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张纪中: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侠者 | 专访视频

张垚仟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文如其人,放在张纪中身上说是“戏如其人”。分不清是多年拍摄武侠剧的经历所致,还是性格本身中就带着一股侠气,张纪中行事颇有一股江湖中人的气质:言谈爽快、真诚坦荡。


说得更具体一点,他属于江湖中的侠者:为人处世有自己清晰的原则——路见不平就是要一声吼;对于理想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打着石膏躺在片场的木床上指挥工作;始终秉持着对于艺术工作之责任与担当的信念——用艺术的魅力来表达人性的光辉,坚定人们心中真善美的信念。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侠者?张纪中的新书《人在江湖》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属于他的答案。

  张垚仟 / 文

  施向辉 / 摄




坚 持

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候,张纪中23岁,在农村插队。对于报考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已经不算很年轻了。然而这一次和他前两次高考的经历一样:优秀的专业成绩也难敌“成分问题”这一政审关。


相较于前两次的期待、忐忑、大失所望,这一次他内心平静了很多:即使高考这条路走不通,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完成自己从事文艺事业的梦想。


为什么对文艺事业有这样坚定的追求?“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对文艺事业非常感兴趣。小时候我妈问我,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我说我没有想法,我就喜欢表演。我妈说你就喜欢表演,你就去做这个。”


最后一次高考没通过之后,张纪中去了煤矿上教书。在煤矿上的时候,他曾去拜访前辈孙道临,“我给他讲我在煤矿上做什么,他很认真地听我说,然后跟我讲你要坚持:‘小张你做业余,你也坚持。你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有成就。’”走出孙道临的屋子,张纪中觉得浑身舒展,“虽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是你坚持就会有光明。”



在煤矿上教了两年书,张纪中被借调到矿务局的宣传队,到山西的各个煤矿上去演出、交流。张纪中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既写歌词又指挥乐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就会有光明。1978年,张纪中考进山西话剧院。“我第一部戏演了一个配角,说八句半台词、132个字。”从第二部戏开始,张纪中演了十年话剧主角,成为西安话剧院的台柱子。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之后,张纪中被调到山西电视台,逐渐开始导演的工作。


从宣传队到话剧院再到山西电视台,张纪中要求自己在每一个舞台上都做到最好:“我想我在任何一个舞台,小的舞台上,你要做最好的;大的舞台上,你依旧要做最好。那时候我跟他们是这么说,我说我告诉你,如果说我到了中央电视台,我依旧会做中央电视台的最好。


人在江湖》

张纪中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理 想

1990年代,在拍摄了《百年忧患》《沟里人》等短剧之后,张纪中以及他的团队已算是小有名气。在那时,张纪中得知了央视筹拍《三国演义》、正在征集拍摄人员的消息,他立刻带领团队前去请缨:“第一次将《三国演义》搬上荧幕是开创意义的文化大事!能够参与这样一部戏的拍摄,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心向往之的盛事。


张纪中团队负责的是电视剧中“南征北战”的一部分,在拍摄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拍摄大场面的战争戏既难且险:大场面人员的训练与调度、与历史相符的取景地的寻觅……在高原拍摄的时候,全剧组的工作人员还面临着种种身体不适。



张纪中忍着头疼,一边仍精气神十足地举着扩音器奔跑——所有人都能喊累,就是作为剧组核心的他不能喊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纪中和他的团队利用自己的才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镜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殡时漫天飞纸钱的场面震撼了很多观众的心灵,这个场景的拍摄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三四吨的纸钱手工是来不及剪的,张纪中发现啤酒厂的商标和纸钱的样子很像,就打电话询问制作方法。原来啤酒厂是使用铳子铳出的商标,他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制作出了三四吨纸钱。为了让纸钱飞上天,张纪中又借来了四台鼓风机。


《三国演义》十三集的戏份,张纪中和他的团队筹备、拍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四十集的《水浒传》,筹拍了近四年。张纪中用电影的标准拍摄电视剧,留下了两部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一席之地的电视剧。



“我很感激我们所有参与的这些人,大家真的是怀有这样的理想。那个时候没有人去说我要多少钱或者说时间太长。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我是在继承、发扬这样理想主义的精神,在我后续的所有的剧组里,我觉得都有这样一种精神、正气。”


初 心

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打开了张纪中导演生涯的新阶段。1999年,张纪中看到一个消息:金庸在接受央视的一个采访时说,如果能够将他的武侠小说拍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好,就愿意“一元钱转让”版权。张纪中心中的武侠之火被这席话点燃。


“我觉得中国人身上都有这种英雄主义情怀、这种血性的基因。我小的时候看《儿女英雄传》,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工作了之后,就想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金庸小说中塑造的平民英雄应和了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向往,激发了张纪中在电视荧幕上塑造心中英雄的渴望。“我希望能够通过武侠剧将英雄的种子播撒在观众的心中,传递给人们一种情怀,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血性和正义,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张纪中与金庸,2001年在桃花岛


在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之前,内地从没有拍过武侠剧,观众看到的都是香港TVB拍摄的武侠剧。张纪中想要越过这座“高山”,必须拍摄出大陆武侠剧的气质。“港式武侠剧中,原作中的情感线被放大。其他宏博的气韵则或多或少地散失 。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无论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宏阔激荡,气势磅礴,这样的审美境界需要宽广的视野和眼光。”


基于这样的理解,他拍摄了一系列金庸武侠剧,并凭借其尊重原著精神的改编、雄浑开阔的风格、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肯定。“每一个人看金庸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们要把自己强烈的感受,变为影像来传达给大家。通过这些影像达到我们想要讲的。



“艺术工作者”和“责任”是张纪中在接受采访时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也是他写作《人在江湖》的初衷。“我想把在拍戏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家讲一讲,能够带给我们这个行业一些启发。”张纪中说,“艺术工作者责任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鞭打丑恶。我们很多人根本没有很好地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做这个职业?能为这个职业贡献什么?这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特别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话



人生道路,需要目标准确


读品: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您理解的“江湖”。


▍张纪中:“人在江湖”就是“人在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组成了这个社会,有正义的、非正义的,有善有恶。江湖里有那么多的帮派派别,整个社会中也是这样。


读品: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张纪中:每个时期我看的书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各个作家都会涉猎。我在插队的时候,没什么娱乐项目,就是看书。同学串村带回一本书,晚上就着煤油灯看得眼睛都熏黑了。那个时候读完了《红与黑》《悲惨世界》一系列的书。我最近在看《李叔同》《苏东坡传》。《李叔同》里谈论了很多生死的问题,人年轻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去聊聊生死。


读品:还有什么写作的计划吗?


▍张纪中:这个书如果卖得好的话,下面可能写一本我的自传,还有更多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制,但是可以借鉴。大家可以有一致的生活的追求方向。我这本书我也不能说它是一个多么好的书,但它是一个很真诚的表达。


读品:您在书中回忆母亲教诲的那一部分很动人。


▍张纪中:父母亲对孩子点点滴滴的教育其实很重要。我一辈子都记得伙伴拉着我偷抓了一把蜜枣,我母亲发现了,抱着我开始哭,指着炉子对我说:“孩子,国法如炉。一辈子都不能犯法。”父母亲教育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不要因为你给别人带来不快乐。所以我一生当中,跟我在一起,大家都很快乐。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是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


读品:除了书中提及的,在拍摄生涯中还有什么难忘的体会?


▍张纪中:拍《西游记》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人生道路,你看着都是向前,当你向左拐的时候可能就向后。所以每个十字路口都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你怎么能选择准确呢?你的目标要准确。目标准确了,即使拐错了,还会拐回来。很多人说我的观点就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个什么玩意。人不能没有一个生存目标。我的生存目标就是做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很想做一个艺术家,但艺术家这个称号是很难的。国家给了我一个德艺双馨的终身成就奖,我觉得这是对你的一个肯定。这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得来的。






张纪中


著名导演制片人,大陆武侠第一人。主要影视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八部金庸武侠剧。影视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获“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称号、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人物”称号等。




部分图片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提供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叶兆言:为南京立传 | 闻人悦阅:禁锢于纸上的历史必有暗涌和留白 | 专访视频 | 刘震云:真正好的作品,让读者喜欢,让评论家为难 | 专访视频 | 白先勇:听昆曲,就觉得回家了 | 专访视频 | 阎连科:生活如此冒犯我们每个人 | 专访视频 |池莉:我的叛逆来得有点晚 | 专访视频 | 张怡微:在叙事中传递心灵的力量 | 朱德庸:人生就是生老病死和幽默 | 韩松:科幻逼近真实的每天12个小时 | 马伯庸:把大明王朝放在显微镜下 | 笛安:那些心有不甘的文青后来怎样了 | 专访视频 | 李洱:雪下面的草尖、希望和理想,常常被人忽视 | 专访视频 | 梁晓声:认清“人世间”的真相依然爱它 | 专访视频 | 王大进:中年变法,欲望依旧是他小说的底色 | 成为作家,就是像塞林格那样说话|塞林格之子马特与叶兆言、汪政、顾爱彬对谈(视频) | 郭爽:失去铠甲的人,赤身走在旷野 


理想国


苏轼 x 李清照 x 赵允芳的非虚构 | 900年前,他们也曾是流量小生和小花 | 孙惠芬:疼痛感来自经验的打通 | 专访视频 | 苏童 x 阿来 |《云中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云中村(对谈视频 ) | 祝勇:故宫是一个律动的生命体 | 专访视频   |《钟山》之星文学奖 |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青年作家集体点亮 |《面孔》:女摄影家镜头下的中国表情 | 专访视频 | 打开经典: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薛冰x陆远 | 在场书写:城市变迁中的文化乡愁(对谈视频)批评家写小说: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黎 x 刘汀:文艺是作品,还是标签 | 中国科幻正在成为世界性语言 | 专访视频 南京版“三毛流浪记”来了 班宇:小说能及我肉身之所不及 | 美式散文:非虚构写作的多样性 宋朝资深吃货的枕边书 | 最美不过吃吃喝喝 毛尖:“中性感”不是更性感更厉害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