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魏小安:特色小镇的“3个W”

2017-04-06 魏小安 旅思马记

中国文旅产业实战案例进修班,我经常参加的这种班都叫文旅地产,现在把地字去掉了,与时俱进,又是产业实战,这个名称很好。一开始说这个班说的有点乱,4个人和我联系,我也不知道谁主办,我也不知道谁参加。既然大家这么辛辛苦苦来,显然都是有一些需求,所以我就想了一个题目,这也是现在最热的题目,就是特色小镇与旅游发展。

特色小镇大概是现在最热的一个词,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这个数有点吓人,但是想一想,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30多个省,平均下来一个省30个,也不算太多。三个月之后,就是2016年10月份又发布了第一批127个小镇名单。在一个事事喜欢刮风的国度,迅速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之风。现在山东、江苏都提出要建100个特色小镇,如果一个省100个,那全国就有3000多个了,这个数有点吓人。所以住建部最近也紧急约谈了若干省份,意思就是你们不要太多。现在从操作角度来说,工作的部署,各项政策的出台,资金的各种方式,又PPP,又各种基金,我看了一下,大概有好几十种资金的方式,各地都在申报,最近还专门研究特色小镇的标准,总之,轰轰烈烈的开展。我原来对这个事儿,说句实在话不太关注,凡是赶时髦的事情我都觉得没意思。但是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1000个特色小镇,最终做不下来,做来做去恐怕都是旅游小镇。这几天备这个课,我看了一堆资料,看完了就感觉这项工作理论准备明显不足,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从理论角度我们来论证我们来认识,明显不足。但是事后解读汗牛充栋,反正现在随便一找,关于特色小镇的说法很多,我不愿意按照人家那些解读来说这些话,谈谈我的看法。

特色小镇是什么(What)?

第一,相对独立于市区,就是它不是在城市里,如果在城市里我们的楼盘也可以叫做特色小镇,但不是在城市里。第二,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所以叫小镇就是一个说法而已,是一个发展空间平台。比如建设部提出来一定要建制镇,在实际的操作中完全不是建制镇的概念,我们现在也没必要按照建制镇这个路数来说,全国的建制镇3万多个,如果按3万多个建制镇,1000个小镇不多,才三十分之一,但是按照建制镇这个路数,这个事反而搞不下来。所以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就是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从面积来说不大,一个建制镇面积很大,有的建制镇外边还有乡村,动不动几十平方公里,要这么来做特色小镇做不起来。二是非开发区,这么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大家习惯于工业开发区,科技园区,包括各种各样的名堂,产业园区各级政府都非常熟悉,操作也非常熟练。但是特色小镇恰恰相反,是创新发展平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总投资额,30—50亿元,小空间,大聚集,小镇名堂大,小镇生态化,小镇花样多,资金、人才、市场、环境、旅游、文化、创意。大体的要求是这个要求,但是这个要求能不能达到,我很怀疑。

 为什么搞特色小镇(Why )?

第一,大投资,新领域。大水漫灌式的投资拉动已经过去,当年动不动4万亿,现在即使说我们再拿出4万亿,我们干什么?当年主要投在基础设施上,虽然那个4万亿有很大的争议,但是争来争去,98年到现在将近十年了,这4万亿起的作用,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当时的主体投资在基础设施上,所以基础设施的改善,使中国的总体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中国的交通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高速铁路,绝对世界一流,我们的高速公路,虽然现在里程还是第二位,但是我们高速公路的品质非常之高。比如现在到国外去,尤其到美国,美国的高速公路给我们的感觉是这哪叫高速公路?现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余地已经有限了,可是国民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外贸现在对国民增长是负的拉动作用,消费拉来拉去始终拉不起来,也就是旅游消费变成一个亮点,最终还得靠投资。所以现在不靠投资拉动又不行,这样算下来,1000个小镇,3到5万亿的总投资,形成一个大投资的新领域。我估计小镇这种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拉动两个点,能拉动两个点就不得了了。从这几个部委的出发点来说,这是主要出发点,当然这几个部委各有各的出发点,比如发改委的主要出发点一定是投资拉动,大家搞投资新领域,又不能干砸了这些事。

第二,城镇化新领域。这是住建部的主要出发点,我们的城市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型城市,原来有一个思路,就是中国的发展要靠特大型城市,所以中国人口千万以上的城市应该搞六七十个,六七十个千万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容纳六七亿人口,这样城镇化就起来了。但是最近十年大家感觉到,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这种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包括一些中等城市,未老先衰,年纪轻轻的血压高心脏病全得上了,所以大城市,尤其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被堵上了。城市的好处就是聚集,越大的城市聚集化程度越高,效益越高。客观来说有这个原因,但是现在要走其他的路了。第二个方面,从城乡体系来说,这就涉及到城市的容纳程度,我们现在城市还能容纳多少人?可是乡村人口在不断释放出来,总体来说叫乡村凋敝。要解决城市膨胀和乡村凋敝,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怎么办?小城镇可能是一条出路。所以我们要研究城市的容纳程度,也要研究乡村的脱离程度。现在乡村的闲置房屋大把,空心村也大把,反正现在到乡村,基本上看不着壮年人和青年人,就是老人、孩子、妇女,妇女现在都少见了,变成了老人留守,孩子也变成留守儿童。这样的二元结构的强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绝对是不利的。所以,习总书记讲一句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发愁的事情是我们还有乡吗?去年中央电视台开了一个论坛,就是讨论乡愁,我就用《乡愁与愁乡》这个题目讲了一番话,中国的危机是我们的乡村正在消亡,消亡成什么样?消亡成一个乱七八糟的格局,乡村都没有了,我们到哪儿愁乡?古人一说就是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我们解了甲有田可归吗?我们告老有乡可还吗?这就是我们这种急剧膨胀的城市化,造成了这种文化。所以很自然,如果说通过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开辟一个城镇化的新领域,不失为一个好的决策。

第三,产业聚集新领域。这个领域可能是财政部最关注的,产业聚集起来了,自然就有财政收入了,就培养了财源,涵养了税基,这样就要求新产业聚集,新创意聚集,新人才聚集。也可以说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发展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双创的推进。当然,这都是理想,就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始终不太赞成这个词,但是可以理解,因为从创业的角度来说,1万个人创业,9999个人失败,大众创业就是让老百姓都体验一把失败。这是创业的规律,人人创业都成功,绝不可能。商场传的是成功的神话,就这几个神话就能变成普遍性的行为?这绝不可能,这违背规律。所以大众创业,等于把我们的国民财富,大家集体来体验一把,然后来失败一把,这不是一个好路数。但是创新我赞成,万众创新,哪怕传统产业也得创新。

 特色小镇怎么搞(How)?

一、国外和国内经验

1、国际经验。特色小镇在国际上有案例,用不着政府主导,也用不着这么轰轰烈烈。国际经验,首先民间自发形成,这不是政府说干就能干出来的。第二市场聚集形成,这一个地方做起来,市场慢慢聚集起来就形成了。第三是文化特色突出。第四是类型化突出。在国外这种小镇我看过不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文、小而活、小而特,但是绝没有我们这种概念,上来搞1000个,我估计按照现在各个省的申报,两三千个打不住。比如说德国的海德堡,绝对是文化小镇,海德堡我去了三次,第一次走了一圈,后来我忍不住了就说,咱们留下来喝杯咖啡行不行?这样到了一个咖啡馆喝了咖啡。第二次去我就提出来,咱们要在这儿吃一餐饭,因为吃一餐饭就从容了。第三次我提出来要在这儿住一晚,我要吃完晚饭之后傍晚在小镇里走一走,走到这儿看见一块碑,走到那儿看见一个牌子,全是名人。二次大战将近结束的时候,盟军轰炸德国,盟军空军司令就提出来,海德堡一颗炸弹不能丢,那是世界的宝贝,还就是这样,二战后期,基本上德国被炸平了,但海德堡一颗炸弹没挨着,完整保留了下来。再比如牛津剑桥,用我们今年的概念来说这是教育小镇,到牛津剑桥也是一个感觉,不想走,走到那儿都感受到历史,感受到文化,感受到精致,就是不想走。第三就是瑞士,生活小镇,我在瑞士走来走去,所有的房子都有花台,除了阳台之外有花台,花台里一盆盆的花摆满了,这些花台摆给谁看的?不是摆给自己看的,是摆给外人看的,这样的小镇同样是这感觉,就是不想走。我在国内有些地方也看到这种情况,有一次我在湖南郴州看了一个地方,路边房子上都有花台,看见后我盛赞,太好了。可能是主政者倡导老百姓接受,就是知道我们要把环境搞好,要让外来的人看着舒服,像这种生活小镇也很棒。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产业小镇,这种产业小镇美国比较多,英国也有一些,这种小镇主要是创意小镇,就是美国的硅谷,硅谷不是小镇的概念,已经是一个城市概念,但是开始的时候必然是这样。为什么美国人的创业创新有车库文化?因为车库的成本最低,反正家家户户有车库,在车库里就开始创业,有个几千美元就开始研究,开始琢磨了,所以很多大集团是在车库里培育起来的,民间自发形成,市场聚集形成。但是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恰恰违背了这个,所以对我们的特色小镇我大大的打一个问号。

2、浙江经验。现在一说特色小镇就是浙江,浙江现在37个特色小镇。第一个经验是靠近城市。因为相对独立于城市,但是又要靠近城市,这样可以充分借助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优势,水、电、气、路、通讯,用不着自己单独搞了,借助城市延伸过来就可以。另外充分承接市场的外溢,我们现在城市越来越拥挤,这样拥挤的城市很多资源配置效率实际上是在下降,所以有小镇承接,就外溢过去了。第二个经验是块状产业,这是历史格局,当代扩张。浙江的经验,历史上就是一个一个小镇开拓,温州诸如此类一大堆,我去过不少,历史上就形成了,这种块状产业不是一个产业,是一个产业群。第三个经验是民间聚集,浙江的民间有资金,有人才,有项目。第四个经验是群体依托,比如阿里群、院校群、海归群,形成群体依托。浙江的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发起,有了这样一个历史基础,才可能把他做起来。所以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浙江经验来看,都涉及到一个怎么做的问题。

二、特色小镇的两难选择

我们现在面临着两难选择:不能政府主导,政府又不能不主导。成本不能上升,成本又不可能不上升。我们知道,只要政府主导这事多数没戏,可是政府不主导这事怎么起来?尤其现在中央政府号召,三部委文件出台,2017年住建部的一个文件就是特色小镇发展如何配套金融。

大家一看这事有戏,又有政策又有钱,又形成主导,做好了可以升官,地方政府怎么能不积极?积极就要主导,问题是这种主导怎么主导?所以现在杭州那个基金小镇已经接待了上千批次的参观者,每天一堆。人家上来就问你们有这个条件,有那个条件,说了一大堆条件,人说我们都没有,想都没想过,想都没想过做基金小镇?开什么玩笑。第二,成本不能上升,成本又不可能不上升。小镇的发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本优势。一是土地便宜,二是其他各项资源配置都便宜,要不然到你这儿干什么?在城里不能干吗?在这儿租个房子就在这儿创业了,但是一个创业者在这儿不可能租得起房子,那就是涉及到成本问题。三是如何聚集,因为我前几年到好多地方,大家都在谈文化,说我们要搞文化创意园,我说各位领导先把思路调整调整,搞文化这套事很好,但是我就问一个,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做?这就是一个根本问题。

各位习惯于工业开发园区,弄一片地,七通一平,标准厂房一盖,大商进来,这就起来了。文化可不是这样起来的,文化一是不需要这么一大片;二是不需要标准厂房;三是文化有大商吗?全世界数一数,文化有几个大商?就是迪斯尼,有一个出版的贝塔斯曼,还有好莱坞,诸如此类的,这些算文化大商,全世界才有几个?文化的特点一定是小,所以我建议调整一下模式,叫做以小聚大,就把小的聚在一起,就聚成大的,以大来吸小,吸引小的,这才有可能做起来。现在见到所有在文化方面有点成功的,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也是民间,比如北京的798,也是靠民间起来的,但是各位的这种想象不灵,所以很自然,这几个事都涉及到我们的两难选择。

三、仇保兴有个很棒的发言

仇保兴先生,原来的杭州市长,后来是建设部的副部长,现在是国务院参事,他有一个讲话讲的很好,讲了十条,自组织,共生性,多样化,强联接,产业集群,开放性,超规模效应,微循环,自适应,协同。所谓超规模效应的概念就是空间面积不大,但做成一个大产业,超越了空间规模,这话说的很棒,主旨也是依靠民间的活力,但是我的看法是导向性的话,这个话要落在地上很难落。现在浙江出台了一个做法,把37个小镇分了五档,优秀小镇、良好小镇、合格小镇、警告小镇、降格小镇,有一个小镇降了格。这里根本性的问题是产业聚集的规律,小镇这么强调产业,产业聚集的规律一是延长产业链,这就是要向产业的上下游来延伸。二是扩大产业面,就是一个横向的扩展。三是形成产业群,这就是一个全面的配套。

前两年大家有一种危机感,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低端产业都在转移,转移到越南,转移到其他地方。我去年到越南去一看,工业园区有一半都是中国人过去投资,因为低端产业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密集,劳动力成本就变成主要的竞争力,变成主要的吸引力,越南人称为“蓝色蚂蚁”。但是中端产业转移不过去,中端产业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群,所以我们很多不发达地区招商,都失败。孤零零的招过去一个制造业的企业,在那儿待不下去,很多老板看着领导的面子,搬一个企业过来,一年两年走了,因为他所有需要的产业群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可是我们的广东、江苏、浙江,包括河南、山东,这些地方现在产业群都形成了,这种产业群的竞争力才是根本性的竞争力,这样的话,我们中端产业是不可能转移出去的,因为那些发展中国家还不可能形成。

浙江的经验就是从一开始最低端的时候就是产业群的概念,比如像温州生产打火机,都是作坊式的,这个家庭就做一根弹簧,一年可能做多少万个,可能十根弹簧才有一厘钱的利润,但是因为是产业群配套,所以就能做成。这种产业聚集的功能是城市功能,而不是小镇功能,所以我们现在忽悠的这几个成功的小镇,没有制造业小镇,也不可能有制造业小镇,基金小镇、互联网小镇,无非就是这些,但是全国能有几个?

可能的结果一是促在政府上,主要靠政府主导在促进,地方政府拿一片地,这片地有什么难题我来解决。二是难在产业上,人家为什么过去?给我一个理由,为什么要过去?三是苦在特色上,怎么叫特色?现在一说特色,就是环境、文化、旅游,这叫特色吗?四是倒在房子上,房地产商看好,盖了一堆,盖完了呢?不灵。五是差在文化上,这种文化的挖掘是需要大工夫,需要慢工夫的,挖掘不出来。六是死在市场上,怕的就是这样刮风。我这几句话,是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我们不能瞪着眼看这样的结果发生。

我看到一大堆文章,大家实际上都是在倡导,都是在论证,我们应该怎么干,但是我就问一句话,实际上可能怎么样?所以我的看法可能的结果就是这个结果。但是有一个现象,加旅游,所有的特色小镇都在谈一个事,旅游。所以叫小镇加旅游,一个根本是消费聚集,多数特色小镇聚集不了产业,最终是聚集消费。所以刚才说了这么一堆,我再加一句话,活在旅游上。这1000个特色小镇,恐怕将来得有800个甚至900个都是旅游小镇,因为走来走去,别的路走不下去。比如浙江,一个基金小镇成功了,浙江能搞10个8个吗?搞不起来,我看也就这一个。反过来,我们就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两个新:第一休闲度假新领域,第二生活品质新领域。但是我们不能笼笼统统的说旅游,实际上是三个概念:第一叫做旅游小镇,这种旅游小镇客观来说以观光为主体,这是旅游小镇的概念。第二叫休闲小镇,就是大家去,是去玩去了。第三叫度假小镇,到了度假小镇,我的目的是在那儿住几天,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这样来看,给旅游创造了新的机会。

四、黎志和陈向宏的实战案例

我今天上午看见两个发言的要点,就是今天正在乌镇开的旅游投资的一个会,有两个人发言。

第一个是山岳旅游第一人,中景信旅游投资公司总经理黎志,黎志原来是黄山的管委会主任,也是黄山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在黄山干了20多年,黄山是他一手干起来的,退休之后先在湖北搞了一个盘龙洞,搞的不错,又到河北保定搞了一个白石山,白石山他接手的时候100多万收入,三年过去了,去年的收入是3个亿。他说,旅游投资不是春天来了,而是进入夏天,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个旅游项目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这样的背景下更要谨慎清醒,旅游开发不能急,三年初打造,五年精打造,十年磨一剑。可是这种态度能对应现在政府的需求吗?现在政府动不动就是一个小镇三年,必须见效,三年在黎总的概念中是一个初打造。去年黎总碰见一个项目,就找人家谈,10亿投资,做成国内一流,当地政府一开始挺高兴,结果有一家企业来了,10亿怎么能行?我给你投100亿?人家把黎总给请走了。我相信这100亿是虚的,黎总这10亿是实的。后来我就说黎总,你是干实事出身,还没学会吹牛,应该说我投资100亿,一期工程投10亿,这不就行了吗?所以他这都是有感而发。然后就说到“园林强调巧夺天工,风景强调大气天成,自然景区不宜移山填海,裁剪山河,而应装点河山。天地有大美藏而不露,露则必亮。犹如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主景与托景结合,原景与创景无缝对接。山上主要听鸟声,水声,涛声,与蓝天对话,与白云接吻。山下听琴声,歌声,叫卖声,鞭炮声。白天山上观光休闲,晚上山下夜生活歌舞升平。所以观光与度假有机结合,山岳景观与休闲小镇结合打造,可能是一种非常好的旅游投资模式。”黎总的这段话是经验之谈,而且他现在正在这么做,离白石山不远搞了一个暖泉古镇,搞的挺热闹,现在一系列的项目都在开展。

第二就是陈向宏的话,乌镇和古北水镇都是他做的,先说说他的成绩,乌镇2016年接待游客936万,总收入14亿,净利润5.6亿,税收2.5亿。古北水镇2011年签约,2015年开业,2016年游客是245万,总收入7.4亿,净利润2.3亿,两年的时间做到了乌镇十年的成绩。投入50亿,现在估值是80亿,所以他也说了一套观点,乌镇的东栅是修旧壳装传统生活。乌镇东栅主要是做观光,所以现在到东栅,观光景区的感觉很强,旅行车的小旗子,导游带着客人转着看。但西栅是修旧壳装新业务,这是乌镇的东栅、西栅的区别。再一个观点就是度假旅游就是如何做好晚上旅游,就是讲度假小镇,上来先研究晚上行不行,晚上不行就度不了假,那就是一个观光小镇。所以从乌镇的角度来说,第一阶段观光,第二阶段度假,第三阶段文化,现在正在考虑第四个阶段就是会展旅游。这里边的核心是不研究白天怎么游,而放在晚上怎么游,要有夜生活,延长消费链。不仅仅关注门票,而要更加关注人均消费,三分之一门票,三分之一住宿,三分之一综合消费。乌镇的西栅,做完了我一看,就是一个大酒店,陈向宏很有意思,西栅搞了六年,我去过两次,我说向宏看看你的情况,他说不能看,他说对外的理由就是安全,因为是工地,实际上就一条理由,这个事我从头到尾构想,从头到尾操作,来个领导来个专家给我提意见,你说接受不接受?不接受叫不尊重,要接受就乱了。所以这六年就没让人去过,一直到快完工了,他来扯着我详详细细的看了一遍,现在乌镇四个会所,14个主题酒店,上百个民宿,再加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第三个观点不是单纯追求游客人数,不怕不来,就怕你不再来,乌镇80%的散客,其中60%是回头客。第四就是不强调第一,而是追求唯一,不怕小,唯一性是最重要的。第五,他对旅游投资有几点担忧,行业浮躁,同时就是说起旅游项目各个都是专家,但研究高科技,专家就是专家,没什么话说。以形成了这样的行业浮躁,这样的话,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体验,物随人心,景随人走,要塑造地方的精神气质。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关注产品形式、产业规模、产权选择,产权非常重要,最好整体拿下,今天拿比明天拿便宜,拿下产权才有资本运作的可能,乌镇就是这条好。开始组建了乌镇旅游总公司,他当时是镇委书记,又当老总,找银行去贷款,把老百姓的房子产权都买下来,而且买的时候说的很清楚,继续在里边住,但是房子不能随便动。这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就这么一步一步做下来了,真正做成一个没有遗憾的地方。第六,旅游的形象口号不重要,没有人因为口号来,反过来说,对旅游规划就要考虑一是战略规划,规划必须考虑产品盈利模式。二是系统规划,什么样的产品有不一样的游客,和氛围、运营、管理、信息化脱节就不行,所以这不是一个单一规划,不是一个节点,是建一个系统。第七就是设计,要追求5分钟有小兴奋,10分钟有大兴奋,所以这就得考虑各个方面的协同。第八,这样的话就要避免一些问题,公共产品市场化,经营资源碎片化,博物馆静态化,历史民俗概念化,市场定位同质化。

这两段话我专门贴过来,我觉得都是经验之谈,说的都很棒,因为我都熟悉,他哪句话说的什么事我都知道。但是谈特色小镇的发展,最终是聚集消费,所以活在旅游上。观光、休闲、度假,我们要拆开,比如有的小镇就是观光的,但是多数小镇应该是休闲度假小镇,到了这儿有不同的生活感受,提高了生活品质。比如我们现在在城市里,城市病是太忙了,太挤了,太乱了,太脏了,这就是城市病,越是大城市这种病越厉害。所以就说北京是最不适宜人生活的城市,为什么大家还要聚过来?因为这就是城市的聚集性,有这种聚集,机会多。但是每天一睁眼水泥森林、高楼峡谷,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每天就是这种感觉,所以只要有一点机会,大城市人一定要跑出去,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新的生活感受。怎么追求?前些年就是乡村旅游,现在农家乐大家已经烦了,农家乐太低端了,无非就是住农家院上农家炕吃农家饭,我现在出差经常碰到,咱们吃点新鲜的,实际上就是农家饭,我说我一年得吃上百顿的农家饭,这对我来说一点都不新鲜。前一段过完春节去湖南,到湖南跑了几个地方,后来在市里讲课,我就说这几天在湖南,整个叫饥寒交迫,南方冬天的实在是冷,冷的没地方躲没地方藏,天天下雨,晚上住的酒店里,酒店的温度都不行。第二都是农家饭,湖南那地方的特点就是菜的量很大,但是咸辣硬,不像江浙地区,肉硬就吃不了两块,所以饭也吃不饱,整个让我饥寒交迫。市委书记在下边听着,说晚上餐厅搞暖和一点,看魏老师那房间暖和不暖和,然后晚上吃饭说,今天的饭特意调整,要软,要烂,要热。传统的乡村旅游农家乐这一套已经对应不了城市,而且现在消费在升级,对应城市的消费升级的市场就是小镇,国内的小镇我去过很多,有名的我基本都去过了,我就觉得小镇还是让人蛮舒服的。比如说最近去了个袁家村,很有名,我正好到西安,拿半天时间去趟袁家村,啥事都没有,到了袁家村就在那儿逛,逛完了就吃小吃,吃完了我说也得吃个正餐,就跑到一个院子里吃了正餐,吃完就回来了,但是挺舒服。而且现在也在慢慢的增加文化,房地产已经进去了,袁家村收入10个亿,西北有这么个地方就觉得很舒服,这就难得了。所以,特色小镇最终说一个广义一点的概念,叫旅游小镇,下边可以分各种各样的小镇,文化小镇、运动小镇、康养小镇等等,但是最终追求是生活品质。(本文为作者在文旅产业进修班的演讲稿,摘自魏小安博客,原题为《特色小镇与旅游发展》,由魏老师授权发布,限于篇幅问题,内容稍有调整。)

作者简介:魏小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往期文章(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牧青视点系列

实战案例系列

声明:署名马牧青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或为原创,或为当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稿推介景区,感谢推广本公众号(lvsimaji)。交流,合作,共进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学者;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总策划师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特聘旅游规划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旅游规划“四点论”首倡者

旅游规划理念:立足资源,对接市场,演绎文化,爆制创意

手机/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