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旅游开发的几个经典案例

2017-04-07 马牧青 旅思马记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所看到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在欧美已成为一种休闲和旅游方式;在我国古代却早已成为一种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生态理念在当代已植入人们的脑髓,那就是:把资源留给下一代,永续利用,不损害下一代人欣赏;而我们显然已经落后,我真心希望古代先哲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这一代能够弘扬和升华,不仅是资源的永续,而是生命的永续。


习近平曾于2014年9月,在与50多个国家的嘉宾及专家学者座谈时,就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古为今用问题,一口气列出了15个治国理念。其中第一个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国人再熟悉不过,其发端于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发展观,但在当下现实社会中,有几人能真正领悟其真谛?又有几人真正在践行?相反,在欧美工业化社会却早已深入人心,落到了实处。

 

美国国家公园:把资源留给下一代

在美国,人们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历史遗迹,并为现代人提供游憩机会。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许多社团还在穷其心力,不断寻求把保护资源与吸引游客结合起来的途径。

美国保护自然与人文遗产的典范案例就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发源于美国,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内涵不完全相同,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同时,强调统筹保护、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种功能,亦即在保护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探索自然、观赏美景、认知历史文化、体验生态环境的需求,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使社区受益,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协调互补与良性互动。

美国利用国家公园保护国家的自然、文化和历史遗产,并让全世界通过这个窗口,了解美国的壮丽风貌、自然和历史财富以及国家的荣辱忧欢。

作为美国最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国家公园成为美国人的公共财产,并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永续利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责任是通过管理这些区域,为公众提供欣赏机会,并且保证以“不损害下一代人欣赏”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利用。国家公园创建的最高原则就是:把资源留给下一代,永续利用。

从1963年起,美国便意识到了资源的生态价值,随着美国环境意识的觉醒,国家公园在资源的管理方面,对保护生态系统做出了重大调整。如:对于公园内的树木和野生动物,不得砍伐和狩猎,不再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不再对景区动物数量进行人为选择,不再对观赏型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喂养。对于森林火灾后的现场,不去做人为的改动,而是保持其原状,以达到自然景观的效果。让大自然自我控制,从而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游人不得喂食野生动物。公园里没有任何的工业、农业建筑,也没有厂房、仓库、餐厅、宾馆,更没有豪华商店和游乐场所。公园内目光所及,见不到随地丢弃的废纸、烟头、塑料瓶、塑料袋和白色垃圾。旅游公路的修建也十分慎重,往往以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为标准。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地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这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黄石、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美国国家公园早已成为世界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名声鼎沸。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已成为一个极为高端的旅游品牌,影响力非同寻常。

 

伦敦湿地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英国伦敦湿地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发理念,堪称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的典范。

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是废墟上崛起的奇迹,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距离伦敦市中心5km的地方,是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区域,占地42. 5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4个废弃的混凝土水库,经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之后,形成了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等水体,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几乎是全球唯一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项目。

这个项目是由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建设的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2000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伦敦湿地中心已经成为全球城区湿地典范,累计吸引全世界参观者接近千万人次,并成为物种保护的胜地。每年吸引栖息鸟类超过180种,成为业余乃至职业观鸟者的课堂,累计吸引全世界参观者接近千万人次。

伦敦湿地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效益: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因此项目而获得同业的尊敬,甚至连参与过此项目的伯克利房地产公司也因此获利不菲:周边房产价格达到每栋200万英镑以上,几乎是伦敦房产的标杆。

在寸土寸金的伦敦,何以有如此巨大的湿地项目呢?故事始于1989年。当年,泰晤士水务公司完成了整个伦敦的供水改造项目,环伦敦的供水蓄水工程投入使用以后,位于巴恩斯的四个维多利亚水库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面临废弃的结局。这四个水库一旦废弃,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考虑,泰晤士水务公司完全可以选择将水库填平卖地造房。但在英国,这种做法显然很难获得国会通过。

幸运的是,这个项目被一个叫做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的国际慈善机构看中,该机构提出了一个湿地改造的设计方案。改造所需要的资金,一方面靠该机构募集和捐赠,另一方面,新找到一家合作开发机构,名叫伯克利房地产的地产商。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给这家房地产商,由伯克利家族在该地块北边建造9hm² 房产,然后从卖房所得中拨出1100万款项,作为在剩下的42hm²土地上建造湿地公园的启动资金。

从1995年开始,合作三方(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和伯克利房地产公司)启动了这个庞大的改造项目。这个工程十分庞大:共种植水生植物30万棵,种植树木27000棵,铺设步行道3.4公里,动用土方50万立方米,建设浮桥600米……

同时,伦敦市政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不得有新的建筑垃圾产生,这就给项目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格标准。于是,拆解水库所产生的混凝土块全部被用来铺设道路和停车场。

在项目于2000年5月竣工正式对公共开放时,这里已经俨然成为“都市绿洲”: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环境野生生物的天堂,每年有超过170种鸟类,300种飞蛾及蝴蝶类前来此处;同时,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以方便游客,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min的距离以内。公园成为伦敦市区居民的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游憩场所,改善了周围都市的景观环境。

规划设计伦敦湿地中心的成功在于湿地项目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二是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规划设计理念是以“水”为灵魂。以水为主体贯穿于整个公园,区域中水位高低和涨落频率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水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湿地公园的主体是“湿地”,但公园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如何让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存,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两个目的,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若干的区域和节点。规划设计结构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但同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的价值。伦敦湿地中心的设计者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湿地生境的创造,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至此,四个被废弃的水库,成为世界水岸再造工程中的经典之作。一个湿地项目成就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堪称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改造。

 

山西阳泉董家寨村: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当下的欧美社会已得到普遍运用,甚至于已深入每个人的灵魂与脊髓。在生态保护中,我们固然可以强调“洋为中用”。但是,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和谐共生理念有共同之处,且远比欧美早得多。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上至皇家、下至黎民都有所体现,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存在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尽管这种思想和实践,由于战乱与贫穷而时断时续、时重时轻。

据《逸周书•大聚解》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春三月不得伐木、夏三月不得撒网打鱼的禁令。

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伐崇令》,《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此外,周代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礼记•王制》中明确规定:”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秦朝的《田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环境保护法律文献,有一部分专门讲述资源与环境保护,包括古代生物资源保护的所有方面,其中规定:不到夏日,不得烧草为肥,不得采摘正在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掏取鸟卵,等等。

周至魏晋各朝代大都设置虞衡这一官职,这是掌山林川泽之官。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这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量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体制性贡献。

至于民间,保护生态的风俗更是五花八门、比比皆是。譬如:佛门的放生,就是保护动物的一种特殊形式;道教更是崇尚“山林仙居”,把“游”的精神贯注于山林之间,成为道教人士的栖居之地、修道之所。

丽江纳西族,古来有一种风俗,就是孩子从稍懂事起就被大人告知:如果你污秽水源,就必然要生病;如果你损害树木,就必然要落得肢体不全。这种看似迷信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自然界某种物质力量的图腾印记,在客观上却把一种原始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灌输到了一种民间民族信仰里面。

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在每年农历七月,有个很独特的“抬狗节”,旨在感谢狗为他们的祖辈找到生命的水源。节日期间,村民们给狗戴上小虎帽、穿上人衣,用特制的木凳抬上狗走村串寨,以示对狗的尊重,并提倡万物平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久前,去过山西阳泉的董家寨村,这个古村落位于太行山腹地,离娘子关不远,村子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悬于崖壁之上,靠南而下是颇为狭窄的条形田地,再下便是自西向东的温河水。村西头落座着清中期建成的平定县有名的王氏庄园。

这座城堡式庄园由3处院落组成,分上下两层,抛开上风上水的环境艺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布局不说,其对于人居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堪称践行天人合一理念的典范。

下层一字儿排开18眼窑洞,乃因地制宜、因势而建;青石前墙、青石铺院和青石碹窑,乃就地取材;由于崖壁之上缺水,而温河水又汲取困难,便在下层院落砌筑大蓄水池,因此截留了崖壁上来水,且该院落上有滴水、下有水道引入蓄水池;下层主要圈养禽畜,另有蓄水池专供禽畜用水,且为洗菜、加工用水后的二次利用;这层院落还有专门的石碾、石磨等粮食加工窑洞,由于位于下方,不会惊扰上层院落的主人。

在王氏庄园,反映天人合一的建筑与设施不一而足,但最令人惊叹的是衣食住行之外的便尿处理,依我看来,在古代丝毫不次于我们当下实施的厕所革命。

其实,不只是王氏庄园,从上董家寨村到下董家寨村,几近3公里的古驿道上,由于居所全是悬于岩壁之上,空间逼仄,于是各家各户的厕所都选择建于院子之外、跨过古驿道一侧的悬崖之上,并由街道下潜修筑台阶,半隐于地下,这样,既解决了居家和来往之人方便问题,又关顾了院落和古驿道的卫生与环保。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排泄物不用人工掏挖,而从地下管道直接流入了崖壁之下的田地之中。一个小小的厕所,绿色、生态、循环的理念贯穿了个结结实实、彻头彻尾,真真正正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可持续性发展。

结合以上案例,对于欧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我们有必要学习,洋为中用;对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则必须古为今用,进一步传承与发扬。这对生态保护与利用,以及对现代生态旅游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往期文章(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牧青视点系列

实战案例系列

声明:署名马牧青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或为原创,或为当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稿推介景区,感谢推广本公众号(lvsimaji)。交流,合作,共进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学者;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总策划师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特聘旅游规划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旅游规划“四点论”首倡者

旅游规划理念:立足资源,对接市场,演绎文化,爆制创意

手机/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