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RC2022参会杂记:和老师同台,向同行请益,跟年轻人在一起
我从2018年拿奖后,就没有参加过面对面的PMRC了。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是参会没经费。也没有给PMRC服务。有点拍屁股不认人的意思,感觉挺渣的。
今年决定痛改前非。先是给会议审稿,也决定去参会。除了讲一个并非自己主线的研究,主要是见见老师们,向同行们请益,然后跟年轻人站在一起。
1
此行收获满满,老师们丰采依旧,实在可喜。
和Anna Amirkhanyan (American University) 老师喝了咖啡聊了聊近况,谈及David Rosenbloom老师退休了。Anna很开心我去Pitt (一点个人动向:事不过三匹兹堡),我说没她鼓励我申请博士给我写推荐信,就真没有我今天。
另外和大家分享一下,尤其这个秋季要上job market的同学朋友们,AU会有好几个职位,请大家留意。Anna让我鼓励大家申请,因为我跟她说我写一个中文微信公号,有很多PA学生读。
分别和Norma还有Gregg吃了饭,聊了近况,谈了研究,博士毕业后就没有好好聊过天。跟Norma谈了把symbolic representation当作一种信息处理,这样可以更多和组织的沟通策略联系在一起。Norma答应会写一篇文章谈谈这个领域的进展以及展望未来的方向,做这一块的师友可以期待一下。
不过意外收获是和Gregg深入聊了Hayek和Ostrom的贡献似乎没有在PA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市场在PA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PA学者眼里不能只有政府,还要有市场,以及自治组织比如非营利组织。这是Gregg第一次和我讲他读过的书,然后惊奇发现那些都是影响我的书,没想到我们背后的阅读清单有很多重合之处,Herbert Simon,James Scott,Robert Nozick。在导师身上发现了另一面,居然和自己是重合的,。真的太开心了。下一年或者再下一年的PMRC大家应该会看到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努力了。
和Pitt未来同事Gary聊了聊,说起我可能先要租个房子,Gary说可惜自己家不够大。这份心意感人。我们都觉得要鼓励GSPIA同事学生在PMRC多亮相。
2
从同行那里听到了诸多有意思的选题,尤其是AI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及其影响,深受启发。
尤其是好几篇文章讲政府应用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对个人的影响,我把它们理解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合供coproduction。比如政府在社交媒体说什么怎么说老百姓才会更乐意参与合供一个平安健康的社会,尤其是在枪击案和新冠期间,更是紧迫的议题。
这个当然又和人们是否相信政府以及信任程度有多高相关。我在ARPA的文章大致讨论了政府在公众不信任的情况下怎么办的两种策略:一是靠科学和科学家;二是靠非营利组织。都能提高信息可信度和公众信任感。当然谈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voluntary failure theory是绕不过去的。淑宜,Ahmad,程远和我一起看了下与voluntary failure相关的文献,理出来一些初步结果,在会上和大家做了分享。
政府除了非营利组织,也会选商业组织外包服务。至于政府为何以及如何高效与志愿力量合供公共服务,一来要区分不同层级的政府,二来要看不同公共服务的弹性。我还给其中一篇文章提了意见,就是要看看是不是在财政困难时期,比如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是不是政府更倾向于依赖非营利组织。总体来说,非营利学者在PMRC还是小众,需要同行更多参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是公管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然政府鼓励个人合供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很多政府应用是基于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人来设计的,那残疾人怎么办?低收入人群没有技术手段使用这些又该怎么办?新移民语言不通怎么办?政府如果积极主动一点能否改善合供结果?很高兴看到同行们在研究这些问题。
新技术手段使用会便利个人,影响其合供行为。一方面这个与新技术手段传递了更多信息有关,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个人获取和消化信息的经验。我从几位港台同行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比如以前民众听广播读新闻知道某地发生了什么,但未必有直接感受,现在给一张网络实时地图,并且在场者还能自己上传信息文字,就会有更多信息也丰富了体验,民众可能就越容易合作。而虚拟现实的应用也会影响经验,至于到底对个人合供决策有什么影响,就是一片未来研究的广阔天地。我觉得我那篇communication for coproduction的框架还不错,有足够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可以用。
Li, H. (2020). Communication for copro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 5(1), 110-135. 10.31219/osf.io/y4q9v 以及中文简介《为合供而沟通-系统性文献综述与研究议程》。
3
Amanda Rutherford (Indiana University), James Wrigh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和Donald Moynihan (Georgetown University)等组织了一个panel,讨论Popul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a Research Agenda。
尽管Don强调国际学者的视野也很重要,但发言依旧主要是围绕美国中心的,女性,少数族裔等问题的确是美国绕不开去的。在其他国家这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还有其他紧要的问题,比如贫富阶级,比如是否统治政党成员等等。
在今年11月即将召开的ARNOVA2022上,ESCN在承昕和媖霖的领导下,会组织一个活动来谈如何把国际数据和故事带到主流学界去,特别是中国的数据和案例如何进入主流期刊(强烈推荐免费公开的RICF数据库)。
我们已经邀请了NVSQ和Voluntas的编辑,到时候欢迎大家前来群策群力。我的想法是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把论文写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仅要发文,还要办刊(CPAR:前章待有新篇续,CPAR moves to SAGE),为学术之进步,每个人都尽点绵薄之力,学界之气象定然会大为改观,这离不开你我之合供。(咦,又绕回来了)
感谢这个会议,“amaizingly hot”。认识了好几位出色的年轻人,中国学生尤其出彩,选题重要方法先进,希望自己不会很快被他们落下。
(照片by:李睿莹)
最开心的是和自己的导师在同一场讲方法的panel里。Gregg讲experiment,我谈text mining。还有什么能比和导师一起同台为这个领域做点贡献更快意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