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推动了中国国内生物工艺供应商的增长
本文节选自《COVID-19 Spurs Growth Of China's Domestic Bioprocessing Suppliers》,由于水平有限,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
2020年,COVID-19大流行几乎导致全球经济停滞。然而,全球生物工艺供应商的情况并非如此。不出所料,由于对疫苗生产的需求给全球供应系统造成的压力,对该细分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全面需求保持了强劲的态势。
就在美国和欧洲的生物工艺供应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劲增长之际,中国国内对一次性使用袋子、细胞培养基和纯化填料的需求也都在上升。BioPlan的Top1000Bio全球生物工艺设施数据库已经跟踪了超过15年的行业产能和就业增长。过去四年中,中国国内的设施和产能增幅约为20%,而美国和欧洲的增幅为12%。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和关注推动了这种全球扩张,而COVID-19疫苗和治疗药物的供应需求造成了瓶颈。甚至在大流行之前,生物生产供应链就面临压力,许多产品的交货期越来越长,库存也很低。疫情加快了西方国家和中国供应商产能的增长。
2021年春,位于上海的一次性使用供应商Lepure(乐纯)在临港的工厂开始运营。2020年5月,在上海张江有生产基地的中国生物药CDMO和细胞培养基生产企业OPM(奥浦迈)也在临港扩大了GMP级细胞培养基的商业化规模生产。计划年产能为数千吨,液体培养基可达百万升。
投资者意识到了这些正在出现的机会。生物工艺供应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由跨国公司主导;例如,Cytiva(思拓凡)、赛默飞世尔、默克等,其在细胞培养基市场的份额加起来超过80%。这引起了中国对生物工艺供应的兴趣,在中国,有能力和产能的国内供应商正在寻找友好的资本市场。
奥浦迈在2020年3月和8月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计618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4亿元)。另一家生物药CDMO和细胞培养基生产商Thousand Oaks Biopharmaceuticals(澳斯康)于2021年3月完成了一笔类似的C轮融资。该公司声称已经占领了中国约10%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市场,并与中国主要生物制药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该公司还表示,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建设据称将是全球最大的细胞培养培养基生产基地。
2021年6月23日,国内填料行业领军企业Suzhou Nanomicro Tech(苏州纳微科技)在创业板成功IPO,融资549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3.55亿元)。上市当天,股价上涨了1,273%,显示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除了经济利益,还有其它因素;2019年底,WuXi Biologics(药明生物)收购了填料行业的另一家领军企业Bestchrome(博格隆)超过50%的股权,以加强其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国生物工艺供应市场有多大?
图1:中国生物制药和生物工艺用品市场规模(上游)
据中国证券统计,全球生物工艺设备和供应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其中设备占46%,耗材占54%。
2021年,中国上游生物工艺供应市场规模达到19亿美元(12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1亿美元(265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不包括COVID-19疫苗产生的增长)。上游生物工艺产品包括细胞培养基、某些填料、一次性使用生物反应器/储存袋及配件、微载体、过滤器/过滤器膜等。
表1. 生物工艺供应链中的主要供应商
尽管大多数国内生物工艺供应商都是成立于2005年至2010年间相对年轻的公司,但它们近年来一直在强劲增长。虽然生物工艺供应市场过去由跨国公司主导,但国内供应商正在从跨国公司的同行那里赢得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一次性袋子 (用于混合和储存) 和细胞培养基方面,并开始在填料方面获得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以细胞培养基为例。疫情期间,国内培养基供应商的收入至少比2019年翻了一番。2017年,中国细胞培养基 (CCM) 市场总额为1.7亿美元(11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营收增长33%以上;其中89%是进口的。
今天 (2020-2021年),中国的CCM市场规模超过3.09亿美元(20亿元人民币),中国本土厂商占据了近20%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至少在细胞培养培养基领域是如此。
表2:中国生物工艺供应市场规模及市场份额(亿美元)
全球供应商向国内供应商的转变正在发生
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快速增长的经济以及对更好医疗保健的需求,向国内供应商的加速转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造成这种转变的一些因素包括:
COVID-19、需求上升以及供应链稳定性
COVID-19推动了市场对生物工艺用品的需求,也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国内供应商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作为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生物制药开发商在转向那些鲜为人知的国内供应商时通常会更加谨慎。然而,在疫情期间和随后的封锁期间,许多跨国公司供应商难以确保稳定的供应链和交货期,因为它们的大多数产品都必须进口到中国。中国的终端用户抱怨说,他们无法及时获得供应,有时,某些高频使用的产品(一次性用品、过滤器等)的交货期可能超过一年,这使得库存管理几乎不可能。许多终端用户意识到,他们必须有一个备用选项,该选项通常可以提供更短的交货期以及更好的供应链稳定性。因此,他们将国内供应商的供应添加到了他们的采购平台中进行试用。相当多的国内供应商经受住了考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终端用户更主流的选择。
带量采购 (VBP) 和成本控制压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进入商业化规模,与注重开发速度的研发和早期临床阶段相比,自然会对成本更加敏感。目前正在进行的以量为基础的政府采购计划试图降低药品价格,这使得成本控制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也让低成本的国内供应商更具吸引力。
例如,Innovent(信达)的Sintilimab,第一个进入国家药品报销清单的PD-1单克隆抗体,被降价64% (4.1万-1.5万美元/年,或27万-9.7万人民币/年)。在带量采购计划之前,细胞培养基 (CCM) 占单抗总生产成本的12.5%,生产成本占总收入的15%,使CCM成本仅占总收入的1.9%。带量采购实施后,药品价格下降64%,生产成本占总收入的42%,CCM成本占总收入的5.3%。如果带量采购计划将药品价格降低80%,成本将占总收入的75%,CCM成本将占总收入的近10%。这一显著的利润率下降将影响供应商,而这些成本控制将增加行业向国内供应商转移的兴趣。
更及时的服务
国内供应商也以更及时的服务闻名。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售后服务团队更容易联系到。他们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在周末工作,这是大多数跨国公司供应商不可能遵循的做法。
政策推动国产替代
国内的政策制定者还希望看到更多的国产替代产品出现在生物工艺供应领域,尤其是用于疫苗生产的供应。中国历来主张自力更生,疫情暴露了供应链薄弱的影响。贸易战使政策制定者和最终用户更加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
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生物安全法》,强调政府应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2021年5月,上海市政府还宣布了资助创新药物、先进医疗设备和生物工艺用品行业的计划。政府正在通过提供廉价土地、银行贷款等方式支持国内生物工艺供应商。因此,我们将看到更多国内企业的增长,比如奥浦迈和乐纯等在上海和其它地方开设的新工厂。政府还敦促国内开发商(主要是疫苗开发商)在采购过程中支持国内供应商。当然,并没有强制措施要求中国开发商必须向国内供应商采购。
对于这波国产替代浪潮将走多远,是否由疫情直接影响,以及未来供应链问题是否会重新有利于全球供应商,业内人士尚未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由于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全球供应商将在一次性袋子、培养基等方面失去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另一些人则持不同意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跨国公司也在采取措施在当地生产,以在再次出现供应中断时帮助解决供应链问题。时间将告诉我们,疫情对中国供应模式的影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供应商增长和国产替代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原文:V.Xia, L.Yang, COVID-19 Spurs Growth Of China's Domestic Bioprocessing Suppliers. BioProcess Online, 202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