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德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2017-05-08 无界建筑师和UDL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本文部分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无界建筑师(ID:archxyz)

德国建筑曾因包豪斯的一度辉煌而改变了世界的天际线。在经历了时代变迁之后, 今日的德国建筑是否仍坚定地以自己的步伐行走于世界?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在欧洲最强势的德国学建筑是什么体验。


 焦木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Q1:简单介绍下自己吧?


本科国内建筑四校建筑系,研究生德国Universität Stuttgart, Fakultät Architektur und Stadtplanung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在读。


Q2:为什么选择出国读研呢?当时是怎么考量的呢?


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大三时机缘下学了德语和德国公立大学基本不收学费(穷)。


认真回答的话还是想在自己完全定型之前多看看不同的东西,然后再决定走什么样的路。等到工作后再出国旅游应该和年轻时出国求学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吧。所以在纠结很久之后给之前保研联系的导师说还是想出国试试,老师也支持这个决定。



Q3:德国研究生教育和国内教育环境有什么不同?德国设计类院校总体是什么感觉?


德国的建筑院系基本上偏技术的,学校间还是有点区别。斯图的建筑学院比较大,有很多小的Institue可以选,比如建筑理论,历史,公建,住宅,艺术…四个学期内每学期可以任选一个Institut的设计课。所以第一学期开始之前最好多做了解,规划一下两年的学习方向。总体来说像是自主性更强的本科…感觉国内基本是跟着导师学习吧。

Q4:留学读研究生最大的收获是啥?


目前来说是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上漏洞太多,然后开始自觉找书填坑。毕竟自己语言不如别人,专业知识再缺斤少两就真的跟不上了。上学期恶补了艺术史艺术理论的课之后,出来看展览感觉理解的比以前多多了。反正以前一边追剧一边做方案的日子是一去不返了。

Q5:所在院校的特点和优势?


斯图的机器人建造很厉害,每年都要在校园里建一个小展馆,毕竟周边有戴姆勒,保时捷,博世做技术支持。但是走这个方向的基本是本科就想好朝这边发展的牛人。然后就是学生自由度很高,可以自己安排前进的路线,所以也要比较自觉才行


Q6:作品集、文书方面有哪些经验?作品集的issuu可以分享吗?


德国大学网站有对作品集的要求,规定页数很少,没记错的话斯图是5张A4(单页),所以要求作品集简单凝练,排版上最好干净有条理。我的作品集没传到网上,自己的东西过两年再看随便都能挑出错,就不丢在网上贻笑大方了。


Q7:研究生期间有什么有意思的经历?


我刚读完第一学期,还没参加很多活动。但是上学期误打误撞选了艺术学院的课,读了德语版弗洛伊德的论文,增加了对现代艺术理解,尝试拍摄黑色电影,摸黑寻找城市中隐秘的角落…虽然当时很痛苦,现在回想起来还蛮有意思。


Q8:到了德国以后,设计上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这是我上学期最后作业(空间装置,短片,摄影集)中短片的一张截图。画面上是光的鱼尾掠过床单折成的漩涡。也是这学期少数得到教授认可的作品😂。课程的主题是“Unheimlich(诡异,不安)”。我用光的投影让房间呈现出水底的景象,将对空间中压抑的感受以溺水的形式来描绘。


图片版权归受访者 焦木 所有


Q9:推荐信方面有什么经验?


德国申请不需要推荐信的,所以我也没什么经验。但是保险起见还是实习时问老板要了一封。


Q10:选一个你最想跟后来申请的同学说的经验,或者说如果再申请一次你觉得你会在哪方面去准备得更好?


学语言要趁早,尤其是德语这样语法复杂的吓人的语言。其他的话就是多看书多积累,毕竟修养是笔越来越厚重的财富。


 ZZZ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RWTH Aachen)

Q1:简单介绍下自己吧?


老四校本科,建筑学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后开始在德国RWTH Aachen 就读建筑 Master。德语授课,标准学制两年+30学分本科补课+半年实习。现在研究生部分以及本科补课部分已经修完,10月份开始在科隆一家90人规模的公司实习半年。明年4月回到学校开始毕设,一切正常将于明年8月份毕业。


Q2:为什么选择出国读研呢?当时是怎么考量的呢?


最开始当然是在出国大潮的推动下,然而默默查了一下主流英美留学的价位就被吓尿了。后来偶然听说德国竟然不收学费,果断有些心动。大三时候开始学习德语。其实当时并没有想明白,也没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或目标,心想着先学着德语,如果最后不能出国也没什么坏处。后来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想法。觉得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少,迫切的想接触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我个人本身也对德语区建筑师那一套比较感冒吧。

大概大四前后目标越来越明确,疯狂准备德语,度过了一段极其燃的备考时光。


大四下学期一次通过TestDaF德语考试,果断放弃保研名额。现在回想自己在德国这两年真是觉得当初做出了无比正确的选择。


Q3:德国研究生教育和国内教育环境有什么不同?德国设计类院校总体是什么感觉?


德国研究生教学体系比较特殊。以前德语区是不分本科和硕士的,都通用5年的Diplom学制。近些年为了与国际接轨把5年的Diplom拆成了3年Bachelor和2年Master。所以Bachelor和Master在德国更像是一个整体吧。

教学方式上每学期以大设计(Projekt)为主,讨论课(Seminar)和调研(Exkursion)为辅。学院下设不同的研究所(称作Lehrstuhl,Institut或Lehrgebiet等)。每个研究所以一个或多个在某个方向上有突出成就的教授领衔,代领助教们(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进行教学和研究。每个学期每个研究所都会提供一个或多个不同主题的大设计(Projekt)和讨论课(Seminar)以及调研(Exkursion)。学生不隶属于任何研究所,可以不受研究所限制以自己的兴趣随意选课,只要最后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规范就可以。

必修课很少,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不管你是对建构感兴趣,还是建筑理论,设计理论,亦或是城市设计,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参数化建造,这里都能满足你。设计风格上,每个学校和研究所的风格都不同,但德国整体主流上略偏向简单、清晰、理性的设计。可以说Mies van der Rohe 那一套对德国影响非常深远。


Q4:留学读研究生最大的收获是啥?


可以说在学术上和生活上都有了极其大的收获。学术上接触了太多新的知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终于疯狂的补上了本科欠下的构造方面的知识。猛然发现本科不懂构造时做的设计有多幼稚。也终于体会到了控制好一个简单清晰的设计有多难。现在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密斯那句话, Weniger ist mehr。生活上无非就是语言,生存能力,游历带来的开阔的视野等等,足够受用终生。

Q5:所在院校的特点和优势?


RWTH Aachen建筑系是一个非常多元自由的学院。下设22个研究所(Lehrstuhl),每学期提供非常丰富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RWTH Aachen建筑系的建筑构造研究所(Lehrstuhl Baukonstruktion)在德国大学中实力强劲。领衔教授Prof.Hartwig Schneider是一个非常优秀有丰富经验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他在198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至今仍旧活跃在实践中。同时他从1999年开始在RWTH Aachen任教,一直亲力亲为,从本科的建筑构造的基础课到研究生设计课,以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设计都是他亲自指导。


Q6:作品集、文书方面有哪些经验?作品集的issuu可以分享吗?


这个忽略吧,德国申请一直很奇葩,作品集文书都不是决定因素。好好学德语,本科成绩尽量高,剩下的就是运气了吧。

Q7:研究生期间有什么有意思的经历?


有意思的太多了,德国人都足球的疯狂,德铁荷铁天天晚点,圣诞节的集市,以及旅行的趣事等等。


Q8:到了德国以后,设计上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最满意的设计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建筑构造研究所跟Prof. Hartwig Schneider做的一个一年的设计。主题是Modularität,模块化建造。设计题目是在美国加州的一个高密度集合住宅。第一个学期主要以案例研究和小设计为主,对模块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尝试,第二学期开始项目设计。要求在一个2万平米的地块上设计一个200户的集合住宅,不能超过3层,且每一户要有一个地面停车位。同时考虑模块化建造。

简单放几张渲染图吧。比较想强调的是现在终于不再像本科一样在瞎画效果图了。在德国这边渲染图要尽量力求真实表达设计,尤其是细部和材质。例如图中的木纹理,实际构造上露在外面的是Dreischichtplatte, 那么在渲染贴图上我就会去在材料供应商的网站上寻找这种材料真是的表面的纹理。渲染图不仅要好看,正确和真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版权归受访者 ZZZ 所有


Q9:推荐信方面有什么经验?


这个可以忽略,德国并不需要推荐信。

Q10:选一个你最想跟后来申请的同学说的经验,或者说如果再申请一次你觉得你会在哪方面去准备得更好?


申请经验就不谈了,上面已经说过了德国申请比较奇葩,并且我一直认为不能通过申请论成败,优秀的人到哪都是优秀的,水的人去了名校一样水。所以大家只要努力在自己能掌控的东西上面做好就好了。


浩恒 

慕尼黑工业大学

TUM)

Q1:简单介绍下自己吧?


普通本科,建筑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在欧洲某非著名大学就读建筑学Master. 2016冬季-2017 夏季学期 Erasmus TUM 交换生。


Q2:为什么选择出国读研呢?当时是怎么考量的呢?


本科期间曾去台湾交换,不同的教育体制给了我很大的兴趣。大四那年心仪的研究所停止一年招生,转而准备出国。德国的高性价比和严谨吸引了我。开始接触德语,计划本科毕业学一年德语再申请德国研究生。 意料之外的是,毕业设计时被选派参与了一个全国的设计竞赛,甚至莽撞,侥获小奖,获得了一个简单而粗暴到欧洲修读建筑的机会。考量再三,便接受了机会。(若是直接申请德国,转修建筑的几率很小,本科是建筑的同学尚需补修,我本科专业的匹配度也是很难达标)


Q3:德国研究生教育和国内教育环境有什么不同?德国设计类院校总体是什么感觉?


我没有在国内上过研究生,就知道的所言,大部分是导师制,有公选课,但重要的还是和导师做项目。而在TUM,建筑的硕士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基本没有区别,选修studio,一个学期跟一个教席做项目,有的区别可能就是本科生的任务量比研究生的少一些。个人觉得德国的教育还是本科很重要,TUM本科的学生 一般是四年,前两年基础教育,也是不可以选择 studio的,必须按照学校既定的课表行动。其中第三年是作为交换学期,要去到世界各地的大学了解不同的教育与文化。最后一年可以选择studio,然后就是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大概一半是本校学生,一半是外来学生。有一些研究生的课程基于本科的基础之上,会讲的很快很浅,对于我建筑基础比较薄弱的人来说,负担很重。TUM 的教席跨度很广,从概念设计到强调结构与构造的设计,从住宅到工业改造,从参数化到机器人。但是不得不说,TUM最擅长的还是 基于结构,构造,材料 的设计与表达。这样的教席教授很强大,助教也很多,课也很抢手,而像我朋友上学期选修的3D打印教席,总共才四个学生,不过他们看起来也研究了不少东西。项目还拿去到messestadt展会做全欧洲的报告。


Q4:留学读研究生最大的收获是啥?


要说到最大的收获?现在还很难定义。 但就结束的这个学期而言,我们教授的方法论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虽然我不是很认可他的形式,但整套的逻辑让我受益非浅。而他们擅长的建筑语汇也让我开过了视野。不像本科时候,教授们会鼓励你各种各样的想法。而我上个教席,教授有非常强烈的偏好。以至于每次报告助教都要拿着小本,记住教授的点,才好继续给我们指导。另外模型能力的不足,结构与构造上的缺陷 都是在这一个学期显著暴露的。国内强调的render,在上课学期完全是没用上,教授重模型,也会有推崇的表现法,而不仅仅局限于render。


Q5:所在院校的特点和优势?


就我看来,TUM综合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德国最好的建筑院校,他们的关注点永远只有ETH。但TUM的设计倾向也是很明显的。一度让我觉得非常的有局限性。


Q7:到了德国以后,设计上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才做了一个项目,不是很满意,但也有很多点觉得很有意思。上学期选择了Studio Krucker Bates. 这是TUM非常著名的一个教席,两位教授联合教学,Prof.Stephen Bates 英国的绅士,来自皇家艺术学院,Prof.Bruno krucker 瑞士人,来自ETH。KbSb教席多年来专注于住宅设计,两位教授也是欧洲住宅领域小有名气,在TUM的Studio以高强度,高频率,高要求,模型表达设计著称。Studio人数冠全校之最,抢手程度也与来卒姆托Zumthor工作室的 Prof.Uta Graff,与世界木结构权威Prof.Hermann Kaufmann 旗鼓相当。


上次我们做欧洲南部一个国家的中高层住宅项目,希望我们能研究建筑的微观在地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平衡,并且关注高层公寓,家home的属性。整个学期节奏非常清晰和紧凑,开题-reference&moment&site study- organization- plan- facade- project presentation. 开题演讲后 给每组指定一个研究案例,要求画出平立剖 并做一比一百模型 这就是案例研究。然后在慕尼黑找到一个住宅建筑的公共入口,拍照 并按照照片制作1:10的moment模型,要求对模型拍出的照片和实际照片无误。同时全体Studio同学一起去瑞士和项目城市调研了研究案例和基地,再完成对基地和建筑体块构想的报告。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后期工作的预热,先做一做模型,画一画图。


不过在调研里的确有很多令人感动的项目,外面看起来很是普通,内部的平面布局 和楼梯间设计 做得很漂亮。第二部分是组织,需要考虑不同功能在建筑里的排布与流线的组织,这个时候考虑大多是竖向的,比如说我们的项目中有电影院 学生公寓 和普通住宅,教授不希望一层一层的垒上去,希望功能层上有所交叉。另外就是入户的考虑,如何从外部进入建筑,如何入户,如何控制内外两种流线。 第三部分是平面组织,这里教授提到两个概念,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一个是distribution,一个是层级。Distribution,是一个共享的公共空间,通过这一个空间,联系着入口和所有其他的房间单元。


欧洲很多房间进深很深,采光不够,于是索性就把暗区分割开来,形成一个distribution的房间,倒也是很有趣的事情。而层级也是通过Distribution 来实现的,例如我们的平面,电梯间楼梯间出来分四户,左右各分两户,入户先入门厅,门厅再入Distribution,D厅分各个房间,D厅以后可以进入卧室 (有的层级在这里就结束了)有的卧室在分一间盥洗室。而D厅也可以进入起居室,起居室在进Logia,这样我们的平面具有五个层级,并且在每一户中用同样的逻辑来表达,平面变得很有趣。


还有一个就是我从调研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点, 一个是一户人家的多种流线。这在欧洲还是蛮常见。到了facade这一步,首先是将平面的垒起来 按照基本开窗定位置,然后再根据城市视点的需要调整大小与形式。我们教授很倾向结构构件的装饰性表达。例如梁柱的如墙体的材料区分,以及前后关系。另一个倾向就是室内功能的里面表达,他们希望不同的功能空间有着不同的立面语言。例如我们的应对是起居室都开落地窗,卧室开大窗,那学生层的窗户就相对小一些。在这个时候出了做一比一百的大模型表达里面以外,还需要做1:10的底层节点表达材料,空间 与人的尺度关系。总的来说这个学期很累,每次报告都需要上交三到四个模型,基本上一周就要做一个。但的确也学到很多。


 结语

首先,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的朋友们!!!这一期的德国的经验谈涉及了教学体质、课程模式、申请流程、经验收获,并分享了设计作品,相信对德国有兴趣的小伙伴和方向不明确的朋友们都收获满满!

感谢 无界建筑师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archxyz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在英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日本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RIBA Part2 夏季作品展 | 重温毕设

建筑联盟学院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作品展 | 重温毕设

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作品展 | 重温毕设

伦敦大学学院 UCL Bartlett B-Pro Show 2016 (现场+解读)

Archiprix Expo观感: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优秀毕设展

袋鼠学社建筑设计展(一)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

有这样一所建筑学院,培养的都是建筑师里的扫地僧

学建筑这些年,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

那些知名建筑师的八卦秘闻

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作品,都会是别人眼中的建筑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建筑学毕业去国企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要放弃画图,去甲方!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她们做了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