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学十讲---第九讲 请君莫奏前朝曲---时尚之美

2017-03-15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美总是与时俱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

看看唐代的美人什么打扮?这是唐代的时尚。

再看看当代的美人什么打扮?这是今天的时尚。

好像来自两个星球,是不是?


我们大家都喜欢时尚,但是时尚不是凭空产生的。法国的香水那么有名,意大利的时装那么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美国的迪斯尼全世界模仿,美国的大片誉满全球,也有时代的原因。时尚的背后,必然要有文化的底蕴,必然要有传统的滋养,和当代的因缘。

       欧美的电影、时装、汽车、戏剧、美术,等等等等,之所以能够引领潮流,之所以总是能够成为时尚品牌,就来源于欧洲文化炫新斗奇、不断追求新的境界。不妨最简略地回顾一下欧洲的美的历程。看看它是怎样地花样翻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时尚的美。


拉奥孔是Acoetes之子,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罗的祭司。由于他结婚生子而违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为与妻子当着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亵渎之罪。他在古希腊史诗中扮演的小角色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木马,但没有成功。随后他就被两条从希腊人临时驻扎的Tenedos岛上跨海而来的大蛇夺去了性命。

       我们看,这是古希腊的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希腊人自称:“我们是爱美的人”,看他们的人体比例,七比一,后来又八比一,就是要突出人体的美。时光飞逝,古希腊的美却毫不褪色,永远是不可企及的楷模。

从前是有石板的。裸露的原因是后面的教皇需要大理石来修建教堂,但是没有足够的物力,因此就把古代罗马建筑当作采石场了。在圆形看台的任何一个其它位置都会觉得整个整个斗兽场凌乱不堪,但是只有国王的宝座俯瞰全场立马整齐划一,设计的精到真的是外人难解其详啊。

      我们看,这是罗马建筑。这个斗兽场综合了希腊的三种柱式,它的大穹顶,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罗马的凯旋门,也是古罗马人为世界贡献的雄伟的丰碑。

科隆大教堂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滋养,使西方艺术又呈现出强烈的象征气氛。看这座哥特式大教堂,密如森林的拱柱挺拔清秀,阳光透过彩色玻璃,使大厅显得神秘而辉煌,这教堂没有了沉重,只给你一种飘渺虚幻,恍若升空的感觉,特别适于抒发信徒向往天堂的情绪。尖顶上的十字架,无论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总是坚定地指向苍穹,仿佛在宣布,皈依上帝,才是唯一得救的路。

       文艺复兴又重新唤醒了人,激活了他的欲望。你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分明是一个人间美少妇恬静的憧憬。

你看拉斐尔的圣母子,那就是人间的慈母和娇儿,你看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那是为人的诞生发布的惊天动地的宣言;


你再看他的《最后的审判》,请注意那张剥下的人皮上的一张脸,那是照画家自己的脸画成,它是在激烈地控诉人间的罪恶。


米开朗基罗又应教皇克莱门七世之约,在西斯廷教堂祭坛正面墙上绘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画《末日审判》。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顽强地工作了将近 6 年,在 220 平方米的画面上绘出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米开朗基罗还把一位教皇画到将被判罪去接受地狱煎熬的一群人中。基督左脚下一个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的面孔正是画家本人的脸,其表情痛苦、愤怒,表现了米开兰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危机的折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借《末日审判》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对人间丑恶的鞭挞。

《末日审判》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然而,巨作中的裸体人物却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猥亵了神灵。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新教皇庇护四世就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遮羞布或衣饰。后来,人们将受命的画家们谑称为“内裤制造商”。


你看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提香的《忏悔的玛格达琳》,那简直就是一个丰腴的少妇在企盼着人间欢乐。拿她和贝尔尼尼的同样题材的雕塑比较一下,你会看到宗教禁欲的形象和借宗教题材表达人间愿望的形象会有多大差异。


威尼斯画派太腻了,西方的美神、艺术之神总是那么不安分,她强烈地要求创新,她不安于没有时尚的生活。于是,巴洛克出现了,洛可可出现了。

巴洛克这个词开始被使用时是贬义词,意思是奇形怪状,怪诞荒唐,但巴洛克很快就成为潮流,成为时尚。你看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创造的《阿波罗和达芙奈》,阿波罗追求美少女达芙奈,少女不从,阿波罗纠缠达芙奈,达芙奈在前面跑,阿波罗在后面追,眼看着追上了,阿波罗的气息已经吹到了达芙奈的脸上,此刻,达芙奈变成了一棵桂树。后来,阿波罗为了纪念这位少女,就将桂树枝作为奖给优秀诗人的奖品。贝尔尼尼的雕塑,选择的就是这个场景。少女的头已开始长出树枝,少女的身躯已开始生出树皮。

阿波罗的执着,少女的惊惶,旋风般的追逐,完全除去了雕塑特有的沉重感,突出了轻灵的运动感,典型的巴洛克追求。这位贝尔尼尼还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一些最辉煌的雕塑和建筑的创造者

我们熟知的圣彼得广场的长廊,四喷泉,就是他的作品。据说,贝尔尼尼小的时候,著名画家卡拉奇领着他经过圣彼得大教堂,卡拉奇对童年贝尔尼尼说:“能够装饰米开朗琪罗的穹窿与布拉曼特的大殿的艺术家不知何时方能诞生。”米开朗琪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他在圣彼得大教堂的房顶创造了不朽的壁画《创世纪》,布拉特曼则是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家,圣彼得广场的设计者。


卡拉奇这样慨叹,是想说那样伟大的艺术家不知何时才能出现。他没想到,

贝尔尼尼竟回答道:“也许便是我吧!”

这就是艺术家的天才自信。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领域也有很多骄人成就。我们来看,这就是巴洛克的典型建筑。


圣保罗大教堂


茨温格宫

这是洛可可建筑,洛可可的风格更加纤巧多变,装饰繁复多变。最值得注意的是,洛可可的画家颠覆了古希腊题材的高贵典雅,适应宫廷趣味,创作了很多放荡不羁、沉溺肉欲的作品。

例如布歇的《猎神之浴》。这哪里是猎神,不过就是一个等待召见的小姐罢了。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出版过《千姿百态》画册。

连自画像都这么轻佻。

不久他的才能被世的情人所赏识,画了几幅她的肖像画。蓬帕杜夫人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

巴洛克时代过去了。洛可可也招人烦了。西方的美神又走向古典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走向自然主义。诞生了很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你看这幅《但丁的小舟》,它是法国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杰作,德拉克罗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我们介绍过他的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这幅《但丁的小舟》取材自但丁的长诗《神曲》,地狱的可怕沉闷正是人间的象征,孽海中翻滚的恶鬼,坐实了但丁的话:“许多自命为大人物的,将如蠢猪一样在这里遗臭万年。”

但是美神又厌倦了。她讨厌了传统的黑白分明的真实,认为那并不真实。西方艺术不能不另辟蹊径。于是印象主义诞生了。

看这幅印象主义的绘画,这就是印象派理解的真实。他们非常自信,印象派大师塞尚甚至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画家,那就是我。”

时光流淌到近代,人性的堕落,生活的苦难,社会的恐怖,使艺术家又紧跟时代,展示了时尚的新面貌。这次,这个时尚有点可怕。

看梵高的《向日葵》,苦难的人生中,他热烈地寻求着人间的暖色。


看蒙克的《呐喊》,骷髅般的人物,张开大嘴声嘶力竭地大叫,怪诞的天空,恐怖的河水,整个世界都扭曲了。

摄影的发明,颠覆了传统的逼真追求。西方艺术走向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真的是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呐喊》就是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某种世纪末莫名的恐怖情绪。

永远的毕加索,这是他的《格尔尼卡》,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这幅怪诞的作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控诉法西斯的滔天罪恶。支离破碎的形体,正是战争造成的可怕的毁灭。

你再看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视觉受得了吗?画出这样的画,他还和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历史走向现代,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天。主义太多了,流派太多了,无法一一介绍了。总之。还是炫新斗奇,追赶时尚。

你看这位杜尚,他想彻底判决传统绘画的死刑,在一次画展上,搬上来一个小便池子,说这就是他的作品,还给这个作品起了个名字,叫《泉》。

音乐人也要彻底颠覆音乐,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个音乐流派叫偶然音乐。这派音乐的著名代表凯奇创作了一首无声音乐,题目叫《四分三十三秒》,钢琴家上台不演奏,只是在三个乐章结束后做出关琴盖的动作。真是美国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位Lady Gaga的时尚你受得了吗?她宣称,她不是追赶时尚,而是创造时尚,引领时尚。她可比麦当娜酷多了。

西方审美艺术的炫新斗奇,追赶时尚,我们可能看不惯。里面也确实有很多糟粕。但是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追求中,艺术审美都不断开出新境界。

       应该指出的是,创新并不是背叛伟大的艺术传统,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新,都这样那样地体现了传统的滋润。



看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那琴孔的处理,让你立刻想到古埃及的绘画。毕加索的立体作品竟然从遥远的古埃及艺术那里获得了灵感。

吸取传统滋养来创新我们也有成功的范例。例如古典诗词的典雅美,至今令人神往。今天是一个散文时代,无激情,乏理想,失信仰,英雄不再。但今天仍有今天的诗,那就是歌词:你看《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传统的空灵悲凉的意境和现代人的命运感受,纠结牵绊,互相渗透,情味无穷;

你看《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一个“隔”字境界全出,情怀无尽,光景常新。

你再看《荷塘月色》:“我象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07mgj3z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奇的比喻和古老的诗意相融合。

都点化了古诗词的意境,千里万里,千年万年,融合无间的,是那永恒的情怀。

我们对时尚可以不做浅薄轻浮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时尚看成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孔子就是圣之时者也,鲁迅说孔子是“摩登圣人”,有点讽刺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和创造时尚。特别是考虑到全球化时代,文化也在激烈竞争,文化还是一种决定着国家命运的软实力。那么怎样增强软实力?恐怕得学习人家的创新精神,时尚精神。想想看,

熊猫功夫、花木兰都成了人家审美创新的题材,铁臂阿童木,名侦探柯南在争夺着孙悟空的风采。我们怎么再能抱残守缺?

   我们应该开拓心胸,培养宽容,鼓励创新,这是审美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艺术魅力的要求,更是文化交流乃至文化竞争的需求。


不要什么都看不惯。应该允许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例如后现代建筑,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很多人看着都很愤怒,央视新址更是令人激动得不得了,但是你去看西方的后现代建筑,吓死你。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性文化空前发达,大众娱乐空前活跃。有人忧心忡忡,我看大可不必。人人唱卡拉OK,总比人人唱语录歌好。对消费文化半生的一些问题,追赶时尚暴露的庸俗现象,也不必痛心疾首,视为洪水猛兽。当初美国的麦当娜传入中国,很多人痛心疾首,如今,更邪乎的Lady Gaga来了,你还活不活?其实,世界上消费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高雅文化也最发达。美国有麦当娜,有Lady Gaga,也有费城交响乐团,也有大都会芭蕾舞团。麦当娜、Lady Gaga并不代表美国,更不能毁灭美国。它们传入中国,当然更不能毁了中国。


和时尚美的问题密不可分,在审美领域,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个雅和俗的问题。一谈到时尚,有人就说俗不可耐。这个看法很荒唐。且不谈时装等时尚的典范决不能说它俗,就拿目前满世界最时尚的苹果产品来说,你能说它俗吗?苹果的时尚,正是现代高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乔布斯的设计理念就是自觉地用艺术的追求来实现科技的梦想。美是他坚定不移的设计原则。


谈到雅和俗,首先要认识到这两种审美形态的历史相对性。宋词相对于唐诗是“俗”,相对于元曲就是“雅”。唐诗宋词元曲相对于明清小说又都高雅起来。民歌永远都是“俗”,历朝历代都有部分民歌低俗得很,“黄”得很,但这并不影响民歌整体的健康活泼的生命力。小说在传统社会一直是伤风败俗地“俗”,正经人家决不让子弟看小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因为喜欢看这类书,差点让他老爸贾政打死。但如今,小说在现代电影艺术乃至电子传媒的冲击下,也差不多挤进了需要关照的高雅行列。

京剧和一切戏曲艺术当年是“下九流”,“俗”的不行,今天则是需要振兴甚至抢救的高雅艺术。电影刚出现时,整个儿是现代工业社会大众俗文化的艺术象征符号,今天在电视的冲击下,也常常以高雅身份寻求保护了。


传统主义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离不开一个“俗”,不管您怎样引导,如何说教,“俗”文化在看不见的将来将始终是文化市场的主流。您想增加书刊印数,您想提高票房价值,您就得无条件地贴近、投入那个“俗”,关键是怎样“俗”出水平来。对目下文化市场的“俗”的火爆,一方面固然不应“星空灿烂”地胡吹乱捧,另方面亦无须“世风日下”地痛心疾首,特别应消除这样一种心态:计划时代您红得发紫从未觉得过分,市场时代别人红一阵子您便嫉恨交加,痛骂冷落了您就冷落了高雅冷落了精华冷落了艺术,甚至国家民族中华文化也将如何如何。


我在这儿“媚俗”,决不是鼓吹“庸俗”、“低俗”、“粗俗”、“卑俗”、“恶俗”。“俗”族也有高下之分。金庸古龙谢尔顿,那是“俗”之大家,那也是艺术天才。目下中国的文化市场,倒确乎是“庸俗”、“粗俗”、“卑俗”、“恶俗”于是俗不可耐多了些,“俗”出审美水平的少了些。究其原委,自然是歌痞、影痞、文痞多了些,歌星、影星、文星少了些,艺术大家,尚未得见。

       而马诺一类恶俗得冲破底线的行为,也确实应该抵制。

      我说过,马诺“更喜欢在宝马里哭”。这是她的价值观,是她的自由。但是从人格的角度来说,绝对不值得鼓噪、宣扬。一个除了钱什么都不认的女人,有钱人恐怕也不回把她当人,只会当成泄欲的工具。

       当然,马诺有真实的一面,很多女人这样想不敢这样说。但是真实的不就是值得提倡的。抢银行是一个强盗真实的念头,不能因为这个念头真实就应该肯定。

       很多俗文化的内涵也应该允许人们怀疑和质询。例如“超女”展示丑陋等现象确乎不是辩护者一句人性需要就能合理化,人们有理由质问:刻意地挑逗、戏弄、张扬、欣赏人性的弱点、缺陷、残疾,将其进行商品化包装,真的是正当的追求、健康的心理吗?“超女”的异乎寻常的狂热也确乎有病态的成分,人们同样有理由怀疑:五六十岁的老人异乎寻常地投入,甚至举着吊瓶要做超女,真的是一种青春梦幻的浪漫回归,生命欲望的正常宣泄吗?

       人性有许多需要或欲望确乎需要检点,确乎应该杜绝。你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抽大烟,这欲望还是趁早憋回去好。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晚上拼命干的事,白天却能够守口如瓶。您怎能把一个众目睽睽的文化市场,变成淫乱的学习班,强盗的讲习所!

       不错,需求决定供给,但那位很有名气的德国经济学家萨伊也曾指出,供给也能创造需求。多听听肖邦,肯定少几分粗俗;多看看冰心,肯定少一点儿无赖,文化市场难为文化人,也锻炼文化人,您能创造出既有市场销路又能提高品位的货色,那才真叫能耐!

        说来说去,就触到了艺术的商品化。那么作为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市场,商业成功是否真的就能一俊遮百丑?究竟应当怎样评价艺术的商品化?我以为,如果将商业利润视为取舍艺术的唯一圭臬,那么最得意者便只会是一等痞子、末等文人;如果将艺术活动完全纳入市场运作的滚滚洪流,那么弄潮而不灭顶的,大概就只有毛片、黄碟、春宫图。人们常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灵魂怎么能拿出来称斤论两地卖?你说你的灵魂多少钱一斤?人们还常说,“黄金有价情无价”,艺术恰好以表现情感为天职,那么有情无价的艺术和无情有价的商品如何用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当然,齐白石的画一尺多少多少钱,梵高的画一锤子下来就几千万美金。但那些天价真的就体现了艺术的价值吗?梵高的画卖不出去的时候,就真的没有艺术价值吗?这些确乎都是热衷艺术商品化的后现代们不能不正视、不能不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时尚美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时尚之美---美学十讲(43)

巴洛克艺术---美学十讲(44)

印象时代---美学十讲(45)

雅与俗---美学十讲(46)

要有底线---美学十讲(47)


美学十讲--第八讲东涧水流西涧水(下)——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美学十讲---第七讲 东涧水流西涧水 ——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第六讲 笑天下可笑之人——喜剧的美

美学十讲---第五讲  英雄气伴儿女情---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学十讲第四讲---十二珠帘夕照红---距离产生美

美学十讲--第三讲 问世间情为何物(下)--审美态度和科学态度

美学十讲--第三讲 问世间情为何物(上)----美在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