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 甘于恩:阳江方言与阳江文化(下)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阳江方言与阳江文化
甘于恩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中心,广州 510632)
【 三、阳江粤方言的主要语言特点 】
下面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谈谈两阳粤语点的主要语言特点。有不准确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语音特点
(1)阳江话的19声母体系,较之广州话的 20声母,多了边擦音ɬ,少了kw、kwh声母。19声母体系在两阳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有的点也有 kw、kwh 声母,但在分布上呈弱势,许多见、溪、群合口字,两阳方言读为开口。
(2)阳江话的边擦音 ɬ,对应古心母字及部分邪、禅母(如“绪瑞遂旋羡”),这点似与四邑话类似,但深入考究则发现两地还有不同,首先四邑有边擦音的点限于台山、开平、鹤山,而两阳诸点皆有边擦音;其次对应不同,四邑的边擦音除了对应心、邪母外,还对应个别清、从母,邪母读 ɬ 的范围也比两阳广。
(3)广州话独立成音节的ŋ(遇合一疑母)韵,阳江话中读为uŋ韵,如“吴”[uŋ 42]、 “午”[uŋ 21],这与粤西的肇庆、新兴基本相同。
(4)阳江话无撮口呼韵母,广州话y-、œ-类的韵母,阳江话或并入开口,或并入齐齿, 或并入合口,例如:“春”[tshɐn 33]、“取”[tshei21]、“主”[tsi21]等。
(5)止开三精组,阳江话大多读ei韵如“紫”[tsei21]、“私”[ɬei33]、“字”[tsei54]。
(6)阳江话上声不分阴阳,古浊上(全浊、次浊)与清上合流,都读 21 调,只有个别全浊派入阳平,这点与广州话上声分阴上(35)和阳上(13)、四邑话上声分阴上(55)和 阳上(21)皆不同,惟一相似的是阳江话上声的调值与四邑话的阳上调值一样,都是 21。
(7)从调值来看,阴平调为中平33,与广州话的53或55不同,而与四邑话一致;阳平调是个下降的42调,与广州的21、四邑的22皆不同;去声分阴阳虽与广州同,但调值相去甚远,阴去是个上扬的25调,与广州、四邑的33(四邑的清去归阴平33)不同,阳去是个高而微降的54调,这不仅与广州的22、四邑的31都不同,在整个粤语中也是比较独特的;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分别对应阴去、上声、阳去,调值亦具特色,而口语中见及的下阳入,类别及调值在粤语中都很少见。
(8)声调舒促对应的格局,广府(勾漏)片是AFH型,两阳片则属于CEH型。
(二)词汇特点
(1)两阳通行一些特有的、不见其他各片的词语,如“窗户”说成“窗棂”,“脏”说成“乌=”(阳江江城、阳东雅韶、阳西织篢)或“失人”(阳江江城、阳东东城、阳东雅韶、 阳西织篢)、“骂(人)”谓之“数(人)”(阳江江城、阳东东城、阳东雅韶、阳西织篢),粤西只有临近的高州和化州(合江)也用“数”,估计借自两阳的可能性甚大。
(2)两阳有的词语,反映出某些粤语点构词过程中的语音发展轨迹,其中有的是声母的变异,有的是韵尾音变,有的是合音,例如:
“屁股”在阳东雅韶有两种说法:“屎窟”和“□siɛt24”,“□siɛt 24”其实即“屎窟”的合音。
(3)两阳和四邑一样,保留较多早期的粤语词,这些词语往往反映粤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而广州等地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以及普通话的影响,这类词语多已不存,如:
(三)语法特点
(1)“子”尾较多,体现出与周边方言相异的独特性,这点从以下词语与广州话的对比中可看得很清楚。如:“李子”、“桃子”、“梨子”、“卜子”(柚子)、“蕉子”(香蕉、粉蕉等)、 “榔子”、“痱子”、“柿子”、“马蹄子”、“鱼眼子”、“荔枝子”、“圆子”(推文《阳江特色“咸 圆子”》)等,多为名词。除上述名词带“子”尾外,个别代词和形容词也以“子”为后缀, 如“□[ti55]子”(怎样)、“拱=子”(这样)、“□(能=nɐŋ21)子”(那样)、“白白子” (有点儿白)、“苦苦子”(有点儿苦)、“傻傻子”(有点儿傻气)等。
(2)两阳方言有较多“仔”尾,一些带有小称意味的词语广州话用变调方式表示或其他构词形式,两阳则多用“仔”尾,如“村仔”(村落)、“细仔”(小孩子)、“佬仔”(男孩 儿)、“妹仔”(女儿)、“椅仔”、“刀仔”、“鞋仔”、“袜仔”、“京=仔”(瓶子,广州话“樽”)等均带明显的小称意味。不过,某些称谓词例外,不表小称,带有一定的喜恶的感情色彩, 如“公仔”(老大爷)、“婆仔”(老大娘)带有亲昵色彩,而“日本仔”、“鬼仔”、“北仔”、 “败家仔”等则有贬义色彩。
(3)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与广州话多有不同,如广州话常用“V下V下”或“VV下” 表动作的不断持续, 阳东各点重叠方式是用“VV 子”或用实词来表达相似的语义,如“我走着走着迷了路”,阳东话:我行行子失 tou33 路,阳西话:我行行子行错路。两阳的优势表达是“VV 子”或“VVtit5”,两者有可能同源,而阳江市区作为城市方言,表达格式与广州话完全相同,则很可能属于外来形式。
(4)人称代词复数与四邑话一样,为入声,三个复数分别是:ŋɔk21(我们)、niɛk21 (你们)、khiɛk21(他们),三个形式可能来自“单数+屋”合音后的音变。所不同的是,四邑话还有用变调(低调)构成人称复数的情况(甘于恩 1997、2002),而两阳方言类型略有差异。阳江话中人称代词的领属形式只能用在亲属名词前面,无论单、复数意义,皆用复数形式,且由21变调为43。如“□ŋɔk43 姐”(我/我们的姐姐)、“□niɛk43 爸”(你/你们的父亲)。
(5)量词“个”搭配能力强,除用来指称某些动物,如“一个牛”、“一个猪”、“一个 猫”、“一个鸡”外,“个”甚至可以指称山、井、梳子、电视、笔筒、蝴蝶、蜜蜂、萝卜等。量词“个”搭配能力强,这点与四邑片相类。
(6)指示代词的基本式为:近指“估=”(这)、“改=”(这儿、这里),远指“那” (那)、“乃=”(那儿、那里);表动作方式的指代词与表程度的指代词不分,都是“拱=” (这么)、“□nɐŋ21”(那么)。另外,“亚个”是阳江话常用的不定代词,用来代替一时想 不起名字或者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物,如:“亚个来都”(某某来了)。
(7)量名短语(如广州话的“件衫”、“支笔”)的定指功能较弱,对应于广府片的这类结构,阳江方言往往要加上近指指代词“估=”(或远指指代词“那”),这一特点与周边的粤西白话类同,如“张凳系我买嘅”多说成“估=张凳系我买个”。
【 四、阳江文化(饮食文化)特色举隅 】
阳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漠阳江文化”,乃因境内的漠阳江水系而得名。阳江文化与广府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如龙舟习俗、舞狮文化、节庆文化以及大部分饮食习俗(饮茶文化、食材讲究地道、饮食追求口味鲜美)等,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如风筝文化、刀具文化发达,在饮食文化的内涵上,也体现出两阳地理因素给它带来的影响。本文不是系统的研究,只是举例性质,以体现两阳与珠三角的若干饮食差异。
1
猪肠碌
据百度百科介绍:猪肠碌是阳江四大美食之首,属粤菜系。因为猪肠碌外形呈圆条形,貌似猪肠,故名猪肠碌。传统的猪肠碌里是用米粉皮包着豆芽、虾皮、 炒河粉、蛋皮等再在河粉皮上撒上芝麻。淋上肉香汁,味道咸中带香,十分美味。
“语言资源快讯”推过容慧华老师的美文《阳江美食猪肠碌》,她在内文中写道:
阳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很多,比如“猪肠碌”“濑镬罉”“大碗粉”“狗脷仔”等等,其中猪肠碌是最著名的阳江地方小吃,阳江人特爱吃, 外地人也喜欢吃。猪肠碌外形呈圆条形,大的有两指粗,小的也有一指粗,与猪肠形似。阳江话“碌”可作量词,通常用来指称圆条形的东西,如普通话“一根棍子”,阳江话为“一碌棍”。自然而然,这种圆条形、与猪肠相似的食物就被命名为 “猪肠碌”了,名字通俗形象,简单易懂。
猪肠碌本来是街边的平民小吃,但现在大酒店也会提供这道美食(广州有的食肆亦偶见)。(语言资源快讯 2021-7-2 申水娴:猪肠碌(广东阳江话)【转发】,可参考)
2
濑镬罉
有点类似福州美食“鼎边糊”。快讯2018年10月27日也推过这一美食,作者是李宗全。字形又写作“攋镬撑”,作者讨论了它的得名:
“攋镬撑”原名“攋镬餐”,是一种粉类食品,又叫“攋镬边”或“攋镬 邻”,名字很土但很形象,很有意思。攋,在阳江话里是淋、浇的意思。顾名思义,“攋镬边”“攋镬邻”表述了它的具体做法;每每吃它,人们都停不下来, 差点撑破肚皮,“攋镬撑”是其味道鲜美的充分体现。
以下是“濑镬罉”的图片:与“濑镬罉”相类的美食是“玛仔”,所谓玛仔其实就是粉皮、海味、瘦肉等煮成一道稍带糊状的面食(不过烹饪方式可能不同)。这种美食公众号没有推过,以下是网上图片:
3
狗脷仔
这是一种混合多种植物的米制品,快讯2018年7月10日刊了戴瑜殷写的推文,里面写道:
狗脷仔之所以被叫做“狗脷仔”,主要与它酷似狗舌头的形状有关。而阳江话避讳说与“蚀”同音的“舌”,所以阳江话把舌头叫做脷,取“利”的谐音与意头。另外,它的功效也像狗舌草一样,去肝火,清热解毒。以前每当遇上天灾人祸、疫症流行时,阳江家家户户更是流行做狗脷仔,一家大小吃下后,相信狗脷仔能起到吉利(脷)治邪的作用。在夏天,阳江人也常吃狗脷仔以解暑。
狗脷仔无馅,味苦,主要原料确有好几种中草药,分别是簕菜、鸡屎藤、荚白、两面针和针仔簕,其实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戴瑜殷:阳江美食狗脷仔-阳江江城话)
4
玛
玛与“玛仔”应该是不同的东西,玛仔主要流行于阳江一带,而“玛”则多见于阳春和阳西。据网上介绍,在阳春,似乎一切用粉类(米粉、面粉等)做成的东西,都可冠上“玛”的名称(又:“玛”是两阳地区对糕点的统称)。语言资源快讯介绍过的玛有:钵仔玛(刘纳言,2018-11-26,春城话)、叶玛(欧莉莉:阳春的叶玛[阳春春城话],2019-3-23)、白麻叶玛(刘巧伟,[江城话]2019-7-4)、鱼玛(又叫当虾饼,陈嘉怡:当虾饼[阳西海话],2020-11-12), 阳西海话乃是一种受阳江粤话影响的闽南话。
(鱼玛的图片)
两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自然不止以上所举的这些。两阳有些特产跟美食、养生也有密切的联系,如阳江豆豉、阳春春砂仁(2018-3-19)等。本节只是聚焦粤语人群的饮食特色,并且侧重于两阳与广府的对比,尤其是从名称和烹饪方式入手,探究其中的奥秘。难免挂一漏万(可参考“语言资源快讯”2021年5月17日推文《精彩|品阳江,心欢畅— —语言资源快讯阳江美食推文一览》、2021年7月12日推文《精彩|两阳景与俗:语言资源快讯创刊后有关两阳景点与民俗推文》)。而客家、闽语系人群的饮食文化,相信亦有他们精彩的一面,同样值得深入调研。
方言与方言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一物两体(体现),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只有深入实际的生活,细心考察,方能得其真谛,得其真味。我今天的讲座,还非常粗浅,盼望能得到在座各位的指点。谢谢大家!
本期编辑:王艳
本期审读:王艳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 往期推荐 #
方言与景点(音频)| 曾翠玲: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东阳江话)
特别推送(音频)| 容慧华:阳江美食猪肠碌(阳江江城话)
保护母语方言
你 我 共 同 努 力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