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 | 《国乐大典》上新国潮,助推国乐“燃”起来
多维度创新,寻找国乐电视化表达的最佳方式。《国乐大典》第二季在第一季基础上,乐队、嘉宾、节目模式等进行了全面升级。在7月26日的总局例会上,广东卫视副总监、《国乐大典》总制片人何伟就《国乐大典》创作核心思路以及如何升级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会前,《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对何伟进行了采访。
访谈对象:广东卫视副总监、《国乐大典》总制片人 何伟
广东卫视副总监、《国乐大典》总制片人
何伟
《广电时评》:《国乐大典》第二季由5个寻乐人带领15支乐队进行竞演,节目在乐队寻找、挑选上,标准是什么?
何伟:节目选择乐团没有固定的维度,但首先要保障演出水平,乐队要有过硬的水平,保证能够登上舞台;其次,为了展现音乐的丰富性,节目组会选择不同特色的乐队参与比赛。今年不同于去年,有了第一季的影响力,今年有更多的乐队自主报名,节目组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节目对乐队挖掘也逐渐加深,比如,我们也发掘了慈溪瓯乐团,他们全部用瓷器作为演奏乐器,藏族乐团、蒙古族乐团也比去年多。同时,今年也挑选了一两支与说唱、打碟结合到一起的乐团,还有中西合璧的乐队等。其实,只要是特色鲜明、演奏技术不错的乐队,节目组都会向他们发出邀请。
《广电时评》:《国乐大典》第二季在助推国乐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去吸引年轻人?
何伟:节目第一季就收获了不少年轻受众,今年为了让更多年轻观众能够看到节目,我们加大了在年轻化的网站、视频平台上的传播,将精彩片段切条放在社交网站、抖音、B站等APP。尤其是B站,网友反应非常强烈,这不仅让节目增加了观众,还增加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
《广电时评》:除了关于中西融合的尝试、传播、传承之外,节目组有没有打算将《国乐大典》推出海外?
何伟:打造《国乐大典》的IP,不仅是要面向国内受众,我们更希望节目能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其实,节目第一季时,我们就有这个理想,但当时没有实现,希望第二季能够有所突破。
《国乐大典》是广东广播电视台原创自制,广东卫视携手山西卫视共同呈现的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在节目第一季中,十支优秀国乐团用三个月,进行了12场竞演,奉献了近百首经典作品。2018年5月18日,节目在北京民族剧院以一场“巅峰之夜”的汇演正式收官,同时举行了《国乐大典》第二季的启动仪式。
经过一年的筹备和升级,今年7月5日,第二季节目正式回归。节目播出至今收获不错的关注和反响。据统计,《国乐大典》第二季第一期收视率比去年提升63%,同时段在省级卫视中排名第5位,视音频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B站评分达9.5分。
从2016年初开始策划筹备,《国乐大典》的创作初衷是希望打造一档在全国叫得响、属于广东卫视平台专属的品牌综艺节目。节目从提出创意、前期策划到制作播出,历时2年多,由“广东卫视梦之队”林维桦导演团队承担主要制作任务,集合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各部门共280多名工作人员,从策划到技术、从宣传到制作,全部由“广东制造”,展现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制作实力。
以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介绍,一方面是《国乐大典》在创作时遇到的问题,以及贯穿两季的核心创作思路如何形成;另一方面是《国乐大典》第二季在第一季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如何突破升级。
让窄众节目吸引大众喜爱
国乐是高雅的音乐,属于受众面比较窄的文化艺术。因此,在节目制作初期,团队担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大众关注甚至喜爱这个节目。
想要吸引大众、弘扬国乐文化,团队要做的就是找到将国乐进行电视化表达的最佳方式,因而,大胆创新成为了第一要义。
>>>模式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节目组走访国乐大师、文艺界人士、高校民乐研究者,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意见与建议,并反复讨论打磨,最终研究出了一套可行性最高的原创节目模式:以“揭开中国音乐之美”为口号,采用“竞演”的形式,用传统民族乐器演奏中国经典音乐曲目,让观众全方位认识民族器乐,领略中国经典音乐的魅力。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竞演,第二个是中国经典音乐。
节目竞演有着顺畅的逻辑,各乐团通过表演,争取现场观众最大的投票数,然后层层晋级,以国乐传承使者的身份登顶最后一场盛大的“国乐大典”。因为有了对巅峰舞台的渴望,以及肩负起弘扬国乐的这份责任和荣耀,竞演过程激烈而充满悬念。
为什么定义为经典音乐,不叫传统音乐?为了让大家听到熟悉的旋律,引起强烈共鸣,节目组拓宽了音乐的选择范围,除了传承千年的中华古乐,还大量选用了近现代广为流传的各民族经典音乐和耳熟能详的中国流行音乐。
所有的乐曲都进行了全新改编,没有局限于原汁原味地照搬,而是采用了很多全新的表现手法,比如配器方面加电声、加西洋乐器。舞台呈现方面,加歌舞、加音乐剧、加现场互动——斗琴,有些乐器甚至改变了流传很久的演奏方式,比如马头琴,以前是坐着演奏,而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神骏乐团的马头琴,都是站着拉的,还有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串烧,把最熟悉的旋律集中在一起,演绎方法焕然一新。
这种“民乐+”的模式,开始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既然是中国的国乐节目,为什么要加电声,为什么要加西洋乐器?节目组最初也很纠结,后来播出效果证明,这样的设计有效吸引了观众的关注,节目在B站上线后,更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围观,大家觉得喜欢、好玩,这也说明节目组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
>>>内容创新,打造有故事有情怀的国乐剧场
除了重点呈现乐队现场演绎之外,节目还以真人秀的形态,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将乐团对音乐的态度、对国乐的尊重、对作品的情感、对艺术的痴迷等一一展现出来。
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节目组都会设置两个角色,一个艺术家,一个是文史学家。通过这两个角色的设定,来讲述乐器的故事、乐曲的故事,乐人的故事。
关于乐人的故事,就要提到这个人——陆春龄。他是一位顶尖的笛子大师,在第一季节目筹备过程中,节目组就去拜访他,他对于《国乐大典》的节目也充满期待,很愉快地接受了节目组的采访。遗憾的是,陆春龄在《国乐大典》第一季的播出期间逝世了,但欣慰的是节目组得以留下陆春龄最后宝贵的影像资料。同时,节目组也感觉到了国乐传承刻不容缓。
《国乐大典》在筹备的过程中,节目组还找了国乐演奏者方锦龙作为代言人,他可以演奏上百种乐器,也收藏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乐器,另外,他很有娱乐精神,因为他的加盟,更多人开始认识国乐。
节目中,老锣(罗伯特·佐里奇)和龚琳娜夫妇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音乐文化,还特地派出了他们组建的龚锣新乐团来参赛,并坚持老锣的原创新民乐,从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民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节目中也有不少关于乐器及其背后的故事。比如,箜篌是中国传统的宫廷乐器,因为其只能在宫廷中演奏,并不外传的特点导致在历史上多次面临失传的境况。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崔君芝的努力下,翻查典籍,追溯历史,重新还原了箜篌这一件乐器,并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进行了演奏。
而在互动环节,看上去即兴、意外的惊喜,实际上都是导演组的精心安排,比如方锦龙经常临时上场介绍一个很特别的乐器,或者即兴跟其他乐手进行一段表演,或展示个人的技艺等,这些往往是观众最期待、最喜欢的环节,也是节目的收视高点。
>>> 技术创新,用视听艺术吸引观众
音乐节目,声音最重要。国乐大典,可能是全中国最难做音响的一档节目,节目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拾音和扩音。当二十多件乐器一起出现在舞台上,最简单的收音方法是放几个麦克风在现场拾取不同的音,但这样的话,音的比例没法调整。中国民乐跟交响乐不一样,管弦乐是非常协调的,但是民乐乐器都是有个性的。如果用以前那种收音方法的话,唢呐一响,其他乐器便难以收音。广东台制作部音响科的工作人员经过反复研究打磨,最终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才有了两季节目的优美音乐。
此外,《国乐大典》还是全国首档采用4K超高清电视技术录制的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在4K的分辨率下,舞美、灯光、音响等不仅有了更好的呈现效果,乐手们的情感也被更直接地传递出来。
节目在模式、内容、声光电等方面进行的摸索和创新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吸引大众的喜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绝不是自我欣赏、孤芳自赏,观众的好评,才说明节目真正弘扬了国乐。
立意、技术、内容、宣推再次升级
第一季节目的影响已经有了,第二季要怎么提升?这也为团队带来新的难题。观众的胃口已经这么高,各方对节目更加重视,导演团队有没有信心让节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一年的研发打磨,《国乐大典》第二季在立意、技术、内容、宣推四个方面全面升级,做到了节目的再次升华。
>>>立意升级,从普及民乐知识到传承国乐精神
节目第一季,因为是首次制作国乐节目,节目组会在节目中用一定篇幅介绍民乐乐器、普及民乐知识,比如箜篌、笙这些乐器。依靠这些扎实的内容,节目收获了一批高素养的受众群体。
《国乐大典》第二季升级立意,打开国乐的新视域,由普及到传承,在文化挖掘层面发力,打磨新鲜音乐灵感的同时,探寻更深层次的人文故事、梳理更清晰的文化脉络,让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的审美。
>>>技术升级,用声光电外化国乐魅力
《国乐大典》第二季打造了整体沉浸性的舞台。在视觉呈现上扩充了舞台的纵向空间,依据中国传统书法纵向习字,从右至左的特点进行舞美设计,纵向延伸舞台,连接地屏,宛若展开水墨长卷,富有中国意韵。《国乐大典》第二季在延续4K录制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将激光引入到国乐的舞台。同时,节目组首度与虚拟团队合作,营造沉浸式体验。
节目组还特别定制了《国乐大典》专享耳机,现场两百名观众可以通过耳机进入音乐的私享空间。此外,节目中将投票器变为灯光鼓,观众通过击鼓亮灯支持自己喜爱的乐团,提升了现场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度,也强化了舞美的符号感。
>>>内容升级,重新塑造人物和故事
第一季节目讲的是乐人、乐器、乐曲的故事,第二季节目则讲述寻乐故事、幕后故事、乐团故事。
第二季节目邀请了民乐界五位领军人物担纲《国乐大典》寻乐人,他们不仅要进行现场点评,还要参加自己所带乐团的创作和表演,与乐团深度结合、共进退,真实记录他们之间或剑拔弩张、或温情动人的故事。
节目组为五位寻乐人量身打造了不同的人设特点,以寻乐人唐俊乔为例,节目塑造其“麻辣教授”的人物标签,她以直爽的性格和犀利的点评深受观众喜爱,经常引发场上的观点碰撞和话题讨论,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同时,节目还特别邀请歌剧表演艺术家廖昌永、歌手孙楠、萨顶顶、霍尊等人参与现场交流与互动。在每两期节目中,还会特别邀请国乐界泰斗级大家,以神秘嘉宾的身份来到现场,参与节目录制。如打击乐演奏家安志顺、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亮等。
在乐团配置上,第二季扩大民乐的选择范畴,有了第一季的基础,节目组主动出击,开始全方面、多领域地去挑选乐团,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玛尼石乐团、徒步乐团;以大湾区建设为背景,融合粤港澳特色的古月乐团;广东音乐代表芳华十八乐团,还有来自大连瓦房的复州鼓乐团。同时,邀请海外乐团参赛,如新加坡的新月缪斯乐团、中日韩特色的东方管弦乐团等。个性鲜明的乐团丰富了音乐的类型,拓展了国乐的疆域。
在寻找乐团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乐团从第一季的观望,犹豫,第二季主动找到节目组,希望可以参加节目。这些变化说明大家对于国乐的喜爱随着节目的播出在一步步的升华和扩大。
>>>宣推升级,把节目传播向更广阔的受众
作为一档“小正大”的节目,如何应用有限的资源与有限的经费作出具有更广泛影响力的宣传推广,节目的宣传组煞费苦心,基于第一季播出后观众与网友热情反馈,团队发现有几类内容特别容易受网友喜爱并能形成自发的传播。
一类是演奏技巧类的内容,如方锦龙与陈军的琵琶斗二胡,以及方锦龙用一把五弦琵琶,演奏出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等;其次是相对新奇类的乐器与乐曲,慈溪瓯乐团、箜篌、火不思、单弦琴等;另外是有趣的表达,如山西晋风乐团的老鼠娶亲,以及寻乐人和国乐爱好者们的另类表达。
除此之外,还有与网友及时互动内容,节目组会将节目评论区的精彩点评进行一一回复,有网友提出要现场挑战方锦龙,节目组会即刻邀请他到节目录制现场完成挑战,瞬间引来B站众多网友围观,该视频在B站点播近百万。
今年,节目着重加强了以上几类内容的策划与传播,同时与百度、抖音、B站等几个重要平台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平台特性与资源,将整个宣传做得即有点又有面。如联手百度App推出智能小程序,通过搜索引流,将小屏用户导流成大屏观众,与百度百科共同打造“线上国乐博物馆”,共建乐器、乐曲与国乐大师百度词条;抖音平台发起#国乐大典第二季##抖出国乐范##国乐挑战#等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3亿、互动量过30万;新浪微博#国乐大典第二季##国乐大典##国乐新国潮#等话题互动量超过1.5亿等。
截至目前,《国乐大典》的舞台上迎来了20余支优秀的国乐乐团,奏响了过百首让人难忘的中国经典音乐,赢得了诸多观众的关注和鼓励。文化传承的路很长,我们以微薄之力,虔诚之心,奉上了这个凝聚了电视人、民乐家、各乐团心血的诚意之作。作为电视人,能有幸参与到这样一档节目的创作,把自己的热爱和事业结合到一起,把日常的节目制作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到了一起,深感荣幸,也会加倍珍惜。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创作出更多好节目,不负大家的期望。
☞总局例会案例 | 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历史与现实中真情对话
☞总局例会案例 | 这两期媒体人践行“四力”的节目,让人含泪看(听)完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如何让主旋律闪亮动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做好书籍的立体化呈现,引导大众读“一本好书”
·End·
编辑 | 饶文渊 薛腾飞
丨总局
丨一线
丨纪录
丨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