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访谈|马岩松:空虚的浪漫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⑥“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
空间呈现:马岩松
平面设计:广煜
视频来源:马岩松工作室
坪山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是一项持续的跨界合作试验。它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联名创作,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这项集体艺术创作何以实现?这项试验如何型塑或延伸参与者的实践经验,最终使展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呈现?围绕“九层塔”系列展览,坪山美术馆特别推出系列专访,向各合作创作者提问,以解开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
马岩松近照
访谈手记
“感觉如何?”
“空调声儿挺好听的。”
这段对话发生在马岩松第一次走进他设计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 ⑥ “形式的狂想”的展厅空间。在这个近乎全黑的展厅中,一条时而明亮灼目时而灰暗消逝的灯带环绕,释放扭曲展品形体的能量,也在照耀和消逝间,产生牵拉观者身体的力量。许多观者进入展厅后会沿着展厅边缘而走,伸出一只手臂试探性地测量展墙和自己身体的距离,缘由展墙的圆弧和全黑处理。这看似戏谑的“空调声”和观众不自觉“伸手探路”实则印证他在设计说明文字中所言:在这里,情绪和感官都被放大……
“设计的想法和到现场的感受一致吗?”
“视觉上没什么差异”
这段对话发生在展览开幕式后第二天,我们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进行了一次对话。作为“九层塔”的第六个项目,“形式的狂想” 展出艺术家刘韡的几何形装置作品,由建筑师马岩松进行展览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师广煜进行海报等视觉系统设计。与九层塔其他项目不同的是,这次艺术家并没有提供“完整的”作品,而是提供了一批材料和部件…
马岩松说,去刘韡工作室(九层塔⑥参展艺术家)之前没想到刘韡会说自己的作品没有意义。最后就觉得那个“球”好看一点,就是材料,材料能有什么想法?马岩松说,他了解的广煜(九层塔⑥平面设计师)非常理性,和自己很不一样,最后却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他们仨都有点叛逆,以不同的形式“狂想”,但最后,无论是圆、块面、曲线组成的几何形体,圆、黑白、球组成的平面海报还是整体展览空间,视觉上的落地呈现和设计想法“没什么差异”,而观展体验则近乎无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感性与理性、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工、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分类的边界在哪里,而是在幽暗玄冥的空虚中,你有哪些想象?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内容,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采访:刘晓都/郭琳
编辑:郭琳
九层塔⑥“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前言墙
1. 形式意义
其实在去刘韡工作室之前一点想法也没有,以为是策展人崔灿灿选好作品,没想到不仅作品也没选好,怎么摆放也没想好。刘韡说把他的作品作为材料,我一听,材料既没有主题也没有意向,倒也符合“形式可以没有意义,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怎么赋予它,就成了一个新的话题。
面对一个普通的六面墙的展厅,一般的处理方式是把展品挂在墙上,顶上亮灯。我认为这种模式缺少了很多可能性,尤其是这次展品的形态都是三维立体的,就觉得缺少了看作品的角度。有时感觉这些体块应该是飘着的,观众可以从底下看,光源可以从不同角度照来。开幕对谈上崔灿灿(策展人)也提到,刘韡的作品有如一张立体主义的画,作品的观看角度以及从立体拍摄成平面照片的角度都还挺讲究的。
那么在这个本身不太高的展厅里,我就想用“光”去改变作品的形体。进入展厅,一条光带刺眼而来,产生影响作品形体的能量。一开始我想让光在眼睛的高度,希望作品正好是在这条光上下对称的,但是作品的尺寸和摆放方式实现不了。其实,最理想的应该是一片光,一个切面似的把这个空间切分,形成一个激光的面,让这些作品形体永远看不完整。
整个展厅用了全黑圆弧墙壁的处理,带出宇宙感、无棱角的环境,让人看不到房间有多大,看不到房间的整体,感觉进入了一个边界模糊的空间。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光影看到的作品生发出不同的意义,我当时觉得这是最简单的和作品对话的方式。
2. 未知感是一个日常
刘韡展出的这组作品名叫《大自然》,怎么去理解“自然”。如果把每个人看作宇宙中的一个瞬间,得按一个更大的规律去感知我们所处的时间点。大部分的事物都是未知的,包括过去已经发生的事物,这就是自然。未知感是一个日常,因此带来的好奇、困惑和激动,是一种情感化的表达,这种感受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当下的感受和未知的日常是并行的,自然是一种心态、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当我们进入展厅这个现实空间去看的时候,就得看出一种心态、一种感受出来。
《大自然》 尺寸可变 铝,喷漆,钢化玻璃,亚克力板,玻璃钢,纸,钢,聚乙烯,镜面,泡沫,KT板,水泥(2016/2020)
*上图仅为本次展览展出的部分组件
3. 空虚的浪漫
广煜这次的平面设计特别简洁:一个圆、黑白、球,它不讲述什么东西,它是个无意义的符号。我以前了解的广煜的作品是比较理性的,和我其实挺不一样的,我比较感性和奔放。但听他讲完设计想法后,发现其实我们都呈现出不少空虚的氛围,一种空白。我就想,这种“空虚”能给观者留下很大的空间去想象,这是不是严谨理性背后的一种浪漫?他的设计本身很简洁,却让人不相信那么简单,迫使你想要去发现这简洁背后的诗意。
4. 不想有明确的方向感
九层塔⑥的主题是“形式的狂想”,其实我们三个都有点反叛。你让我做形式的框架,我们回应你“什么是形式的框架”,“没有形式的框架”,都在尝试避免形式,或者是传统的对形式的理解。形式有的时候不是那么重要,有时候好像挺重要。比如这次作品摆放的形式,我都不知道最后有多少件作品,可能都是工作人员摆的,想让人走到作品里,这个问题不大。不想要明确的方向感,每天都可以推一下,变一下疏密,明天可能就都扎堆在一起了,不那么均匀,也不是不可能。
马岩松在展厅现场 图片来源:李博超(有方)
同期开幕的九层塔 ⑤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上图) 与九层塔 ⑥ “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下图)
5. 不交流的默契
“九层塔”式的跨界合作,在这个项目里策展的工作就是收集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丰富性本身就是其目的。我参与“九层塔”的初衷也是希望可以随意表达,刘韡也是,他就没有改广煜的海报。如果这个海报是为我的个展而设计的,我肯定改。但当我意识到这个展览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就没有修改的意愿。因为“我”不是一个主体,这个展览里没有人是主体。工作群里我们也没怎么交流,因为抱着对伙伴的尊敬,大家做的是不一样的事儿,这种工作方式和各自的成果促使我不停地去理解对方。不交流的默契也是跨界展览的一种收获,不一定要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很多争论,最后达成某种结果和妥协。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形式的狂想”刘韡个展,平面设计:广煜
6. 叙事氛围
“九层塔”的形式很新颖,展览一层层铺开,这么多人参与进来,形成大的互动。可能等九层展览铺开后会收获更大的关注,会有更多人来现场感受每个空间。这其实是一个叙事空间,不仅仅是搭建,而是由空间和作品共同讲述着一个故事。故事的体验就是感受不同的氛围。我很关注后面几场展览的落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深度交流,仅仅流于不同的工作形式还不够,更要有思想层面的讨论、辩论,这样的沙龙才有意义。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⑥“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展厅现场
尺寸可变
Dimension variable
铝,喷漆,钢化玻璃,亚克力板,
玻璃钢,纸,钢,聚乙烯,镜面,泡沫,KT板,水泥
Aluminium, spray paint, tempering glass, acrylic board,
fibreglass, paper, iron, polyethylene, mirror, foam, KT board, cement
2016/2020
大自然 Nature
马岩松
1975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洛杉矶。马岩松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他通过建筑设计回应居住者的精神及情感需求,致力于构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在过去的16年中,马岩松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代表作包括:哈尔滨大剧院、洛杉矶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以及位于加拿大密西加市的“梦露大厦”。
近期展览包括:“MAD X”(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2019);“光之隧道”(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日本越后妻有 ,2018);“天镜”(米兰设计周,意大利米兰, 2018);“微型花园”(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6);“回到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罗马 ,2011);“生活”(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 ,2011);“感觉即真实,奥拉弗·埃利亚松和马岩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0);“中国设计的当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伦敦 ,2008)。
2019年,马岩松作为特邀演讲嘉宾参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我们的时代:这一年的建筑实践”。他的作品也被诸多公共机构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往期回顾
PAM访谈|陈文骥:渐变与递进
PAM访谈|朱砂:这是我对个人创作的想象
PAM访谈|何见平:设计是一种见解
PAM访谈|梅数植:一场阅读的障碍赛
PAM访谈|李青:透过“窗”观看时光流转
PAM访谈|刘治治:蓝色折叠
PAM访谈|政纯办:我们在我中存在
影像记录|深圳壹次方广告有限公司
编排校对|李超群
策划|郭琳
审校|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