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快与慢》|如何让判断更加有效?

丹尼尔•卡尼曼 品卷一族
2024-12-10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最近,有网友“Donald,go!”在后台留言:“小乐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情况时,我经常不知道怎么办,请您解答一下我的疑问。”我猜,这位网友应该是个天秤座。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难免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与选择,从买菜做饭到外汇投资。相对而言,创业者需要做的选择更多,承担的心理压力也不小,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思考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对于这个问题,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包含着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几十年来就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判断等问题的研究,针对的问题恰好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拿主意”、“估计”等认知活动。英国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是这么评价这本书的:“关于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书浩如烟海,但杰作却只有一部,那就是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提出了“思维的运作体系”这一概念,这个体系把我们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主要是无意识的,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如果想对这两个体系的运作有更直观的理解,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家沙恩·弗里德里克(Shane Frederick)的举例:“如果5台机器生产5个部件用时5分钟,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部件用时多少?”→100分钟(体系1)→(错误答案)→深思熟虑若干时间(体系2)→5分钟(正确答案)


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例如:一眼辨别两条线段的长短只要系统1工作即可,而估算几条线段的平均长度,则非要系统2出马不行。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科学家让我们观察一个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队服的人们不停地传球;我们需要数出一种颜色队服的人共传球几次。结果,视频中出现了一个穿大猩猩服装的演员,大部分人都会对他视而不见。计算传球占用了我们的系统2,发现大猩猩这样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了。


这种差异,使我们的直觉充满错误。可见,系统1有时候是多么地不靠谱。在工作中,创业者要面对诸多判断,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让判断更加有效呢?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明白在判断中容易掉进去的几个坑,尽量在决断中剔除无效或干扰信息。



典型性偏好:人们习惯从事物中发觉和选取典型性样本。卡曼尼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些描述: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之后,作者继续给出一系列描述:


“琳达是小学老师。


琳达在书店工作,她还在学瑜伽。


琳达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琳达是妇女选民联盟成员。


琳达是银行出纳。


琳达是保险推销员。


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好,到这里请先停一停。读者不妨在心里对这些描述做一个排序,哪些可能性更大。记住你的答案继续看。


和很多读者一样,大量参与实验的人都将“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这个描述的可能性排到了“琳达是银行出纳”之前。但是等等,按照概率论,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任何一件啊(实际上是两件事独立发生概率的乘积)。但是,因为之前对于琳达大学时生活的描述,很多人都对女权运动这件事非常看重。所以,在抉断时,考虑一下判断的合理性是有必要的。


光环效应与损失厌恶: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容易受到一些身份等无关因素的困扰,这时候放下面子,是对事实最大的尊重。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以后,张召忠教授依旧自信满满地预测着巷战、口袋阵和人民战争。那会儿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萨达姆大势已去,张教授是吃错了什么药呢?再次地,我们得先假设教授不是领了上峰的命令特别装扮成小丑,而是在认真严肃地预测。在此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我们知道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使得他一错再错。一、光环效应,即自身的专家头衔让他盲目自信,专家身份本来与问题的解答并无直接关联,却容易让人错误地高估带有光环的解答的准确性,他也因此更愿意去预测一些小概率事件;二、损失厌恶,在美伊战争中张的损失就是预测失败,为了避免损失兑现,他就像输急了的赌徒,在小概率事件上不断下注,希望一把赢回全部,结果当然是输得精光了。当然,张教授并不承认失败,他把预测错误的原因推给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完全,这种绝不认错的劲头,也是光环效应作怪。



沉没成本悖论:理性的决策者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


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在大大小小的许多决策中都能看到其身影。由于买了门票而冒着暴风雪开车去看演出就是一种沉没成本悖论。设想一家公司已经在某个项目中投入了5000万美元。现在,这个项目误了工期,其最终回报的预计收益也没有最初计划的那样好。如果想要实现这个项目的最初目标,则需要6000万美元的额外投资。另一个提议是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新的项目中,且这个项目似乎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这家公司会怎么做呢?通常的情况是,像冒着暴风雪开车那样,受到沉没成本影响的公司会继续将钱砸在那个不好的项目上,因为关闭这个项目的账户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耻辱。这个情景属于四重模式中右上角那一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必然的损失和不利的风险中作出选择,这样做通常是不明智的。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最后,我还是要讲一下,理性思考是必须的,然而好奇心也是不能少的。理性应该和好奇心是相辅相成的。有好奇心的人不会把观察到的事物直接归入已经了解的某一类,他们会观察、推演、不放过任何奇特的特征,认真总结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及和相似物的异同。唯有这样,陌生的事物才能显露,人的视线才可投向更远的地方,创业的路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峰回路转 


相关内容:

《从麦肯锡到企业家》|麦肯锡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你的灯亮着吗?》|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应如何思考和处理?

《爱因斯坦》|天才是如何思考的?

《极简思考》|如何让你的工作变得更简单?

《绝对成交》|如何让判断向着你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掌握人类在判断与决策方面的规律,做出正确的选择。

史记·吕太后本纪|做事情时的高度执行力和判断力,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

《吴阶平传》|两个造福全人类的颠覆性判断。

《人的全景》|全因模型帮你随时随地拆解自己的行为,提升能力的利用率与判断的准确性。

上次推送内容: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什么是零和博弈?

《开放式组织》|如何解释潜能?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不是才能出众的人,竟然单单依靠谦恭谨慎就能够封侯入相。

《华为目标管理法》|如何让工作效率翻倍?

《增长黑客》读书会(四)|转化率等于欲望减去摩擦,减少摩擦比完美更现实。

本次推送:

《规训与惩罚》|现代监狱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样的?

《有效沟通》|迪士尼也被敲诈了?因为对手会说话。

《思考,快与慢》|如何让判断更加有效?

《增长黑客》读书会(六)|抓准核心用户的核心诉求,创造让用户眼前一亮的啊哈时刻。

《原则》|如何用原则管好工作和生活?

下次推送: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直觉是真实还是欺骗?

《重新定义公司》|如何发现人才?留住人才?

《超级运营术》|同类活动那么多,怎样做才能超越竞品,占据头条?

《认知突围》|让认知优势成为你先人一步的竞争。

【严选好书】总一事无成,是因为你心里住了太多的“替罪羊”。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