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炼成”系列:留美读博的得失与意义- 李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缪斯夫人 Author 李筱




云里编者按


本期推李筱博士关于出国留学的相关经验,包括有中国孩子留学原因,国外的生活经历,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的解答。


感谢作者和“缪斯夫人”的支持。


云里阅天下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学术内容,包括我们的“国际学者访谈“和“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两个专题系列。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






留美读博的得失与意义

撰文李筱

责编黄玉琴


和大部分的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一样,我成长在一个小康家庭,生活可以说是富足优越的。我自己对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理念感受不强,大学毕业也谈不上对学术的追求,人生中关于工作的规划更是连边都摸不着。从客观的情况来看,200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如现在多元丰富,我自己也不愿意毫无思想准备地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父母支持继续求学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觉得出去看看总是没错的。于是,在没有生存压力挤压和获得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留学很像是一种目的性不强的人生尝试,不包含任何坚定的成分,缺乏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期待过具体的结果。甚至选择学校的过程也非常随意,按着字母表上的学校申下来,得到第一个offer就停止了申请的工作。

在收到黄玉琴的邀稿之前,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留学美国的经历看作是迁徙。我对迁徙两个字的主观感受是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路径,要么是因为某种压力背井离乡,要么是对人事物的执着追寻,迁徙的结果应该是达成既定目标。但是,每次在谈起留学期间的经历和感受时,往往绕不开迁徙研究常见的两个主题:丧失与获得。所以借这个简单的框架,我尝试着梳理留学经历中的一些细节,以及它们对我现在生活的影响,帮助自己理解留学的经历意味着什么。

 来源:www.pexels.com


1

丧失

最大的丧失是生活的丧失。几年间错过很多的聚会、婚礼、生日、手术、各种陪伴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都是些零零碎碎的惆怅。有一次暑假过后我刚回到美国,上完一天的课往宿舍走的路上觉得天气不错,于是想可以找朋友去吃个火锅啊。转身又想到现在不是在国内了,没地方吃火锅了。那一刻的怅然若失,我至今难忘。事情很小,冲击很大,吃不成火锅代表的是熟悉的生活方式已不再唾手可得。所以回国生活之后,虽然工作上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利,但精神健康的状况总体而言是变好了,在国外的时候不开心最多就是在高速上开几个小时的车,现在大部分令人抑郁的事情都还是可以找到发泄的渠道。有什么事情一顿火锅不能解决吗?一顿不行就两顿。这虽然是一句笑话,但是充分体现了生活本身的可爱之处。

还有物质生活上可能的丧失。有一次我和妈妈开玩笑说如果当年没有出国去读书,大概已经被爸爸安排到深圳工作,房子可能买了好几套了。说不定结婚离婚都经历过一两次,二胎生的小孩也许都很大了。有朋友常常说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要去假设,因为并不一定发生。但比照同龄人的生活,如果没有迁徙的经历,这就是我的alternative life(就像一个稳健的回归模型,放入那几个变量的数值,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即使仅从经济上来看,这方面的丧失算得上是我个人社会阶层的跌落。举个例子,大学毕业时,如果没出国,爸爸曾经说拿出十万块给我支配。几年后我完成学业参加工作,虽然第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十万,但购买力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丧失不是个人的原因,是时代的玩笑。

丧失是一种强烈的感受,但是不一定是负面的,这种感受在牵引着人生的方向和着力点,告诉自己什么是自己更想要追求的、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什么是需要补偿的。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各方面诸多丧失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前行。

 来源:www.pexels.com


2

获得

留学生活的绝大部分就是学习成为一个研究者,因此大部分的获得是围绕着科研展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让我获得了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科研的思维方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是我的幸运。曾经想过如果没有走上科研的道路,我对现在的生活会有多迷茫,对无法理解的种种社会现象会感到多无力。科研训练还改变了我的个性和工作的能力。我从一个从小被批评粗心大意的马大哈,变成一个连行间距的细微差异都能分辨出来的人。当学术成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后也比较认同这个观念:academic life is a good life。相对很多其他的工作而言,学术工作还是能保证生活上的富足和稳定,允许思想上的自由和创造。

迁徙产生的时空距离也带来了获得的机会。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读Ph.D是难得的人生体验。人生中突然有那么一大块的时间可以相对脱离日复一日的生活,专门用于思考。其中之一的收获是理解和感受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的爸爸,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个“杠精”,他对于任何的事情都有反对的理由。曾经这对我们父女感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常常想他为什么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随和一些呢?直到我在自己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书的写作过程中一次次给自己提问的时候,才发现“杠精”的可贵。最后,我在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中说“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是个非常批判的人,我遗传了这样的个性,从而能保持开展科研的动力”。妈妈是个护士,她退休的时候曾经向我感慨,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成就。我跟她说当然不是了,她为我国的基础公共卫生事业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那以后我也会常常跟她说一些她的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这种交流维系着我对妈妈的尊重,也支持着我自己的专业选择。总之,如果没有空间的距离,我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激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而具体。能够建立这样的认识,我自己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还有一些收获不大容易具体表述,可以算是所谓的“见识”吧。我曾经读到过一段话:一定要在年少的时候看到一些大自然的壮美图景,在人生艰难的时候,这些影像都会成为终身的慰藉。对于广阔的社会也是一样,所谓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见过了就懂了,有一些会成为终身的信念依靠。例如,如何用规则和程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下利用制度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

 来源:www.pexels.com


3

 迁徙的意义

回到我对迁徙的最初理解,如果丧失与获得都不是结果,那么我达成了什么?我的留学经历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学,以学业的开始而开始,以学业的结束而结束。如果说我达成了什么目标,那就是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学位。现在亲戚、朋友和同事介绍我的时候,免不了拿出“留美博士”四个字贴在我身上。这个最顺理成章达成的目标带来的感觉却是最怪异的,它既是我本人的一部分,但是又好像与我完全无关。因为,这个头衔仅属于工作的领域,是我工作的敲门砖,是事业的基石。这个方面的获得,像是起点而不是成果,它并不是目标本身。

而那些让我感受深刻的丧失与获得,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感到丧失的东西不值一提,获得的东西又有点虚无缥缈。这大概也是我个人的幸运,留学过程并没有背负太多太过沉重的期待和使命,反而觉得即使未达成任何明确的目标,也不能抹杀所有丧失和获得的真实存在,不能否认这个过程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在任何的迁徙过程中,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轻视经历,忽略丧失和获得的意义和平衡,只用结果来评价自己。在很多不自信的时刻,我给自己贴上loser的标签也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并没有产生足够多的文章、拿很牛的项目和赚超多的钱。这是对自己的不公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凯撒大帝,豪迈地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为“Veni!Vidi!Vici!”(我来过!我见过!我征服过!。大概很多人也和我的经历类似,I travel, I live and I reflect。这应该也是迁徙的意义。

 来源:www.pexels.com



李筱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

主要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的研究


制版编辑:杨楠      









云里详情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陈述不实者将被剔除。期待各位加入云里大家庭!



往期推荐


当代精英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绵羊”吗?- 吴小柔

“博士炼成系列”-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陈利教授讲座录像和文字摘要:情感帝国主义与近代国际关系史

张颖|两片树林,两个美国,两种学术人生

多伦多大学刘思达教授:流不动的现代性

金雯︱书写“真实内心”的悖论—重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路虽远,行则将至:美国民族音乐学博士的炼成

学者访谈:陈利专访王笛教授(文字版):从细微处捕捉历史的轨迹

学者访谈:王飞仙老师谈版权与现代中国

博士炼成系列:做个快乐读书人 - 于露

博士炼成系列 - "从北京到美京:我的跨国学术旅途" I 陈皓

多伦多大学陈利:在实践中摸索当代人文教学的精神和方法

学者访谈:从微观史到微观全球史--哥伦比亚大学林郁沁教授访谈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