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最美烟火气丨在这些城市,寻找活着的意义

林隐 山川网 2019-04-08


山川网:今天给大家换换口味,不谈经济基础,谈谈人间烟火。城市的烟火气其实有很多的方面,但是在寻常人眼中,食物始终都是最重要的一个。


我有一个从小在西南地区长大,后来毕了业就“死赖在”江南地带不肯挪窝的朋友。她的爱好就是买些文艺的衣服,跑到一些文艺的地方,然后拍很多文艺的照片,最后再配上文艺的文字,最终赢得朋友圈里一众白目男青年的称赞。


我跟她讲,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这样的。真文艺青年在于他先天拥有怎样的才华天赋,后天阅读了多少的作品,然后经历过多少的事情。这些人是一般不需要晒的,他们的文艺与才华往往被烙印在骨子里,体现在他们的气质当中。那些在朋友圈总晒文艺的朋友,说明他特别渴望成为文艺的人,但很显然他还不是。


然后她就跟我说,我认为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按照这一思路推理的话,你知道通过你最偏爱的那些城市说明一件什么事儿么?说明你骨子里就缺少烟火气,网上常说的不食人间烟火指的就是你这种人。所以一看见烟火气浓的地儿,你就可劲儿夸。


当然,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上述对话发生在我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之间,所以会比较直接。对于一般朋友,我并不建议大家这么直接了当地就直述对方的短板,毕竟人艰不拆。真话,你得跟愿意听真话的人讲才是。


所以昨天我就在朋友圈里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说重庆是中国烟火气第二的城市,那么你眼中的第一是哪里?”收获了很多朋友的回复,我觉得挺有意思,今天和大家进行下分享。



广州


总有人说广州不是一线城市,这事儿我很少理会。但是在有一点上我是非常认同的,在吃饭和居住这两件事上,广州绝对算不上是一线城市。食物的价格和三线城市接近,租房的价格同样只能算是二线城市水平。


我个人觉得,烟火气其实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城市对所有居民的高度包容。不管你是月入两千,还是两万、二十万,你都能在这座城市生存,然后追求和实现梦想。


我不少的广州朋友,住在月租不超过一千块的一室一厅中,虽然是城中村,但是距离地铁很近,交通方便。我在广州可以两三块吃顿早饭,十块钱吃顿午饭。而且这个午饭的地方,还是广州的市中心CBD的附近。在北上深时,我从未有过如此体验。


另外,我认为广东人普遍的“嘴刁”,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餐饮从业者不断提高烹饪水平,以至于很小的店铺都必须保持一定特色才能得以存活。而对于食物味道过于“宽容”会造成什么,在下文中我会提出一个反面案例。



重庆


为什么我在上面的问题中,会用重庆当作一个人间烟火气的一个参考物呢?我记得当时我第一次去重庆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我去过全国近百座城市的时候了。虽然相比多数人,我会有更多维度去感受和品味一座城市。但当时我还是觉得,中国城市百城一面的情况很严重。


原本略有些疲劳的神经,在我第一次到达重庆时瞬间亢奋起来,这是一座非常让我惊艳的城市。无论是山城独特的地形,还是两江交汇的盛景,或是夜色下灯光之魔幻,都令人印象深刻。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摩肩擦掌的人群之中,重庆大街小巷弥漫的烟火气。真到了重庆你才会知道,重庆味道远非一个火锅所能涵盖的。当然,每每华灯初上,穿行于人流攒动的街道时,火锅的香味几乎是360度无死角向你涌来的。人们三五成桌,露天吃火锅的盛况,全国再无二地。


更重要都是,重庆的食物,真心便宜。所以自从重庆在抖音上成为网红城市后,重庆人民才会纷纷表示:大家千万可别把我们的火锅给吃贵了~



武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见识过的最猛公交车司机头衔,都被东北大连的一位司机担当。当时我记得是个冬夜,大约晚上十点多接近十一点。这个在温暖的南方或许正是夜生活鼎沸的时间点,在寒冷的东北末班公交车上就只有两三个乘客那么多。


许是司机也归心似箭,在问过我们仅有的几名乘客的下车地点后,司机一句“坐稳了”。然后油门踩到底,硬生生在大连冬夜寒冷空旷的街道上,开出了近乎小车在高速上的即视感。风驰电掣,多年之后我回想起来依旧难以忘记。


但是这一问题纪录,被武汉司机轻易破掉了。因为大连的司机虽然公交开得近乎飞起,但是还有一个客观前提,是在晚上路上基本没有车辆的空旷路上。而在武汉就不同了,无论什么时间点,无论路况怎么样,武汉的公交车司机师傅都能给你开出赛车的感觉。


这样近乎火爆的城市性格,同样体现在武汉的饮食当中。每天清早,当其他城市居民还在犹豫是吃豆浆油条还是米粥的时候。武汉人端着一碗碗烫嘴的热干面已经上路了。不过由于我偏爱带汤的食物,所在直到我离开武汉那天,我最爱的依旧还是汤粉和汤面。



成都


前段时间赵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他现在最不想唱的一首歌就是《成都》,因为出去商演人家点名就是必须有《成都》,他快要唱吐了…


这其实真的是一件挺悲伤的故事,因为赵雷的优秀作品真的很多。《成都》这首歌如果放在他全部的作品中进行横向比较的话,至多只能算是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没办法,受众喜欢,歌手也无能为力。


这种情况,其实在当下的成都表现挺普遍。就是外界总说成都的生活压力小,成都的工作节奏慢。但事实上,你想想一下,一座1600多万人每天都要张口吃饭,其中还有大量想要买房落户的年轻人,这座城市怎么可能还压力小得了,节奏慢得下来?


我在成都的时候不太吃当地的川菜,因为有两个很重要的点,一是成都的川菜比外地的分量明显少,二是成都的川菜比外地的价格明显贵。反倒是下到成都以外的四川各个地级市,川菜的感觉就找回来了。


但是少了我一个食客,并不影响成都盛名下的热闹与繁华。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熙熙攘攘地冲进成都,然后四处寻找网红地点打卡,到网红美食街体验川味美食。然后,拍照发朋友圈。



长沙


我的一个发小,大学考到了长沙,毕业后就留在长沙,再后来买了房子,最终决定就留在长沙生活了。小时候挺精神的一小伙儿,工作后因为压力大,总上夜班,所以平时没事儿了就和同事聚餐喝酒,现在不到三十岁肚子已经颇有油腻中年的感觉了。


朋友做期货操作,前些年行情好的时候赚了一些钱,贷上很少的一点钱就能在长沙买二套房了。结果二套房的定金交了,那一周运气朋友一心想要全款拿下二套房。最终遭遇滑铁卢,一周时间把之前几年的盈利亏损掉一半还多。于是就此收手不做,把剩下的钱留作装修、购房和准备结婚了。


嗯,朋友找到一个湖南姑娘当女朋友。有次一起喝酒,他就和我吐槽说,女朋友小他好几岁,身上孩子气还很重,特别贪玩。经常拉他逛街一逛一整天,然后累得他上气不接下气的。末了他感叹说,自从胖了以后,特别怕热,夏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然后不无羡慕地跟我说,你多好,年轻的时候把该干的想干的都干了,以后不管再遇到什么事儿都没遗憾了。喝吧,都在酒里了。我盯着满桌子的湖南小吃,仿佛看到了酒杯后面,他眼神中的一丝不甘和无奈。



南京


我个人本身是一个对吃非常不讲究的人,我时常说,甭管多好吃的东西,我也多吃不了几口;甭管多难吃的东西,我也能吃饱走人。


但是这话当我在长三角生活过几年后,真心有点不敢说出口了。长三角优点多了去了,但是最大的一个缺点你如果问我是什么的话,那就是当地餐饮的味道水平,真心是在全国平均线以下的。


这集中体现在,第一是当地餐饮和小吃文化十分弱势,过于清淡或偏甜的口味在全国美食排行榜吸引力上位于低位水平。第二是我时常有一种错觉,当地人对于食物美味的要求,低到了一定水平。我经常会对当地人吃到一份非常不正宗的火锅、川菜、湘菜时表现出的“好吃”表情所惊讶。然后只能在心理默默想,这种东西如果拿到重庆,拿到成都,拿到广州、长沙,恐怕食客直接连盘子都要摔了吧。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长三角地区餐饮价格的贵,而且不是一般贵。长三角地区的三四线城市餐饮价格,都能直逼广成渝。


唯有一城例外,长江穿城而过,地理亦南亦北的南京,饮食文化在得到周边省份如河南、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的共同“协助”之下,又兼之有都城历史加持,南京的食物才算是为长三角争了一口气。



北京


如果北京不是首都的话,在烟火气排行榜上,我认为起码还能再上升两三位。因为烟火气这种东西,时常和政治之间很难兼容。


北京人讲究局气,说话办事总透露出一种咱们天子脚下,干什么事儿都得俯瞰全中国的格局,要不然就干脆别干。在北京甭管混白道还是混黑道,都想听别人尊称自己一声“爷”,这是份儿。北京人甭管走到全国哪儿,绝不能跌份儿。


其实对于河北人而言,北京话的传染力是非常强的。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不到两三个月感觉说话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带上“您”字。更可怕的还是,话尾的儿化音特别明显。从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偏爱标准的普通话,比较排斥略带油气的北京话。


但有一点必须要说,北京的美食,尤其是小吃,真的多到数不清的地步。作为多朝故都,北京原本就积累了大量美食文化。而到了现在,强大的资源和经济吸附力,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贡献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北京人,他们自然将更多美食也带入了北京。


那一年和一群南方朋友组队去北京,吃旅游团烤鸭的时候他们乐不思蜀,但是喝地道卤煮和豆汁儿小吃时却龇牙咧嘴。得亏当时没有北京朋友在场,不然我还真不知道如何遮掩我这份尴尬。



洛阳


近百年来,河南在中国的存在感特别低。以至于有时候我在向身边朋友推荐河南其实有非常多的旅游资源时,大家完全是不知所以然的表情。


郑州是很有意思的一座城市,在民谣界地位和隔壁的石家庄不相上下。李志有专门的一张专辑《你好,郑州》,其中的《关于郑州的记忆》唱出了这位常州男人对一位郑州女人的爱情,这么说貌似感觉怪怪的。而关于石家庄,一首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足以一战封神。


但是从烟火气来说,或许更能够代表河南的,并不是郑州,而是洛阳和开封。我第一次到洛阳和开封的时候,都是凌晨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在早晨五点天还蒙蒙亮的时候,两城的老城区里早点摊已经开始了忙碌,那一碗胡辣汤的香,人间至味,不过如此。



沈阳


沈阳的冬天真冷,十二月份时最低温度就能达到零下二十度左右。


虽然身体里流着一半东北人的血液,但是对于从小在河北南部地区长大的小川而言,沈阳的冬天还是太冷了,单薄的身体实在有些御寒吃力。那年也没听过什么叫触屏手套,所以为了用手机拍照,我只能把两只手轮流从手套里抽出来,然后按手机拍照按键。HTC的手机,抗寒性的确不错,居然没冻死机。但是我的手,冻得都几乎僵硬了。


我的东北老铁们特别爱撸串,他们告诉我,就东北这种温度,冬天甭管餐馆里暖气开得多足,菜还是凉的很快。所以兄弟们聚会就得吃烧烤,趁热乎吃,一盘赶一盘,痛快。尤其这个啤酒更讲究,不能喝那些全国烂大街的,就得喝咱们当地的…


人家不是说我们东北是重工业烧烤,轻工业直播嘛。咱们得对得起全国人民的期待不是?快吃,串都要凉了,别跟个娘们似的磨磨唧唧的~



西安


三千多年建城史,十三朝古都,西安留下来最地道的东西,其实差不多只剩下满大街的关中小吃了。至于那些声名在外的旅游景点,近乎全都是近些年新建的,而且修旧如新的情况很明显。


那年我在西安的时候,住在城南。地铁是没有的,有的只有公交车。外地人觉得的西安的那一圈城墙好啊,古色古香啊,大唐神韵啊。本地人,尤其是司机朋友,无一不是恨得咬牙切齿的。普通司机绕开城墙开就是,公交司机可没办法,线路如果从城墙内通过就必须过。


城墙内动辄就是单车道,公交车车宽较大通行本就不易,又叠加西安城墙内是各种古迹景区的集中地,基本上常年人山人海,而且多数过马路从不看红绿灯。从这点上说,我是特别佩服西安的公交车师傅的,车技是真心厉害。大连司机那叫风驰电掣,湖北司机那叫生猛飚车,至于西安的,得叫见缝插针,这里面见得可都是硬功夫。


城南是西安的大学城所在地,所以周边有无数的小旅馆,价格特别便宜,当时我在那里住过一段。平时倒也还好,每每到了周末,小旅馆里叫声此起彼伏,整栋楼感觉都在震动。


年轻气盛,夜夜笙歌,未尝不是人间烟火味。




综上我们发现,其实在中国,有两类城市是烟火气最浓郁的。其一是码头城市,其二是历史古城。


码头城市,例如广州、重庆、武汉等城,长期以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交汇混杂,从而为城市文化带来更多变数,让城市文化更为杂糅,难以尽言之。


历史古城,例如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千百年来不知道被多少天灾人祸,战乱纷争洗礼,百姓在痛苦中寻求快乐,普遍给人以“活明白”的观感。


历经千翻浮沉事,方知人间烟火珍。



2017GDP: 海南 丨甘肃贵州山西云南广西江西陕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北湖北四川河南浙江山东江苏丨 广东


城市:土地成交排行 丨 跨城通勤 丨 2018年夏季薪酬榜 丨 2018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 丨 毕业生薪酬TOP200高校 丨 城市个税缴纳排名 丨 新飞电器破产卖地 丨 如果我也跟风大赞青岛 丨 河北和浙江 丨 二三线城市活动营销 丨 各省毕业生留存率


人文:穷人为何贫穷 丨 永难脱贫  都挺热的 丨 小龙虾 丨 逐水而居 丨 中国啤酒地图 丨 彩礼十万起 丨 中国式婚姻 丨 00后报告 丨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 丨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 丨 帝都、魔都、妖都、雌都 丨 人口是个大问题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