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

明师慧 明师慧 2021-10-26

▲点击听音频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这是一本非典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著作,之所以说它非典型,是因为它和主流的、典型的教师专业发展书籍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当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关注的是诸如教学专业能力、专业发展路径,教师专业素养等主题,而这本书关注的是教师的内心世界,本书认为:优质教学源于教师的心灵,教师只有先认识自己,勇于敞开内心世界,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本书作者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他的经历,其实就是一场盛大的“寻找教学勇气之旅”。一开始,帕尔默和所有满怀激情的教师们一样,带着自己对学科和学生的热爱,满腔热血走进教室,对教育事业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当他真的站上讲台,面对着一群学生时,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在很多时候,他的学生都默不作声、课堂也就死气沉沉,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就是没有反应。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作者为此非常苦恼。于是,他开始去找问题的根源。他发现,教师之所以会遭遇教学上的挫败,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缺乏教学技巧,而在于没有打开自己的内心,导致教师与自己的学生、所教学科和同事都分离开来。为此,帕尔默开展了一场关注教师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帕尔默不仅自己重拾了教学勇气与信心,还建立了“勇气与更新中心”,指导全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教师的“教学勇气”培养计划。

本书是帕尔默花了整整十年写成的,书中对于“教师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说出了教师们内心最真实最深刻但却很少说出来的感受。有的教师甚至将这本书视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使其真正体验了内心轻灵祥和的力量,有勇气面对现实中的关键问题。

分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优质教学为什么源自教师的内心,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没有打开自己的内心,会有什么后果?第二部分,教师为什么很难打开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为了实现优质教学,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优质教学为什么源自教师的内心?如果教师没有打开内心世界,会有什么后果呢?

说起优质教学,我们大概都能认同,它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所教的学科。然而,我们忽略了这两个条件的前提,那就是,教师对学生和学科的认识依赖于他对自己的认识。人都是经由对自己的认识而去了解外部世界的,然后逐渐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优质教学的三个条件是:认识学科、认识学生和认识自我,而最后一个条件又是最根本的。这是其一,其二,真正好的教师,其实不仅能够认识自我、把握学科和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会把自身带入到教学中,运用自身的所有力量去开展教学,而没有敞开内心世界的教师,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控制课堂。这样讲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先来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艾伦和埃里克是两位教师,他们出生于两个不同的工匠之家,从小生活在乡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都有手工技艺的天分,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这两个人的学业很优秀,都是家庭中上大学的第一人。后来,两人双双考上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又都选择了教学这条路。看起来,他们的出身和经历是相似的。但是,两人对待教学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前面讲到,他们从小都形成了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艾伦能够将这种自我意识融入自己的学术事业中,而埃里克的这种自我意识却与他的学术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矛盾。18岁时,埃里克从偏远的乡下一下子跨入著名的私立大学,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他感到不安,缺乏自信,因为他觉得其他同学的文化背景比他更“文明”、更“先进”,于是他学着像知识分子一样说话和做事,可是在内心深处,他总感觉自己是混进这个群体中的,并不真正属于这个群体。然而,这种不安全感既没有改变埃里克所选择的路,也没有引发他的自我反思。相反,他在学术、专业领域专横、霸道,以这种方式来抵抗自己的不安全感,以为主动出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在课堂上,埃里克总是武断地批评学生,不让他们提问题,可是他自己却很擅长编造一些怪问题,把学生带进他设的怪题的陷阱里,然后再无情地嘲笑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说,他在从事教学工作时,是个十足的讨厌鬼。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坐在工作台前,沉浸在手工制作中时,他又找回了真实的自己,他变得很热情,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也乐意对人友善。听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教师是人格分裂呢?

艾伦的情形则不同。从偏远乡下到大学的跨越并未引起文化冲击,因为在他就读的学校,很多学生的出身背景和他相同,所以他并没有被迫掩饰自己的出身,反而能够以此为荣,甚至将自己的手工技艺融入教学工作中。观摩艾伦的教学,你会感觉你在观看一个手艺人制作手工艺品,在授课过程中,他把内容和观点渗透于环环相扣的精细教学中,并画龙点睛总结整堂课,就像用线将美丽的宝石串起来那样。艾伦还会随时随地为任何一个想要学习的学生敞开自己,就像当初艾伦的长辈尽其所能帮助小艾伦开始他最初的手工制作一样。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艾伦能够将自身的特质整合到学术生涯中,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学科、学生联系起来,因此,他的教学具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而埃里克却将自我意识和他的学术生涯对立起来,所以他长期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战。一方面,埃里克很喜欢手工制作,另一方面又觉得,学术事业与这种喜欢格格不入,因此,为了避免学术事业侵犯到他的自我意识,他选择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我认同而去伤害他人。在埃里克的潜意识里,教学生涯不是富于生命与活力的、有前途的选择,学术生涯并非本性的职业,可能选择别的职业是他恢复已经失去的自身完整的唯一出路。

讲到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首先,关于自身认同,并不单单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就或潜能的认同,它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简单来说,你的所有经历,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们交汇形成了你的自身认同。而自身完整,是指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自身完整要求人识别那些所能整合到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

而在上面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艾伦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教学联系起来,形成了自身认同和完整,因而他的课堂是灵活生动、富有魅力的。但对于埃里克来说,教学与他以往的个人经历和当前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埃里克只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自然就难以形成优质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学必须用心,优质的教学源于教师的心灵,而没有用心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乏味、令人讨厌的。

既然敞开内心如此重要,教师为什么很难打开内心世界?作者的答案是:因为恐惧。比如说,你可能会恐惧学生提出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恐惧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教学中的失败,恐惧在外部评估的竞争冲突中失去工作、形象和地位,更重要地是,恐惧自己因外部评判而产生自我怀疑....作者认为,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恐惧文化,使得教师封闭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学生、同事分离开来。而这种分离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第一,在学生的生活中;第二,在教师自我保护的心灵中;第三,在主导的认识方式中。

在学校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沉默寡言、玩世不恭、学习也不努力。教师常常将这些学生称为“问题生”,常常抱怨他们太难教、太难管。事实上,教师的这种偏见导致他们听不见这些学生内心的声音,难以了解他们的真实状态和需求,自然也就对这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学生“毫无办法”。然而,作者指出,这些学生的沉默和被动并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他们可能失去了双亲、遭遇着家庭暴力、备受冷落和歧视,因此他们恐惧表达和交流。可是,多数情况下,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恐惧和需要,甚至会责备他们平庸和无知,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越来越疏离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教师难以了解和倾听学生的真实状态呢?为什么教师不能看到他们的恐惧,并且帮助他们克服,而是责备他们平庸和无知呢?作者认为,这是教师恐惧年轻人的评判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准确来说,在面对年轻人的时候,教师害怕自己没有更新的知识和生命,而遭到学生的嘲笑和讽刺,因此这些教师选择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讲台、身份和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

最后,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也是造成分离的重要原因。这种认识方式的形成源自我们对关于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认为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的身心与我们所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而获得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很好地认识事物,这样,事物才可免于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污染”。而这种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恐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样,教学就变得毫无活力、死气沉沉。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

我们携手一起走向诗和远方——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点评(三)

明师伴你做课题-02

谢家湾小学复学防疫工作32条

请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些余闲

从“建模”到“超模”,从“走形”到“走心”

激情•幽默•互动——我的教学风格

特色学校之“特”系列-01

我忍不住赞叹你的精彩——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点评(二)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