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如何打破对人性的错误认识?
核心书摘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在《白板》中,平克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论证,举重若轻地将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和论争,并从道德、情感和政治等层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说”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此书颠覆了主流人性“白板说”的观点,并通过阐述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破而后立,提出了一套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为研究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等诸多话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于作者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
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2004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0—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名列第三。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打破对人性的错误认识,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很多人都说,小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能成长成什么样,全靠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世界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平克教授在《白板》这本书中首先对人性“白板说”的相关内容和理论演变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发现,逐步推翻了“白板说”的观点,并反驳了对于人性观的担忧。平克认为人类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后天决定的。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不会引发社会混乱,反而有助于人们去寻求歧视、剥削、压迫、暴力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你还会发现
·“白板说”的概念;
·关于“白板说”的争议;
· 如何用科学的人性观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什么是“白板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什么是“白板说”?
说到白板说,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约翰·洛克可以说是“白板说”的创始人,他最先在《人类理解论》这本书中指出道:“人类的心灵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全部来源于后天经验。”
洛克的观点一发表出来,就得到了整个社会的疯狂点赞。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正好是思想启蒙的时代,社会已经被皇室世袭制和教会特权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无论是皇帝、贵族还是普通人,大家生来都一样,都是白纸一张,只要经过特定的培养,人人都有机会当上科学家、艺术家或者政治家。”大伙一听肯定是一呼百应。洛克的“白板说”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求,成为了自由民主的代名词,所以洛克的观点火了好几个世纪,成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被人们认为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与白板说同时存在的,还有另外两种关于人性的学说,它们在现代知识界的地位也非常高。第一种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高贵的野蛮人”。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及暴力等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卢梭的目的是将大脑的空白状态与美德联系在一起,强调不良行为是社会化的后果。
其实卢梭的这种观点在当时能被很多人认同也不难理解,毕竟至今都有很多人追求“天然食品”、“天然药物”、“自然分娩”,好像原生态的就是最好的,而人工制造的就存在各种缺陷。但是卢梭的观点忽视了一个人类的客观属性,那就是人类生来就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与世隔绝地生活下去,没有社会,人类就无法进步,更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所以“野蛮人”的“高贵”永远也无法实现。
除了卢梭的观点,另一种与“白板说”相似的观点是笛卡尔提出的“机器中的幽灵”。笛卡尔说,每个人都既是一个躯体又是一个心灵,身心捆绑在一起,但又相互独立。身体和心灵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身体是空间性的,遵守机械法则;心灵是非空间性的,不遵守机械法则。
婴儿生下来只是一个肉体,是一片空白的,随着不断长大,人类的肉体与心灵会慢慢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人性不是由身体这样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人的心灵决定的。
笛卡尔的这种“机器中的幽灵”观点被当时社会称为“官方”理论,同样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甚至到了21世纪,笛卡尔的观点依然影响着某些重大决策。比如,200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宣布,如果科学家为了提取干细胞而不得不毁坏新的胚胎,那么美国政府将不再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资助。
因为当时很多哲学和宗教领域的思想家提出,将干细胞从受精卵中提取出来会剥夺一个肉体在将来被赋予灵魂的权利,这是一种谋杀行为。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制定这项有关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医学技术的政策时,所考虑的道德问题实际上仍然受几个世纪前笛卡尔提出的“机器中的幽灵”思想的影响。
不论是洛克的“白板说”,还是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其实严格来说都是同一种思维逻辑,那就是认为人性是后天形成和造就的。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启蒙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给了人们强大的信心和使命感。然而,这些观点毕竟过于粗糙也缺乏实证,它们更多依靠的是朴素的直觉和信念。
二、为什么说“白板说”是不科学的
在第一个维度里,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白板说”,以及为什么“白板说”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为什么说“白板说”是不科学的?
刚刚我们提过,在启蒙时期,“白板说”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由与平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白板说也产生了很多质疑。白板说是否还能经得起更先进的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呢?作者平克对此进行了否定。在本书中,平克主要从两种学科的角度论证了“白板说”是不科学的。
平克首先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来反驳“白板说”。无数神经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大脑的构造对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影响反而很小。
神经科学家们认为,人类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与大脑结构相匹配。在显微镜下,大脑组织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一个正常人类的大脑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通过一万亿左右的神经突触联结起来,这极为精细的组织结构为人类的复杂思维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为了证明大脑构造对人类认知起决定性作用,神经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当外科医生把电流通入人的大脑时,人就会感受到一种生动逼真的体验。外科医生向大脑中注射化学物质时,就能够改变人的知觉、情绪、个性以及推理活动。当某部分脑组织死亡时,与其相对应的某种心理功能便会消失。例如一个有神经障碍的病人可能会失去对工具命名、识别面孔、评估自身行为的结果、同情他人、记住空间位置或辨别自己身体的能力。
印证这个理论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19世纪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铁路工人,当时,盖奇正在用一根一米长的铁锨把炸药填塞到岩石孔中,一颗火星引爆了炸药,爆炸的威力使这根铁锨从他的左颧骨下方穿入头部又从头顶飞出。盖奇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了,而且他的感觉、记忆、言语以及动作能力都没有受到影响。
但他的工友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盖奇不再是盖奇了。”一块铁片竟然完全改变了一个人,把他从一个有礼貌、负责任、有抱负的人变成了一个粗鲁的、不可靠、反复无常的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盖奇大脑中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眼睛以上的大脑区域被刺穿了,而这个区域具有推测他人意图的功能。同时,这个区域还和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前额叶皮层连在一起,所以盖奇失去了正常的预测他人的行为后果,并根据个人目标不断地调整行为的能力,甚至会产生攻击他人的行为。
此外,从神经解剖学来看,大脑的生理结构也并非白板一块。19世纪中叶,神经解剖学家保罗·布罗卡发现,大脑皮层中的褶皱并非像人的指纹那样是随机生成的,而是一种可被识别的图形,每一道褶皱都可以被命名,这些先天固有的图像和神经线路能够对人的思维、感觉和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某些大脑区域受到损伤的婴儿,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在特定的心理机制方面就会存在永久性缺陷。而那些在出生之时在这些典型的神经回路方面存在很大差别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方式也会存在极大的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许多思维、行为以及心理机制是在大脑中先天发育好的,受后天影响较小,这也就证明了“白板说”并不科学。
除了认知神经学领域,平克还发现从行为遗传学领域也能找到反驳“白板说”的依据。遗传学家发现,基因对于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与后天环境没有多大关系。
三、用科学的人性观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白板说”,以及为什么说“白板说”是不科学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用用科学的人性观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前面我们说到,平克用各种科学依据一点一点推翻了白板说的论点,证明了人类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后天决定的。不过,平克提出的这些反白板说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人担心如果采用了平克的观点,承认人性不是白板,那么会不会让人们把今天社会中的歧视、剥削、阶级等问题全都归咎于人性的差异,甚至导向出种族优越论,加剧社会矛盾?
平克认为,恰恰相反,传统的观点将白板说当做道德根基,认为白板说是维持人类平等、自由的重要保障,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这种人性观看似平等,其实处处透着“不平等”。我们只有科学地理解人性,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本书中,平克就从科学的人性观角度对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暴力这个问题上,平克认为,人类的暴力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大脑设计构造的一部分。他指出了人类暴力的三大原因,分别是竞争、缺乏自信和荣誉。竞争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利而去侵略,就像黑猩猩为了获取食物而攻击其他动物一样;缺乏自信会促使人们为了安全而去侵略,就像美苏冷战,双方都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疯狂地开展军备竞赛;荣誉则会导致人们因为琐碎小事使用暴力,就像人们常常因为排队的先后顺序引发争执。人类大脑中关于暴力的架构会促使人们因为这三个原因采取暴力行为,这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不可避免。
但这是否意味着暴力就无法控制呢?平克在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虽然暴力是人大脑天生的设计构造,但大脑同时也设计出了一套控制暴力的开关,这套开关能够有效控制人的暴力行为。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平克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1985年,在南非德班爆发了一场反对种族歧视的示威,示威运动中,白人警察们像往常一样用暴力手段对待示威者。当一个警察在用警棍追逐击打一个非裔女孩儿时,女孩儿把鞋子跑掉了。这个警察是一个年轻的南非白人,有良好的教养,他知道当一位女性鞋子掉了,应该帮她捡起来,于是这个警察本能地停止击打,弯腰帮女孩儿把鞋子捡起来,转头离开了。
作者平克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类的暴力天性既能够在某些条件下被迅速激发,也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被遏制终止。因此,控制人类的暴力行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彻底消除暴力,而是通过制度的设定和环境的营造,去引导人们不点燃暴力的火苗,关闭人性中暴力的开关。
而在性别歧视这个社会问题上,平克也没有像主流论调那样强调男女生来平等,而是明确指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上存在本质差异,解决性别歧视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认识到男女的差异,进而尊重这些差异,做出合理的分工。
最后,平克说:“承认人类天性中的阴暗面,不仅不会导致糟糕的局面,相反,这恰恰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因为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人类天性中还存在很多美好的一面,比如创造力、道德感,而这些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总结
以上就是《白板:科学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史蒂芬·平克首先带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白板说”,以及白板说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原因;随后,平克从认知神经学和行为遗传学等学科领域出发,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破而后立,提出了一套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最后,平克为我们打消了对于人性新观点诞生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忧虑,为我们解决更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契诃夫说:“当你向人类展示他是什么样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好。”因此,关于人性的新发现带来的将是一种更加现实的,建立于科学之上的人道主义,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385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申童)
史蒂芬·平克作品:
相关内容:
【行为心理】《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做决定?
上次推送内容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草原英雄的崛起。
【行走日本系列】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3|从文化生活了解日本
本次推送:
《白板》|如何打破对人性的错误认识?
史记·晋世家|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
《屏幕上的聪明决策》|如何抓住多屏时代的商业机会?
《帝王师:刘伯温》|刘伯温力挫陈友谅
《女性与权力》|如何理解“厌女症”?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如何实现商业和慈善的有机结合?
【晚清宫廷回忆录】如烟往事:溥杰自传|溥仪之弟溥杰的亲情与爱情
《四步创业法》|如何在创业初期打好客户基础?
下次推送:
《野性的呼唤》|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称王之后的贪图享受、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把握用户情感需要与其建立恋爱关系。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笨鸟”曾国藩的成才之路
《理性的抉择》|女性都是如何做决定的?
《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是如何帮助别人,并成就一番事业的?
【晚清宫廷回忆录】在太后身边的日子|海归姐妹花的清廷生活。
《练习的心态》|如何让自己坚持10000小时,成为专家?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