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AI时代:2030年的译者会是什么样子?

李光华 机器翻译观察 2022-04-24

6月9日,由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中心、兰亭译和语修堂共同举办的WITTA TTES“停课不停学”大型公益系列讲座在译直播平台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主题——《AI时代:2030年的译者会是什么样子?》,讲座嘉宾为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兰亭译产品负责人李光华。互动嘉宾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启亮副教授、南开大学周兴华老师、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老师,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华树副教授主持对话。

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机器翻译现在能在什么、机器翻译不能做什么、2030年的两种译者以及给翻译专业同学的几点建议。

  一、机器翻译现在能做什么

针对我们当前机器翻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用以下的案例来说明。5年连续用机器翻译同一个句子,通过结果对比,我们可以从流畅度、准确度等方面看出,机器译文翻译质量是在不断提高的。

这也有赖于近几年机器翻译的发展——2016-2017年,谷歌翻译上线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此后各机器翻译企业也跟进了这方面的研发,译文流畅度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在2018年,微软公司宣布在新闻翻译系统特定领域,其质量超过人工翻译,可以窥见机器翻译近几年突飞猛进的现状。

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出机器翻译应用场景也大大拓宽,大体上可以分为开放翻译系统、私有系统、机器翻译与场景的融合。其中,私有翻译系统是一个较明确的商业化方向,根据用户数据实现定制化,无需联网,满足了不少B端和G端用户需求。

国内外也出现了较多出色的机器翻译公司,比如中译语通、中科凡语、小牛翻译、新译、爱特曼、云译、Lilt、DeepL等等;视频翻译也成为了一个热潮,字幕通、网易见外、Videolocalize和人人译视界等平台逐渐发挥出优势;包括彩云小译、翻译狗、汇众医疗在内的各种新闻资讯翻译平台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另外,电商翻译、跨语言搜索、跨语言大数据分析蓬勃发展,网络小说出海,翻译APP、翻译机/翻译耳机、AI同传等产品逐渐受到大众欢迎。

  二、机器翻译还不能做什么

虽说机器翻译发展很迅猛,但当前机器翻译的发展还是具有局限性的,主要有漏译、上下文不一致等现象,在技术层面则存在大部分语言数据稀疏、神经网络可解释性差,融合语言知识难度大,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问题。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大部分语言数据稀疏,除中英外,其他语种的语料十分稀缺,比如东南亚语种;另一方面,神经网络可解释性还不够高,还是一个黑盒子;机器翻译在当前融合语言知识的“性价比”还不高;机器翻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计算机语言没有绝对的量化指标衡量译文的好坏,不可能做到计算机完全取代人工翻译。

机器翻译什么时候像人工翻译一样好?李总用了两个图形象地说明:机器翻译在进行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文化、常识、背景等信息,这是机器翻译短期无法像人工翻译一样好的重要原因。

  三、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边界的几点思考

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比拼的不是语言能力,文字转换能力,而是语言背后的背景知识、常识、推理、文化。语言文化知识目前很难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和自动化;第二,机器翻译在可见未来的使命是完成语言层面的转换(单词、词法、句法关系那些死记硬背的、学外语过程中痛苦大于乐趣的东西),但不是文化和思维(那恰恰是学外语的乐趣所在);第三,高维和低维边界模糊(比如陪同翻译对计算机而言场景更复杂,更难胜任、相反和同传却天然存在一些能力上的重合),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很难通过机器来实现。

  四、2030年的两类译者会是什么样子?

在讲者看来,在2030年会产生两种译者。

第一,各行业非专业译者。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出,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定行业都会发生平民化趋势——上个世纪曾经光鲜靓丽的打字员在计算机普及的趋势下,逐渐消失;2010年,“美图秀秀”之类的图片编辑软件的普及让大众具有了部分“P图”的能力;2020年,短视频,视频剪辑被大众所熟悉,可谓人人皆可化身视频剪辑师;2040年,伴随着今天“编程从娃娃抓起”的现状,人人皆软件开发者。具体而言,新译者和传统译者是存在着能力差别的。这里可以提到了译者A核心能力模型变化———传统译者对比新译者,在专业知识方面会次于新译者,比如说前几年某引入了医疗机器翻译系统的语言服务企业,在招聘时候已经有所倾向,相比于招语言专业背景的人员,生命科学专业人员更受青睐。

第二,学外语出身的新型译员。这种译员的特点是——有个人定制级的机器引擎,超出机器翻译水平的语言能力且不甘只做译后编辑这样的“清洁工”工作,技术赋能的相关工具(检索、术语、项目管理),个人数据、信用资产(区块链)。

兰亭译(www.lightingyee.com)作为一个人机互动的翻译平台,在机翻细分领域,编辑器即见即所得,交互式翻译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探索和实践。

五、给翻译专业同学的一些建议

最后,讲者给翻译专业同学的一些建议。第一,未掌握超过机器翻译的语言能力,如果要从事翻译行业,对语言素质方面要对自己要有极高的要求,译者永远要让机器翻译服务于自身;

第二,要学会善用、理解技术。理解技术背后的原因,比如说鸟派学和空气动力学派之于飞行、规则还是数据驱动之于机器翻译,;第三,深扎几个领域,比如说医疗、金融、法律。同时,个人数据、信用资产,未来透明信用社会下,区块链等信用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针对于翻译老师的建议,讲者强调要关注翻译技术、市场,很多翻译理论研究有局限性,传承性不高,有些还不具有解释性;其次翻译技术可能不只是软件操作,更重要的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心态。

同时,面向不想做翻译同学,讲者也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一,要认识到学语言本来就不限于翻译职业,语言背后有着文化、思维的拓展;借助语言能力增加信息宽带纵深,进入职业市场,只有专业知识,才有立足的一席之地。

最后,讲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总体建议。第一,跟随自己的热情,不能盲目追求热点,比如30年前,语言专家在机器翻译研发中占主导,30年后的今天,则是算法工程师主导,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对语言感兴趣,不妨深扎语言,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第二,AI重塑生产力是社会范围的,比如同传、金融分析师、放射科医生等等,并不局限在翻译行业。在这样的变化下,更重要是的如何适应变化。第三,变商:《赢在扭转力》一书中提到了“10倍速时代,应变能力比起点重要”。

六、关于如何看待译者能力的变化、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这一影响的三个问题,特邀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启亮副教授、南开大学周兴华老师以及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老师作为对话嘉宾,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华树副教授作为对话主持。

外经济贸易大学崔启亮老师:

1. 译者的翻译能力确实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受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的影响,译  者饱受挑战。

2. 从30年前电脑打字兴起到20年前使用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再到10年前开始使用Trados等CAT工具,体现了译者使用工具的变化,也体现了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3. 为了应对上述影响,译者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变,其一是加深一到两个方向的专业领域理解,如金融、医疗等,其次就是要保证译者的母语表达能力。

南开大学周兴华老师:

1. 对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专业+外语+技术=现在的译者。

2. 机器翻译更多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人工译者在专业领域凸显优势,可以弥补机器翻译的不足。

3. 语料库等技术的发展为译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但从这个角度看,译者的能力应该超过机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用机器。

4. 译者能力发展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刚进入职业发展的译者需要在某几个领域深耕几年才能达到资深的水平。

5. 译者需要将“搜商”具体化。“搜商”不仅仅是工具的运用能力,还应该是解决翻译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专业、外语和技术,更符合译者职业化的要求。

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老师:

1. 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之一在于,MTPE确实可以提高生产力,但从翻译教师和译者的角色来看,这会削弱译者的语言、翻译能力。

2. 译者们需要思考自己是愿意做清洁工还是创造者和艺术家呢?

3. 在如何面对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对于那些想做译员的人,应该持续提高双语能力、精钻一到两个专业领域、拥抱技术、积累术语资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华树老师最后做了总结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翻译生产工具在变化,翻译生产关系也在变化,必须重新审视翻译生产关系。

2.技术从无到现在人机交互,技术带来了众多变化,尤其是超文本多模态的呈现和非线性的表达,超越了传统翻译,解构了传统的翻译概念和翻译能力的界定。过去的翻译研究基本上围绕三者研究,很少人关注翻译技术的使用。AI时代,译者主体性内外因素均受技术的影响,译者主体性自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技术驱动之下,在商业化环境中,译者已经扩大为“Stakeholders”,而且和机器译者不断交互,翻译主体和主体间性也在变化。

3.未来翻译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翻译技术在场和深度介入,译者必须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生存方式。

4.我们正处在“AI+教育”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教育的云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学习方式在发生巨大变化,译者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在变化,从传统语言知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AI+ 机器翻译。翻译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技术能力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予以审视,要与时俱进。

5.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当,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翻译技术革命的窗口已经开启,AI技术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颠覆性创新,不仅对翻译教育定位、译者能力、译者职业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也对语言服务产业结构、翻译生态环境、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以及社会文化演进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6. 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翻译技术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翻译教育,重新审视翻译研究,期待更多同仁关注翻译技术和实践的发展,共同促进翻译技术与翻译研究的融合。

记录/编辑:广外外语外贸大学19 MTI郭泽东、张茜影

点击阅读原文可回看讲座。

【往期精选】

机器翻译产品全景图

2019西湖机器翻译论坛的几点杂感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七|李光华:神经网络翻译时代,我们需要一款什么样的笔译工具?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一|蒙永业: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二|吴永波:5G元年开启语言数字世界新十年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三|王民杰:2020年同声翻译市场展望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四|崔启亮:中国语言服务40年回顾与展望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五|韦忠和:全球语言服务行业2019回顾

2020语言服务展望之六|韦忠和:全球语言服务行业2020展望

2019全球语言技术谱系图

2019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摘录

机器翻译什么时候跟人工翻译一样好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Lilt获英特尔2500万美元B轮融资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Unbabel获6000万美元C轮融资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语言技术全球版图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语料平台Flitto翻易通近日上市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日本Rozetta公司加码机翻投入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Videolocalize发布多语配音平台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金融机器翻译公司Lingua Custodia

机器翻译全球市场观察|德国Lengoo获投660万美元A轮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八|周兴华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七|蔺伟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六|江伟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五|邹剑宇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四|袁行远

2019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三|李光华

2018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二|娄东来、黄国平、魏勇鹏

2018机器翻译“胡说”系列之一|朱靖波、崔启亮、韦忠和

2019全球语言服务业的一组关键数据

2019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名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