活动是一件乐事,因为怜悯本身是一种痛苦的感情,在解决他人所受的痛苦之后,自己的痛苦也解决了。但是,边沁的慈善活动最后却变成了一个道德残忍事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原来,在边沁的规划中,需要对贫穷者进行管理。为了让慈善活动有效且经济,边沁详细规划主管人员应该如何安排被收容的穷人一天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这个规划带来的结果是,穷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这种道德压迫让穷人的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像有人资助贫穷的人,却让贫穷的人觉得低人一等,这种残忍,会在无形中伤害被资助的人。
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人物,就是美国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的主人公,牧师丁梅斯代尔。清教徒的道德观念、虔诚的宗教信念、对爱人和女儿的亏欠和内疚、公开忏悔的愿望和懦弱的本能,让丁梅斯代尔不停地徘徊在善与恶之间。这样一种道德压力,让他在肉体上惩罚自己,开始用皮鞭抽打自己,在自己的胸前烙上一个红色的“A”字。最后,这样长期不断地自我鞭挞和自我折磨,耗尽了丁梅斯代尔的生命。所以,残忍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的痛苦,当残忍内转后,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人生不如死。
这样看来,在外在和内在的双重考量下,作者最终把“残忍”放在平常的恶的首位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还有哪些平常的恶值得我们关注
《平常的恶》这本书一共讨论了五种“恶”,从第一到第五章,每章讨论一种,它们分别是:残忍、虚伪、势利、背叛和厌世。五种“恶”的程度不一,前面我们讲了排在首位的残忍,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程度轻一些的虚伪、势利和背叛。
1、虚伪
无论古今中外,伪君子都是被嫌弃、被鄙夷和嘲讽的对象。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些经典的伪君子形象。比如法国作家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中的主人公答尔丢夫,还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乌利亚·希普等等。
施克莱指出,虚伪并不能算是一种纯粹的恶,它的产生恰恰与对善的追求有关,只不过这种追求是一种对道德的强制化要求。很多人指控别人虚伪,并不是因为自己一定就是真实的,而是因为道德上的不安全感。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做慈善,就期待他一直做下去的,如果一旦知道他是伪装的,原来建立起来的好感和理想被毁灭,最终就会变成一种极度的憎恨。
2、势利
在作者朱迪丝看来,势利意味着一种对人不平等相待、让人受到伤害的习性。说简单一点,就是迎合上位者,排斥下位者。虽然我们都讨厌“势利眼”,但是它却很难根除,生活中这样的人非常多。
为什么人会变得势利?作者朱迪丝指出,人们走上越高的人生圈层,就越容易产生身份焦虑。简单说,就是这个人“我执”太重,过于重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势利还与“上进心”有关,当这种“上进心”取决于权势时,势利就产生了,势利之徒是逢迎上位者,而上位者往往就是权力者。
3、背叛
背叛给人带来的伤害首先就是对信任理想的一种毁灭。婚姻出轨、政治叛变、生意毁约等等,都是背叛。当背叛发生时,除了影响较大的政治的不忠,会被处以刑罚以外,其他的背叛好像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所以,背叛也可以算作“平常的恶”中的一种。
为什么我们对背叛反应如此强烈呢?作者朱迪丝借用了心理学的分析,因为在背叛中存在着一种无法抹杀的经验,那就是“被抛弃”。这激起了我们童年时代最强烈的焦虑,也就是害怕被遗弃。在离开一个紧密结合的团体时,人们总会产生一种原始的恐惧。
为什么背叛这种恶行也被归为“平常的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被背叛的人,哪怕被这种恶伤害得家破人亡,却无法惩罚施恶者,最多也只是断绝关系,这也正是我们对于平常的恶最无奈的地方。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除了排在第一位的残忍,还有虚伪、势利和背叛这三种平常的恶。它们虽然不至于不可饶恕,但还是给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最关键的是,我们很难把这种平常的恶完全消除,因此,我们只能去寻找更好的与平常的恶共处的方式。
三、平常的恶有什么价值
既然平常的恶无法完全消除,那么,与其让平常的恶将我们引入深渊,染上厌世情绪,不如找到一种积极的应对方法。在书里,作者朱迪丝给我们指出一个思路,那就是认识平常之恶的必要性。说简单一点,我们要转换一下思维,平常的恶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恶德也是可以利用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平常的恶有什么价值。
1、伪装改造的合理性
我们都痛恨伪君子,可是现实中却有一个悖论,有的时候,我们会把伪装当作一种策略去使用。
伪装不仅是一种策略,它还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常态。比如,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身上,既可以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形象,也可以有政治家的形象,还能以外交家和社交高手的形象出现。
这是因为富兰克林的人生经历让他从穷困的童年起步,跨越了巨大的社会阶层鸿沟,最终济身上流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伪装是他为自己创造的改变,为的就是让自己迅速适应阶层的流动。
有些人很难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原因就在于,他把自己的童年和家庭等同于真实自我,并且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后来的社会角色都无法上升到首要地位,所以,他会觉得很多社会角色是“装”出来的。
另外,我们普遍具有一种认知,就是认为自己的公共角色所承担的道德责任要比私人角色更大,于是,当我们需要在公众角色和私人角色之间转换时,就必须作出适当的伪装。
所以,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要明白我们为自己建立的外在形象和人物角色设定,不一定是为了虚伪而伪装,而是一种行为处事的策略,只是你在建立这个人设的时候,需要尽量拉近角色和自我之间的距离,否则就是真虚伪了。
2、势利促进团体的诞生
势利也有它特殊的利用价值,势利让社会分化成很多小圈子,同时,也建立起一种民主秩序。当然,即使是最民主的社会,也一定会存在平等和不平等的交融,等级的差异会始终存在,势利也必然因之产生。那么,我们怎么消除势利的影响呢?
首先,团体的数量要多,这样,每个人都能拥有被接纳和排斥的可能,就会让每个人都觉得被排斥并没有那么难以忍受。其次,我们要学会平衡平等与不平等,因为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不平等。在公共领域中,我们也许会被其他团体排斥,但是在属于自己的团体中,你可能是最受欢迎的人。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怀有仇恨地排斥和鄙视某一个阶层,从而变成一个真正的“势利眼”。
总结
以上就是《平常的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是朱迪丝·N.施克莱对哲学家蒙田和孟德斯鸠言论的思考,也是对人性中邪恶品格的探讨。走进人性,我们会发现有些恶不像罪行一样不可饶恕,但又比缺点严重。朱迪丝把这样的恶德叫做“平常的恶”。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把“残忍”放在平常之恶的首位,并且还关注了不同人性之恶的特征。正是因为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在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识别这些平常的恶,并加以合理利用。
就像作者朱迪丝在书中说的那样:“只要将平常的恶和整个社会和宗教体系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从一味排斥中跳出来,去发现它们的价值。”(编辑:陈星空)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上次推送内容
《特斯拉》|天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的传记,如何赢得投资人?
【盒饭财经读会书】和马丁·路德学如何成为能生存下来的颠覆者。
本次推送:
《平常的恶》|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善恶观?
《史记·货殖列传》|白圭到底有多牛?利润一年翻一倍。
《自私的基因》|如何让自己和他人都在自私中获益。
《常青》|如何持久吸引客户?
【盒饭财经读会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听不到炮火”的CEO,差点丢了5000亿美元。
《数据化决策》|大数据时代的量化决策方法。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的全球竞争内幕》|波音与空客长达20年的爱恨情仇。
《CEO说》|企业经营和关键要素和基础是什么?
下次推送:
《基因传》|生命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
史记·货殖列传|用智慧和财富给社会带来更大价值,这才是生财之大道。
《流量池》|流量盛宴结束,新品牌还有机会吗?
【盒饭财经读会书】《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王安石的以经历告诉你,并非偏执狂都能成功。
《勇气》|如何挣脱性别束缚,拥有完美人生?
《亚历克斯·弗格森:我的自传》|足球名帅弗格森的卓越领导力。
《超越战略》|如何抓住战略机遇,促进转型跨跃。
《战争论》|如何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