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就是一部装C史!

周岭 清脑 2020-02-20



这是周岭的第67篇原创文

本文5563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导读: 本想用《成长就是一部装B史!》这个标题的,但我觉得“装B”这个词不雅,于是就用“装C”来替代……





我生平最喜欢三部电影。


一部是人尽皆知的《肖申克的救赎》,另一部是马特·达蒙主演的《谍影重重》系列,还有一部是《土拨鼠日》。


《土拨鼠日》对于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毕竟它拍摄于1993年,距今已足足25年。



但经典就是经典,即使放在今天,这部佳作仍然胜过绝大多数影视作品,甚至再过25年,它依然值得人们回味。


如果你之前没有看过,那我强烈安利你去看一次,打包票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剧中场景有些年代感,但男主菲尔的故事是穿越时空的。


菲尔原本是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他刻薄自大、肤浅自我,对他人漠不关心,对生活也牢骚满腹。



然而在去普苏塔尼小镇播报土拨鼠庆典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永远困在了2月2日那天。


无论当天他做了什么——偷窃抢劫、花天酒地、调戏警察、甚至是自杀,第二天都会在早上6点准时从旅店的床上醒来,然后面对同样的人,经历同样的事。


所有人的记忆都停留在2月2日,只有菲尔自己记得曾经发生过的事,他的生活就像进入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单曲循环。


渐渐的,菲尔觉得总搞破坏也没什么意思,既然每天都要一样过,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去学习钢琴和冰雕,开始关心起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改之前刻薄自大的习性。


慢慢的,他感知到了世间冷暖,并发现了女搭档丽塔身上的纯真品性,于是准备发起攻势,期望在“一天之内”获取芳心。


然而菲尔的品行和修养完全不入丽塔的法眼,次次被拒。


但好在他可以每天循环,不断试探丽塔的喜好,然后在“第二天”假装出丽塔心中期望的样子。


他在约会时克制自己的喜好,点丽塔最喜欢的酒饮料,也约束自己对文学专业的嘲笑,转而以一首深情浪漫的法国诗回应,让丽塔惊喜不已。



菲尔装模作样,起初是为了泡妞,但装着装着,便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


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丽塔,也慢慢反省了自己,并在戒除肤浅、暴躁、自大和刻薄后,体会到了被别人需要的快乐。


最终他不再只想着自己,而是每天都毫无企图心的去帮助镇上所有的人,尽管第二天所有的一切都会重来。


当菲尔不再抗拒循环,全身心沉浸在助人为乐的日子之后,神奇的魔咒竟然解除了,时间终于跨到了2月3号。


不过,此时的菲尔已经完全蜕变成了另一个人,当然他也收获了心爱的丽塔。


请原谅我如此剧透,但请放心,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事实上,至今我还会经常重温,而且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当然,感触最深的依然是菲尔的成长:他从一个缺点满满到自我完善的人,竟然全靠假装


我一直认为,“假装”这种套路只有小孩子过家家才会玩,但看完《土拨鼠日》之后,我突然意识到:


假装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长方法,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地使用。


不夸张的讲,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部装C史!


心理意象


有“中国汉语拼音之父”称誉的周有光老人在回忆他的家乡江苏常州时曾说道:


我就出生在青果巷。


瞿秋白也出生在这条巷子里,赵元任9岁后从天津搬回老家,就一直住在这里。盛宣怀、刘海粟家也不远,拐一两条巷子就到了。


短短一条百米青果小巷,竟差不多同时走出了三位最负盛名的中国文字改革大家。


这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与见识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与命运。


李笑来也曾表达过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牛人扎堆出现的现象总是非常普遍


虽然我们不知道青果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推演出一条:他们身处知识分子环境,从小就不自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心理意象——要和身边的大人或同伴一样思考和行事。


于是他们的见识、心理和行为必然有别于在菜市场或码头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如果你出生在非洲,童年可能在泥巴地里度过,如果出生在印度,可能在种姓制度下永远不得翻身,如果出生在叙利亚,很有可能终生都在逃避战乱……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超个人努力,所以那些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因为环境已经给了他们很高的起点。


他们并不需要去假装,因为本身的心理意象足够合理,只是身处其中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对于这点,古人也早有深刻的认识,最为人知的便是孟子的母亲。


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经常和邻居有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心想这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家到了集市边上去住。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心想这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继续搬家。


最后搬到了学堂边上,孟母看孩子和周围的人学习读书和礼仪,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最终孟子成了战国时伟大的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典故由此而来。


若是放到现代,那孟母定是一位教育战略意识极强的女性,她通过主动向优质环境移动,直接为孩子赋予高级心理意象,从而放大个人努力的效能。


然而绝大多数人既没有天生的优越环境,也少有移动的良好机会,如果已然觉知到自己的现实困境,那该如何拯救自己呢?


一个比较隐蔽而便捷的方法就是:假装!


所谓假装,就是虽然自己身处俗世,也还未优秀,但依然按照心中期待的形象去思考、去行事、去自我要求。


比如你可以假装自己是一个学霸,然后揣摩学霸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怎样激励自己的,然后按照那样的假设去要求自己行事。


你也可以假装自己是一个颇具修养的淑女、慧眼如炬的商人,或是气定神闲的领导者……


不仅自己可以假装,甚至还可以假装身边有这样一群虚拟的人。


这种假装,就是在自己内心创建一个高级的成长环境,虽不如真实环境逼真有效,但足以让自己脱离现实的默认设置。


毕竟环境是否恶劣我们无法掌握,但内心如何选择始终可以自己掌控的,这是我们自救的最后一道门。


还记得那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大将吗?


之所以会遭遇胯下之辱,正是因为在穷得食不裹腹的时候,依然以没落贵族后人自居,不愿摘下身上的配剑,以致引来了屠夫的嘲笑和戏弄。


事实上,他的傲骨和隐忍都是贵族精神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影射,不管身处何种困境,都以贵族的精神和追求去要求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家徒四壁,却衣衫整齐、五体干净,不会因蜗居卑微,而放任自流、慵懒混乱。


有的人虽身处俗务,却坚守原则,洁身自好,不会因现实无奈,而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或许你觉得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假装乐观与超脱,但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心中有更高的意象指引。


虽暂时身处困境,但在默默地改变自己。


自证预言


那他们真得能改变吗?


从可能性上来讲,大概率是可以的,因为自证预言会发生作用。


正如你坚信自己今后会成为上流人士,那么现在就会按照上流人士的自我要求去生活。


于是你选择早起、读书、不抽烟、不喝酒等良好习惯,刻意锻炼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认知力,不断提醒自己遇事沉稳镇定、举止从容、言行优雅。


你的行为投射到外部,刚开始朋友们会觉得你在装C,但慢慢地就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边界。


他们见你早起跑步也不见怪了,见你在地铁里读书也不取笑了,聚会时也不再对你发烟劝酒。


而陌生的外界更会以你最好的状态来看待和对待你,认为你更可靠、更可信,甚至更可爱。


渐渐的,你有更好的身体、更多的时间、更强的学识,更大的潜力,最终从人群中慢慢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这个假设虽不详尽,但推演逻辑是成立的,关键看个人的实践。


正如人们常说的: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以希望的方式去行事!


换句话说:你怎样对待这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你!


《专念》的作者埃伦·兰格和她的学生也曾在机场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选了一些旅客作为实验对象,然后让他们每个人先做一些算术题。


之后再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老板”和“助理”的角色,在设计的任务中,“助理”会被质疑自己的能力。


任务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相同难度的解题测试,结果发现扮演“助理”的人解出题目数量只有原来的一半。

仅仅是这种临时性的身份设定,也会让人群出现不同的自我心理预期。


那些认为自己是领导者、是强者的人,会调动一切主观能动性,做出积极有目的的行为,最后真的变成了强者;


而那些认为自己是从属者的人,就会不自觉地限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消极地向心中预期的形象靠近,最后真的成了从属者。


如果你平时总是不够自信,那么你在心底里是否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自卑犹豫的人呢?


所以,我们真得应该严肃对待“假装”这件事了。


不要嘲笑它,因为只要假装得当,那便是自证预言的开始,毕竟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


假装的力量


奥黛丽·赫本曾在遗言里这样说: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


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


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


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即使是气质女神,她也会留意心中的意象,在心里始终有个模拟环境,假装很多人看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假装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模拟。


在你未优秀之前,模拟优秀人士的言行;在你身处非理想环境时,模拟身边有个理想的环境;在你无法付诸行动时,模拟预演具体的细节。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想必与这种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毕竟通过在脑中假装、模拟、推演,便可以在开始行动之前先选取最佳的策略,极大地减少试错成本和实践成本。


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人活着的本质是一种意识体验,因为一切真实行为最终都转化成了脑中的意识体验。


既然如此,主动在脑中创造意识体验其实也等同于在真实世界中的生活经历。


就像在电影《盗梦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设计梦境获取生活体验一样。


主人公们在现实中只是一起坐了一趟飞机,但他们却在梦境中体验了难以置信的人生经历,并最终影响了现实中的选择和决定。


人类的想象能力有着巨大的能量,只是大多被我们无谓地消耗在了无意义的幻想和担忧上了。


如果能善用,必能借助想象和模拟,助力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提升认知和技能。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就是一位心理意象运用的高手。


他经常通过冥想,在脑中不断呈现太极推手的具体动作细节,从而在无需移动身体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同实际练习一样的效果。


这种方式很容易理解,毕竟“意象”的狭义定义就是:主动地在人的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及画面中的具体内容。


很多职业,如运动员、飞行员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训练。


更有意思的是,乔希·维茨金还通过心理意象神奇地完成了一次骨折康复。


2001年,他在一次大赛中被对手撞击,右臂骨折,医生拍完X片后告诉他:康复至少需要六周,而且手臂会出现大幅萎缩。


但是六周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比赛,他不想放弃,于是尝试通过视觉训练来让右臂保持强壮。


他的做法是:


每天我利用身体的左半部分来进行抵抗练习,而每次我就看着这些练习透过肌肉传递到我身体的右半部分。


我的手臂还打着石膏,所以右手根本不可能做动作,但我却能感觉到一股能量流入了右手的肌肉之中,虽然只是一种臆想,但确实起到了作用,我全身都感到强壮无比。


六周后,医生拆掉石膏时惊讶万分,因为X光检查显示骨头已经完全愈合,而且肌肉没有任何萎缩,通过简短的恢复训练,他如愿赢得了全国赛的冠军。


可见“假装”不仅能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甚至还能影响到我的生理,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是总想着别人伤害了自己而陷入不良情绪,大概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吧,不然怎么会有“十病九气”的说法呢?


当然,“假装”还有另外一种好处,那就是:弄假成真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躲避家务,就会假装读书,然而一假装,就真得读进去了。


很多时候,世界总是处于这样一种悖论状态:


你若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就会认为这件事没用,继而更不愿意去做它,然后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而假装就是这样一个让自己开始行动的契机。


即使最初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表现,但一不小心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那动机就变成真正的成长了。


俞校长不仅在父母面前“假装”,在自己女儿面前也有“假装”的经历。


他为了给女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家中会刻意收起电脑,故意拿一本书在女儿旁边看,为她树立榜样。


看来,他也深得打造环境这条最高级的教育成长策略呢!



走出舒适区


两百万年前,当第一个人猿尝试站起来直立行走的时候,其它同伴都在心里疑惑:好好的爬不行吗?非得站起来,装吧你就……


一万多年前,当有人尝试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其它同伴都在鄙视:游牧狩猎不好吗?非得定居农耕,装吧你就……


一百多年前,当有人开着汽车上路的时候,那些骑马的贵族都在嘲讽:马车多灵活,就那一堆冒烟的烂铁?装吧你就……


五十年前,当人们开始使用诺大的计算机处理数据时,那些门外汉都在质疑:就这个破玩意儿还不如我心算得快呢,装吧你就……


然而,回头看,人类的历史不就是一部装C史吗?那些有效的装C行为最终促成了人类的发展!


同理,相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一部装C史。


从牙牙学语到朗朗书声,再到演讲台上发出号召的声音,每一次变化都要脱离舒适区,和原来变得不一样。


事实上,相比起前一刻的自己,我们每一次学习、练习、运用、创造都是在假装。


假装得更好,然后真得变得更好。


当然,假装这个词容易让人感觉品行不端,所以一些人会因此拒绝变化,而更愿意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确实没错,但一定要分清那个真实的声音到底是来自理性还是来自天性。


如果来自毫无修饰的天性,我们到哪里都如入无人之境,以自己最舒适慵懒的样子示人。


我们也会把“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你不要介意”的句式放在嘴边,以想啥说啥,毫无掩饰为荣。


这种不装和真实,只能叫无觉知,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好。


只有来自深思熟虑的理性,我们才能借助“假装”这个心理意象术,去模拟言行,去创建环境,去预演细节,让自己不断成长。


这世上本没有成长,但装着装着就有了。


就像我明知道大家更习惯使用“装B”这个词,但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文明些,我毅然选择了装C。


去假装吧,没什么丢人的!




本文参考资料


电影《土拨鼠之日》


周有光先生的回忆

中国教育报·《百岁老人周有光的教育人生》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2/12/content_59376.htm

这个案例也曾被李笑来在2017年4月《在这个时代里什么样的人最划算?》中提到过


《专念》

机场“自证预言”实验


《学习之道》

乔希·维茨金冥想太极和骨折恢复


俞敏洪在父母面前假装读书

《在读书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俞敏洪在女儿面前假装读书

《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密》



 ------ 热文推荐 ------


无序的生命千篇一律,有序的灵魂万里挑一

得耐心者,得天下!

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深度沉浸——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超越感觉,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持续两年早起的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为什么你没有成为学霸?

思考力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自由的秘密:突破“有利速度”

“思考量”才是衡量一天收获的根本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