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维透视

2018-03-04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本文转载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ID:globesci)


欢迎引用

何传启.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维透视[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2, 34(1): 1-5.

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摘要:过去五个世纪世界上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本文简要讨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重大创新和机会成本。

关键词:第六次科技革命;特点;创新;机会成本


1  引言

从科技与社会关系角度看,16世纪以来,每个世纪至少有1到2个标志性事件,先后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表1),世界格局发生了彻底改变。在过去五个世纪里,世界经济中心逐步从东方迁移到西方,西方强国一度控制了世界约80%的土地和财富。可以预计,21世纪会有自己的标志性事件,会有新的科技革命。那么,它们会是什么?2011年4月,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部署,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开展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完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一书,系统分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对策、百位院士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看法和建议等。这里简要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重大创新和机会成本,具有“科学猜想”的性质,供大家批评指正。

1  16世纪以来的标志性事件和科技革命


2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科技革命是一个科技史学或科技哲学概念,迄今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本文里,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科技变迁。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科技革命大致有三个判断标准:显著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社会影响人口覆盖率一般超过50%(估计数);其中,科学革命需要满足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技术革命需要满足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在学科史层次上,科学革命是科学范式的转变,技术革命是技术范式的转变。许多科技史学家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大致发生了五次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有规律,科技创新有机遇。

2.1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启示

科技革命是一个客观现象,关于科技革命的分析则带有“阐释性”特点,不同学者的认识有所差别。关于前五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和结构,有较多的共识。

2.1.1 科学革命的结构和启示

首先,科学革命有标志,每次科学革命的标志是不同的。其次,科学革命有结构,包括主体部分和扩展部分。其三,科学革命有时间跨度,每次科学革命的时间跨度是不同的,时间跨度有缩小的趋势。其四,科学革命有特点。一般而言,科学革命存在一种“蘑菇效应”。一个重大科学突破,往往引发一丛相关的科学突破,最后形成一次改变科学范式和人类思想观念的科学革命。其五,科学革命的两种影响。科学影响:改变科学结构,引发技术革命。社会影响: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

2.1.2 技术革命的结构和启示

首先,技术革命有标志,每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不同的。其次,技术革命有结构,包括主体部分和带动部分。其三,技术革命有时间跨度,每次技术革命的时间跨度是不同的,时间跨度有缩小的趋势。其四,技术革命有特点。一般而言,技术革命存在一种“绵羊效应”。一个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或者辐射其他领域,促进它们的技术进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群,从而形成一次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技术革命。其五,技术革命的两种影响。社会影响: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经济影响:引发产业革命,并与经济长波周期有关。一般而言,技术革命往往伴随产业革命,它们的时间有交叉。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可以看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视角。

2.1.3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启示

首先,科技革命有一定的规律性。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具有标志、结构(主体部分、扩展或带动部分)、时间跨度、主要特点和社会经济影响。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所差别。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提供了重要基础。科技革命有加速的趋势,例如,16和17世纪共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18和19世纪各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20世纪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

其次,科技革命是不断演化的。在16~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紧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19世纪,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加强,技术革命以科学突破为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联系进一步强化,相互关系多样化。许多新技术建立在科学突破的基础之上。新技术推动了科学发展,推动了产业进步。从新科学、新技术到新产品(新产业)之间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21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有可能会融合,尽管它们发生的时间会有一定的相位差(时间差)。

其三,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一般而言,准确预测科技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猜想和科技预测是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未来科技的方向、特点和前景等。既然过去五个世纪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而且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演变趋势,如它的时间跨度在缩小、科技的交叉融合等,那么,可以预期,21世纪很有可能发生新的科技革命。目前,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尚未结束,大约会持续到2020年左右。从时间顺序上看,新的科技革命将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七次科技革命。

2.2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期特点

相对于前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三大转变。

2.2.1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转变

在前五次科技革命中,两次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物理学领域,三次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技术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属于物质科技革命或信息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这种预测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首先,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前沿需求角度看,21世纪的科技革命可能主要包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新生物学革命和新物理学革命等。《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对此有系统分析。其次,从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结构看,第五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即将结束,新的科技革命将可能发生在新生物学或新物理学等领域。其三,从目前的国际科技环境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这些信息预示,新生物学革命有可能要比新物理学革命早先发生;第六次科技革命很可能发生在生物学领域,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

如果说,前五次科技革命的重点任务是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和满足人类需要,那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点任务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宇宙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通俗地说,前五次科技革命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主要处理人类自身的问题。这是科技革命的一种方向转变。

2.2.2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结构转变

前五次科技革命主要发生在某一个学科,或在几个学科领域分别发生。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发生在几个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它将具有一种新的复合结构。

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将可能是三大学科(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融合,并主要发生在三大学科的交叉结合部,而不是仅仅发生在单一的生命科学领域,也不是分别发生几个学科领域。

2.2.3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性质转变

前五次科技革命是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的统称。在前五次革命中,每一次革命都是“不完整的”科技革命;它们要则是科学革命,要则是技术革命,尽管在19和20世纪的两次技术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中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因为它同时包含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三大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一次多维复合的综合型科技革命,它的影响将超越前五次科技革命。

从科学角度看,它可能是新生物学革命,包括整合生物学、思维和神经学革命等。

从技术角度看,它可能是创生和再生革命,包括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等。

从产业角度看,它可能是仿生和再生革命,包括仿生工程、再生工程和生命工程等。

从文明角度看,它可能是再生和永生革命,包括再生、创生和永生革命等。

前五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前四次浪潮,导致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推动世界现代化的第五次浪潮,导致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如果它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人类文明将进入“再生时代”,人类生活将发生质的变化。

2.2.4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大致时间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大致时间是2020~2050年前后。这种预测主要基于三点考虑。首先,202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将结束,它的持续时间约为70年(1946~2020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的持续时间也是大约70年。其次,2020年生物学的积累将达到约70年。从分子生物学诞生(1953年)到2020年,大约有70年。电子和信息革命的孕育时间也大约70年,从发现电子(约1897年)到电子革命开始(1946年发明电子计算机)约50年,到信息革命开始(约1970年)约70年。2020年前后生物学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其三,根据经济长波理论,2020年可能是经济长波周期的一个拐点。

我们认为,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在物理领域,有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革命,它将突破现有的物理观念,开辟新的物理领域,为人类的新能源、新运输、新时空等提供全新的物理知识。它的大致时间是2050~2100年。有人认为,新物理学革命的发生,有可能先于新生物学革命;也有人认为,新物理学革命有可能与新生物学革命同时发生。


3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创新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发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三大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它将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可持续性、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和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讨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表2)。这里,简要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创新和关键技术,同样具有“科学猜想”的性质。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一种预测)

3.1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四种创新

我们认为,未来40年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结合,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届时,人类个体将有四种“生存形式”,通俗地说“人有四条命”(图1)。

图1 未来人的四种“生存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人”是自然人的一个“网络镜像”,可以主动获取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仿生人”是自然人的一个“物理替身”,可以承担主要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再生人”是自然人的一个“新生命体”,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自然人的生活将主要是创新和休闲。特制的“仿生人”,将能够适应宇宙环境,可以携带自然人的本体,进入太空,开辟宇航时代。人体的四种“生存形式”会持续理性互动,生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世界。

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涉及人类四种“生存形式”的创新是不同的。

3.1.1 与自然人相关的重要创新

自然人就是我们普通的人。根据健康状况,可以分为健康人和非健康人两类。

首先,与健康人相关的创新。一般而言,科技可以拓展人的能力,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甚至创造新的合理需求。例如:信息转换器的发明,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转换,人脑可以直接“知识充电”,彻底解决学习问题,把人从没完没了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高仿真的两性智能人的发明,将解决人类的性生活需要,把人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高仿真两性智能人将有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如家庭医生、家务总管、家庭司机和私人助理等。人造子宫的发明,实现体外生殖,引发生殖方式革命,解放妇女。神经再生的发明,可以帮助老年人延长大脑的神经活力,提高生活质量等。当然,人类还有很多需求,如粮食、能源、运输和文化生活等,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重大创新。

其次,与非健康人相关的创新。健康人和非健康人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与非健康人相关的创新,同样非常重要,也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例如,安全高效、无损伤和无痛苦的检测和治疗技术;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包括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疾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技术;人体主要器官和组织的移植技术,人体组织、器官和肢体的再生技术等。

3.1.2 与网络人相关的重要创新

所谓网络人,是指将来生活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人(数字人)。他/她是自然人的一个“网络镜像”,相对独立地生存在“虚拟世界”里。网络存在一天,他/她就存在一天;除非人为“删除”。这是未来人类个体生存的一种形式。当自然人体离开了世界,如果没被删除,自然人体的“网络镜像”还会存在,会继续生活,这是一种“网络化永生”。

首先,发明网络人至少需要三项关键技术。它们分别是人格信息技术、信息转移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人格信息技术是把人体大脑中的“社会学信息”读取出来,结合软件技术,编制成一个“人格信息包”;它包含自然人本体原有的特点和自主人格。这就像过去的人工智能系统,把人脑的知识和信息采集起来,编制一个信息包。原来的人工智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按指令或程序办事。“人格信息包”将包含人的全部人生信息,将具有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相当于一个“数字人”或“虚拟人”。信息转移技术把“人格信息包”的信息完整地转移到互联网上,使人的“网络化生存”和网络虚拟人(网络人)成为可能。信息转移可采用前面提到的信息转换器。互联网技术已经存在,但需要大幅度提高运行速度。

其次,网络人生活的科技需求。一旦网络人被发明出来,并生活在网络空间里,他/她也会有自己的科技需求。例如,网络速度需要更快一些,网络空间需要更大一些,网络人与自然人本体的互动需要更加便捷;网络人的学习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人的自我演化技术,自然人体对网络人的控制技术,自然人与网络人的互动技术等。

3.1.3 与仿生人相关的重要创新

所谓仿生人,是指具有自然人体的外观形体、肌体特性、性别功能和“人格信息”的高仿真智能人。他/她的外貌可以按照真人的模样拷贝,看起来像真人的一个“替身”;他/她的肌体采用高性能仿生材料做成,具有人类肌体的部分特征;他/她的身体功能可以参照真人设计,具有性功能和多种其他动物学功能;他/她的大脑虽然是人工智能,但已经接受自然人体的全部“社会学信息”和“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在很大程度上,仿生人拥有和自然人的本体一样的体形和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与本体极其相像。届时,仿生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机器人。他/她是和本体分离的、独立存在的、独立思考的“人”, 是本体生命持续延续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发明仿生人至少需要五项关键技术。它们分别是仿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转移技术和人格信息包技术;其中,前三项是关键,后两项在前面已经提到。仿生技术将提供高质量和高性能的仿生材料、仿生组织和器官、仿生制造技术等。机器人技术提供仿生人的“躯体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仿生人的“大脑制造技术”。信息转移技术实现人脑与仿生人的大脑之间的信息转移,可以采用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技术提供仿生人的大脑所需要的自然人体的社会学信息和人格信息。

其次,仿生人的科技需求。仿生人出现后,将会有特殊的科技需求。例如,“仿生躯体”的升级和换代技术、检修和保养技术、能源供应技术和信息转换技术等;自然人体对仿生人的控制技术,自然人与仿生人的互动技术等。可以想象,“仿生躯体”的性能更好更强一些,“仿生大脑”的性能更快更强一些,仿生人与自然人本体的互动更加便捷一些等。

一般而言,自然人体 = 肉体 + 灵魂。肉体是自然人的物质体,灵魂是自然人的信息体。肉体可以用“仿生躯体”代替,成为“仿生物质体”。灵魂可以通过“人格信息包”和“信息转换器”,传递和生存在“仿生大脑”里,成为“仿生信息体”(“仿生灵魂”)。在一定程度上,仿生物质体可以无限转换,仿生信息体可以无限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可以获得“永生”。这种永生不是虚拟空间的永生,而是真正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当自然人的本体化为尘土,自然人本体的“仿真体”还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3.1.4 与再生人相关的重要创新

所谓再生人,指具有自然人的全部生物学信息、社会学信息和人格特征的“复制人”。他/她的身体来源于自然人体的体细胞培养,具有自然人的全部遗传信息;他/他的知识和人格来源于自然人体的“人格信息包”,具有自然人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社会学信息和人格特征;他/她看起来是自然人的一个“复制体”或“新生体”。在某个时候,自然人选择采用“人体再生”技术培养一个“复制体”,在恰当时候把自然人的“人格信息包”的信息转移到“复制体”的大脑中,于是,“新生体”就像是自然人获得的“第二次生命”。当自然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她的“新生体”会继续生存;一代又一代传递,下代继承上代的知识,并继续前进,人类进化就会加快;并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

首先,发明再生人至少需要四项科技突破。它们分别是人体体细胞全能性、人体再生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和信息转移技术;其中,前两项是关键,后两项在前面已经提到。所谓体细胞全能性,指生物体细胞包含全部的遗传信息,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培养出完整的新生物体。目前,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已经被反复证明,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例如,干细胞培养和“动物克隆”等。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人体的体细胞全能性会得到证明。人体再生技术是基于人体体细胞全能性的原理,从人体分离出合适的具有全能性的体细胞,经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培育,在离体条件下发育成一个完整人体。相当于自然人体的“生物复制”,“复制体”具有自然人本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人格信息包技术和信息转移技术则是把自然人本体的社会学信息和人格信息转移到“复制体”的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人体再生。

其次,再生人的科技需求。一般而言,再生人诞生后,他/她的需求与正常人是一样的,可以按正常人对待。此外,他/她还有一些新需求。例如,再生人与自然人本体的信息互动等。再生人与自然人本体的社会关系,就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需要专门研究。

长生不老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依据现有科技,这种梦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一种本质特征,自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即依靠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技术,可以实现一定意义的“人体永生”,即网络人的“网络化永生”、仿生人的“仿真性永生”和再生人的“复制性永生”。迄今为止,依靠科技手段,人类许多梦想已经“实现”,例如,依靠飞机人类飞上蓝天,依靠飞船人类登上月球等。将来,依靠第六次科技革命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将是一个新例子。

3.2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五类技术

未来人类生存将有“四种形式”,其中三种新形式,主要基于如下五类关键技术的突破。

其一,信息转换器技术。信息转换器技术是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和转换的技术。相关技术包括:人脑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转换技术、信息分解技术、信息再现技术、信息生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脑反向工程等。

其二,人格信息包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是制造包含人脑的社会学和人格信息的信息包的信息仿生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人性化软件、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人体技术、虚拟心理技术、虚拟思维技术、虚拟自主意识技术、虚拟人格技术等。

其三,仿生技术。仿生技术是仿制生物组织和行为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纳米仿生、信息仿生、智能仿生、仿生材料、仿生设计、仿生制造、仿生工程、仿真智能机器人、动物仿真、人体仿真、仿生组织和仿生器官(人造物质性的仿生组织和器官)等。

其四,创生技术。创生技术是人工有目的地合成生物组织、器官、肢体和生命体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合成生命、合成生物性的组织和器官、遗传工程、细胞反向工程、生物与非生物的耦合技术、生物与非生物的整合技术、生物与非生物信息的整合技术等。

其五,再生技术。再生技术是通过诱导或培养实现生物组织、器官和生命体的再生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生物组织和器官的体外再生、生物体的体外再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体外再生、人体的体外再生、人造子宫、生物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体内诱导再生等。

一般而言,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仿生、创生和再生技术会不断升级换代,就像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一样;仿生、创生和再生技术会相互交叉融合,五大技术有可能部分交叉融合。再生工程包括细胞、组织、器官、躯体、人体和物种的仿生、创生和再生等,人造组织和器官如人造心脏、肺、胃、皮肤、骨头、血、血管和肢体等实现产业化生产。


4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一般而言,科学革命是普惠的,技术革命是利益不均的。抓住科学革命机遇的国家,可以获得一些社会利益,如促进思想进步和技术进步等。抓住技术革命机遇的国家,可以获得核心专利和巨大经济利益。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蕴涵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兴衰。

4.1 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而言,机会成本指一种资源用于一个项目而放弃其他机会时所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或者说开展某项业务而不得不放弃其他业务的最大代价。例如,我们有一亩耕地,种植小麦的收益是1000元,种植大豆的收益是800元;如果种小麦不种大豆,这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800元;如果种大豆不种小麦,机会成本是1000元。

在过去500年里,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成为世界强国和发达国家;一些国家没有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国力下降。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涉及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没有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而言,降级为发展中国家就是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的代价,如葡萄牙和阿根廷等;对于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而言,成为世界强国和发达国家是他们的纯收益,如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表3)。

 表3  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生地及其后果

我们推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将超过前五次科技革命。主要理由有三个。其一,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融合,它的影响比前五次科技革命更深刻和更宽广。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涉及人类自身的变化和进化,它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超越以前的物质科技革命。其三,信息革命提供的技术手段,有可能放大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例如,掌握信息转换器和人格信息包的核心专利技术的国家,在国际信息市场、人才市场和国际军事冲突中,无疑具有难以动摇的战略优势。

4.2 中国复兴的战略机遇

在过去500年里,中国与前四次科技革命无缘。中国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以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1700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排名世界第18位,1820年排第48位,1900年排第71位,1950年排第99位。在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下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下降为欠发达国家,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就是中国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采取了跟踪模仿战略,结果并不理想,国际地位上升不太多;同期的日本,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升级发达国家的梦想。中国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付出的机会成本的代价,尽管比前四次要低一些,但仍然是高昂的。

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来临。中国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中获得纯收益,还是继续承受高额机会成本,就看我们的选择了。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一种新型革命,包括三大学科的交叉融合、三大革命的交叉融合等。如果我们能够超前布局,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就有可能赢得主动,就有可能掌握它的核心专利,就可能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中华复兴的一次战略机遇。


5  结束语

过去五百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来临。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机遇。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积极的行动,去拥抱中华复兴的战略机遇吧。

更多“科技革命”专题文章请参阅: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