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汤民强:前方,是星辰大海
科幻文学▏前方,是星辰大海
文/汤民强
序曲
静谧的太空中,一艘银白色的圆球形太空船,缓缓划过漫天繁星的黑幕,身后连接着三列长长的能源仓和推进器。推进器喷射出蓝色光芒的带电粒子,长长的尾迹在太空中缓缓扩散,消失不见。
黑暗的太空船内,乘员们已经在休眠舱中沉睡了十年,维持太空船运行的智能主机也进入了低功耗模式,保持着安全量程范围扫描着航路前方和周边那些可能不期而遇的未知危险。
带有彗尾的小行星
驾驶舱主控屏幕突然点亮,太空船上的五十六个重力传感器数值原本平平的曲线猛然间都有了一个大的上升趋势,瞬间智能主机被唤醒,同时量子雷达波束加大量程和功率向重力梯度来源方位数千万千米空间不停扫描。一分钟后,深空成像数据给出了图像,一颗五百千米直径的黑色流浪行星裹挟着岩块和气体尘埃,正飞向航路前方。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十七分钟后与太空船距离最近会达到两千五百米,主机判定自动将其列为极度危险的一级警报,动力系统立即提升百分之二十的功率,蓝色尾迹亮度陡然上升。十七分钟后,那颗黑黢黢的岩石行星冲破飞船扩散开的蓝色尾迹,向未知的远方扬长而去。
密密麻麻的能源仓中,有几个舱位被岩石行星抛飞的高速岩块击中,所幸高强度外壳下,固体高密度能源块体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威胁,自动巡检系统已经标记了十几处四级维修难度的目标,从就近位置启动舱外机器人前往维修。
主控屏幕上重力梯度曲线慢慢减小,量子雷达波束降低功率,驾驶舱主控屏幕缓缓变暗,智能主机重新进入低功耗模式。
屏幕关闭前的一瞬,屏幕切换回了常规显示界面,淡淡的字迹显示:“绿海家园计划,编号五零四九,当前航速二万千米每秒,距离目标航速还需耗时三年零三个月,预计抵达目标耗时:三十九年十个月二十七天。”
明亮的星光下,太空船的一侧有着百米高的巨大楷书汉字,“向阳红十四”,闪闪的亮黑色,倒映着或红或蓝的各色星光。
第一幕
半人马座南门二比邻星,距离地球4.2光年,光谱分类为M5,视星等11.0,虽然在地球南半球上,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这颗神秘的橙色红矮星,但是从数千年前人类发现那个处于宜居带的B行星开始,人类对于宇宙星空的无限渴望与想象,赋与了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无数种可能。
两千年前,跋涉近千年的探测飞船传回了第一张B行星的卫星照片,地球人震撼的发现了这颗地球大小的岩石星球,虽然被潮汐锁定始终一面朝着比邻星,一面白昼一面黑夜,但被绿色海水和海冰覆盖着的星球表面,有着明显的寒带和热带之分。行星向阳侧表面有着少量的沙漠陆地,和占绝大部分面积的深浅不一的海湾和洋盆,行星背侧则是冰川高原。比邻星的微弱辐射、B行星自身的地热,让行星的海洋形成了稳定的循环系统。人类无法在那裸露暴晒而又干燥的沙漠陆地上生活,也不喜欢寒冷彻骨的冰原,但是向阳侧的绿色海水中生长着茂盛的绿色海底植物,光谱分析的温度显示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建设海底城市、外星移民生活成为了现实的可能。于是,B行星也有了正式的名字:“绿海”。
绚烂星河(图片来源:Defwalls)
那时期的人类既无法征服光速的万分之一、也无法战胜岁月,怀着征服星辰大海的梦想,整个地球科技进入了一个高速飞跃期。八百年前,人类的星际之梦终于迎来了休眠舱和新型粒子脉冲空间发动机的发明。休眠舱可以让人类身体进入休眠状态,休眠中的人体代谢能减缓九成,相当于百年休眠只消耗十年的寿命,而新型粒子脉冲空间发动机使用固体金属能源激发粒子喷射流,可以维持数十年的高能推进,直至把星际飞船加速到光速的二十分之一。
五百年前,全球大科学计划重中之重的“绿海家园计划”随着巨型载人星际飞船“向阳红五”研发调试成功,开启了人类星际移民的先锋试验。飞船加速二十年可达最大速度,用光速的二十分之一飞行七十年后,再用十年时间减速后进入比邻星周边轨道,单向航程是长达一百年的时间。由联合国主导,从海空军数十万名年青军人中抽调了两百名志愿者,在参与飞船研制的上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遴选出一百五十名,组成了这支地球数万年文明史上的首个星际开拓队伍。
这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旅程,三百五十名乘员的平均年龄为二十五岁,在人类短短的百年生命中,正值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的十年,他们将在休眠中度过。他们地球上的亲人和从小到大的朋友们,甚至无法看到他们安全抵达绿海,而这一次出发,也几乎是与地球的永别,飞船的能源和推进系统可以安全的把他们送到绿海星,但是却无法负担另一个百年的航程返回地球。
比邻星与比邻星B行星的艺术想象图(智利大学天文系)
停泊在地球静止轨道的“向阳红五”,载人舱段似巨大的摩天轮,依靠旋转离心力模拟着地球重力环境。推进器和能源仓的组合就是数千年古人充满智慧的捆绑式火箭,巨大的身躯存储了海量的能源。粒子脉冲空间发动机已经激发点火,喷口发出星星点点蓝色的微光。透过飞船控制仓的玻璃窗,看着那熟悉的如水滴般的蓝色地球,操控员们默默将右手举过眉梢。
地球上的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着巨大的三维激光投影,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一起为远行的勇士饯行。
飞船缓缓启动,抛离地球轨道,突破第三宇宙速度……
“地球,再见!”
第二幕
地球,青藏高原,“绿海家园”遥测中心。
高原上五千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如棋子般规则布置着二十五万台大口径射电天线阵列,它们担负着与“向阳红五”之间的数据链路。定期发送着“新南海”传媒整理的地球新闻,和地球上的亲人、朋友们发向遥远太空的电子邮件。
这是“向阳红五”飞船离开地球后,遥测中心七十年来每天所例行的工作流程。“向阳红五”飞船上绝大部分人员都在休眠中,只有大约二十人的操控团队分为四组在轮流守护着飞船的运行,每组担负二十五年,被称为五人值守小组。在最初的时候,遥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热闹的与五人小组说着笑话,戏称他们抵达绿海之后,因为年纪的原因,将成为开拓队的前辈大叔;也时常与他们谈论地球上新近发生的新闻和科技的突破;但随着距离的加大,双方的数据交换延迟,已经从秒到分钟、从小时到天、从月到大半年,虽然有着超四倍光速的量子粒对通信技术,现在接收的信息也已经是飞船大半年前的数据和信息。要发送的电子邮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了,那些休眠中的年青人无法知晓,他(她)们的父母、朋友在七十年后已经先走了一步;而同时随着与地球间距离的加大,传输的带宽越来越小了,也只能逐渐减小发送的数据量。
哈勃深空图像
时光流逝,年轻一代的地球人中,只有特别关心天文、向往宇宙的人才知道,有一艘远航星际的伟大太空船“向阳红五”,载着一群远离地球家园的勇士,安静的航行在为人类创建“绿海家园”的路上。
七十年来,飞船运行稳定,航行速度稳定在二十分之一光速,预计二十年后开始减速,准备进入比邻星轨道。
真空航行中未遇到危险的射线暴和粒子流,没有在高速飞行下发生强抖动拆离现象,飞船舱室结构完整。
“新南海”编辑罗茜默默看着那些在太空穿梭大半年才传回来的,微微跳动的飞船数据,更新着网站上的数字,单纯的数字看上去显得很枯燥,一切都很顺利,没有特别的消息……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第三幕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大小和温度都比地球所依赖的太阳要小的得多。红矮星的寿命可以长达数百亿年,与十几亿年后即将出现危机的太阳来说,无疑是人类未来更为安稳的家园。
经过前期长达十年的减速过程,“向阳红五”流畅的滑入比邻星星系,稳稳的锁定在绿海星侧后方四十万千米高度的固定轨道,随着绿海星环绕比邻星高速公转。
飞船控制室亮起一个三维投影光幕,一颗绿色的星球在橙红色的阳光下缓缓映入视野,飞船已锁定同步轨道,微动调整到位。
星球向阳侧从赤道向两极,呈现出从浓绿到淡绿的晕色,应该是海水中某种绿藻对水温的响应。星球黑夜与白昼相接的地方,温暖的表层海水携着破碎的浮冰向黑夜汇聚,不断融化着冰架的下方,偶尔能看到大片的冰架因为重力太大支撑不住自身而断裂,从冰雪高原上脱离落入海水中,激起滔天的海啸,层层巨浪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些巨大的冰山,被温暖的海水融蚀,不断翻滚、调整重心后稳定成千奇百怪的形态,在白昼与黑夜接近的地带飘游。因为星球没有自转,阳面温暖的表层海水与来自寒冷半球的底层冰冷海水,形成了稳定的大洋循环。
位于白昼半球的赤道附近有着一系列的沙漠陆地和浅水海湾,将偌大的星球表面分割成“北海”和“南海”,“绿海家园”的起点就在这里。由于绿海星球的磁场是地幔对流和海洋环流形成的多极弱磁场,没有如地球般自转产生的偶极子强磁场,陆地环境并不友善,生物稀少。但形成良好循环的海水对比邻星的微弱太阳风有着很好的阻隔效果,从浅水到深水,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根据原始方案,开拓队将以一个命名为“唐家湾”的小海湾建立研究基地,首先在五十米水深的陆架建立水下居住空间和物资运输通道,组装起机器人工厂和材料生产基地,以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英砂石为原材料生产高强度透明幕墙和建筑材料。为将来最终在两百米目标水深建立庞大的水下城市打下基础。
湖面的银河倒影,智利阿塔卡马
任务分配员于刚正在逐一核对落地任务清单,调配飞船上的资源按顺序开展基础调查和科研探索。在前期抵达的准备阶段,会由五人小组启动一系列的基础工程,建设阶段由飞船远程布置机器人完成作业,不用唤醒飞船乘员。“向阳红五”航行阶段时密实的运载舱段,缓缓伸展开,成为有着高高穹顶、宽敞明亮的装配车间,在比邻星淡淡橙色光芒下,无数的装配机器人开始忙碌,把压缩打包的各种电子元件迅速组配为专用的电子设备。
首先运出装配车间的是二十六颗小巧精致的太空环境监测卫星,将被送到环比邻星轨道,用于监控太阳风暴粒子流和周边空域存在危险预警的小行星。接着是监控绿海星的六十四颗同步轨道卫星,担负着高速通讯、遥感测量和定位基站的作用。
研究基地组装打包完毕,使用空天运载飞行器投放到唐家湾,然后自行下潜到湾内五十米深的海底,在水下伸展开来,撑起一片足球场大小的空域,形成水下船坞和陆地码头。实验模组开始空气制备和净化,进行人体环境适应能力研究。应用核能电池的云洲智能探测机器人如流水般接二连三的离开船坞,前往海湾附近进行自主填图测量作业:水深、底质、海流、重磁场、矿石分区、生物识别等等。这些水下机器人在航行中抛射出无数铅笔大小的浮动传感器,随着海洋环流浮沉漂流,测量海水的物理属性和绿藻种类与分布。少量的机器人游向北海和南海深处,等间距的分布在洋底,各伸出四根二十米长的探针刺入海底沉积层,长期观测地热梯度变化、记录天然地震,同时也作为坐底式观测平台进行通讯中继、长时序测量水文观测、水生生物分布等等。
数年间,卫星数据、星球实测数据实时回传到飞船集控计算机,一小块一小块的填充绿海星全球物理模型上的空白,从地幔对流到海水、海冰和大气循环,整体模型开始逐步运转流畅,模型细节逐步完善,分辨率已经提升到米级。可用能源、经济矿物、生物种类调查已经基本完善。人类活动与星球环境的相容性模型计算结果已经有了令人惊喜的答案,可持续发展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的几年中,根据任务计划需要,五人小组开始逐步唤醒休眠仓中的开拓队员们,开展各类研究,以适应绿海星球的水下城市生活。根据当年设计的开拓目标,现在到了向全体地球人类公布成果的时候了。
地球上的人们啊,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绿海,人类的新家园……
终章
沉寂多年之后,新南海推送给了全球媒体两张巨幅三维照片,一张是“向阳红五”以绿海星球和比邻星为背景的壮阔画面;一张是绿海星上的唐家湾建成的一座颇具规模的小镇,海面上耸立了多个造型优美的建筑,与透视构图显示的水下住宅交相呼应,海湾边的沙滩也被巨幕穹顶保护起来,用来遮挡风沙、隔绝有害辐射。画面上有着一排沙滩椅和艳丽颜色的遮阳伞,有着海边游泳嬉水的镇民和姗姗学步的幼童。地球人类已经在绿海星开始了最初的繁衍生息,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的基因延续。
绿海星的新闻被播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人类的星际开拓之梦被再次激活。之后的几十年间,更多的载人飞船、全自动探测飞行器起航飞向绿海和其它处于宜居带的星球。
“向阳红十四”也是众多飞船中的一艘,采用了最新的动力推进系统,应用了许多最新的工程技术。地球上的星际工程团队也利用“向阳红五”的百年飞行数据,研发了新型的智能航行操控系统,使得“五人小组”的有人操控飞行也成为了历史。“向阳红十四”将为“向阳红五”运送重要的飞船动力核心升级组件和地球最新型的精密智能制造工厂,有了这套基础工业设备,绿海星有能力升级到地球同时期的科技生产水平。在未来,绿海将作为地球的前哨基地,继续向更远的航程进发。
代达罗斯级探索船(Daedalus Class,星际迷航系列)
在这个寥廓而深邃的宇宙中,航行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儿耐心……
前方……是星辰大海。
后记
很多海洋人大概都曾见过那星辰大海的美景,明亮的天上繁星倒映在柔滑如镜的海面上,纯净如七彩宝石般的点点光泽,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仰望星空,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远方,肯定有着同样如我们这般的异星人,同样怀着热烈如火的激情,对于星辰大海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在骨子里震荡回响,正如那一首小诗: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作者简介】汤民强,男,1980年3月生于黑龙江伊春,河南淮阳人。2002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从事海洋测绘、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现就职于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任副总工程师。多次主持南中国海、西太平洋海域的地球物理调查航次,两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