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河淌水》:从深山里“流出”的世界名曲

2017-01-30 周立文 中华文化溯源


  上  篇

桂花箐,是太极山幽谷间的一处风景。

从一株百年老桂花树开始,在杜鹃、松杉和紫茎泽兰草的掩映下,一道溪流蜿蜒而下。溪水流出山口后,叫亚溪河。在密祉镇南端,亚溪河与茶马古道相遇,与一阵优美的歌声相遇——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密祉:阳光下唱花灯的人们

密祉位于滇西南边陲,距县城弥渡30公里,距大理90公里。南北穿镇而过的文盛街,是千里古驿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与周围群山、平坝的葱绿景象不同,石板铺路的文盛街几无树木,倒是在人家门口,偶尔可见竖立的拴马桩。

天空高远,正午的阳光无比明亮。

新年将至,曾经马蹄哒哒、马铃阵阵的密古镇,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老街的中段,有一所明二暗三纯土木结构的马帮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马鞍、脚蹬、号角等旧物。街道两旁的旧客栈依然住着人家,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

记者看见,有一家人正在办喜事,伴着《小河淌水》的旋律,新郎背着新娘穿过大街,走向他们的新房。

从马帮文化博物馆向南200米,即是民歌《小河淌水》的改编者尹宜公先生的故居。

文盛街是安静、祥和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密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弥渡县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做到了两点:一是所有景点仍作为民居使用;二是不封街、不收门票。

在一座二进的院落里,来自弥渡县花灯剧团的四位民歌手正在演唱。她们先合唱《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又分别演唱《赶马调》《弥渡山歌》《绣荷包》和《十大姐》,最后,在鸡鸣声中,四人合唱了《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弥渡的村镇里都有文化小广场,村民们晚上聚集在一起,一边唱歌,一边跳花灯。在弥渡,人人都会唱《小河淌水》。

四位民歌手演唱未完,走进来七八位村妇,年纪大多在六旬以上。她们不是闻声而来的听众,而是另一拨演唱者。她们争先恐后地走到院落中间的玉兰树下,毫不扭捏地放声大唱。

她们的歌声,带有更为浓重的乡土风味。

寅街镇:调子客李彩凤的风采

距密十多公里的寅街镇,出过几位名人,其中之一就是朵祜(彝语“吉祥”的意思)村的李彩凤。在镇文化站陈列室里,她的头像和简历贴上了墙。

“《小河淌水》是弥渡最经典的民歌。它给我带来了好些好些快乐,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李彩凤说。她的声音分贝很高。

今年74岁的李彩凤,8岁学唱歌,12岁开始唱《小河淌水》。她不懂简谱,更不识五线谱,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学会了100多首本地民歌,下地的时候唱,上山放羊的时候唱。16岁时,她就成了山里山外出名的“调子客”。即便在“文革”期间,她的演唱也从未中断过。

采访中,李彩凤说着说着就会唱起来。她对我们说:如果我现在五十岁,我就去北京开演唱会!

——我自己感觉,我的嗓子太好了!干活的时候,我边干边唱,越唱越有劲。对我来说,音乐等同于生活!

李彩凤嗓音圆润、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她的长子李强说,每当我母亲面对大山唱歌的时候,那歌声在山谷里回荡,非常动听,那里面有我们彝族独有的韵味。“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上山砍柴、烧炭、拣野菜野生菌来给我们筹集学费。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要到晚上10点钟才回来。”虽然很累很苦,李彩凤每天照样唱着过日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还有一个跟着哼。”但能像李彩凤那样唱出名堂的,并不多。

1997年的某一天,正在山坡上放羊的李彩凤,看见有人追过来,肩上还扛着摄像机。

来人问:“你会唱歌是吧?会唱什么歌?”

“会唱《小河淌水》”

“还会什么?”

“《放羊调》”

于是李彩凤就唱,他们就拍。李彩凤没想到的是,那台摄像机代表着中央电视台。她更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与俄罗斯交响乐团合作的机会,带着歌声走进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走进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北大师生近乎狂热的“捧场”,让李彩凤整个晚上都泪流满面。

她与俄罗斯交响乐团合作的节目,是彝族歌谣《黑七腊白》,乐队指挥为著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先生。2005年12月18日,与乐队合乐,进行得十分艰难。但很快,她便登台演出了。他们一共在北京和昆明等地演出了5场。

2012年,李彩凤成为国家级非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以后,传承,成为她的一份责任。这几年,她带了几个学生,还与在弥渡县文联工作的二儿子李毕合作,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彝族情歌和山歌。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李彩凤说。她确实已经做成了最好的自己,在一个大好的时代里!

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13hwkfp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桂花箐,立着两块椭圆形的碑石,一块上书“小河淌水源头”,一块镌刻着《小河淌水》的词曲。无声的亚溪河,孕育了劳动者的艺术。

尹宜公生前称,《小河淌水》源自两首民歌,即《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

原《弥渡报》主编刘泽认为,弥渡山歌、情歌,都是先有曲,词可以现编,大多是歌颂劳动的。每个时代填写的词也都不一样,现在有些歌谣,就是歌唱改革开放的。古调唱得比较少。像李彩凤唱的《黑七腊白》,就是一首古歌,有两个版本,讲述的是南诏王当国王前的故事,很少有人能唱。

刘泽说,弥渡多元文化并存,这与茶马古道有关。

在文盛街,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似乎是茶马古道留下的记忆……

经过弥渡的有两条古道,一条通往丽江、缅甸,一条通往西双版纳、泰国。马帮、货郎,带来了各地各民族的故事和谣曲,并在这里熔为一炉。过去的货郎歌的歌词,就与《小河淌水》相近:“看见月亮想起娘,加快脚步往前赶。”弥渡人放羊,赶着羊群,一出去就是几个月,思乡思亲之情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有了《放羊调》。《小河淌水》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今天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从这种交融中汲取养分。

2016年7月,弥渡花灯剧团排演的《山村·小河·月亮》进京演出。据原弥渡花灯剧团副团长李寿昌介绍,该剧以民间传说中的“李三姐”与小石匠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弥渡民间歌舞汇集到一出戏里。《山村·小河·月亮》也是先有音乐,后有内容。

“我们要告诉大家,弥渡不仅有《小河淌水》,而且还有很多像《小河淌水》一样的花灯;也让大家知道,《小河淌水》必然产生在弥渡。未来,弥渡人将会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下  篇

每首民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很多个故事,《小河淌水》也不例外。当年,“走夷方”(出国)的马帮驮着丝绸和茶,经过弥渡的驿站时,人进客栈马入厩。他们来时哼着各种歌谣,走时讲着各种故事。

不知是在哪年哪月,密祉文盛街一女子,看上了马帮里一个小伙子,两人私订终身,海誓山盟。马帮离去又回转,却不见了那小伙子。“马锅头”(马帮首领)告诉女子,小伙子在缅甸娶了亲,不回国了,女子不信……一年复一年,女子苦苦地等待着。那个“马锅头”一回回途经文盛街,见女子痴心不改,终于道出真相:小伙子在缅甸买了一个玉镯,准备当定情物送给女子。走在深山里,小伙子一不留神,将玉镯掉落到山崖下,小伙子去寻玉镯时,坠崖身死……

大理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彭斌讲述的这个故事,未见于任何记载。在弥渡,在滇西,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歌谣,在山泽草野间口口相传,直到有人像采珍珠一样地把它们采集、整理出来。

活水源头在乡间

尹宜公故居坐落于文盛街的南端,离亚溪河不到200米。故居为三进院式走马转阁楼建筑,土木结构,青瓦屋顶。朱红色的板壁上、橱柜内,陈列着大量图片和旧物,音响里轮番播放着十几种版本的《小河淌水》。

弥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琳告诉中华文化溯源(gmrbjzb):故居于2009年,即尹宜公去世4年后对外开放。故居仍为原有格局,只是稍加修缮。

1924年10月21日,尹宜公出生在这个书香和马帮之家。父亲尹域毕业于省立师范,回乡后在县城一所小学教数学、国文和音乐。尹域擅吹洞箫,最喜欢的曲子是赞颂岳飞的《满江红》。30年代弥渡中学的校歌,就是由他谱的曲。尹域与亲戚合开了一个商号,名“郁盛祥”,在昆明和弥渡两地经营。尹宜公堂兄尹宜仁是一个“马锅头”,带领马帮常年奔走于茶马古道上。叔父尹真,是当地有名的“调子客”。有一次,他带尹宜公到山箐中玩耍,晚上在火堆旁唱歌唱了一整夜。

受家人的影响,尹宜公自幼便对山民和赶马人的小调情有独钟。那是滋润他心田的第一股清泉。

尹宜公曾经回忆道:“在青少年时期,我在家乡听过不少花灯调和民歌,有一首山歌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优美的旋律使人想到美丽的月夜、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

尹宜公1942年考取云南大学,后因病休学,1944年复学。在云大,他成为进步的南风合唱团的骨干分子。

1947年春天,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南风合唱团成员华明邦用“啊”音,反复哼唱着一个曲调,尹宜公的乡思瞬间被勾起,他也情不自禁地哼起弥渡山歌《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

月亮出来亮呃亮汪汪,亮呃亮汪汪,

小河淌水呀清汪汪,小河淌水呀清汪汪。

主子(方言:丈夫)出门走呀走夷方,

走呀走夷方,

不知主子何时能回乡,

不知主子何时能回乡……




尹宜公决定改编这首曲子。“开始,我把记忆中最能打动我的旋律整理出来,就是《小河淌水》开头的两句,先只想把两句重复,成为对唱;但哼了几遍,感到虽然优美,却显得单调平淡。”于是他反复吟唱、修改,为了更容易传唱,他填上了表现爱情的歌词。

词曲记录下来后,尹宜公连夜拿给南风合唱团指挥、《教学唱》主编江鹜看,江鹜哼唱了两遍后,赞叹道:“这首歌太美了!”她建议把歌名由《月亮出来亮汪汪》改为《小河淌水》。

——一首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一世归大江奔流

尹宜公故居内,悬挂着一幅书法:“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这是尹宜公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

原《弥渡报》主编刘泽认为:“如果将《小河淌水》与弥渡一些原生的山歌调子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旋律的风格,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弥渡方言的歌词,他们之间有着直接的本源关系。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尹宜公妹夫、原弥渡花灯剧团副团长李寿昌告诉记者,尹宜公生前曾多次说起,《小河淌水》来自民间,然而它更是革命激情的产物。

1944年,尹宜公在云南大学加入了海啸声乐队。在1945年秋昆明学联和音联组织的歌咏比赛中,“海啸”演唱了苏联歌曲《青年进行曲》和《满洲囚徒进行曲》,荣获第一名。被特务盯上以后,他们将“海啸”改名为“南风合唱团”,并成立了党支部。为了抵御靡靡之音,1946年,合唱团指挥江鹜创办了歌曲刊物《教学唱》。刊物的第二期,江鹜决定编发云南民歌专辑。除了《小河淌水》,尹宜公搜集整理的《绣香袋》《大理海子挨挨》《隔山叫你山答应》等弥渡山歌、情歌,也由《教学唱》刊出。

著名民间文艺研究专家杨知勇认为,《小河淌水》的另一个活水源头,是在第二条战线斗争中形成的音乐激情。尹宜公是领导南风合唱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与战友们一道,使合唱团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风合唱团也培育、提高了尹宜公的音乐素养。

当尹宜公在云大读书时,一位名叫黄虹的女孩正在附中读书。黄虹从小热爱声乐,数年后,就是她第一个把《小河淌水》唱响了。

1953年4月,黄虹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演唱了《昆明小调》《赶马调》《猜调》和《小河淌水》,歌声令听众陶醉。当时在场的梅兰芳和楚图南意犹未尽,递纸条要求她再唱一遍。

从1954年到1960年,黄虹带着《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先后到缅甸、印度、罗马尼亚、日本、苏联、东德等近十个国家演出。

在弥渡青螺公园内,矗立着两尊雕像,一个是尹宜公,另一个是黄虹。

今夜月明世界同

《小河淌水》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中国旋律”。它经常展示于中外舞台,并演绎出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器乐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

1995年-2000年,中国民族广播乐团曾三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两度演奏了《小河淌水》。

2004年1月7日,彭家鹏指挥奥地利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了《小河淌水》等中国民歌。

2004年10月1日,应奥地利政府邀请,云南青少年艺术团把《小河淌水》带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2006年10月12日,宋祖英在美国最高音乐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独唱音乐会,《小河淌水》《茉莉花》等民歌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

2007年9月30日,芭蕾舞剧《小河淌水》作为俄罗斯“中国年”项目,由莫斯科国家芭蕾舞团搬上舞台。

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小提琴协奏曲和芭蕾舞剧《小河淌水》的作曲左贞观说,《小河淌水》不管用什么形式包装,讲述的都应该是中国的爱情传奇。来自东方的、原创音乐旋律,加上西方艺术形式的演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势必产生世界级的作品。

在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上,七位民歌手以甜美的声音,演唱了根据《小河淌水》改编的《今夜月明》。场内齐声响应,连一些外国观众也跟着哼唱起来……

今夜月明世界同。从太极山深处流出的一条小河,就这样汇入了艺术的大海。本文版权归中华文化溯源(gmrbjzb)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撰文 | 周立文 任维东 张勇 陈雪    编辑 | 徐谭 陈陆寒 王佳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 鸡鸣枕头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光明日报记者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