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孙海燕 天台学设 2021-06-17

提到“包豪斯”,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想到了很多,又仿佛不是那么清楚。

2018年5月

南艺“天台剧社”用《包豪斯》舞台剧

致敬成立了100周年的包豪斯。

提起“包豪斯”,剧社小伙伴们一定会想到

那个夏天,那场努力,那份回忆


和学生们一起做剧社这两年,如梦似幻。那么多同学一起参与了《月亮和六便士》还有《包豪斯》舞台剧,大家好像一起去西天取经似的,历经各种艰难,最后还是成了。这篇文章既是记录《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更是纪念大家当时的努力,还有后来的成长。感动,感谢,感恩,这段时光真是青春又美好。这么超现实的事儿,只有青春的能量才能成就。——孙海燕老师



今天303所给大家带来

孙海燕老师发表于

《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1期的文章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今天推送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明天和后天将继续推送~




作者简介

南艺设计学教师,“天台剧社”组织者,《包豪斯》舞台剧导演。

在教学中玩耍,在玩耍中生活,在生活中研究,在研究中溜娃。

                                                                  ——孙海燕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摘要:在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之际,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用原创的《包豪斯》舞台剧进行了一次“中国式”的纪念。该剧于2018年5月在南京公演两场,受到艺术设计界的广泛好评。中国设计界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因为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具有一种象征性,在我们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所设计学校,更是乌托邦精神的所在。本文解析了《包豪斯》舞台剧对包豪斯历史瞬间的视觉再现,用女性主义叙事和批判性叙事对包豪斯进行了从历史到当下的解读。以戏剧的形式纪念包豪斯,是将包豪斯的教学实验、戏剧舞台、专业融合的总体艺术理想在实践层面进行的一次尝试,以“包豪斯精神”纪念包豪斯是创作这部舞台剧的初衷,也是包豪斯在百年之后依然充满意义的体现。


关键词:《包豪斯》舞台剧;设计叙事;设计教育;教学实验;教育戏剧

 

Why should we commemorate Bauhau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narration of the stage play "Bauhaus"

Sun Haiyan  Huang Houshi


Abstract: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Bauhaus’ founding, Nanjing Arts Institute School of Design commemorated a “Chinese style” with the original “Bauhaus” stage play. The play was publicly performed twice in Nanjing in May 2018 and received wide acclaim from the art and design community. Why should the Chinese Design Industry commemorate Bauhaus? Because Bauhaus has a kind of symbolism to Chinese design education, in our eyes, it is not only a design school, but also a place where utopian spirit l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isual reappearance of Bauhaus historical moment in the stage play, and interprets Bauhaus from history to present with feminist narration and critical narration. To commemorate Bauhaus in the form of drama is an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 overall artistic ideal of Bauhaus teaching experiment, theatrical stage,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n a practical level. To commemorate Bauhaus with the "Bauhaus Spirit" 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reating this stage play, and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Bauhaus after 100 years.

 

Key words: "Bauhaus" stage play; Design narration; Design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 Educational Drama

 

“如果你的贡献已是充满活力的,永远会有人在你停止的地方接管过来,那就是你所声称的不朽。”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20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100周年。

也许,格罗皮乌斯在创办包豪斯时已经预见到了他(它)终将不朽。


人类总是喜欢追寻事物的意义以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所挑战传统的学校、彪炳史册的学校、影响深远的学校,如何自我建构与成长?如何走向终结又将火种散播世界?……在包豪斯诞生的第100年,有关它的一切,都会引发学界的持续关注与思考。有人用学术论文和学术会议来纪念包豪斯;有人通过展览来回顾包豪斯;甚至有人将一辆大巴车改装成包豪斯教学楼的样子进行世界巡游,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包豪斯是“播种机”、是“宣传队”。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用一部戏剧来纪念包豪斯(图1)。

(图1,《包豪斯》舞台剧演出海报,设计:陈皓)


“包豪斯”、“舞台剧”、“设计学院”,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结构认知中,这三个关键词只有“包豪斯”和“设计学院”一眼望去是有关联的,而“舞台剧”似乎应该属于表演学院。但如果把时间倒回,“包豪斯”作为一个“设计学院”,就已经在“舞台剧”的教学实验中以先锋姿态探索从舞台设计到表演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了。包豪斯的历史故事本身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包豪斯学校对现代设计教育和设计教学方式的实验更是对中国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把“包豪斯”这段设计史中的重要篇章用戏剧的方式呈现出来,看似是一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包豪斯包含了太多不同面向的意义,而戏剧的艺术综合性,以及它带给观众的沉浸感与升华感,使得它成为纪念包豪斯的独特方式。


《包豪斯》舞台剧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出品,邬烈炎教授担任总策划,黄厚石教授担任总编剧,笔者担任导演及编剧,演员是设计学院设计学系的本科生。因此,这不仅是一部向包豪斯致敬的作品,也是一次设计研究的探索,更是一次设计教育的实验。

 

一、“包豪斯”对于中国设计教育者的象征性


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包豪斯亦是如此。包豪斯在中国艺术设计界的眼中,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则希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意义。

   

我们纪念包豪斯,是因为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还是因为包豪斯在设计实践中的贡献?显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除了少数的建筑与设计学院之外,中国的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受到包豪斯的直接影响很少。没有哪个中国的设计学院能真正地实行双轨制,也少有中国的设计学院能像包豪斯那样强调戏剧实践以及这种设计专业门类的综合实验。从设计实践的角度讲,几乎没有哪个设计理念是包豪斯原创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比包豪斯更早提出了艺术与手工艺结合;伊顿在来包豪斯之前就是成熟的基础课教师了,他的理念来自设计教育家阿道夫·霍尔茨尔先生;钢管椅的设计思路则源自荷兰的斯塔姆;而风格派和构成主义在包豪斯影响巨大,甚至已经“写满包豪斯的建筑”;克利和康定斯基即便不来包豪斯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那么,“包豪斯”在中国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包豪斯”这三个字及其代表的“设计风格”在中国设计实践领域的影响力几乎是难以被阅读到的,但它对于中国的设计教育而言,意义则完全不同。我们纪念包豪斯,恰恰因为它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者精神力量的源泉!作为一位从事设计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单单是想到“包豪斯”这三个字都会使其感到激动和兴奋,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充满了勇气、在陷入低潮时看到希望。换句话说,我们纪念包豪斯,因为我们就是“包豪斯”!


包豪斯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暗合了中国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主义认知。


首先,包豪斯是一个设计教育者的“解放区”。包豪斯和抗战时期的延安一样,在一个相对封闭甚至被误解的环境中自力更生、发展壮大。越是被围困、被阻碍、被误解,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就越强烈、越直接、越永恒,就越形成一种带有自我奉献精神的“乌托邦”情结——这种“乌托邦”精神让中国设计教育者在包豪斯的身上找到了共鸣和认同,找到了精神可以栖息的场所。第四场/入侵者,女生迪克有这样一句台词:“你还记得吗?上次我们集体出游,全程饱受魏玛市民惊惧异样的目光洗礼,他们看我们就像看细菌!他们捂着孩子们的眼睛告诫:‘别看!别看!他们是包豪斯的人!’”——这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与真实话语,包豪斯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市民的误解和敌意,甚至是来自设计界、手工艺界的反对和攻击。而在今天,艺术院校所面对的情况何尝不是如此?对,他们说,包豪斯是个大染缸!” “你要是考不上好大学,你就只能上包豪斯了!” “他们甚至怀疑你的贞洁,仅仅因为你的个性和美丽!” 这些在剧中由包豪斯女生说出的话,让观众看到它在短短的14年历程中一直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压力,而非今天高居神坛、头顶光环的形象。观众与困境中的包豪斯建立了一种联系,这就是社会对艺术院校的误解和偏见,也是中国设计教育者们以自己的力量摸索前进时的反向作用力。


其次,包豪斯是设计教育者的“水泊梁山”。格罗皮乌斯和晁盖一样,知道“明星”加盟对于学校的意义。第三场/初步课程,开场时伊顿站在舞台一侧做深呼吸的放松练习,格罗皮乌斯站在舞台另一侧说,“没错,是我吹响了包豪斯的号角,我要聚集四方有志之士。因为,我们一定不能,以平庸为开端,我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征募有影响力的人、知名的人才,即使,我们还未能完全理解他们。”这是作为校长的格罗皮乌斯在组建教师团队时的原话,展现了包豪斯一切从新,高端多元的建校理念,即使像伊顿这样和校长在性格上差异巨大的艺术家,也被请来担任教师。这样的组建格局使得包豪斯的校园里充满了性格各异的大师级别的教师,他们为学生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多元性与实验性,无疑也是包豪斯能够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包豪斯之后的设计学院们都在模仿它而未能超越它,乌尔姆学院的开办被视为包豪斯的重生,但包豪斯人则认为任何将包豪斯进行模式化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包豪斯精神。


因此,包豪斯活脱脱一个德国设计界的“聚义堂”,光是那熠熠星光就能唤起后人对于曾经荣光的畅想,畅想那不可复制的设计界的“魔鬼阵容”,以及各行业顶尖人物在一起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激昂——这种英雄豪气不仅让今天的设计教育者们无比向往,也给他们带来了前行的力量。毕竟在100年前,大师们在设计教育方面就已经如此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了,那后来者自不必言,理应勇往直前。人们崇拜包豪斯,就如同对于“水泊梁山”的神往一样,是对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向往,而这种“崇拜”,在包豪斯被纳粹关闭的“悲剧”中被反衬的更加强烈。


“设计”这个职业,在大多数时候都意味着“为五斗米而折腰”,意味着忙碌和利益,意味着生产链条上一个办公室里委曲求全的职位。设计教育者对此心知肚明!然而,包豪斯学校的存在,让他们意识到“设计”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狂欢节”和实验性的课堂——当然,还有戏剧。


所以,包豪斯对于中国设计教育者而言,不仅仅是一所德国设计学校,更是一份理想主义的精神寄托。


二、用戏剧再现包豪斯:向历史瞬间致敬


2017年5月,南艺设计学院的天台剧社在演出完第一部改编舞台剧《月亮和六便士》后,时任设计学院院长的邬烈炎教授对设计学系用戏剧探索设计研究的实验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并提出包豪斯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是否能把包豪斯也搬上舞台。经过创作团队一年的努力,2018年5月25、26两日,原创舞台剧《包豪斯》在南京艺术学院黑匣子剧场成功地演出了两场,引起了艺术设计界的关注。


“包豪斯就是这样,什么都有可能?”(第一场中的台词),既然可以用学术论文研究包豪斯,那么,用戏剧再现和解读包豪斯也可以实现。


《包豪斯》舞台剧全剧结构被分为八场: 

第一场/43号楼(Gebäude 43):12位女生带着各自的艺术梦想来到艺术学院,由于对为什么要来学艺术的观念不同而发生了争辩,在对《包豪斯宣言》的朗读声中,现实幻化进了历史中的包豪斯,众女生对自己来到包豪斯的讲述打开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大门。

第二场/食堂(Kantine):在经济困难的包豪斯学校里,女生们在课余时间种菜帮厨。伊顿老师影响下的拜火教师生团体,对含有大蒜的菜肴情有独钟。可是,为什么只有女生被安排去种菜?为什么女生就得学编织?为什么女生的学费比男生贵?为什么女生的预录取名额只有三分之一?

第三场/初步课程(Vorkurs):伊顿老师的初步课程既是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决定学生能否真的留在包豪斯继续学业的考核课程。伊顿老师强调个人感受和身心合一的状态,在当时是对机器时代的反思,还是对内在自我的呼唤?格罗皮乌斯按捺不住,对伊顿的教学方式表示了强烈的质疑。而伊顿和纳吉由同一位演员饰演,一方面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继承性,另一方面让伊顿被纳吉所取代的过程更简洁、更形象化地被表现出来。

第四场/入侵者(Eindringling):杜斯伯格大喊一声“我反对!”全新的事物注定被陈旧的观念反对,也必然会被其他新生观念反对。入侵者不只是杜斯伯格,还有无数的乌合之众。不管是杜斯伯格的反对,还是魏玛市民的反对,包豪斯并不惧怕反对,他们只惧怕平庸。然而,巨大的社会压力骤然降临,包豪斯该如何选择?

第五场/玩偶(Puppe):维也纳艺术界的女神——阿尔玛·马勒(在戏中由一个白色人形布偶表示),让各个艺术领域的男性大师们为之疯狂。第一任丈夫音乐家马勒,第二任丈夫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第三任丈夫诗人韦弗尔,还有情人画家科柯施卡,四人对阿尔玛的争夺,是爱还是对自己的证明?当在魏玛遭受排斥压力的包豪斯,会选择搬迁至布雷斯劳、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还是德绍?这是全剧最具荒诞气质的部分,但一样直指真实,并且是包豪斯从魏玛到德绍的中转。

第六场/黄油球(Butterball):初到德绍,克利和康定斯基在大师住宅中举办晚宴,建筑师密斯和女友莉莉受邀参加。主客之间围绕着桌上带有装饰的“黄油球”,展开了一场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论辩。现代主义的设计是孤立了人心,还是提高了效率?是世界大同,还是失去了差别?人们是否正渐渐变成方盒子里的一个数字?

第七场/狂欢(Karneval):“戏剧就是一个试验气球,它完全膨胀时的直径和建筑系的相同。”包豪斯有戏剧实验的传统,狂欢、音乐、戏剧、派对,也是包豪斯教育理念的一部分。戏中戏里的包豪斯,即荒诞又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包豪斯的实验性和乌托邦的一面。而狂欢的顶点也成为盛筵必散的开端。

第八场/再会(Auf Wiedersehen):再见,包豪斯,再见!12位女生和包豪斯的告别,是包豪斯在德国的落幕,更是包豪斯在世界的登场。格罗皮乌斯要把包豪斯的星光带到美国,女生迪克要让包豪斯的星光闪耀在犹太人集中营的孩子们的心里。什么是艺术的梦想?什么是艺术的力量?


《包豪斯》舞台剧除了通过包豪斯的重要事件再现包豪斯历史节点以外,舞台剧也通过复制《三人芭蕾》中的两件戏剧服装,以及舞台设计和场景设计,直接通过视觉形式再现了历史图片,将包豪斯经典的历史瞬间搬上了舞台。


《三人芭蕾》是奥斯卡·施莱默于1912年和他的兄弟,以及两位舞蹈家一起合作初创的作品。1923年,在包豪斯周期间公演于魏玛国家剧院。在包豪斯饱受外界质疑的历程中,戏剧演出成为了学校具有影响力的招牌。《三人芭蕾》中共有十二支舞蹈,十八套服装,剧组选取了第八支舞蹈中的彩色球形服装,和第九支舞蹈中的黑白螺旋形服装进行复制,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陈飞老师和姬益波老师制作完成。


这两件服装分别出现在第三场和第二场。第二场/食堂,众女生一边择菜一边讨论学校的艰难和女生的待遇问题,穿黑白螺旋服装的舞蹈者从舞台一侧出场,跳着《三人芭蕾》中该角色的相应舞步(图2),慢慢移动到另一侧退场。第三场/初步课程,伊顿老师正在和学生上初步课程,穿彩色球服装的舞蹈者也是这样复制原舞步,并横向贯穿舞台。这两个舞蹈角色和舞台上的演员没有任何关联,仅仅作为戏剧场景中突然出现的陌生闯入者,产生一种间离的戏剧效果,再现包豪斯经典视觉形象的同时展现了包豪斯具有一切可能性,热衷实验探索的精神。

(图2,《三人芭蕾》舞台服装复原,制作:陈飞、姬益波)


来自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大学,专攻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方向的邬羽乔,为《包豪斯》舞台剧设计了可移动组合的金属构架。她在设计文案中写到,“我以现代主义的方式,参考构成主义,做一些比例和结构差异较大的镂空金属结构。这些结构分割舞台,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空间,为演员们提供展现肢体与周围空间之间存在的关联的可能性。同时,部分结构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如舞台上将会出现4个长一米,宽半米,高一米七的长方体,根据情节部分角色将在这个被限制的空间里舞蹈,以表现现代主义建筑到达极致时给人带来的窒息感(图3),和跟随历史脚步部分角色的命运走向。”

(图3,舞台美术设计:邬羽乔)


演员在这些长方体中的表演,出现在第六场中密斯和女生们辩论现代主义形式与功能问题时,富有表现力的台词在这些金属构架中一句句被抛出,现代主义极权在舞台上散发出了冷冷寒光。同时,这个场景也参考了包豪斯学生在建筑系的材料橱里开心的玩儿的时候所拍摄的一张照片(图4)。

(图4,包豪斯学生在建筑系的材料橱里开心的玩儿,埃德蒙·克莱恩摄于1927年)


另一个向经典历史图片致敬的场景出现在第七场/狂欢的结尾。这场狂欢既是克利先生的五十岁生日派对也是包豪斯狂欢的日常展现,同时通过狂欢活动中包豪斯学生的戏剧表演,以戏中戏的方式表现了包豪斯人的爱情观、施莱默戏剧工坊对学生的影响、媒体对第二任校长梅耶的两极化评论、第三任校长密斯上台后对学生颁布的禁令、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时师生们被带走的场景。在戏中戏结束后,一切又回到克利先生的生日派对,大家聚拢在一起齐声喊道“包豪斯”,用舞台上的一瞬间(图5)连接了包豪斯1924年在魏玛的埃尔姆施罗斯琛饭店的一次聚会上留下的历史瞬间(图6)。

(图5,第七场结尾,包豪斯狂欢大合影)


(图6,1924年在魏玛的埃尔姆施罗斯琛饭店的包豪斯聚会)


用戏剧纪念包豪斯,可以通过时空压缩与转变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可以通过对经典视觉记忆的激活帮助观众体验包豪斯拒绝平庸的精神。在通过书本了解包豪斯之外,戏剧使观众用全身心感受了一次包豪斯的生命。



注释:

 《包豪斯》舞台剧的舞台美术设计由来自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大学,专攻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方向的邬羽乔负责;包豪斯《三人芭蕾》戏剧服装的复原制作由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陈飞老师、姬益波老师负责;视觉传达设计与周边纪念品设计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陈皓老师负责;舞台搭建监制由环境设计专业的徐旻培老师负责;林海录和曹斌华老师担任了服装技术指导;设计学专业的曲艺老师担任德语指导,辅导饰演“格罗皮乌斯”的演员练习德语台词,并翻译及录音了八个场次的标题;南艺影视学院苏珊副院长和她的学生李子依、刘畅、陈双婷提供了表演指导。


 1929年,克利50岁生日时,安妮·阿尔伯斯和其他三位编织作坊的学生从附近的容克斯飞行器厂雇佣了一架小型飞机,学生们为克利准备的礼物将在他家上空从天而降。克利的礼物计划装在一个形如天使的巨大包裹里,包裹里有一幅费宁格的印刷作品,一盏玛丽安·布兰特设计的台灯和一些来自木工作坊的小物件。这个庆生活动和细节被放置在第七场/狂欢中。参见(美)尼古拉斯·福克斯·韦伯:《包豪斯团队:六位现代主义大师》,郑炘、徐晓燕、沈颖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3页。



文章未完待续

明天将推送论文的第三章

后天推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

敬请关注接下来的推送哦~


303所投稿文章往期回顾

303所】色彩艺术力 | 和丰翼的孩子们一起玩色彩!——吴丽丹

  【303所】冲锋衣和SUV

  【303所】哥特式的浪漫与惊悚——以电影《猩红山峰》为例

  【303所】从此认识一个一个朱赢椿

  【303所】邪恶的设计谱系——黄厚石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鬼才今敏

  【303所】现代设计策展史研究:1888英国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首展

  【303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白色的汽车——黄厚石

  【303所】遇到杠精后的两个小时——李鑫

  【303所】铠甲里的弱者——孙海燕

  【303所】论包浆——黄厚石

  【303所】一个设计学的故事——陈剑杰

  【303所】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卡通警察?——黄厚石

  【303所】投稿作品:小诗《除夕》——张炎



发表于“303所”的文章都会以纸质杂志的形式公开出版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就像天台读书会一样,“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像天台剧社一样,“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稿方式: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

邮箱:962223902@qq.com

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作者:孙海燕

编辑:马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