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赵玉勤:一个甲子伴军营
随笔▏一个甲子伴军营
文/赵玉勤
前述
任何时间打开一台电视机,手握遥控器搜索一番,都有几十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怎样的电视节目,会让你定下心?
来看看,我们是不是一群人,说的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叫《亮剑》,里面有个中心人物:李云龙,是从抗战时期开始讲起的中共优秀将领的传奇故事,他那执拗不羁的狂野、他非同一般的胆识和性格魄力,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把那个时代的军人展现得鲜活而极致,他侠肝义胆,扯着脖子青筋直爆的眼神,看着过瘾、带劲,看着紧张激烈,而又热血沸腾,《亮剑》给那个时代的军人画了像。
一次、两次、很多次,最后,手中遥控器停留的位置,是《亮剑》,还是《亮剑》。
我家女儿看电视,很多次搜索了一番后停留在一个电视剧前,那就是《父母爱情》,让人纳闷,为什么呢?是什么抓住了她的心灵感觉?
身为军人,了解最多是军人,话题最多是军人,中国军人,有写不完说不完的故事。
序
哪里下笔呢?
关于军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从军许多年来,一直在一线岗位从事技术工作,直到成为军休干部,想把这个话题展开些,触点键盘鼠标,面对浩瀚的网络世界,让文字流出自己的思想,讲述关于“军人”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思忖良久,就剪切一些小段落,来看看……
1960年的一天
解放军301医院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是一位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枪林弹雨的硝烟中走来的军人,少校军官的年轻妻子生下的第二个女儿。随后,一切在慢慢发生改变,春去秋来,同每个家庭一样,孩子们渐渐长大,少校军官职务晋升,调任多个工作岗位,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到走进学堂,继而穿上军装,融入父辈的军旅之列。直到有一天,父亲脱下军装卸任离休;直到有一天,父母离去;直到有一天,当年的女婴,也走过了一个甲子......
军营、军装、军人,是一点点在小女孩的眼睛、心灵留下记忆的。
当父亲到某军校任教务主任时,小女孩3、4岁了,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与姐姐一起跑到学员队宿舍楼玩耍,那是一条直通的走廊,每个房门都是打开的,一样的房间里面有穿着同样衣服的叔叔,她感觉很新奇,而光滑的洋灰地面,被叔叔们刚刚擦过,很滑,她一下子摔倒了,只好带着一身泥和未能满足的好奇心跑回家,那天的衣服,是被妈妈刚刚洗换的、胸前绣着花篮的枣红色灯芯绒背带裤。
军校学员游泳训练,教官的女儿也一起参训,她被军用救生衣绑缚住仰飘在水面,只记得泥土岸边池塘里的水和一片无际的天空,这是在她有记忆来,对军营的最初认识。
1960年的301医院,出生病案记录是这样的(主任军医:叶慧芳)
1964年的拍照女孩,距离营区探索和池塘漂浮的时间不远吧
70年代
冬季的一天下午,身为高中生的她像往常一样,准备去学校上课,没走出营院大门,迎面碰到一位身着军装的军人,通知她晚八点穿新军装带行李到警备区司令部集合。
于是,20位与她相仿的女孩子,一同连夜车程奔袭,黎明之际,到达北京军区某部队东郊农场新兵连集训地,和她一样,那些多数未成年的花季少男、少女正式踏入军旅之列。经过严格的新兵入伍训练,她直接被留下,所执行的工作任务,是在部队农场种植水稻管理农田。初春三月,田里冰凌可见,城市长大不满十七岁的女兵,光脚下地撒种育秧,笨重的铁制独轮车被大粪装满,弯下腰用力起步,脸几乎贴在大粪上,行走要稳,平衡要准,从营区化粪池到地头窄窄的田埂,多少个第一次都与苦和累相伴,端起饭碗不知什么是饱,只记得父亲叮嘱过的话:要勇敢要坚强。
第一次探亲是麦收后的农闲时,与十几个战友小伙伴一起回到天津,那一年,流传着许多关于“后门兵”的说法,在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从农场回来,她们身着一颗红星头上带,红色旗帜挂两边的军装,还有晒成黑红色的脸庞,走在城市大街上,引来关注和指指点点:看这女兵,那么黑,那么土气,肯定不是后门兵。
还是那一年的休假,在始发站等公交车时,售票员看到穿军装的女兵,示意请她直接上车,不用排队,她谢绝了,却从中感觉到,那个年代普通人对军人的态度。
1977入伍第一年,女兵和带队老兵在稻地田间的合影,左3为文章主人
80年代
军事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一本书,“英雄测绘大队”纪实,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测天量地的尖兵》,是当时军事及测绘界为数不多介绍其事迹的书籍,中央军委领导张爱萍、洪学智、刘华清、迟浩田等为该书出版题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等新闻媒体及业界前辈纷纷撰写报道或记述文章,总计200多页的书籍当中,她以资历最浅之身份,写下《女军官们》一文入选,时任总参政治部责任编辑窦益山说,这是全书中唯一一篇有散文风格的作品,文中,她以一个年轻女军官的视角,发现并描述了军事技术队伍中,一个鲜有的人群,为国家、国防高、精、尖项目,身居繁华闹市几十年,无声付出、倾力奉献,却找不到一丝个人痕迹的女军人,书籍出版发行定价2.80元,她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的稿费,10元钱。
《测天量地的尖兵》书籍外封
《女军官们》原文
1987年,照片看得很清楚,《女军官们》和写作者(前排左一)是这样的
90年代
她的女儿,已经进入少年宫舞蹈班,经常参加外出演出活动,经常赶时间,赶地点。那时候,一些家长已经开上了黄色大发汽车或摩托车,一家三口坐在上面,踩着油门,呼啸一声风驰电掣般远去了。而身为少校军官的她,肩负繁重的军事测绘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常常是工作间隙蹬上自行车,匆匆从单位赶来,把女儿托付给不必赶工作时间的其他家长。那时,女儿小小的心灵里常常不理解,同为舞蹈班骨干、舞台上的优秀小演员,为什么穿军装的妈妈,总是不如卖家具的妈妈花钱大方?陪伴她的时间总是不如别人的妈妈多?为什么军营里的妈妈们,总是不如外面的妈妈吃的、穿的、用的花样多?那时,小女儿说:“妈妈,你也去卖家具吧!”卖家具?面对年幼的女儿,妈妈说:“外公搞了几十年军用物资,管理的大量钢材木材在市场经济中双规并行,而家里并没有多出过一块公家的木头”,这个观念是要一点点灌输给她的。
懵懂稚嫩的小演员,对军营和军营里的妈妈所知不多
00年代初
曾经有一段时间,军营里面女军官的家,由于孩子上学加工作忙碌,做家务感到有些吃力,便请了一位居住地离军营不远的阿姨到了家里。阿姨对于军队和军人的认识是有差距的,一天,她对女军人说:你们这儿是军队大院,都是解放军,听父亲说,我叔叔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参了军去抗美援朝,一走,就再也没了音讯......能不能帮我打听打听?
实在话,当时的国内、国际氛围环境,那是个让她无法回答的问题,心中感觉很不安,埋藏在心里很多年。
那时的营区一角
随手拍摄的营区,也映出当时的大环境
10年代
很久很久了,军营没有了军号,号声被营院围墙外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替代了。不知从哪天开始,东方蒙蒙亮,营区又响起了起床号、集合号,响起了紧急集合号,军号回到了都市当中的军营。
2014年3月28日,中国韩国双方在韩仁川国际机场举行交接仪式,第一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搭载空军专机回到祖国。随后,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至2019年4月1日,共六批烈士遗骸被接运回国。“山河已无恙,英雄可归家”新闻稿中,语句很简明,语义沉甸甸,让漂泊在外六十多年的英灵得到安宁;让牵挂已久的战友、亲人得到慰藉。祖国强大了,她没有忘记卫国捐躯的英烈儿女,在那一天,张开双臂,用最高礼仪迎接他们的归来。祖国和平繁盛的疆土,成为老兵们安息的大本营。
2019.09.30国家公祭日
2018.09.30国家公祭日,穿上军装,英姿再比当年
2020,一个甲子
时光荏苒,2020伊始,这一年来得太不寻常,传统农历春节在元月下旬,而伴着新年钟声的到来,一个流行性传染病的信息不胫而走,且愈演愈烈,当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口罩行人时,又传来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信息,随后,许许多多家庭取消预定住宿酒店和阖家团圆的年夜饭,张灯结彩的城市街头转眼变得空空荡荡,人们的心情,在这个黯然的冬季时刻,变得非常沉重。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450人的海、陆、空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武汉,除夕夜背起行装,告别亲人,踏上征程,逆行奔赴危难中的武汉新冠病毒疫区中心,军装的风采飒爽而悲壮,军人的步伐急促而坚实。
庚子年除夕,部队出发奔赴疫情战区
一座可容纳千人的火神山医院十天建成,在2020、02、02这个巧合而给人创意空间的一天,1400名军人开始进驻,接管火神山医院仪式在万众关注的电视荧屏上展示,一个全身白色防护服的身影,看不到军装,看不到脸,但是,那背影、那身姿、那焊接熔铸般骨架做出标准的军礼,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兵,开始守卫那片特殊的营区。
抗击疫情,冲锋向前
1960-2020一个甲子,当年出生在301医院的女婴就是笔者,她出生在军营,成长在军营,投身执业在军营,从幼小到迟年,经历次调动搬迁,驻守那片军绿色营区不曾离开。60甲子,习惯了清晨的起床号,习惯了士兵列队喊着一、二、三、四从身边走过,习惯了生龙活虎的官兵抢拼篮球场。
军人、军装、军营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刻蚀于心,需要一个表达的方法。
此致:军礼!
后记:自从带着作品参加了2019年溪流海洋文化沙龙活动,遇到那样一群人,他们不仅是专业技术领域的精英,还对文学创作、文化沙龙兴趣浓厚,笔耕辛勤而作品丰沛,用当今的话来解释叫做:斜杠青年。与会时便产生一个感觉,来年还要与他们“以文会友”,本着这个想法,在冠状病毒疫情严峻的形势笼罩华夏大地,全民倾国之力,艰难抗击疫情的时刻,密闭宅门,怀着复杂的心情,回顾关于军人、军营的故事……
【作者简介】赵玉勤,女,1977年入伍,1979年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航测系,在军事测绘岗位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现为退休女军官。
相关阅读推荐
征文公告▏“智海杯”海洋文化类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办法作品展示▏项谦和:海洋测绘--你是天空中的一片云作品展示▏籍利平:朔雪长剑测绘兵
作品展示▏张伟:大海的礼物
作品展示▏杨鲲:面对海洋,我是如何被转变的?
作品展示▏陈亮:穿越深渊,探知海底--深海采样器自述
作品展示▏圆心:我在西太过夏天
作品展示▏张淑扬:我在马六甲海峡,我在想什么作品展示▏朱纪翔:科技对高等航海教育的推动作品展示▏余春:“老兵”--马丁
作品展示▏姜利晓:海滨城市青岛作品展示▏丽娃:一只潜伏在海洋测绘行业里的“旱鸭子”
作品展示▏郭群长:测量标志保护是一项长期性任务
作品展示▏任鹏飞:少年与那片海作品展示▏唐僧:我和我的国防生们作品展示▏路志宽:难忘军旅生涯作品展示▏郝晓光:从航海南极看新编世界地图的优越性
作品展示▏青青子衿:假日遐思
作品展示▏王宇凯:我的职业生涯
作品展示▏暑假乐子:胶东半岛游记
作品展示▏梅梦昌:青春无悔生命无怨
作品展示▏孙毅:云行西南
作品展示▏徐景春:魅力海韵,仙岛风情
作品展示▏王素刚:海风吹过的海测往事
随笔▏我与军事节目的那些事儿作品展示▏廖辉军:保护海洋刻不容缓
作品展示▏祝宝玉:在波浪与波浪的碰撞间,擦出时代的火花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
“本收益归征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